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页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件)-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热力环流,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地面的吸收作用,下垫面,影响大气温度的因素,农业覆盖技术,二正温和逆温现象,形成条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气随着海拔的升高,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水汽和尘埃减少。
    ①对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②平流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③高层大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先降后升。
    (2)二维坐标图读图技巧
    ①对流层大气下热上冷,热胀冷缩,对流运动显著。
    ②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海拔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为0.6℃。
    ③对流层的厚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大于冬季。
    ④对流层空气上升遇冷,天气复杂多变。
    ①平流层大气上热下冷,上部有O3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②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
    ③水汽、固体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①高层大气先冷后热,在高层大气中部O原子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3)推论——高层大气
    ②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019全国Ⅱ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3-4题。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由积云形成原理来分析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侧重对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考查。【解题思路】垂直气流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且上升气流形成积云,故积云与上升气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为分散的形态。A选项中连续层片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B选项中鱼鳞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C选项中间隔团块状云为分散形态,故正确。D选项中条带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3.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019全国Ⅱ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3-5题。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侧重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考查。【解题思路】据材料信息可知,上升气流是形成积云的必要条件。近地面越热,空气越容易上升,越易形成积云。A选项中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低,故错误。B选项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故错误。C选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但D选项中热带雨林地区所处纬度最低,气温最高,积云出现频率最高,故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4.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气温的日变化,侧重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考查。【解题思路】据材料信息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A选项中日出前后为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正确。
    5.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正温和逆温现象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风形成的过程分析(二)风的方向、大小的判定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微米~4微米,其中最主要的为可见光部分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1) 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
    (2) 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联系昼夜温差)
    (3) 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朝霞、晚霞,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地面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辐射量,还取决于下垫面状况。
    大气的下垫面指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海洋和陆地是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
    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对大气的热量、水分、干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①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
    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角大,光照集中,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路径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纬度较高地区,夏季昼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多。
    地形因素: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大气中尘埃含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
    山地,多云雾、气象变化复杂,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地面面积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
    盆地,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
    天气因素: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
    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量。
    思考:描述世界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5.大气增温及大气逆辐射
    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CO2和水汽作为大气增温的主要助力。 CO2变多啦,联系全球气候变暖; 水汽多,联系晴天和阴天、沿海和内陆的昼夜温差。 保温作用的一些相应的保温措施要从这两个要素(CO2、水汽)的变化量入手。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及应用
    温室的玻璃顶和玻璃窗,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中。人们把玻璃温室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原理及应用
    1.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地中海沿岸葡萄园里铺设鹅卵石的原理
    白天鹅卵石吸热快,近地面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鹅卵石放热快,气温迅速降低,葡萄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共同点:保湿、减轻次生盐碱化;减少地表侵蚀,保肥;调节地温(覆膜、覆沙增温,覆草冬季保温夏季降温)不同点:覆膜:黑膜抑制杂草生长,遮光降温;白膜反光增加作物底部光照。覆沙:增加昼夜温差覆草: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易发病虫害
    下图为北方地区农田实施的地膜覆盖。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能降低。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农业生产中的双层覆膜技术,要求考生运用积雪及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强调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
    思考:高山地区气温低的原因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因为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强。
    思考:平原的高空气温低的原因
    平原的高空气温低,是因为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3.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4.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思考:冬半年较夏半年多雾的原因。
    冬半年普遍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空气中水汽的凝结。冬半年,逆温时间长。
    (2015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0—11题。
    解析:10.A 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10.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解析: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11.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统考地理试题)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4-5题。
    4.此时天气最可能是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统考地理试题)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图示大气现象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大气受热过程的结果是产生气温高低和气温变化,气温高低原理———来自受热过程: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直接原因———地面辐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建立气温分析模型:来多少(太阳辐射)———留多少(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因此影响气温的因素可以从影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三方面分析,即从宏观、微观方面着手。宏观方面主要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微观方面主要是影响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宏观),下垫面使气温变得更加复杂(微观)。
    1.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1)光照(也称为太阳辐射能,或光能):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及其强度的多少。影响日照时数和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昼夜长短和大气的削弱作用。
    1.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2)热量:是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去晚上散失的能量。通常用积温(气温的累积)来衡量热量的多少,而影响积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白天温度的高低与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晚上温度的高低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
    1.光照、热量的联系与区别(3)具体分析如下:海拔相近时,低纬地区热量优于高纬地区,内陆地区光照优于沿海地区(天气晴朗)。纬度相近时,高海拔地区光照优于低海拔地区(大气密度),气候干旱地区光照优于气候湿润地区(天气晴朗)。一般情况下,低纬地区热量充足,高纬地区热量不足;中低纬高山高原地区,光多热少;中高纬内陆干旱地区,光多热少,但夏季光多热多。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表均一、受热均匀:同一水平面气温相同,气压相等,形成的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规律:等压面凸向高空为高压区,凸向近地面为低压区。
    运用: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简记:适用于任何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3.等压面的判断运用:
    (1)海拔与气压结合的等压面图判读:
    第二类:等压面(500hpa)高程图
    A、D(凸高)为低压区;B、C(凸低)为高压区。
    N为(高空)高压区,M为(高空)低压区。近地面则相反
    等压线(面)向高空凸为高压区;向近地面凹为低压区。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②判断裸地与绿地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技巧:以气温高低推测气压高低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A.甲→乙→丙→丁→甲 B.甲→丙→丁→乙→甲C.乙→甲→丁→丙→甲 D.乙→丁→丙→甲→乙2.关于图示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海洋B.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山顶C.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D.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增大
    【答案】1.A 2.C【解析】1.读图可知,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为近地面,甲地的气压比乙地高,丙丁两地位于高空,丙地的气压比丁地高,所以在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方向是甲流向乙,高空中为丙流向丁,垂直方向上为乙流向丙,丁流向甲,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如表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甲为夜间的陆地或白天的海洋,A错误。若表示山谷间的热力环流,乙为夜间的山谷,B错误。若表示特大城市热力环流,甲为郊区,C正确。热力环流使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D错误。故选C。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
    【答案】3.C 4.A 5.C 【解析】3.读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4.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答案】3.C 4.A 5.C 【解析】5.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风向:白天海风,晚上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8、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为了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应选择哪个时段完成拍摄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考点:热力环流之海陆风
    11、【2016·成都一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图1】。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图2】。【1】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6分】
    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2 分】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 【2 分】 ;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2 分】 。
    考点:热力环流之湖陆风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风向: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 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 成大气污染。
    (2019年海南卷)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A.偏南风 B.偏东风C.偏北风 D.偏西风8.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市区受人为热源多等原因影响,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风向: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
    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考点:热力环流之城市风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2.“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A.热量交换变缓 B.空气对流增强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① 在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②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采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左下图),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  )A.为了室内空气流出 B.为了采光C.为了室内热量散发 D.为了室外空气流入2.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下沉气流入
    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围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
    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室外空气流入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答案 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解析 结合图示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结合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答案 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解析 结合夏半年陆、湖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 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 10、C 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2013·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第10题。10、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市区与郊区热力环流:郊区吹向市区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风形成的过程分析
    1.影响主要受三个力的影响:
    (2)改变方向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运动的方向,不改变大小。
    (3)既改变方向,主要影响大小的力——摩擦力
    (1)直接影响其形成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特点: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②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①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 ”就表示北风四级。
    2.根据风向标和风向玫瑰图判断风向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的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拓展】"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拓展】“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1)气压分布的判读: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
    (2)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②确定地转偏向力;③确定风向(注意区分近地面和高空)
    (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的方法 ①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③不同图中,等压线疏密和等压差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4)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5)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下图为 2018 年 12 月某日两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当日 14 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A.①B.②C.③D.④
    11.当日 2 时至 14 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
    12.当日 2 时至 14 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A.① B.②C.③ D.④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相关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课件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课件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反射作用,大气逆辐射,热状况,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3.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3.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4-,大气的垂直分层,-5-,-6-,-7-,-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天气系统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天气系统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积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等压面,常见的热力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