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答案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58672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答案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58672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物理答案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58672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物理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D 7,【答案】D,【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B。2.A。3.A。4.C。5.D。6.B。7.B。8.C。9.C。10.C。
11.【答案】BC 0.1
12.【解析】(1) s内小明向东运动速度由零在逐渐增大;
s内小明向东运动速度保持10 不变;
s内小明向东运动速度逐渐减小,10 s时速度为0;
s内小明向西运动速度反向增大。 (4分)
(2)小明的位移为:
平均速度:,方向向东 (3分)
由得:
s内加速度 ,方向向西 (3分)
13.【答案】 90m/s
【解析】根据①(2分)可知,
设该赛车进站前和出站后在赛道上的速度为v
赛车进站时所用的时间为(2分)②
赛车出站时所用的时间为 (2分)③
t=t1+t2+6s=11s④ (2分)
由②③④联立解得v = 90m/s (2分)
所以该赛车出站后的速度为90m/s。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1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
【答案】(每空1分)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交流 0.02 BD 刻度尺 0.1 0.280 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12.
【答案】(1) (2)
【知识点标签】路程 位移
【解析】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了找到在圆柱形纸筒的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把纸筒沿侧壁剪开,如图所示,
(2分)
展开成平面后,连接,则线段的长度即为小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由勾股定理可知, cm。(3分)
(2)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大小等于图中、两点的连线的长度,由勾股定理可知 cm 。(3分)
13.【答案】超速
由于第一次从发出至接受到超声波信号用了5秒,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1分)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1分)
由于第二次从发出至接受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秒,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为
(1分)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1分)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
(2分)
这340m共用了
(3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2分)
故该小轿车超速。 (1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2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B。2.C。3.D。4.B。5.C。6.D。7.C。8.D。9.D正确。10. C。
11.【答案】、或37.5 mm、193.5 mm
、、、、、或37.5 mm、69.0 mm、100.5 mm、131.5 mm、163.0 mm、193.5 mm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写两条即可)
12.
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2=2gh求解h
根据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
v2=2gh(4分)
代入数据可得:
h==m=1.8 m(4分)
答:苹果下落前离地高度约为1.8m高
13.小球加速度保持不变,故可对全程分析求解。
(1)设X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为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从距离抛出点的高度为处运动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
①(2分)
抛出点的高度为处的速度②(2分)
由速度位移关系③(2分)
①②③联立可得(2分)
(2)小球从抛出到返回原处所经历的时间
(4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2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C
11.
【答案】(10分每空2分)
(1)D ;
(2)0.80,2.0;
(3)左;
(4)不变。
12.【答案】(1)2.5 s (2)56.25 m 61.25 m
【解析】
(1)设B球经时间t追上A球,A球先运动的时间为,由
得s
所以A球运动时间为s,
当B球追上A球时有
解得t=2.5 s
(2)从B球下抛起到追上A球时,B球下落的高度为 m
则A球下落的高度为mm
13.【答案】(1)2.5 m/s (2)8
【解析】
(1)设第一个周期内陷阱刚结束时小方块到达A点,此时速度
t1=2s (2分)
得:v = 2.5 m/s (1分)
此后小方块从A到B的时间为:= t1=2 s (1分)
<5 s,故小方块最大速度为:v = 2.5 m/s (1分)
(2)由(1)问可知,小方块从O到B的时间为t0=4 s (1分)
则当第二个陷阱刚发生时,能够到达B点的小方块应是从t =3s时刻发出的(此时并没有小方块发出),
而每Δt=0.4 s,则n = t0/Δt=7.5
取N=8
故在第(1)问条件下能够通过A、B的连续小方块有8个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3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D。
2.B。
3.B。
4.D。
5.D。
6.A。
7.C。
8.C。
9.B。
10.C。
11.(1)根据平衡条件结合胡克定律求出劲度系数。
(2)若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两个弹簧拉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即可。
(1)矿泉水瓶静止处于平衡状态,由胡克定律与平衡条件得:mg=k△L,
弹簧的劲度系数:k=N/m=200N/m;
(2)若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两个弹簧拉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根据几何关系可知,若两根弹簧的拉力相等,即弹簧的长度相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相等,此时F1=F2=mg,即可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有:L2=17.50cm,θ=60°。
本题考查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前提,根据题意应用胡克定律与平衡条件即可解题。
12.四个力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先将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合成,最后再求出总力即可。
由图可知F1与F2在同一条直线上,
F1与F2的合力为:F合1=F2﹣F1=8N﹣5N=3N,(2分)
方向与F2同向。(1分)
同理,F3与F4的合力为:F合2=F4﹣F3=11N﹣7N=4N,(2分)
方向与F4同向(1分)
由于F合1F合2,所以F合==5N(2分)
答: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为5N。
本题是多个力的合成,技巧是先将同一直线上的力进行合成,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出总的合力。
13.(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分别是54m1g、34m1g;
(2)乙受到的摩擦力是34m1g,方向水平向左;
(3)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1.6kg.
【解析】(1)对结点O,作出力图如图,由平衡条件有:
csθ=m1gTA①(1分)
tanθ=TBm1g②(1分)
解得:
TA=54m1g(2分)
TB=34m1g(2分)
(2)对于乙物体:摩擦力F=TB=34m1g(2分)
方向水平向左
(3)当乙物体刚要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max=μm2g③(2分)
TBmax=Fmax④
由②③④得:m1max=TBmaxgtanθ=1.6kg(2分)
答:(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分别是54m1g、34m1g;
(2)乙受到的摩擦力是34m1g,方向水平向左;
(3)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1.6kg.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3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B 10. 【答案】A
11.【答案】
(1)m(2)不必 (3分)不会(3分)
12. 【答案】
(1)30°(5分) (2)(5分)
【解析】
M和m分别处于平衡状态,对m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可求得θ的数值;再对M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可求得木块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最后对整体受力分析表示出拉力F的表达式,讨论最小值即可。
(1)以小球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轻绳对小球B的拉力为FT,由平衡条件可得:
FTcs θ=Fcs 30°(2分)
FTsin θ+Fsin 30°=mg(2分)
解得FT=10 N,θ=30°(1分)
(2)解法一:以木块A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轻绳对木块A的拉力为FT′,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得:
FN=FT′sin θ+Mg(2分) FT′cs θ=Ff,Ff=μFN(2分)
又FT′=FT 解得μ=(1分)
解法二:以木块和小球为整体,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μFN=Fcs 30°(2分) FN=Mg+mg-Fsin 30°(2分) 解得μ=(1分)
本题考查平衡问题的综合应用,选择好合适的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求解即可。
13.【答案】(1)T=7.5N(2)F=15N
【解析】(10分)
(1)对A物体:
X方向: …………(1分)
Y方向: …………(1分)
; …………(1分)
T=7.5N …………(2分)
(2)对B物体:
X方向: …………(1分)
Y方向: …………(1分)
…………(1分)
…………(2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4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B。
2.C。
3.C。
4.A。
5.A。
6.B
7.C。
8.B。
9.C。
10.A。
11.本题考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原理及步骤。
(1)为使小车所受合外力等于细线的拉力,就需要平衡掉摩擦力的影响,故采取的措施是平衡摩擦力。
要使细线的拉力约等于砝码及砝码盘的总重力,应满足的条件是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及砝码盘的质量。
(2)打点计时器使用的都是交流电源,每隔0.02 s打一个点.根据题意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则B点的速度为A、C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vB==m/s=0.74 m/s
由:
可得:
a=
代入数据解得:。
1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摩擦力公式求解动摩擦因数;根据速度时间图像围成的面积求解位移。
(1)由图可知,0-10s内和10-30s内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
(1 分)
(1 分)
整个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为
x=a1t12+vt2+a2t22 (1 分)
代入数据解得
x = 150 m (1 分)
(2)设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g=ma1 (2 分)
F- mg=ma2 (2分)
联立解得 =0.125 (2分)
12.通过正交分解将拉力F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位移。
(1)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csθ﹣Ff=ma
又Fsinθ+FN=mg,Ff=μFN
联立解得a=0.3m/s2。
(3)小物块运动4.0s的位移
x=at2=×0.3×42=2.4m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4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 【答案】C 7. 【答案】C 8. 【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10分)
(1)见解析图(3分)
(2)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的倒数(2分)
(3)1 (2分)
(4)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1 N(3分)
12. 【答案】0.9 s
【解析】
根据物块和传送带的速度关系,判断物块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性质,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时间。
设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1分)
解得a=-μg=-2.5 m/s2 (1分)
设达到皮带速度v时发生的位移为x1,所用时间为t1,则v2-v02=2ax1 (2分)
解得:x1=1 m (1分)
减速运动的时间 (1分)
匀速运动的时间 (1分)
所需总时间t=t1+t2=0.9 s (1分)
13.【答案】
物块B在F作用下加速运动时,
对B: (1分)
求得(1分)
对A:(1分)
求得(1分)
后,在达到共同速度之前,A的受力情况不变,故A继续以原加速度急速,
而B开始减速, 得(1分)
设在经过后A,B速度相等,则:
求得(1分)
故时它们达到共同速度(1分)
后,假设A,B一起匀减速运动,则:
(1分)
则 (1分)
而A对B的最大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为
产生的加速度(1分)
故后A,B一起为减速运动,
所以t=3.2 s时,(1分)
求得(1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综合测基础卷1(新教材)
1.D。
2.C
3.C。
4.D。
5.B。
6.C。
7.A。
8.D。
9.B。
10..B。
11..B。
12.A。
13.C。
14.B。
15.(1)BCD;
(2)AC;
(3)0.762;2.01;
(4)B;
(5)系统误差。
16.
【解析】
(1)由图知:客车的加速度为a=△v△t=-30m/s(6.5-0.5)s=-5m/s2
(2)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客车从司机发现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x=vt1+12vt2=105m>55m
客车能撞到狗。
(3)客车和狗速度相等经历的时间为: t=v'-va=10-30-5s=4s
此时客车的位移为:x车=+=95m
狗的位移为x狗=v′(t+0.5)=10×4.5m=45m
因为x狗+55m>x车,可知狗能摆脱噩运。
熟练掌握速度图象的物理含义: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这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基本策略。
17.【解析】
(1)假设货物恰好滑动时的加速度为a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
所以此时货物相对于汽车并未滑动,设此时货物所受摩擦力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
汽车刹车到静止需要的时间:t=v0a2=105s=2s
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为:x=v02t=102×2m=10m
此时货物相对于汽车发生滑动,货物对地的位移为:
=10×2m-12×4×22m=12m
货物相对汽车向前运动的距离:△x=x′﹣x=12m﹣10m=2m<6m﹣1m=5m(货物原
来与货厢前壁间的距离),
则货物不会与货厢前壁发生碰撞,此时货物与货箱前壁的距离:
d=6m﹣1m﹣2m=3m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对货物和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分析清楚货物和汽车的运动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相结合进行处理。分析时,要抓住货物与汽车运动的同时性,并能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位移关系。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综合测基础卷2(新教材)
1.B。2.C。3.D。4.D。5.D。
6.B。7.D8.A。9.D10.A。11.D。12.D。13.A。
14.(1)ACD;
(2)BD;
(3)不变化。
15.(1)AD;
(2)1M;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3)6.22;
(4)dt1;(dt2)2-(dt1)22s。
16.(1)已知甲车的初末速度和加速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出刹车位移。
(2)当两车相遇时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此时甲车刹车的加速度最小,根据题意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甲车的最小加速度。
(1)甲车速度由16m/s减至6m/s过程中的位移:
x1=v甲2-v022a甲
解得x1=v甲2-v022a甲=162-622×2m=55m
因此刹车位置离收费站窗口距离:
x2=x0+x1=10m+55m=65m
(2)设甲刹车后经时间t,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得:v乙=v甲﹣a'甲t
由位移﹣时间公式得:v乙(t0+t)+s≥v0t0+v0t-12a'甲t2
代入数据解得:a'甲≥0.8m/s2
所以,甲车的加速度最小值为0.8m/s2
17.
【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然后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位移,再求出上升的最大高度。(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然后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各阶段的运动时间,然后求出总的运动时间。
(1)小物块在水平面上,加速度:
a1=-μmgm=-μg=﹣0.5×10m/s2=﹣5m/s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12-v02=2a1x
代入数据解得:v1=10m/s
小物块在斜面上向上运动,加速度:
a2=-mgsinθ-μmgcsθm=-gsinθ﹣μgcsθ
代入数据解得:a2=﹣10m/s2,
由速度﹣位移公式得:0﹣v12=2a2s
代入数据解得:s=5m,
上升的最大高度:h=ssinθ=5sin37°=3m;
(2)小物块在斜面上向上运动时间:t1=0-v1a2=0-10-10s=1s
小物块在最高点时:mgsinθ>μmgcsθ,所以物块会匀加速下滑
加速度:a3=mgsinθ-μmgcsθm=gsinθ﹣μgcsθ
代入数据解得:a3=2m/s2,
设向下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2,
向下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12a3t22
代入数据解得:t2=5s
小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所需时间为:
t=t1+t2=1s+5s≈3.2s
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应用,分析清楚物体运动过程与受力情况是解题的前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可以解题。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11/30 19:47:00;用户:王琪;邮箱:hzmst005@xyh.cm;学号:38551295
综合测提高卷1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综合测提高卷2(新教材)
1.D 2 C 3 B 4 B 5.C 6.D 7.B 8.C 9.B
10.C 11 D 12.B 13.A
14【答案(1)F′;(2)B;(3)BD 15.(1)C;(2)x26T,x2−2x19T2;(3)C。
16.【解析】
(1)由题意可知公交车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15+02m/s=7.5m/s
则可得公交车刹车的时间为:t3=s1v=307.5s=4s
(2)由题意可知公交车与电动车的运动时间相等,为:
t=x−s2v2=900−23010s=67s
设公交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则有:
t=t1+t2+t3
v1+02t1+v1t2=x−s1
代入数据可得:t1=10s,t2=53s
则可得公交车在匀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1=v1−0t1=15−010m/s2=1.5m/s2
(3)设两车第一次相遇时,两车运动时间为t4,且此时公交车仍处于匀速运动过程,公交车的位移为:x1=v122a1+v1(t4−t1)
电动车的位移为:x2=v2t4
两车的位移关系为:x1=x2+s2
代入数据可得:t4=61s<t﹣t3=63s,即两车第一次相遇时,公交车仍处于匀速运动过
程,可得两车第一次相遇点到乙站的距离为:
△x=x﹣s2﹣x2=900m﹣230m﹣10×61m=60m
答:(1)公交车刹车的时间为4s;
(2)公交车加速的加速度大小为1.5m/s2;
(3)公交车与电动车第一次相遇点到乙站的距离为60m。
1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撤去拉力F前后木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分析运动情况,画出速度图象,根据图线与坐标轴维持的面积表示位移进行解答。
设从静止开始最少作用t时间可以让木块滑离长木板,在t时间内,设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对木块,有:F﹣μ1mg=ma1
解得:a1=3.5m/s2
对木板,有:μ1mg﹣μ2(m+m)g=Ma2
a2=2m/s2
撤去F后,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对木块,有:μ1mg=ma′1
解得:a′1=4m/s2
对木板,有:a′2=a2=2m/s2
再经△t时间,物块达木板右端时共速为v,画出v﹣t图象如图所示:
故对木块,有:v=a1t﹣a′1△t…①
对木板:v=a2(t+△t)…②
根据①②得:t△t=41
且木块相对木板的位移△x=L﹣l,其中l=1.25m
解得 t=2s
答:从静止开始最少作用2s可以让木块滑离长木板。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11/30 19:47:00;用户:王琪;邮箱:hzmst005@xyh.cm;学号:38551295
高一物理综合卷1答案
1. D 2. A 3. B 4. C 5. C 6. D 7. B 8. C 9. AC 10. CD
11. AD 12. ACD
13.答案 (1)B (2)0.80 (3)钩码质量m不满足远小于小车质量M
14答案 (1)3.60 (2)第5s初 失重 (3)0.40
15.
解析 (1)设第一段的末速度为v1,离舰速度为v,
第1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B。2.A。3.A。4.C。5.D。6.B。7.B。8.C。9.C。10.C。
11.【答案】BC 0.1
12.【解析】(1) s内小明向东运动速度由零在逐渐增大;
s内小明向东运动速度保持10 不变;
s内小明向东运动速度逐渐减小,10 s时速度为0;
s内小明向西运动速度反向增大。 (4分)
(2)小明的位移为:
平均速度:,方向向东 (3分)
由得:
s内加速度 ,方向向西 (3分)
13.【答案】 90m/s
【解析】根据①(2分)可知,
设该赛车进站前和出站后在赛道上的速度为v
赛车进站时所用的时间为(2分)②
赛车出站时所用的时间为 (2分)③
t=t1+t2+6s=11s④ (2分)
由②③④联立解得v = 90m/s (2分)
所以该赛车出站后的速度为90m/s。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1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
【答案】(每空1分)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交流 0.02 BD 刻度尺 0.1 0.280 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12.
【答案】(1) (2)
【知识点标签】路程 位移
【解析】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了找到在圆柱形纸筒的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把纸筒沿侧壁剪开,如图所示,
(2分)
展开成平面后,连接,则线段的长度即为小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由勾股定理可知, cm。(3分)
(2)整个过程中的位移大小等于图中、两点的连线的长度,由勾股定理可知 cm 。(3分)
13.【答案】超速
由于第一次从发出至接受到超声波信号用了5秒,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
(1分)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1分)
由于第二次从发出至接受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秒,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达汽车处所用的时间为
(1分)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1分)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
(2分)
这340m共用了
(3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2分)
故该小轿车超速。 (1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2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B。2.C。3.D。4.B。5.C。6.D。7.C。8.D。9.D正确。10. C。
11.【答案】、或37.5 mm、193.5 mm
、、、、、或37.5 mm、69.0 mm、100.5 mm、131.5 mm、163.0 mm、193.5 mm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写两条即可)
12.
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v2=2gh求解h
根据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
v2=2gh(4分)
代入数据可得:
h==m=1.8 m(4分)
答:苹果下落前离地高度约为1.8m高
13.小球加速度保持不变,故可对全程分析求解。
(1)设X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为由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从距离抛出点的高度为处运动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
①(2分)
抛出点的高度为处的速度②(2分)
由速度位移关系③(2分)
①②③联立可得(2分)
(2)小球从抛出到返回原处所经历的时间
(4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2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C
11.
【答案】(10分每空2分)
(1)D ;
(2)0.80,2.0;
(3)左;
(4)不变。
12.【答案】(1)2.5 s (2)56.25 m 61.25 m
【解析】
(1)设B球经时间t追上A球,A球先运动的时间为,由
得s
所以A球运动时间为s,
当B球追上A球时有
解得t=2.5 s
(2)从B球下抛起到追上A球时,B球下落的高度为 m
则A球下落的高度为mm
13.【答案】(1)2.5 m/s (2)8
【解析】
(1)设第一个周期内陷阱刚结束时小方块到达A点,此时速度
t1=2s (2分)
得:v = 2.5 m/s (1分)
此后小方块从A到B的时间为:= t1=2 s (1分)
<5 s,故小方块最大速度为:v = 2.5 m/s (1分)
(2)由(1)问可知,小方块从O到B的时间为t0=4 s (1分)
则当第二个陷阱刚发生时,能够到达B点的小方块应是从t =3s时刻发出的(此时并没有小方块发出),
而每Δt=0.4 s,则n = t0/Δt=7.5
取N=8
故在第(1)问条件下能够通过A、B的连续小方块有8个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3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D。
2.B。
3.B。
4.D。
5.D。
6.A。
7.C。
8.C。
9.B。
10.C。
11.(1)根据平衡条件结合胡克定律求出劲度系数。
(2)若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两个弹簧拉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即可。
(1)矿泉水瓶静止处于平衡状态,由胡克定律与平衡条件得:mg=k△L,
弹簧的劲度系数:k=N/m=200N/m;
(2)若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两个弹簧拉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根据几何关系可知,若两根弹簧的拉力相等,即弹簧的长度相等,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相等,此时F1=F2=mg,即可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则有:L2=17.50cm,θ=60°。
本题考查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前提,根据题意应用胡克定律与平衡条件即可解题。
12.四个力分别位于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上,先将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合成,最后再求出总力即可。
由图可知F1与F2在同一条直线上,
F1与F2的合力为:F合1=F2﹣F1=8N﹣5N=3N,(2分)
方向与F2同向。(1分)
同理,F3与F4的合力为:F合2=F4﹣F3=11N﹣7N=4N,(2分)
方向与F4同向(1分)
由于F合1F合2,所以F合==5N(2分)
答: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为5N。
本题是多个力的合成,技巧是先将同一直线上的力进行合成,然后由勾股定理求出总的合力。
13.(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分别是54m1g、34m1g;
(2)乙受到的摩擦力是34m1g,方向水平向左;
(3)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1.6kg.
【解析】(1)对结点O,作出力图如图,由平衡条件有:
csθ=m1gTA①(1分)
tanθ=TBm1g②(1分)
解得:
TA=54m1g(2分)
TB=34m1g(2分)
(2)对于乙物体:摩擦力F=TB=34m1g(2分)
方向水平向左
(3)当乙物体刚要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max=μm2g③(2分)
TBmax=Fmax④
由②③④得:m1max=TBmaxgtanθ=1.6kg(2分)
答:(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分别是54m1g、34m1g;
(2)乙受到的摩擦力是34m1g,方向水平向左;
(3)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1.6kg.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3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B 10. 【答案】A
11.【答案】
(1)m
12. 【答案】
(1)30°(5分) (2)(5分)
【解析】
M和m分别处于平衡状态,对m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可求得θ的数值;再对M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可求得木块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最后对整体受力分析表示出拉力F的表达式,讨论最小值即可。
(1)以小球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轻绳对小球B的拉力为FT,由平衡条件可得:
FTcs θ=Fcs 30°(2分)
FTsin θ+Fsin 30°=mg(2分)
解得FT=10 N,θ=30°(1分)
(2)解法一:以木块A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轻绳对木块A的拉力为FT′,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得:
FN=FT′sin θ+Mg(2分) FT′cs θ=Ff,Ff=μFN(2分)
又FT′=FT 解得μ=(1分)
解法二:以木块和小球为整体,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μFN=Fcs 30°(2分) FN=Mg+mg-Fsin 30°(2分) 解得μ=(1分)
本题考查平衡问题的综合应用,选择好合适的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条件求解即可。
13.【答案】(1)T=7.5N(2)F=15N
【解析】(10分)
(1)对A物体:
X方向: …………(1分)
Y方向: …………(1分)
; …………(1分)
T=7.5N …………(2分)
(2)对B物体:
X方向: …………(1分)
Y方向: …………(1分)
…………(1分)
…………(2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4章章测基础(新教材)
1.B。
2.C。
3.C。
4.A。
5.A。
6.B
7.C。
8.B。
9.C。
10.A。
11.本题考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原理及步骤。
(1)为使小车所受合外力等于细线的拉力,就需要平衡掉摩擦力的影响,故采取的措施是平衡摩擦力。
要使细线的拉力约等于砝码及砝码盘的总重力,应满足的条件是小车质量远大于砝码及砝码盘的质量。
(2)打点计时器使用的都是交流电源,每隔0.02 s打一个点.根据题意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则B点的速度为A、C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vB==m/s=0.74 m/s
由:
可得:
a=
代入数据解得:。
1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摩擦力公式求解动摩擦因数;根据速度时间图像围成的面积求解位移。
(1)由图可知,0-10s内和10-30s内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
(1 分)
(1 分)
整个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为
x=a1t12+vt2+a2t22 (1 分)
代入数据解得
x = 150 m (1 分)
(2)设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g=ma1 (2 分)
F- mg=ma2 (2分)
联立解得 =0.125 (2分)
12.通过正交分解将拉力F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位移。
(1)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csθ﹣Ff=ma
又Fsinθ+FN=mg,Ff=μFN
联立解得a=0.3m/s2。
(3)小物块运动4.0s的位移
x=at2=×0.3×42=2.4m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第4章章测提高(新教材)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 【答案】C 7. 【答案】C 8. 【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10分)
(1)见解析图(3分)
(2)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的倒数(2分)
(3)1 (2分)
(4)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1 N(3分)
12. 【答案】0.9 s
【解析】
根据物块和传送带的速度关系,判断物块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性质,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时间。
设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 (1分)
解得a=-μg=-2.5 m/s2 (1分)
设达到皮带速度v时发生的位移为x1,所用时间为t1,则v2-v02=2ax1 (2分)
解得:x1=1 m (1分)
减速运动的时间 (1分)
匀速运动的时间 (1分)
所需总时间t=t1+t2=0.9 s (1分)
13.【答案】
物块B在F作用下加速运动时,
对B: (1分)
求得(1分)
对A:(1分)
求得(1分)
后,在达到共同速度之前,A的受力情况不变,故A继续以原加速度急速,
而B开始减速, 得(1分)
设在经过后A,B速度相等,则:
求得(1分)
故时它们达到共同速度(1分)
后,假设A,B一起匀减速运动,则:
(1分)
则 (1分)
而A对B的最大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为
产生的加速度(1分)
故后A,B一起为减速运动,
所以t=3.2 s时,(1分)
求得(1分)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综合测基础卷1(新教材)
1.D。
2.C
3.C。
4.D。
5.B。
6.C。
7.A。
8.D。
9.B。
10..B。
11..B。
12.A。
13.C。
14.B。
15.(1)BCD;
(2)AC;
(3)0.762;2.01;
(4)B;
(5)系统误差。
16.
【解析】
(1)由图知:客车的加速度为a=△v△t=-30m/s(6.5-0.5)s=-5m/s2
(2)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客车从司机发现狗至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内前进的距离为x=vt1+12vt2=105m>55m
客车能撞到狗。
(3)客车和狗速度相等经历的时间为: t=v'-va=10-30-5s=4s
此时客车的位移为:x车=+=95m
狗的位移为x狗=v′(t+0.5)=10×4.5m=45m
因为x狗+55m>x车,可知狗能摆脱噩运。
熟练掌握速度图象的物理含义: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通过的位移,这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基本策略。
17.【解析】
(1)假设货物恰好滑动时的加速度为a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
所以此时货物相对于汽车并未滑动,设此时货物所受摩擦力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汽车匀速运动的速度:
汽车刹车到静止需要的时间:t=v0a2=105s=2s
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为:x=v02t=102×2m=10m
此时货物相对于汽车发生滑动,货物对地的位移为:
=10×2m-12×4×22m=12m
货物相对汽车向前运动的距离:△x=x′﹣x=12m﹣10m=2m<6m﹣1m=5m(货物原
来与货厢前壁间的距离),
则货物不会与货厢前壁发生碰撞,此时货物与货箱前壁的距离:
d=6m﹣1m﹣2m=3m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对货物和汽车进行受力分析,分析清楚货物和汽车的运动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相结合进行处理。分析时,要抓住货物与汽车运动的同时性,并能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位移关系。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综合测基础卷2(新教材)
1.B。2.C。3.D。4.D。5.D。
6.B。7.D8.A。9.D10.A。11.D。12.D。13.A。
14.(1)ACD;
(2)BD;
(3)不变化。
15.(1)AD;
(2)1M;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3)6.22;
(4)dt1;(dt2)2-(dt1)22s。
16.(1)已知甲车的初末速度和加速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出刹车位移。
(2)当两车相遇时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此时甲车刹车的加速度最小,根据题意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甲车的最小加速度。
(1)甲车速度由16m/s减至6m/s过程中的位移:
x1=v甲2-v022a甲
解得x1=v甲2-v022a甲=162-622×2m=55m
因此刹车位置离收费站窗口距离:
x2=x0+x1=10m+55m=65m
(2)设甲刹车后经时间t,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得:v乙=v甲﹣a'甲t
由位移﹣时间公式得:v乙(t0+t)+s≥v0t0+v0t-12a'甲t2
代入数据解得:a'甲≥0.8m/s2
所以,甲车的加速度最小值为0.8m/s2
17.
【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然后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位移,再求出上升的最大高度。(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然后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各阶段的运动时间,然后求出总的运动时间。
(1)小物块在水平面上,加速度:
a1=-μmgm=-μg=﹣0.5×10m/s2=﹣5m/s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12-v02=2a1x
代入数据解得:v1=10m/s
小物块在斜面上向上运动,加速度:
a2=-mgsinθ-μmgcsθm=-gsinθ﹣μgcsθ
代入数据解得:a2=﹣10m/s2,
由速度﹣位移公式得:0﹣v12=2a2s
代入数据解得:s=5m,
上升的最大高度:h=ssinθ=5sin37°=3m;
(2)小物块在斜面上向上运动时间:t1=0-v1a2=0-10-10s=1s
小物块在最高点时:mgsinθ>μmgcsθ,所以物块会匀加速下滑
加速度:a3=mgsinθ-μmgcsθm=gsinθ﹣μgcsθ
代入数据解得:a3=2m/s2,
设向下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2,
向下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12a3t22
代入数据解得:t2=5s
小物块在斜面上运动所需时间为:
t=t1+t2=1s+5s≈3.2s
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应用,分析清楚物体运动过程与受力情况是解题的前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可以解题。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11/30 19:47:00;用户:王琪;邮箱:hzmst005@xyh.cm;学号:38551295
综合测提高卷1
20-21学年寒假物理必修1
综合测提高卷2(新教材)
1.D 2 C 3 B 4 B 5.C 6.D 7.B 8.C 9.B
10.C 11 D 12.B 13.A
14【答案(1)F′;(2)B;(3)BD 15.(1)C;(2)x26T,x2−2x19T2;(3)C。
16.【解析】
(1)由题意可知公交车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15+02m/s=7.5m/s
则可得公交车刹车的时间为:t3=s1v=307.5s=4s
(2)由题意可知公交车与电动车的运动时间相等,为:
t=x−s2v2=900−23010s=67s
设公交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则有:
t=t1+t2+t3
v1+02t1+v1t2=x−s1
代入数据可得:t1=10s,t2=53s
则可得公交车在匀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a1=v1−0t1=15−010m/s2=1.5m/s2
(3)设两车第一次相遇时,两车运动时间为t4,且此时公交车仍处于匀速运动过程,公交车的位移为:x1=v122a1+v1(t4−t1)
电动车的位移为:x2=v2t4
两车的位移关系为:x1=x2+s2
代入数据可得:t4=61s<t﹣t3=63s,即两车第一次相遇时,公交车仍处于匀速运动过
程,可得两车第一次相遇点到乙站的距离为:
△x=x﹣s2﹣x2=900m﹣230m﹣10×61m=60m
答:(1)公交车刹车的时间为4s;
(2)公交车加速的加速度大小为1.5m/s2;
(3)公交车与电动车第一次相遇点到乙站的距离为60m。
1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撤去拉力F前后木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分析运动情况,画出速度图象,根据图线与坐标轴维持的面积表示位移进行解答。
设从静止开始最少作用t时间可以让木块滑离长木板,在t时间内,设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对木块,有:F﹣μ1mg=ma1
解得:a1=3.5m/s2
对木板,有:μ1mg﹣μ2(m+m)g=Ma2
a2=2m/s2
撤去F后,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对木块,有:μ1mg=ma′1
解得:a′1=4m/s2
对木板,有:a′2=a2=2m/s2
再经△t时间,物块达木板右端时共速为v,画出v﹣t图象如图所示:
故对木块,有:v=a1t﹣a′1△t…①
对木板:v=a2(t+△t)…②
根据①②得:t△t=41
且木块相对木板的位移△x=L﹣l,其中l=1.25m
解得 t=2s
答:从静止开始最少作用2s可以让木块滑离长木板。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11/30 19:47:00;用户:王琪;邮箱:hzmst005@xyh.cm;学号:38551295
高一物理综合卷1答案
1. D 2. A 3. B 4. C 5. C 6. D 7. B 8. C 9. AC 10. CD
11. AD 12. ACD
13.答案 (1)B (2)0.80 (3)钩码质量m不满足远小于小车质量M
14答案 (1)3.60 (2)第5s初 失重 (3)0.40
15.
解析 (1)设第一段的末速度为v1,离舰速度为v,
相关试卷
2022泰安二模 物理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泰安二模 物理试卷及答案,共11页。
2021超级联考物理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2021超级联考物理试卷+答案,共9页。
2021佛山二模物理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2021佛山二模物理试卷+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