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4讲测量平均速度(含解析)
展开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
(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下半段的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
(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答: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2,下半段所用时t2,全程所用总时间t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2,则
(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
答:为避免因实验偶然性带给结果的误差,增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5)如何测小车下滑的距离。
答:小车的距离为车头到车头距离,不是斜面的长度。
(6)小车下滑的要求
答: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且保证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释放。
(7)测量过程能否改变斜面坡度?
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坡度。
(8)测量中的偏大、偏小问题
答:若小车开始开始滑动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大(偏大/偏小);若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小。
▲ 知识点二 超声波测距离、频闪摄影
装置含有超声波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控制器三部分。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射一段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超声波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会被接收装置接收。当发射装置发射超声波以后控制器便开始记录时间,当接收装置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以后控制器停止计时,全程总时间为t。因此就可以测出障碍物离发射装置的距离。
超声波测距离:,t代表全程的总时间。
频闪摄影:又称为连闪摄影,在一个画面上记录物体连续运动过程的记录方法。如图所示
频闪摄影特点:
①每一张频闪照片,都是由多张照片叠加而成的。
②相邻两图之间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如图所示,若频闪相机每隔0.2s闪一次,则图中影像1和影像2,影像2和影像3、影像3和影像4之间时间间隔都是0.2s。
例1.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4.5m,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用相机每隔 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30km/h B.60km/h C.90km/h D.120km/h
注意时间间隔的计算方法:两两相邻照片之间才算1个时间间隔,所以n张照片就有(n-1)个时间间隔。
▲ 知识点三 分段求平均速度问题的思路
(1)判断是时间分段,还是路程分段;时间分段设时间t,路程分段设路程s。
(2)利用,,建立方程组。
(3)求解方程组中的未知数。
例题2.小明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在后5s内的速度是3m/s,则小明在10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若小明在前5m内的平均速度是2m/s,在后5m内的速度是3m/s,则小明在10m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例题3.小明在长为s的一段路上行走,前路程内以1m/s的速度行走,后路程内以2m/s的速度行走,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若小明在这段路上总共用时t,在前时间内以1m/s的速度行走,后路程内以2m/s的速度行走,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课时作业(四)
一、单选题
1.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答案】D
【解析】(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故AB错误;
(2)由题意知sAB=sBC=sm,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所以vAB<vBC.故C错误,D正确.
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
【答案】B
【解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 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
3.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
4.“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
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答案】C
【解析】A与B,虽然甲、乙两球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在后面出现在同一位置,这只表示它们通过了相同的路程,但甲是摄影5次,乙是摄影3次,所以时间不同,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B选项错误;
C,如图甲,甲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球进行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选项正确;
D,图乙,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且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速度是越来越大;故D选项错误.
5.(多选)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获得如表格所示数据,其中M为AB的中点,则关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M段的平均速度为3 m/s,其表示的含义是物体每秒内通过的路程为3 m/s
B.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C.AB段的平均速度是AM段平均速度与MB段平均速度的平均值
D.实验中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这运用了组合法
【答案】BD
【解析】AM段的平均速度为3 m/s,其表示的含义是每秒内平均通过的路程为3 m,故该选项错误;
B,物体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速度是越来越快,故该选项正确;
C,AB段的平均速度是AB段路程与AB段所用的时间之比,故该选项错误;
D,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把刻度尺、停表组合起来使用,应用了组合法,故该选项正确.
二、填空题
6.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
(6)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AC=________m/s.
【答案】(1)v=;(2)较小、长;(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大、变速;(5)0.15;(5)0.18
【解析】(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顶端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让小车下滑的时间长一些,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测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4)由图示可知s1=90 cm=0.9m,s2是全程的一半,则s2===0.45m,由图示秒表可知,上半段的运动时间t2=3s,平均速度vAB===0.15m/s;
(5)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t1=5s,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AC===0.18m/s;
7.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
(3)如图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A.B.
C.D.
【答案】(1)一直增大、0.16 m/s;(2)①纸锥下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C
【解析】(1)由照片可以看出,纸锥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逐渐增大,所以速度一直增大;纸锥AC段的平均速度v===0.16m/s;(2)①纸锥下下落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和空气的阻力作用,所以影响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纸锥的锥尖大小等因素有关;②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纸锥做加速运动,所以速度—时间图像C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
8.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左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________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右图中的图像描述的是________球的运动.
【答案】乙 甲
【解析】观察左图可知,甲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而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想等,因此,甲做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做的事变速直线运动;因为相邻两个小球的时间间隔相等,通过观察发现,甲乙两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乙所用的时间比甲用的时间少,因此,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右图的路程—时间图像,反应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情况,所以能够描述甲的运动情况.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37讲密度的应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37讲密度的应用(含解析),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固体密度的测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25讲光的折射(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25讲光的折射(含解析),共11页。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26讲光的色散(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重难点+练习40讲 第26讲光的色散(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