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夯基练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答案)
展开夯基练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选择题
1.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2.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 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 315.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 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 063万元。这表明( )
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3.据统计,1912~1922年,中国纱锭总数由50余万增加到近160余万,布机由2 616台增加到6 675台。该资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非常强大
B.外国资本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C.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4.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 )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
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
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1872年湖北织布局开工生产。1894~1898年,续设纺纱、缫丝、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1902年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洋务企业开始近代化转型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政治改良运动较为顺利
6.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7.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这反映了( )
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
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
8.观察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这对中国民主革命转型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 ②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A.①正确,②错误
B.①②都正确
C.①②都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
9.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10.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11.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12.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3.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这表明了( )
A.清末新政促进产业兴旺
B.民族工业获得发展间隙
C.日美加紧向华输出资本
D.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4.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总数的1.17%,到1942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10.8%。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民族工业的内迁
B.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国际交通线打通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5.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16.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D.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17.下表为1936~1941年大后方新增工厂及资本统计(资本单位:万元)这反映了 ( )
A.国民政府借战争之机,侵夺民族企业
B.私营企业利用战争之机,大发国难财
C.大后方工业发展,为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业经济获得到快速发展
18.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此现象反映了( )
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19.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末“新政”的有力推动
B.民间设厂受到政策支持
C.洋务运动的破产带来契机
D.列强对中国投资的剧增
20.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
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参考答案
1.答案为:A;
解析:由材料信息“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家庭工制”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答案为:A;
解析:资本总额不断增加表明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故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指的是本国的民间资本,故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英国资本总额超过其它列强,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主要在矿产领域,故D项错误。
3.答案为: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纱锭总数由50余万增加到近160余万”“布机由2 616台增加到6 675台”可知资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4.答案为: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顺应列强经济侵略不是其主要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实行与世界相同的度量衡,与关税自主无关,故B项错误;国内度量衡有一致的标准,并与世界接轨,为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纱麻丝布四局”属于官营企业,而官营企业转租给民营企业,说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有所减弱,故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A项正确。洋务企业引用西方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C项。戊戌变化是政治改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为:C;
解析:随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
7.答案为:C;
解析:根据所学一战期间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是欧洲列强,不是列强均放松了,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虽然被美德超过,但经济实力仍位居日本之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侵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得出一战期间日本侵华占据优势,但无法得出始终获利最大,故D项错误。
8.答案为:B;
解析:解题首先观察1912年和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的生产能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相比比重由39.8%上升到82.2%;再分析选项①②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既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正确答案选B。]
9.答案为:C;
解析:材料中显示的工业布局调整显然是日本侵华的缘故,不是国民政府的努力,故A项错误;四大家族主要代表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挤压,材料中没有显示该信息,故B项错误;抗战爆发后,许多民族资本家为避免战争破坏,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导致工业布局的变化,故C项正确;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可知政府通过颁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
11.答案为:D;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故选D项。
12.答案为:D;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农工商部出台政策,提出利用一战的时机加快工业的发展。材料没有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民国政府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加快发展,但无法推测它们的具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政府的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
13.答案为:B;
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范围为“1914年8月至1920年”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故选B项;1914年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故排除A。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C项。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于材料时间不吻合,是无关项,故排除D项。
14.答案为:B;
解析:根据题意,从1937年到1942年云南的工业资本急剧增加,民族工业的内迁的决定是政府结合当时的局势做出的,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云南工业的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作用是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兴起实业救国思潮,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5.答案为: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
16.答案为:C;
解析:材料中“1948年”表明为解放战争时期,“粒米一百元”表明滥发纸币、物价飞涨,从而表明了人民群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C项中影响有限的表述错误。]
17.答案为:C;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抗战期间的经济,通过材料信息可以推断抗日开始之后大后方新增工厂增加且平均资本增加,由此推断抗日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西迁所以导致上述现象,为此答案选择C选项。选项A中并没有对于官僚资本的描述,故不准确;选项B中,企业的性质并无定论同时也并未反映企业的盈利,故排除;D选项,并未指出企业是国统区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故排除。
18.答案为:C;
解析:材料体现的不是腐败问题,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2年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由官至商,说明商人的地位提高,这是政府放宽工商业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差别,故D项错误。]
19.答案为: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以及时间信息“从1895年到1900年”可知,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从而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为B项。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0.答案为:B;
解析: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由此体现“交叉应用”,故B项正确。A、C项错,电机使用只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不一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D选项与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