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专题15: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卷(含答案)
展开1.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令尊”“赐教”“奉陪”是敬辞,“拙见”“家母”“寒舍”是谦辞。
B.“窗户上开了无数朵白色的冰花,那是冬天的一份来信。”这句话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C.“我走上讲台,放下课本”中“上、下”是动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上、下”是名词。
D.“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这句话没有语病。
2.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2020年度网络流行用语是“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奥利给”等榜上有名。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B.热忱——冷漠 高尚——鄙薄 荒凉——繁华 凌乱——整理 解说:这四组词语都是形容词,且每一组词语都互为反义词。
C.本店1月20日正式开张营业,欢迎您光临惠顾,小店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解说:句中的“光临、惠顾、小店”都是敬辞。
D.面对疫情,白衣战士们①慷慨出征亲赴疫区,还有很多人②慷慨解囊,出钱出物资支持抗疫。解说:句中①②两处的“慷慨”在语境中的词义不相同。
3.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到了,小明准备按照传统习俗邀上三五好友插菖蒲、包粽子、登高赋诗。
B.宋代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C.古代人们常常称对方的言论为“高见”“高论”,说自己的看法一般用词为“拙见”。
D.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D.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5.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在语境中是表示煮很久的意思。
C.“他能走路了”的“能”是动词,“他觉得特别痛快”的“觉得”是名词。
D.“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敬称,“家慈”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
C.儒家经典的代表是“四书五经”,“五经”分别是指《诗经》《尚书》《孝敬》《易经》《春秋》。
D.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阴”指山北水南。
7.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指皇帝发布的命令,“冠”指古代汉族男子到20岁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B.“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高度评价;《周亚夫军细柳》就出自七十“列传”篇中的一篇。
C.《红星照耀中国》别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8. 下列有关谦辞和敬辞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是称对方的父亲,“令爱”是称对方的女儿。
B.中国人很讲究谦辞礼让,向别人称自己为“敝人”,向别人称自己的学校为“敝校”。
C.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辞,如向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慈”,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
D.“奉”和“垂”都是敬辞,劝告别人可以用“奉劝”,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以用“垂询”。
9.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孟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背影》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车站分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等事情,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C.古代文化常识中“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愚公移山》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
D.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课文《美丽的颜色》是传记作品。
10.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被世人称为“科学界诗人”。
B.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常有吃月饼、赛龙舟的习俗。
12. 小王同学想把自己进初中以来写的作文编辑成一本文集。在标注编辑时间时,下面哪一种纪年方式是他可以参照的?( )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丙辰中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1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B.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诗《金色花》。
C.寓言短小精悍,常假托故事寄寓某种道理,故事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別,“尊君”“令堂”“贤弟”“舍妹”都是尊称。
14.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
C.“霜”“风”“月”本是古诗常见的意象,通常表示孤独、冷清、寂寥。
D.科举时代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红纸写,所以称“红甲”。
1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
B.英国作家安徒生,开启了童话创造的先河,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我们学过的《皇帝的新装》就是他的作品。
C.女娲,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有的资料上称她是三皇之一。
D.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现存诗作九千多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1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
B.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诗句的高度评价,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17.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李贺分别被称作“诗仙”“诗鬼”。李白与杜甫并称“大李杜”,而李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如“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下列这些称谓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始龀”“弱冠”“豆蔻年华”。
C.古汉语中,山之北、江河之南为“阴”,山之南、江河之北为“阳”。《愚公移山》中的“汉阴”“河阳”就是指江水南岸和黄河北岸。山东省的蒙阴县则位于蒙山之北。
D.被鲁迅先生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是东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18.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寒三友是指:梅、菊、竹。
B.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人到四十称不惑,人到六十称古稀。
D.永州历史悠久,风光美丽,永州八景誉名中华。其中与唐代著名思想家柳宗元相关联的一景是“愚溪眺雪”。
19.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B.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C.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伟大的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D.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0.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名篇《春》《绿》《背影》《荷塘月色》等奠定了他在现代散文作家中的地位。
B.孟子,战国时期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豪放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1.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B.襁褓指不满周岁的婴儿,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期颐指百岁老人。
C.立春、春分、清明、夏至、霜降、元旦、小寒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D.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位高居上位,位低居下位,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表贬官。但古代座位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今人有“虚左以持”表示对宾客的等待和尊重。
22.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其特点是独一无二的盔顶结构,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古代常在家中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将“桑梓”来代指“故乡”。
C.古人对含有“阴”“阳”地名的命名颇有讲究,如衡阳就是因处于衡山之北而命名。
D.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是因为通过了秋闱考试,获得了举人身份。
2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B.《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期的刘义庆编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著作。
C.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是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D.《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春秋》并称为“四书”。
2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大雁”“青鸟”指信使,“瀚海”指沙漠,“阴”指山北水南,“鸿雁”“案牍”“彩笺”是书信的别称。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相等,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二、三两联的上下句须对仗。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即为五律。
C.《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是苏联作家。
D.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羊,没有豕。
25.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尊君、舍弟、寒舍、鄙人”都属于谦辞。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清明”“端午”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C.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均选自这个集子。
D.《范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梓”,桑梓指家乡。古代,人们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参考答案
1.D
【解答】
D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是否”。
2.D
【解答】
A项,句式杂糅,可以删去”是”或“榜上有名”。
B项,“鄙薄”和“整理”是动词,且与前一个词不是互为反义词。
C项,“小店”是谦辞。
故选D。
3.A
【解答】
A项,“登高赋诗”有误,“登高赋诗”为重阳节习俗。
4.B
【解答】
B项,“子”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用以尊称对方。
5.D
【解答】
A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误,句中的“好像”并不是比喻。
B项,“表示煮很久的意思”错误,此处的“熬”表示艰难地度过的意思。
C项,“‘觉得’是名词”错误,“觉得”是动词。
故选D。
6.B
【解答】
A项,“三顾”中的“三”是确数,“三山”是确数;
C项,“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D项,“瀚海”指沙漠。
故选B。
7.B
【解答】
B项,“《周亚夫军细柳》就出自七十‘列传’篇中的一篇”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出自三十“世家”篇中的一篇。
8.C
【解答】
C项,“家慈”是向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不是自己的父亲。
9.A
【解答】
A项,“《孟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错误,《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0.B
【解答】
B项,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
11.A
【解答】
B项,“春秋时期”错误,应为“战国时期”。
C项,“编年体”有误,应为“纪传体”。
D项,“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选A。
12.B
【解答】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都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是干支纪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帝王,不能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可以参照干支纪年法。
故选B。
13.D
【解答】
D项,“舍妹”,谦称,对人称自己的妹妹。
14.D
【解答】
D项,“榜用红纸写,所以称‘红甲’”错误,应是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15.B
【解答】
B项,“英国作家安徒生”错误,安徒生是丹麦作家。
16.B
【解答】
B项,“重阳节挂艾草”错误,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
17.C
【解答】
A项,“李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错误,“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B项,“始龀”指七八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从小到大的顺序是:“始龀”“豆蔻年华”“弱冠”。
D项,“东汉历史学家司马迁”错误,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
故选C。
18.D
【解答】
A项,岁寒三友是梅、松、竹。
B项,“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错误,应是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项,“人到六十称古稀”错误,应是人到六十称花甲,人到七十称古稀。
故选D。
19.D
【解答】
D项,“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错误,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20.D
【解答】
D项,“豪放词派代表”表述有误,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
21.C
【解答】
C项,元旦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22.C
【解答】
C项,“衡阳就是因处于衡山之北而命名”错误,山南水北谓之阳,衡阳是因处在衡山之南而命名。
23.D
【解答】
D项,“它与《大学》《中庸》《春秋》并称为‘四书’”表述错误,“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4.C
【解答】
A项,“案牍”指公文。
B项,《赠从弟(其二)》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而且第三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按律诗的格律规则,并不构成对仗,所以这首诗不是五律。
D项,“少牢只有牛、羊,没有豕”错误,只用羊、豕叫少牢。
故选C。
25.D
【解答】
A项,“尊君”是敬辞。
B项,“端午”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C项,《故乡》选自《呐喊》。
故选D。
2023届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三 考点06 文学、文化常识质检卷(B): 这是一份2023届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三 考点06 文学、文化常识质检卷(B),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三 考点06 文学、文化常识质检卷(A): 这是一份2023届中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三 考点06 文学、文化常识质检卷(A),共4页。
15文学文化常识-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15文学文化常识-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项复习,文件包含15文学文化常识解析版docx、15文学文化常识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