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考点39 免疫调节-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学案
展开
考点39 免疫调节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3.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5.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1)二次免疫的特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2)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6.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7.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考向一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辨析
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信息可推出,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除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外,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后,也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和胸腺中分化、发育而成,暂时处于不增殖状态,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继续增殖、分化;c、d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两者的DNA相同,其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题技巧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2.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
D.浆细胞合成抗体球蛋白的能力减弱
【答案】 C
【解析】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造成体内没有T细胞,A错误;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患者还保留有少数体液免疫能力,B错误;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因此只保留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正确;大多数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需要T细胞来呈递抗原,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导致浆细胞减少,但是浆细胞合成抗体球蛋白的能力不变,D错误。
考向二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3.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患者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答案】 D
【解析】 皮肤属于第一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为了降低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作用,所移植的细胞最好来自本人,B正确;细胞间的信息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完成的,C正确;对皮肤的免疫排斥反应是通过细胞免疫完成的,D错误。
归纳整合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4.为检验某种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的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再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含量,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体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测定小鼠血清中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含量”可推知,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A正确;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涉及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以及细胞膜的胞吐,上述都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抗体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分析柱状图可知,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D正确。
考向三 抗原和抗体的辨析
5.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点抗体(ACA)。下列有关AC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B.可使分裂后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
C.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点蛋白发挥作用
D.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
【答案】 D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A正确;据题意可知,ACA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点,如果着丝点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其作用具有特异性,C正确;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易错警示
抗原和抗体的易混分析
(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6.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就是破坏所有特异性免疫
B.HIV是抗原,但人体不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不是抗原,不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
【答案】 D
【解析】 HIV主要攻击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A项错误;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的病毒,B项错误;HIV是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C项错误;HIV通过破坏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D项正确。
考向四 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
7.当细胞癌变后,它会表达某种特殊的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 D
【解析】 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图中甲为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丙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乙为记忆T细胞,其在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因此甲细胞和乙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正确;癌细胞表面抗原不能引发免疫反应,而抗原—蛋白复合物能引发免疫反应,因此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正确;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规律总结
体液免疫过程分析
(1)所涉及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对抗原无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他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某种抗原。
(2)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3)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不同的浆细胞产生不同的抗体。
8.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
B.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
C.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
D.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病原体的过程,乙表示T细胞将病原体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丙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的过程;然后抗体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受体,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甲过程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有的,丙过程有浆细胞的参与,A错误;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哮喘发生的过程只有体液免疫,没有细胞免疫,D错误。
考向五 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
9.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a细胞具有吞噬、传递抗原的作用
B.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分解抗原
C.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a、b、c、d四种细胞分别为吞噬细胞、B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由此可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分解抗原。
技法提炼
“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细胞A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
C.HIV通过攻击细胞C,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D.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答案】C
【解析】细胞A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细胞B是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正确;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正确;HIV通过攻击细胞B(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C错误;⑦⑧过程是记忆细胞分化过程,在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免疫能力更强大,D正确。
考向六 二次免疫的曲线分析
11.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C
【解析】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归纳整合
二次免疫过程解读
(1)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
(2)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这时抗体的产生不仅较第一次速度快、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这样可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更多的记忆细胞。
12.如图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死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图甲细胞①为效应T细胞,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
C.图乙细胞为浆细胞,它直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它能识别抗原
D.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这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产生抗体
【答案】 B
【解析】除了免疫细胞外,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也能产生溶菌酶,A项错误;图中细胞①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①为效应T细胞,B项正确;图乙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项错误;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向七 免疫学的综合应用
13.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B细胞
B.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
C.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答案】 D
【解析】 细胞甲能分泌抗体,甲为浆细胞,A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到靶细胞,但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B项错误;激素丙为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甲分泌的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促甲状腺激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甲状腺激素(乙)分泌量减少,C项错误;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说明二者具有竞争性,D项正确。
14.DNA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中一段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终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能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原因是DNA作为抗原物质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将变长
C.DNA疫苗在人体内直接表达为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D.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该疫苗是由基因制成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属于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错误;该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疫苗基因的表达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抗原,C错误;该疫苗的本质是基因,抗原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所以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D正确。
考向八 免疫失调症原因辨析
15.MMP9酶在引发自身免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创造了MMP9酶的“人工版本”金属锌—组氨酸复合物,他们将复合物注入小鼠,结果小鼠体内产生了与MMP9酶相应的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所致
B.“人工版本”MMP9酶可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C.所有免疫细胞均能识别“人工版本”MMP9酶
D.MMP9酶的抗体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病
【答案】 C
【解析】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A正确;机体内有抗体产生,由此可判断此免疫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人工版本”MMP9酶注入机体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人工版本”MMP9酶相当于抗原,人体内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MMP9酶在引发自身免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MMP9酶的抗体能和MMP9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消除体内的MMP9酶,就能治疗MMP9酶引发的自身免疫病,D正确。
解题必备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区别
①发生时间不同: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
②抗体分布不同: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16.少数人对螨虫过敏,螨虫会引起鼻炎、哮喘和皮炎等过敏反应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不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
B.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螨虫后会发生免疫更强的二次反应
C.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螨虫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完全相同
D.螨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遗传性和普遍性
【答案】 B
【解析】 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由于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螨虫后会发生免疫更强的二次反应,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螨虫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不同,C错误;少数人对螨虫过敏,螨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遗传性,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考向九 免疫学应用的实例分析
17.某人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和感染白喉杆菌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B.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
C.该免疫过程没有淋巴因子的参与
D.淋巴细胞上的载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溶解,B正确。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需要淋巴因子的刺激,C错。淋巴细胞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D错。
技法提炼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辨析
(1)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激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8.在人体内,一些肿瘤细胞会合成名为PD-L1的物质,当该物质与T细胞上受体(PD-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人们开发了如图所示的免疫疗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该免疫疗法通过促进T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C.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
D.T细胞中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都含有RNA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PD-L1与T细胞上受体(PD-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因此PD-L1与T细胞上受体的结合不利于T细胞的分裂分化;治疗药物可与PD-L1竞争T细胞上的受体,从而增强T细胞受体对肿瘤细胞表面MHC的识别,据此作答。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A错误;该免疫疗法增强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但没有促进T细胞的增殖,B错误;据图可知,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需要借助T细胞受体,C正确;T细胞中直接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不含RNA,D错误。
1.研究者利用一种实验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该小鼠缺失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发现,该小鼠的吞噬细胞可以支持HIV的繁殖,而HIV感染的吞噬细胞可以分布在机体多个组织中,比如脑组织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B.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数量一直减少
D.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
2.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B.吞噬细胞处理绿脓杆菌后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3.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已经失去了抗原性
B.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是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D.第一次注射时,鸡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只能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4.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细胞5仍保留分裂能力
5.为探究某种药物Q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药物Q,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药物Q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药物Q可通过促进小鼠T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D.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6.用实验动物可以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分别给每组动物接种等量的病毒。下列对该实验原理、结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同时产生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B.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反应一样强烈
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
D.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蛇毒素是淋巴因子,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
B.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
C.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杀细胞
D.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
8.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清除抗原
10.图甲是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图乙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该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淋巴细胞
B.经过甲图中的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
C.图乙中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D.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11.乳头瘤病毒(HPⅤ)是一种球形DNA病毒,人感染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Bl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1组,可推测HPV是诱发癌前病变因素
B.B2与Bl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使用疫苗效果不明显
C.乳头瘤病毒DNA在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D.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
12.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13.H9N2 病毒能导致禽类患流感,为了研发 H9N2 病毒的疫苗,某研究机构将未接触过 H9N2病毒的家鸽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甲组
乙组
注射
是否换流感
注射
是否换流感
第一次实验
减毒处理的H9N2 病毒
否
等量的生理盐水
否
第二次实验
H9N2 病毒
否
H9N2 病毒
是
A.第一次实验中,甲组家鸽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B.甲组家鸽经减毒处理的 H9N2 病毒诱导产生了抗性突变
C.第二次实验中,乙组家鸽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乙组家鸽出现流感症状是因为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14.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15.下图是某人在前后三次接触同一种细菌的情况下,体内产生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暴露出的细菌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会刺激T细胞产生____,该物质还可以促使_____增殖、分化。
(2)图中抗体在分泌前需要经过________等细胞器的加工后,才具有生物活性。效应T细胞的功能之一是和________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浆细胞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周,在此时期内,机体再次接触该细菌后,产生的免疫反应速度比第一次____,该阶段的浆细胞主要由____分化产生。一年后,再次产生的免疫反应峰值明显高于第二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更多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4)如果该细菌是酿脓链球菌,则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可能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这属于________病。
16.2016年3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将12种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5.7亿元。图甲是寨卡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1)图甲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_________(填相关字母)有关。
(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作为________,大多数要经过图甲中的A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T细胞产生的______作用,才能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______,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3)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种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18.(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19.(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20.(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21.(2018·江苏卷)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22.(2018·北京卷)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
细胞
iPSC
DB7
MEF
血清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17·新课标Ⅰ卷)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4.(2017·北京卷)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1.【答案】 B
【解析】 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正确;“该小鼠缺失细胞免疫功能”,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B正确;HIV进入人体后,刚开始,随着HIV浓度的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增加,后期HIV浓度增加时T细胞数量减少,C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说明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D正确。
2.【答案】 B
【解析】 细菌发生耐药突变并不是由抗生素诱导产生的,抗生素只是对耐药性突变的细菌进行选择,A项错误;大多数病原体(如绿脓杆菌)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会暴露出其所特有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项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绿脓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引起绿脓杆菌裂解死亡,C项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仍会发生免疫反应,D项错误。
3.【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结果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一次注射的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仍然具有抗原性,其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第一次注射时鸡全部存活的原因是久置的病原菌毒性减弱或失去毒性,A、D两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与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鸡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B项正确。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由于存活的鸡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鸡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因此大部分鸡都能存活,C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5分别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题图细胞中都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表达该基因;②过程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记忆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5.【答案】 A
【解析】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A项错误;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项正确;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加T细胞数量,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C项正确;b组与c组比较说明,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D项正确。
6.【答案】 B
【解析】 该实验的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同时产生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因为对照组注射的接种物不含疫苗,所以后来接种病毒时,其免疫反应没有实验组强烈;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答案】 B
【解析】 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A项错误;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B项正确;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C项错误;蛇毒素不会侵染细胞,不会使马产生细胞免疫,D项错误。
8.【答案】 A
【解析】 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细胞分化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分析题图可知,de段属于二次免疫,bc段属于初次免疫,bc段的斜率小于de段的斜率;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细胞。
9.【答案】 D
【解析】 方法①表示免疫治疗,是在患病时给患者注射抗体,以消灭抗原,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由于已经感染病原体,故此时最好采用方法①直接注射抗体的方法较好,A错误;医学中通常的预防接种是指接种灭活的病毒(抗原),通过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要比直接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更持久,B错误;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方法②表示免疫预防,是在患病前给个体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10.【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细胞b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能将抗原呈递给细胞C,说明b是T细胞,c是B细胞,因此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周期变短,C错误;④表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清除抗原,D正确。
11.【答案】B
【解析】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经过甲图中的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正确;图乙中细胞甲、乙、丙分别是B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刺激,C错误;细胞丙(吞噬细胞)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12.【答案】D
【解析】Bl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1组,原因是接种前即已检出HPV DNA,说明HPV是诱发癌前病变因素,A项正确;B2与Bl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使用疫苗不能降低癌前病变比例,即效果不明显,B项正确;DNA在复制过程中涉及双链的解旋和形成,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再作用于抗原,但不能直接识别抗原,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第一次实验中,给甲组家鸽注射减毒处理的H9N2病毒,导致甲组家鸽体内发生了体液免疫,故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A正确;甲组家鸽经减毒处理的H9N2病毒诱导进行了体液免疫,B错误;由于第一次实验时,给乙组注射了生理盐水,因此没有进行免疫反应,因此第二次实验中,乙组家鸽体内进行初次免疫,其体内没有记忆细胞,C错误;乙组家鸽出现流感症状是因为体内没有迅速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抗原清除,D错误。
15.【答案】(1)淋巴因子 B细胞 (2)内质网、高尔基体 靶细胞
(3)快(或强或迅速) B细胞 抗原刺激记忆细胞 (4)自身免疫
【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2)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后,需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进而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3)机体在第一次感染该细菌时,在暴露出的该细菌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析曲线图可知,浆细胞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周,在此时期(初次免疫)内,当机体再次接触该细菌后,产生的免疫反应速度比第一次快,但该阶段的浆细胞主要来自B细胞的分化。一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该细菌时,机体内存在的记忆细胞,在该细菌直接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导致再次产生的免疫反应的峰值明显高于第二次。(4)如果该细菌是酿脓链球菌,人体产生的抗体在消灭该菌的同时,也可能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进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16.【答案】(1)[E]浆细胞 D、G (2)抗原 淋巴因子 [e]抗体
(3)如图
(4)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
【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A]为吞噬细胞,[B]是T细胞,[C]为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浆细胞,[F]为效应T细胞,[G]是记忆T细胞,其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E]浆细胞。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的[D]记忆B细胞和[G]记忆T细胞有关。(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图甲中的[A]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才能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e]抗体,进而发挥免疫效应。(3)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乙肝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据此在乙图中画出一条从14天起与横坐标几乎平行的线段延伸至15天,在15天后改画为一段急剧上升的曲线,该段曲线的峰值及上升的幅度均高于或大于乙图中原有的曲线(曲线图见答案)。(4)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有: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
17.【答案】 D
【解析】 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18.【答案】B
【解析】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
B、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B错误;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19.【答案】A
【解析】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20.【答案】D
【解析】A、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HIV是RNA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D、在辅助性T细胞内,HIV的单链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双链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错误。
21.【答案】B
【解析】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22.【答案】(1)分裂/增殖免疫 (2)实验一: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实验二:细胞 (3)①F②D③C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
【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机体的免疫系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2)实验一: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一个注射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含有iPSC。①由表可知,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免疫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从而说明iPSC作为抗原,刺激小鼠的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了能与iPSC结合的特异性抗体。②由表可知,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但都高于空白组,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能与iPSC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也可与DB7结合,推知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可以看出,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的免疫组细胞可以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实验结果表明iPSC有与癌细胞表面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3)由实验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免疫。上述实验过程可知: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因此上面一组小鼠用DB7处理,下面一组小鼠用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处理,上面一组小鼠发生肿瘤病变,下面一组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四周后提取第二组小鼠的血清,注射到第一组小鼠体内,从而第一组小鼠产生能与肿瘤细胞结合的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肿瘤逐渐缩小,故答案为:④B、①F、②D、③C。(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iPSC既能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又能刺激机体产生能与肿瘤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因此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抑制或治疗肿瘤生长。
23.【答案】C
【解析】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24.【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2)识别 (3)体温调节
(4)特异 生存与繁衍(5)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解析】(1)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合成的大分子物质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肪,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2)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抗原具有特异性,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可以避免受到免疫系统的特异性识别,从而避免被特异性清除,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和繁衍。(5)① 1和2组处理方法的差别是有无青蒿素,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②要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应该将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3.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细胞免疫
(1)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2)免疫过程
(3)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最终被吞噬、消灭。
5.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1)二次免疫的特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2)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6.免疫失调疾病(连线)
7.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考向一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辨析
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
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信息可推出,a、b、c、d分别为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除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外,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在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后,也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和胸腺中分化、发育而成,暂时处于不增殖状态,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继续增殖、分化;c、d细胞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两者的DNA相同,其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题技巧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2.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
D.浆细胞合成抗体球蛋白的能力减弱
【答案】 C
【解析】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造成体内没有T细胞,A错误;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引起体液免疫,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患者还保留有少数体液免疫能力,B错误;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因此只保留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正确;大多数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需要T细胞来呈递抗原,因此胸腺先天发育不良会导致浆细胞减少,但是浆细胞合成抗体球蛋白的能力不变,D错误。
考向二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3.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让细胞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患者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斥反应,原因是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答案】 D
【解析】 皮肤属于第一道防线,所发挥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为了降低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作用,所移植的细胞最好来自本人,B正确;细胞间的信息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完成的,C正确;对皮肤的免疫排斥反应是通过细胞免疫完成的,D错误。
归纳整合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4.为检验某种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的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再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含量,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抗体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测定小鼠血清中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含量”可推知,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A正确;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其分泌过程涉及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以及细胞膜的胞吐,上述都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抗体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分析柱状图可知,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D正确。
考向三 抗原和抗体的辨析
5.科学家发现某种病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该抗体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蛋白,称之为抗着丝点抗体(ACA)。下列有关AC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必须经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
B.可使分裂后的子细胞出现染色体变异
C.能特异性地对着丝点蛋白发挥作用
D.可能导致个体患免疫缺陷病
【答案】 D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后才具有生理活性,A正确;据题意可知,ACA的作用是破坏着丝点,如果着丝点被破坏,会影响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其作用具有特异性,C正确;该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易错警示
抗原和抗体的易混分析
(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6.生物学家巴尔的摩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HIV“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就是破坏所有特异性免疫
B.HIV是抗原,但人体不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不是抗原,不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
【答案】 D
【解析】 HIV主要攻击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部分丧失,A项错误;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的病毒,B项错误;HIV是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C项错误;HIV通过破坏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D项正确。
考向四 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
7.当细胞癌变后,它会表达某种特殊的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 D
【解析】 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图中甲为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丙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乙为记忆T细胞,其在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因此甲细胞和乙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正确;癌细胞表面抗原不能引发免疫反应,而抗原—蛋白复合物能引发免疫反应,因此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正确;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规律总结
体液免疫过程分析
(1)所涉及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对抗原无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他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某种抗原。
(2)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3)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不同的浆细胞产生不同的抗体。
8.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
B.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
C.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
D.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病原体的过程,乙表示T细胞将病原体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丙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的过程;然后抗体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受体,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甲过程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有的,丙过程有浆细胞的参与,A错误;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哮喘发生的过程只有体液免疫,没有细胞免疫,D错误。
考向五 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
9.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a细胞具有吞噬、传递抗原的作用
B.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分解抗原
C.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a、b、c、d四种细胞分别为吞噬细胞、B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由此可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分解抗原。
技法提炼
“三看”法判定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细胞A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
C.HIV通过攻击细胞C,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D.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答案】C
【解析】细胞A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细胞B是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正确;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正确;HIV通过攻击细胞B(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C错误;⑦⑧过程是记忆细胞分化过程,在二次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免疫能力更强大,D正确。
考向六 二次免疫的曲线分析
11.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C
【解析】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归纳整合
二次免疫过程解读
(1)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
(2)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这时抗体的产生不仅较第一次速度快、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这样可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更多的记忆细胞。
12.如图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死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图甲细胞①为效应T细胞,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可使靶细胞裂解
C.图乙细胞为浆细胞,它直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它能识别抗原
D.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这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产生抗体
【答案】 B
【解析】除了免疫细胞外,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也能产生溶菌酶,A项错误;图中细胞①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①为效应T细胞,B项正确;图乙细胞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项错误;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考向七 免疫学的综合应用
13.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B细胞
B.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
C.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答案】 D
【解析】 细胞甲能分泌抗体,甲为浆细胞,A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到靶细胞,但只能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B项错误;激素丙为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甲分泌的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促甲状腺激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甲状腺激素(乙)分泌量减少,C项错误;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说明二者具有竞争性,D项正确。
14.DNA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中一段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终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能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原因是DNA作为抗原物质
B.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将变长
C.DNA疫苗在人体内直接表达为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D.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该疫苗是由基因制成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属于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错误;该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疫苗基因的表达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抗原,C错误;该疫苗的本质是基因,抗原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所以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D正确。
考向八 免疫失调症原因辨析
15.MMP9酶在引发自身免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创造了MMP9酶的“人工版本”金属锌—组氨酸复合物,他们将复合物注入小鼠,结果小鼠体内产生了与MMP9酶相应的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所致
B.“人工版本”MMP9酶可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C.所有免疫细胞均能识别“人工版本”MMP9酶
D.MMP9酶的抗体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病
【答案】 C
【解析】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A正确;机体内有抗体产生,由此可判断此免疫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人工版本”MMP9酶注入机体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人工版本”MMP9酶相当于抗原,人体内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C错误;MMP9酶在引发自身免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MMP9酶的抗体能和MMP9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消除体内的MMP9酶,就能治疗MMP9酶引发的自身免疫病,D正确。
解题必备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联系: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区别
①发生时间不同: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
②抗体分布不同: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16.少数人对螨虫过敏,螨虫会引起鼻炎、哮喘和皮炎等过敏反应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不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
B.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螨虫后会发生免疫更强的二次反应
C.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螨虫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完全相同
D.螨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遗传性和普遍性
【答案】 B
【解析】 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错误;由于初次接触螨虫时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所以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螨虫后会发生免疫更强的二次反应,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螨虫过敏反应的发病机理不同,C错误;少数人对螨虫过敏,螨虫引起的过敏反应具有遗传性,不具有普遍性,D错误。
考向九 免疫学应用的实例分析
17.某人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和感染白喉杆菌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B.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
C.该免疫过程没有淋巴因子的参与
D.淋巴细胞上的载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溶解,B正确。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需要淋巴因子的刺激,C错。淋巴细胞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D错。
技法提炼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辨析
(1)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激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8.在人体内,一些肿瘤细胞会合成名为PD-L1的物质,当该物质与T细胞上受体(PD-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人们开发了如图所示的免疫疗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以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B.该免疫疗法通过促进T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C.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
D.T细胞中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都含有RNA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PD-L1与T细胞上受体(PD-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肿瘤细胞逃过T细胞的攻击,因此PD-L1与T细胞上受体的结合不利于T细胞的分裂分化;治疗药物可与PD-L1竞争T细胞上的受体,从而增强T细胞受体对肿瘤细胞表面MHC的识别,据此作答。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A错误;该免疫疗法增强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但没有促进T细胞的增殖,B错误;据图可知,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抗原需要借助T细胞受体,C正确;T细胞中直接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不含RNA,D错误。
1.研究者利用一种实验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该小鼠缺失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发现,该小鼠的吞噬细胞可以支持HIV的繁殖,而HIV感染的吞噬细胞可以分布在机体多个组织中,比如脑组织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B.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数量一直减少
D.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
2.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B.吞噬细胞处理绿脓杆菌后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3.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已经失去了抗原性
B.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是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D.第一次注射时,鸡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因此只能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4.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细胞5仍保留分裂能力
5.为探究某种药物Q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注射一定量的药物Q,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药物Q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药物Q可通过促进小鼠T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D.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6.用实验动物可以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分别给每组动物接种等量的病毒。下列对该实验原理、结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同时产生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B.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反应一样强烈
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
D.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蛇毒素是淋巴因子,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
B.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
C.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杀细胞
D.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
8.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9.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清除抗原
10.图甲是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图乙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该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淋巴细胞
B.经过甲图中的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
C.图乙中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D.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11.乳头瘤病毒(HPⅤ)是一种球形DNA病毒,人感染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癌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Bl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1组,可推测HPV是诱发癌前病变因素
B.B2与Bl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使用疫苗效果不明显
C.乳头瘤病毒DNA在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D.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
12.如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的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
D.两人体内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13.H9N2 病毒能导致禽类患流感,为了研发 H9N2 病毒的疫苗,某研究机构将未接触过 H9N2病毒的家鸽随机均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甲组
乙组
注射
是否换流感
注射
是否换流感
第一次实验
减毒处理的H9N2 病毒
否
等量的生理盐水
否
第二次实验
H9N2 病毒
否
H9N2 病毒
是
A.第一次实验中,甲组家鸽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B.甲组家鸽经减毒处理的 H9N2 病毒诱导产生了抗性突变
C.第二次实验中,乙组家鸽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乙组家鸽出现流感症状是因为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14.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15.下图是某人在前后三次接触同一种细菌的情况下,体内产生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暴露出的细菌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会刺激T细胞产生____,该物质还可以促使_____增殖、分化。
(2)图中抗体在分泌前需要经过________等细胞器的加工后,才具有生物活性。效应T细胞的功能之一是和________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浆细胞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周,在此时期内,机体再次接触该细菌后,产生的免疫反应速度比第一次____,该阶段的浆细胞主要由____分化产生。一年后,再次产生的免疫反应峰值明显高于第二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更多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4)如果该细菌是酿脓链球菌,则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可能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这属于________病。
16.2016年3月11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将12种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5.7亿元。图甲是寨卡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1)图甲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_________(填相关字母)有关。
(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作为________,大多数要经过图甲中的A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T细胞产生的______作用,才能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______,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3)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两种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Ⅲ)·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18.(2020年天津高考生物试卷·6)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19.(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20.(2020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形成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在辅助性T细胞内,以RNA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DNA、RNA和蛋白质
21.(2018·江苏卷)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22.(2018·北京卷)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
细胞
iPSC
DB7
MEF
血清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17·新课标Ⅰ卷)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4.(2017·北京卷)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1.【答案】 B
【解析】 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正确;“该小鼠缺失细胞免疫功能”,该实验的小鼠模型中可能不含T细胞,B正确;HIV进入人体后,刚开始,随着HIV浓度的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增加,后期HIV浓度增加时T细胞数量减少,C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说明HIV感染者的多种组织中都可能检测到HIV,D正确。
2.【答案】 B
【解析】 细菌发生耐药突变并不是由抗生素诱导产生的,抗生素只是对耐药性突变的细菌进行选择,A项错误;大多数病原体(如绿脓杆菌)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会暴露出其所特有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项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绿脓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但不引起绿脓杆菌裂解死亡,C项错误;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仍会发生免疫反应,D项错误。
3.【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结果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一次注射的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仍然具有抗原性,其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第一次注射时鸡全部存活的原因是久置的病原菌毒性减弱或失去毒性,A、D两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且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与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病原菌时鸡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B项正确。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由于存活的鸡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及记忆细胞,鸡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因此大部分鸡都能存活,C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5分别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题图细胞中都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表达该基因;②过程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记忆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5.【答案】 A
【解析】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A项错误;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项正确;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组与b组比较说明,药物Q能增加T细胞数量,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C项正确;b组与c组比较说明,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D项正确。
6.【答案】 B
【解析】 该实验的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同时产生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因为对照组注射的接种物不含疫苗,所以后来接种病毒时,其免疫反应没有实验组强烈;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答案】 B
【解析】 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A项错误;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B项正确;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C项错误;蛇毒素不会侵染细胞,不会使马产生细胞免疫,D项错误。
8.【答案】 A
【解析】 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细胞分化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分析题图可知,de段属于二次免疫,bc段属于初次免疫,bc段的斜率小于de段的斜率;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细胞。
9.【答案】 D
【解析】 方法①表示免疫治疗,是在患病时给患者注射抗体,以消灭抗原,当一个人患甲型肝炎时,由于已经感染病原体,故此时最好采用方法①直接注射抗体的方法较好,A错误;医学中通常的预防接种是指接种灭活的病毒(抗原),通过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要比直接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更持久,B错误;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方法②表示免疫预防,是在患病前给个体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10.【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细胞b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能将抗原呈递给细胞C,说明b是T细胞,c是B细胞,因此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周期变短,C错误;④表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清除抗原,D正确。
11.【答案】B
【解析】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经过甲图中的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正确;图乙中细胞甲、乙、丙分别是B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刺激,C错误;细胞丙(吞噬细胞)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12.【答案】D
【解析】Bl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1组,原因是接种前即已检出HPV DNA,说明HPV是诱发癌前病变因素,A项正确;B2与Bl组人群出现癌前病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后使用疫苗不能降低癌前病变比例,即效果不明显,B项正确;DNA在复制过程中涉及双链的解旋和形成,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项正确;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再作用于抗原,但不能直接识别抗原,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在5月份,妇女A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二次免疫,比妇女B反应迅速、效应强,这种差异源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活动的结果。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作用于B细胞,不能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第一次实验中,给甲组家鸽注射减毒处理的H9N2病毒,导致甲组家鸽体内发生了体液免疫,故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A正确;甲组家鸽经减毒处理的H9N2病毒诱导进行了体液免疫,B错误;由于第一次实验时,给乙组注射了生理盐水,因此没有进行免疫反应,因此第二次实验中,乙组家鸽体内进行初次免疫,其体内没有记忆细胞,C错误;乙组家鸽出现流感症状是因为体内没有迅速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将抗原清除,D错误。
15.【答案】(1)淋巴因子 B细胞 (2)内质网、高尔基体 靶细胞
(3)快(或强或迅速) B细胞 抗原刺激记忆细胞 (4)自身免疫
【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2)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后,需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进而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3)机体在第一次感染该细菌时,在暴露出的该细菌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析曲线图可知,浆细胞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周,在此时期(初次免疫)内,当机体再次接触该细菌后,产生的免疫反应速度比第一次快,但该阶段的浆细胞主要来自B细胞的分化。一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该细菌时,机体内存在的记忆细胞,在该细菌直接刺激下,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导致再次产生的免疫反应的峰值明显高于第二次。(4)如果该细菌是酿脓链球菌,人体产生的抗体在消灭该菌的同时,也可能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进而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16.【答案】(1)[E]浆细胞 D、G (2)抗原 淋巴因子 [e]抗体
(3)如图
(4)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
【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A]为吞噬细胞,[B]是T细胞,[C]为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浆细胞,[F]为效应T细胞,[G]是记忆T细胞,其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E]浆细胞。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的[D]记忆B细胞和[G]记忆T细胞有关。(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图甲中的[A]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才能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e]抗体,进而发挥免疫效应。(3)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乙肝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据此在乙图中画出一条从14天起与横坐标几乎平行的线段延伸至15天,在15天后改画为一段急剧上升的曲线,该段曲线的峰值及上升的幅度均高于或大于乙图中原有的曲线(曲线图见答案)。(4)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有: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
17.【答案】 D
【解析】 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
18.【答案】B
【解析】A、该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由基因控制合成,所以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A正确;
B、天花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B错误;C、疫苗的本质是蛋白质的亚单位,不会在细胞内增殖,C正确;D、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19.【答案】A
【解析】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
20.【答案】D
【解析】A、HIV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T细胞,说明辅助性T细胞表面有HIV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A正确;B、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T细胞的DNA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正确;
C、HIV是RNA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正确;D、在辅助性T细胞内,HIV的单链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双链DNA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错误。
21.【答案】B
【解析】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22.【答案】(1)分裂/增殖免疫 (2)实验一: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实验二:细胞 (3)①F②D③C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
【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机体的免疫系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2)实验一: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一个注射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含有iPSC。①由表可知,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免疫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从而说明iPSC作为抗原,刺激小鼠的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了能与iPSC结合的特异性抗体。②由表可知,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但都高于空白组,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能与iPSC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也可与DB7结合,推知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可以看出,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的免疫组细胞可以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实验结果表明iPSC有与癌细胞表面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3)由实验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免疫。上述实验过程可知: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因此上面一组小鼠用DB7处理,下面一组小鼠用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处理,上面一组小鼠发生肿瘤病变,下面一组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四周后提取第二组小鼠的血清,注射到第一组小鼠体内,从而第一组小鼠产生能与肿瘤细胞结合的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肿瘤逐渐缩小,故答案为:④B、①F、②D、③C。(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iPSC既能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又能刺激机体产生能与肿瘤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因此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抑制或治疗肿瘤生长。
23.【答案】C
【解析】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24.【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2)识别 (3)体温调节
(4)特异 生存与繁衍(5)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解析】(1)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合成的大分子物质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肪,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2)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抗原具有特异性,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可以避免受到免疫系统的特异性识别,从而避免被特异性清除,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和繁衍。(5)① 1和2组处理方法的差别是有无青蒿素,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②要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应该将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