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制的影响。 |
教材整理1 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1)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7“学思之窗”,思考: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提示】 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利弊: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制度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教材整理2 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过程
(1)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
(2)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4)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深度点拨] 明朝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①宰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宰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③宰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教材整理3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2.设立
(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设立: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3.职能
(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
(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知识网络 | 史论要旨 |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3.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探究点 军机处的设立
史 料 | 解 读 |
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 “用兵西北”“多虑漏泄事机”是关键信息。 |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 “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理解史料的关键。 |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
【提示】 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根据史料二,指出清代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军机处的设置对清代政治有何影响?
【提示】 职责: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影响:保证了政令的快速传达、执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论拓展】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等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影响:对于稳定和重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皇帝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解题模板】
抓关键 | 理解废丞相及设军机处的影响是解题关键 |
排易误 | A项与史实相悖,排除;C、D两项与题干无关,且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
验结论 | 废丞相加强了君权,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
【答案】 B
1.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
【导学号:32700022】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①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②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③④正确。
【答案】 D
2.(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材料中“极度集权”和“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是指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加强皇权,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选D项。
【答案】 D
3.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32700024】
A.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相当于元朝的中书省
【解析】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D三项错误,选C项。
【答案】 C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废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置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清朝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
【答案】 A
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 图二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明代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第二小问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回答。第(2)问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问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时间:清朝雍正帝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7课 解放战争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7课 解放战争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3课 辛亥革命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3课 辛亥革命学案,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学案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