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04
展开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是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长江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城市用地面积的变化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①对。一个地区主要交通干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②错。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有影响,③错。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④对。故选D项。第2题,早期城市是在运河的航运价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长江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导致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发展速度变慢,C项对。图示信息没有显示出资源、人口的变化,A、B、D三项错。故选C项。
答案1.D 2.C
读安徽省南部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下列有关交通运输与聚落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②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③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 ④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块状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图中①地位于两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易发展成为城市。故选A项。第4题,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物资运输和人们出行,利于聚落的发展,①对。同时,聚落的发展,增加了运输需求,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②对。沿河设城现象不只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也有,③错。沿河分布的城市多呈条带状,④错。故选A项。
答案3.A 4.A
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拟建的大型服装批发城应布局在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6.近几年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政策 C.铁路 D.科技
解析第5题,大型服装批发城应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所以应布局在①处。故选A项。第6题,该城市老城区沿河分布,规模较小,新建工业区沿铁路分布,规模大,故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铁路。故选C项。
答案5.A 6.C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①②③④四地中,商业网点的密度最小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拟在P地建立某大宗商品集散中心,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
①地形 ②地租 ③市场 ④交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7题,从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判读出①地等高线密集,为山地,交通运输不便,人口稀少,商业网点的密度小。故选A项。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位于公路干线的交叉路口,交通便利;同时地处城区外缘,土地价格低。故选C项。
答案7.A 8.C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地形区以 为界可以把地形分为 和 。
(2)A、B、C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 ,该点是城市形成的良好区位,其原因是 。
(3)A、B、C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是 ,其良好的区位条件有 。
(4)A、B、C三城市地位的变迁,说明了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 和 产生很大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铁路以东区域等高线数值大多在200米以上,为低山丘陵区;图中铁路以西地势平坦,海拔在200米以下,为平原。第(2)(3)题,铁路是在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交通运输方式,水运在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故图中A最早形成城市。但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C城市的区位优于A城市。
答案(1)铁路 低山丘陵 平原
(2)A 两条河流交汇处,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地集散、中转
(3)C 沿河设城且在河流与铁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最为优越
(4)分布 发展
能力提升
读江苏铁路网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江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地价
C.河流流向
D.技术水平
2.江苏铁路网的建设将( )
A.占用大量耕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害无利
B.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C.加快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区际联系
D.不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解析第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江苏铁路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故选A项。第2题,交通线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际联系,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C项。
答案1.A 2.C
根据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至2050年,无锡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形线网,其中一、二、三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四、五号线为辅助线。读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完成3~4题。
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无锡市城市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
A.有利于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B.有利于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
C.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D.有利于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
4.无锡市轨道交通布局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行线网的好处是( )
A.环行线有利于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
B.环行线有利于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
C.放射状线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放射状+环行线网有利于缩短城市不同方向之间的交通距离
解析第3题,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对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没有影响。故选D项。第4题,环行线对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关系不大,对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关系更不大;放射状线有利于加强市中心地带和郊区的交通联系,但可能会增加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故选D项。
答案3.D 4.D
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读瑞士交通局部图(图a)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b),完成5~7题。
5.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 )
A.地质条件复杂
B.科学技术先进
C.社会经济发达
D.气象灾害频发
6.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直接影响爱斯特尔德的 ( )
①城市等级 ②流动人口数量 ③城市形态 ④服务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 )
A.增加公路等交通压力
B.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
C.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
D.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析第5题,主要从地形、地质等因素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该隧道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投资巨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故选A项。第6题,读图分析可知,爱斯特尔德位于隧道的端点,因此将会增加该地的流动人口数量,扩大其服务范围,因此②④正确,故选C项。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原有铁路为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弯曲度较大,对货物载重限制较大,且速度慢,导致公路运输的压力大。新隧道路程缩短,运量限制放宽,公路等交通压力减轻,A项错误;圣哥达隧道采取直线形式,线路短,通行速度快,对货物的载重限制少,B项错误;缩短了运输的距离与时间,利于隧道两端地区的联系,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利于瑞士同德国、意大利,以及南欧与北欧的紧密联系,C项错误;新隧道开通将减少货运卡车的通行量,减少二氧化碳及污染气体的排放,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5.A 6.C 7.D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闻名中华。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和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简析该区域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简析隋唐以后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该区域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第(1)题,沪宁杭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多河流,河网密布,人们大多傍水而居,以内河航运代替陆路运输。第(2)题,主要从位置、交通、市场、人口、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第(3)题,19世纪中期以后,铁路和近代海运日渐兴起,且运价低廉,运量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市场竞争力大导致经济衰退。
答案(1)该区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2)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汇点附近,交通便利,服务范围广;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市场。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