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三轮突破江苏专用练习:高考选择题专练三 静态数据分析型
展开专练三 静态数据分析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
(2019·泰州模拟)纳木错(图1)位于藏北高原,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湖面封冻,冰面厚度达2 m。7月,某科考队前往纳木错考察湖泊水温的垂直变化。图2示意科考队员绘制的某观测点7月水温垂直变化。读图,完成1~3题。
1.图2示意的水文观测点是图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2中7月水温从表层到水深15 m处变化小的原因主要是( )
A.光照强烈且水质好 B.蒸发消耗表层热量
C.地表径流汇入量大 D.表层受风力影响小
3.推断纳木错水温垂直变化最小的时段是( )
A.1月中旬 B.3月中旬
C.5月中旬 D.7月中旬
答案 1.B 2.A 3.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1中甲、乙、丙、丁的水深与图2水文观测点的水深可知为乙地。故选B。第2题,由图可知,从表层到水深15 m处水温几乎一致,说明受热均匀,热量接近,湖水表层气温变化受外界影响较大,该种分布说明从表层到水深15 m处光照强烈且水质好,受热情况接近。故选A。第3题,纳木错湖冬春表层封冻,水温垂直差异大,A、B错。5月湖面应该刚解冻不久,水温上升不多,与湖水深处水温相差不大。7月湖面水温最高,水温垂直差异大。故选C。
下图为中国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某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据此完成4~6题。
4.该河流域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草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5.该河最有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6.该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单位面积日蒸发量大,但日蒸发总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水体深度
C.气候条件 D.水体含沙量
答案 4.B 5.A 6.C
解析 第4题,日蒸发总量为某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图中草地日蒸发量较小,但日蒸发总量远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说明草地面积辽阔。故选B。第5题,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大;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干旱盆地,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未利用地面积广,植被以荒漠、草地为主,因此最可能是塔里木河。松花江、淮河和珠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土地开发程度高,未利用地面积小。故选A。第6题,水体单位面积日蒸发量大,但日蒸发总量小,说明当地水体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C正确;同流域相邻的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接受的太阳辐射是一样的;水体深度和水体含沙量对蒸发量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2019·徐州市高三模拟)渭干河绿洲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热和土地资源,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下图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盐分含量垂直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渭干河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盐分垂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地的土壤盐分大量集中于土壤表层
B.耕地的土壤盐分始终小于草地和荒地
C.草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D.耕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出上下部高、中间低的特征
8.荒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灌溉 B.蒸发 C.降水 D.地形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荒地的土壤盐分大量集中于土壤表层,A正确;耕地的土壤盐分与草地的土壤盐分有部分相等,B错误;深度大于50 cm时,草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C错误;耕地的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D错误。故选A。第8题,荒地的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盐分大幅度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原因在于受蒸发作用的影响,盐分被大量搬运至表层。故选B。
(2019·南京、盐城市高三模拟)城市街区一般是指由周边街道围合而成的区域。下图为“我国某市8个街区不同类别用地构成统计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8个街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务主导型街区有乙、丙、戊、庚街区
B.居住主导型街区有甲、戊、己、辛街区
C.工业主导型街区有丙、丁、己、辛街区
D.商住混合型街区有甲、乙、戊、庚街区
10.调查发现己街区的公共交通出行率较高,小汽车交通出行率较低,原因主要是该街区( )
A.居民绿色出行意识强
B.商业活动最为频繁
C.道路密度大、路幅窄
D.公共交通服务较好
答案 9.D 10.D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不同用地类型在不同功能区所占比重有差异,其中占比明显高的为该功能区的主导类型,没有明显较高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用地占比比较接近的为混合型。依据图中数据可知,D正确。第10题,题干中“调查发现己街区的公共交通出行率较高”说明D正确,而其他选项材料没有说明。故选D。
(2019·南通市高三模拟)下图为“2010年前后我国部分地区城镇人口增长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2010年以后( )
A.广东省城镇人口增长最多
B.河南省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C.大多数沿海省市城镇人口增长放缓
D.大多数内陆省区的城市化速度减慢
12.2010年前后我国各地城镇人口增长状况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沿海省市产业升级
B.城市经济发展滞缓
C.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D.逆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 11.C 12.A
解析 第11题,由图中数据可知,2010至201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增长最多,A错误;城市化速度一般依据城镇人口增长率,因缺少各省市的总人口数据,无法计算城镇人口增长率,故无法比较各省市城镇化速度,B错误;与2010至2014年相比,大多数沿海省市在2005至2010年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更大,C正确,同理可知D错误。故选C。第12题,2010年前后我国各省市城镇人口增长变化主要特征是大多数沿海省市城镇人口增长放缓,内陆省区城镇人口增长加快,其主要原因是沿海省市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产业向内陆省区转移。一方面沿海省市产业升级,导致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同时,随着沿海地区消费水平提高,内陆地区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的愿望也降低了;另一方面,内陆地区接受产业转移,促进了内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A正确。我国仍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B、D错误。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城市化,C错误。故选A。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本土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4.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减小
B.②地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人口潜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 13.C 14.C
解析 第13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以看出四地中①地人口潜力最大,因为这里位于五大湖沿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大;③地人口潜力最小,这里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第14题,人口潜力以东北部为中心向北、西、南递减,④地由于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反而人口潜力较大。②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开发历史较早,工农业发达,但是由于纬度较高,气候较为阴冷。③地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人口潜力较小。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
(2019·常州市高三调研)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2 41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70%左右。读“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5~16题。
15.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 )
A.劳动力的大量迁入
B.死亡率低
C.出生率低
D.医疗水平高
16.根据此模式的发展趋势,为了维持城市发展活力,上海市应该( )
A.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
B.把工业迁往苏南、浙北
C.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
D.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答案 15.AC 16.AD
解析 第15题,上海社会经济水平高,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迁入,A正确;医疗水平高,死亡率低,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会提高老龄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劳动力人口比重,B、D错误;由图可知,2017年上海市0至14岁人口比重明显偏低,说明出生率低,从而提高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C正确;故选A、C。第16题,由图可知,2017年上海主要人口问题有低出生率和老龄化加剧(60至64岁的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应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A、D正确,C错误;B项未说明何类工业将迁往苏南、浙北,说法不合理,B错误。故选A、D。
(2019·南京、盐城市高三模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是反映省(区/市)发展基础、成熟度和活跃度的指标,可以反映其发展的潜力。读下图,回答17~18题。
注:圆圈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圆圈越大,增量越大,空心圆圈表示人口减少。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常住人口在8 000万以上的省区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B.京、津、沪、辽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疏散导致人口减少
C.沿海省区的城镇化率总体上高于内陆省区
D.京、沪常住人口减少与其消费水平高有关
18.广东与西藏相比( )
A.广东经济增量大,所以人口增量大
B.广东常住人口多,所以自然增长率高
C.西藏面积大,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城镇化率低
答案 17.CD 18.AD
解析 第17题,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由图可知,常住人口在8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中有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区部分或全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A错误;由图可看出,C正确。京、津、沪常住人口的减少主要原因是本地区消费水平高,特别是房价高,与周边及其他地区消费水平相对低形成明显的落差。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会使迁入的普通劳动力减少,但不是当地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其他地区实行更为优惠的人口迁入政策,而这三大城市由于人口规模已经很大,实施较为严格的人口迁入政策,也是原因之一。B错误,D正确。故选C、D。第18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广东经济增量大,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人们收入高,有更好的生活,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A正确;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有关,与人口规模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一个地区面积大小与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多少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D正确。故选A、D。
下图为“2016年我国东、中、西部省际人口迁入构成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有( )
A.东部地区迁入人口主要来自中部省区
B.中部地区迁入人口主要来自西部省区
C.西部地区迁入人口主要来自西部省区
D.省际人口迁入规模中部地区大于西部
20.我国人口迁移可以( )
A.改变人口地区分布不均的状况
B.提高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
C.减轻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
D.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答案 19.AC 20.BC
解析 第19题,据图可知东部地区迁入人口主要来自中部省区,中部地区迁入人口数三地相当,西部地区迁入人口主要来自西部省区,省际人口迁入规模中部地区小于西部,A、C正确,B、D错误。故选A、C。第20题,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最多,而东部人口原本就多,所以人口迁移加剧了人口地区分布不均的状况,A错误;目前的人口流动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故可以提高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减轻大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但不利于乡村振兴,B、C正确,D错误。故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