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6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6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6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章末综合测评3
展开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 400)计算。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储水量,以立方米计;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立方米/秒计。下表示意我国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据此回答1~3题。
湖泊 | 面积(平方千米) | 储水量W(亿立方米) | 年平均入湖流量Q(立方米/秒) |
洞庭湖 | 2 820 | 173 | 10 353 |
太湖 | 2 428 | 44 | 195 |
滇池 | 297 | 16 | 29 |
青海湖 | 4 853 | 742 | 39 |
1.只参与陆地内循环的湖泊是( )
A.洞庭湖 B.太湖
C.滇池 D.青海湖
2.换水周期最长的湖泊是( )
A.洞庭湖 B.太湖
C.滇池 D.青海湖
3.由表中信息可知( )
A.湖泊面积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B.湖泊储水量越小,换水周期越短
C.年平均入湖流量越大,换水周期越短
D.湖泊储水量与年平均入湖流量的比值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1.D 2.D 3.D [第1题,青海湖是位于青藏高原上的内陆湖,只参与陆地内循环。第2题,根据材料所给公式可知,湖泊储水量与年平均入湖流量的比值越大,换水周期越长,通过计算,可知青海湖的换水周期最长。第3题,根据材料所给公式可知,湖泊储水量与年平均入湖流量的比值越大,换水周期越长。]
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水库储水量( )
A.12月份最大 B.3 月份最小
C.6月份最小 D.9月份最小
5.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
A.西欧平原 B.巴西高原
C.中亚区域 D.澳大利亚地中海气候区
6.据图可知,该水库( )
A.汛期流出量最大 B.枯水期流出量最大
C.有调洪补枯的作用 D.主要用于水电
4.D 5.B 6.C [第4题,图示该水库水量盈余率4~8月小于1,表明这几个月份流入量一直小于流出量,到9月份达到平衡,则9月份水量最小;10月至次年2月水量盈余率大于1,3月份达到平衡,则3月份水量最大。第5题,该水库流入量4~8月较小、10月至次年2月较大,表明该区域降水量或积雪融水量4~8月少、10月~次年2月多。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4~8月为干季而降水少,10月~次年2月为湿季而降水多。故该水库最可能位于巴西高原。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水库在枯水期流出水量多于流入水量,在汛期流入水量多于流出水量,对区域河流具有调洪补枯的作用。]
下图示意某区域半岛,甲、乙是该半岛重要的港口城市。据此回答7~8题。
7.流经甲城市附近的洋流( )
A.是暖流 B.是寒流
C.从东南流向西北 D.从高纬流向低纬
8.1月,从甲城市开往乙城市的客轮( )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7.A 8.C [第7题,从经纬度得出,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低纬大陆的东岸,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流经甲城市附近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由西北流向东南,从低纬流向高纬。第8题,由上题解析可知,流经甲城市的洋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故从甲城市开往乙城市的客轮为逆水;1月该地盛行偏南风,故此时从甲城市开往乙城市的客轮顺风。]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中,淡水危机是其中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据此回答9~10题。
9.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原因是( )
①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②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江河径流量下降 ③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 ④世界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足 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10.珠江流域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 ③污染浪费严重 ④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9.D 10.C [第9题,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以及人类需水量的增加,同时水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第10题,珠江流域地区降水量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污染浪费严重,主要是水质型缺水。]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1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11.D 12.C [甲图表示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乙图表示由流水侵蚀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峰林;丙图表示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丁图表示流水侵蚀中下切作用形成的峡谷。]
下图中的左图为某区域海拔400米以上的某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数值越大,相对高度越大),右图为该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左上图中显示的地貌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堆积作用 D.风力的侵蚀作用
14.从右上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15.右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
A.玄武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13.D 14.B 15.D [第13题,读地表形态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可知,该地貌底部和顶部面积较大,中部较小,为蘑菇形地貌,最可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第14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构造。第15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岩石是由于岩浆入侵,高温作用使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所以最可能是大理岩。]
台湾南部的“月世界”,又名恶地形,指的是一种地表崎岖的地貌景观。因地质疏松,透水性又低,因此遇雨水就变得十分软滑,顺坡向下流动,植物生长相当困难,地表犹如月球般荒凉贫瘠。其中的“泥火山”喷发出黏稠的泥浆,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静静外淌,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点燃这些气泡能生成火焰,出现“水火同源”的奇观。读图回答16~17题。
16.“月世界”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
A.变质作用——地壳抬升
B.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C.板块张裂——岩浆活动
D.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17.泥火山发育的地质构造及其“喷发”的主要能量来源分别是 ( )
A.背斜——断层、地球内能
B.向斜——断层、地球内能
C.背斜——断层、太阳辐射
D.向斜——断层、太阳辐射
16.D 17.C [第16题,结合材料“因地质疏松,透水性又低,因此遇雨水就变得十分软滑,顺坡向下流动”可知该地貌景观的地势较高,应与地壳抬升有关;该地降水多,地势较陡,流水侵蚀作用强。第17题,泥火山能喷发出泥浆,说明有断层构造;泥浆中可点燃的气泡应为天然气(或类似气体),存储于背斜构造中;可燃气体的能量来源为太阳能。]
河流阶地主要是在气候变化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堆积下切,构造则为河流下切提供了驱动力和空间。下图、下表分别为渭河上游陇西段阶地的分布图和参数表。据此完成18~20题。
渭河陇西段阶地参数
阶地 | 拔河高度/m | 砾石层厚度/m | 河漫滩厚度/m |
T1 | 2 | >1 | 3.3 |
T2 | 23 | 3 | 8 |
T3 | 30 | 2 | 11 |
T4 | 52 | 10 | 6 |
T5 | 126 | 2 | 2~3 |
T6 | 142 | 5 | 4 |
T7 | 197 | 5 | 3 |
注:拔河高度指阶地高出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
18.历史上气候最为湿润时期和地壳上升幅度最大时期形成的阶地分别是( )
A.T1、T2 B.T3、T4
C.T4、T5 D.T6、T7
19.与南岸相比,北岸阶地数量少,原因是北岸( )
A.流水侵蚀作用强 B.水平运动强烈
C.风力堆积作用弱 D.抬升运动微弱
20.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 )
A.T1 B.T3
C.T5 D.T7
18.C 19.D 20.A [第18题,最湿润时期,河流水量大,则河流搬运能力强,故河床中砾石层厚度最大,即T4;阶地某时期拔河高度变动越大,表明地壳上升幅度越大,据表知,T4至T5拔河高度变动最大,故形成的阶地是T5。第19题,图示南岸海拔高,有山地,北岸海拔较低,而阶地形成与构造抬升有关,则可能是北岸抬升运动微弱所致。第20题,图示区域较干旱,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平地,利于取水。据拔河高度数值可知距离河流最近的是T1,故现代聚落主要分布在T1。]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米)。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 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积雪大量融化,6~7月积雪融化量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5~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河流带来大量盐分,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
[答案] (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 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任答其中3点即可)
22.(12分)阅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几内亚湾海域等深线的分布特征。
(2)甲、乙两海域附近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不同成因。
(3)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图中甲海区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主要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和最深处的位置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甲处渔业资源的形成主要与上升流有关,乙处渔业资源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第(3)题,甲处有寒流流经,对近地面经过的热空气具有降温作用。
[答案] (1)沿海地区等深线密集,坡度陡;远离海岸地区等深线稀疏,坡度缓;最深处位于图示区域西南部。
(2)甲海域盛行离岸风,形成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甲处浮游生物富集,)形成了渔场。
乙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在此聚集,形成了渔场。
(3)(本格拉)寒流流经,具有降温作用;东南信风(盛行风)带来的热空气遇海面冷海流,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
23.(18分)读我国北方某山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其次是B、D两处,C处最早,由此判断该处的褶曲类型为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解释该处褶曲与凉水河河谷两者间的成因关系。
(3)丙村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凉水河的流向是__________。
(4)图中虚线是当地规划在三个村庄之间修建公路的设计路线,请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路线的不同特点及这样修建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岩层新老关系上判断向斜或背斜。第(2)题,凉水河位于背斜顶部,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而成为谷地。第(3)题,从等高线走向上可知丙村位于山谷中;根据指向标和等高线弯曲情况可知;凉水河向西流。第(4)题,公路走向与地形有关。
[答案] (1)背斜 该处地层显示为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2)该处的褶曲类型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3)山谷 自东向西 (4)乙村到甲村的道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道路比较弯曲。原因是乙村到甲村的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的地势起伏大,公路大部分路段呈“之”字形弯曲,沿等高线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第(2)题,由材料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第(3)题,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