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5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5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油光可鉴,抑扬顿挫,美其名曰,深恶痛疾,杳无消息,物以稀为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的基本特点。(重点)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细节用白描刻画人物的写法;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重、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感悟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说到老师,同学们,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你们今后还会遇到很多老师。但是,能够让我们一生一世都敬佩,一生一世都忘不了的老师其实并不多。作为大文学家的鲁迅,他敬佩的老师也仅仅只有那么三位。一位是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中认识的镜寿吾先生;一位是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位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中的藤野先生。
“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是鲁迅多年后对藤野先生的评价。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能够让鲁迅心生敬意、终身难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不平凡的老师。
教授新课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补习日文后,鲁迅于1904年9月,转赴仙台爱知县县立医学校学医,藤野先生是学校教授解剖学的教授。鲁迅在此认识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当时,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很多日本人对中国人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
一、背景链接
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这些高尚的品质给了鲁迅极大的影响。
后来,鲁迅认识到医治国人精神麻木的身体并不是第一要务,他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希望以此唤起国民的觉醒。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最初发表于《莽原》半月刊,后收入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文体知识简介·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用散文的形式对过去认识的人或过去发生的事件片段进行回忆的一种文学体裁。
1.真实性。回忆性散文是回忆过去的人和事,应真实记录过去。
2.典型性。回忆性散文既可以以事件为中心,也可以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事件时,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既可以回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多个事件的片段。描写人物时,注重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来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精神。因此,文中的人和事多采用典型的片段,常常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3.具有双重视角。文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三、字词预习检查
1.生字识记
2.多音字与形声字
3.词语解释
【绯红】鲜红。 【宛如】正像,好像。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落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泛指未被选中或成绩不及格。
【瞥见】瞧见,偶然看到或一眼看见。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于前朝的人。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
【油光可鉴】头发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曰,叫。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杳无消息】没有一点儿音信。杳,远得无影无踪。
【物以稀为贵】因为该物品稀少,所以显得极其珍贵。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画出表明空间转换的句子,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
(视学情选择听读,16分10秒;视频见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据此可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3) 在东京,“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04-35) 在仙台,“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38) 离开仙台之后,“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从课文的文题中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点明了文章记叙的中心人物;
②说明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说明这个人物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重点: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4.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并填写下表:文章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直接交往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五、合作探究
1.第1自然段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无非”是“只,不外乎”之意。无非”一词表面上表达的是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
“这样”指的是“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能够到日本首都东京来留学的人,应该是清国最优秀的人才,可是他们出国后却以追赶时髦为荣,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这让作者感到非常失望和不满。
2.该自然段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一句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比喻、反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描绘出了清国留学生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庸俗、奇特打扮。讽刺了他们既要追求西方的时髦,又不愿去掉西方国家眼中愚昧落后的标志——男人留辫子。“标致”本来是“漂亮”之意,但在这里是“丑陋”“讨厌”之意,是用反语来讽刺“清国留学生”不伦不类的庸俗丑态。用“实在”修饰“标致”,加强了讽刺的意味,表达出了强烈的憎恶之情。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比喻、反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刻画生动形象。
3.从第②自然段写清国留学生“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此具有怎样的态度?“精通时事的人”指的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响得震天”是夸张,从“响得震天”“烟尘斗乱”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侧面表现了他们不学无术,将留学生会馆搞得乌烟瘴气。
“精通时事的人”在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是反语。所谓“精通时事”,其实不过是专门关注无聊的“小道”消息。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4.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是什么?第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东京学习环境的不满是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是极度的失望和厌恶。从作者选择离开东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作者是怀有远大的抱负,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藤野先生的出场埋下伏笔;在内容上,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
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
5.在去仙台学医的途中,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印象深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当时的祖国正处于苦难之中。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被侮辱、被欺凌的历史。“日暮里”三个字,常常会令人联想到“日暮途穷”,这自然会触发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水户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拯救祖国的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客死水户。作者当时客居他乡,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对朱舜水这样富有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意。因此,对这两个地方,作者自然是印象深刻。
点拨:记忆重点——触发忧国之情
6.在仙台,作者受到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一优待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作者把这种优待理解成“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觉得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当地人把他到日本的一个地级市留学看成是“稀有”的事,所以才特地优待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弱国国民内心的辛酸,体会到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7.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从中可以获知哪些信息?用的主要是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白描手法
8.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 第⑮自然段中,作者打开“我”抄写的讲义(笔记),为什么会感到“吃了一惊”?从原因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怎样的工作态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原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态度: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的认真、仔细,
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情感:一种不安和感激。
⑵第⑲自然段“我还不服气”的原因是什么?从我不服气这一心理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藤野先生纠正我将下臂血管移动了一点位置,而我却自认为图画的不错,能够记住血管的实际位置。“纠正解剖图”这一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从我不服气这一心理可以看出当时的鲁迅并没有理解到藤野先生的良苦用心,也照应了前面第16自然段中“有时也很任性”这句话。
⑶从关心鲁迅“关心解剖实习”一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藤野先生所担心的原因在我们今天具有怎样的现象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或点拨:
细致入微地为学生着想,表现了藤野先生真诚关怀、热情诚恳。
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不信科学信鬼神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在今天,我们仍然在很多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科技方面,这也是美国今天能够一再对我们“卡脖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应该不信鬼神信自己。命运就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中,努力吧,各位同学,为自己辉煌的明天、为祖国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拼搏。
⑷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件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这一事件本身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第⑷题用图 第⑸题用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求实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中国女人裹脚”象征的是禁锢,是封建思想对女人身体和身心的摧残。
⑸第24—26自然段中记叙了诗人托尔斯泰给日本和俄国的皇帝都写了一封信,开头一句“你改悔罢!”这让“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 ,爱国青年也愤然,”如何理解文中的“爱国青年”?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26自然段中“爱国青年”一词的理解: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将他们称为“爱国青年”,具有讽刺意味。
⑹如何理解第29自然段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弱国”与“低能儿”二者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但日本“爱国青年”却据此认为鲁迅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完全靠的是作弊。“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感到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点拨:记忆重点词语——强烈的爱国之情。
在文中,作者用“所以”“当然”来强调这种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句中的“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9.阅读第29——31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段中“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一句是作者在什么事件中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感到特别刺耳?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看电影事件。“刺耳”表明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⑵“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一句中“他们”指的是谁?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⑵题用图 第⑶题用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他们”指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围观枪杀自己的同胞,还“酒醉似的喝采”,可见其幸灾乐祸、麻木不仁;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
老师归纳时应特意指出——这场日俄战争的战场在中国
⑶ 31段结尾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意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
对于留学的原因,鲁迅在《呐喊》自序》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对于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对此进行了解答。他在自序中写道:(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感到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严重的侵犯;回到中国,鲁迅看到的是一群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感到启蒙人们的思想比医治有疾病的身体更为重要,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笔作武器,与黑暗现实作斗争。
10.作者决定“弃医从文”离开仙台时藤野先生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要对藤野先生撒谎?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离开是伤感惋惜的,他希望鲁迅能够将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鲁迅不愿让藤野先生知道真相后伤心,因此才用撒谎来安慰他。
小结:至此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11.浏览课文的第三部分,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感激与怀念。
⑵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⑶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热情诚恳、要求严格的老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⑷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原文: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段话写鲁迅回国后,藤野先生对他的精神鼓舞。良心发现”指作者的思想受到触动;“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这段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与敌人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热爱祖国统一在一起,既总结全篇,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小结:以上分析的课文的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为正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12. 在前面对课文三个部分内容的合作探究中,我们发现,文章中无论是转换的地点,还是所经历的事件,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文中结构的线索安排来看,这是一种什么方式的结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双线索结构。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明线。写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过程。还有一条线索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是文章的暗线。写的是对东京的失望,弃医从文的原因,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3.鲁迅“学医”和“从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都具有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六、主题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和感激,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写作特色
❶双线结构、层次清楚。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过,暗线是作者感情的变化。
❷ 选材典型、白描生动传神。
❸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文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尖刻辛辣,毫不留情;对藤野先生的赞美,则饱含深情。(尖刻辛辣既鲁迅的语言如匕首、如投枪的犀利特点)
八、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鲁迅原名 ,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 》。
【答案】
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2.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 捕获(bǔ) 尧舜(shùn )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生字注音的掌握。D项中“畸形”的“畸形”应读为“jì”。
3.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叙了他的三位老师,他们分别是 , ,
。
【答案】
章太炎;镜寿吾先生;藤野先生。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4.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C.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D.(鲁迅)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答案】C
【解析】
A项是比喻、反语;B项是夸张;D项是反语。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故答案选C。
5.下列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居然出乎意料,竟然。表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态度。“居然”一词加强了幽默感。】
B.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既是外貌描写,也是侧面描写】
C.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文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这一学习环境的失望。】
D.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大概”一词与我的“亲见”自相矛盾,是鲁迅写作时的疏忽。】
【答案】D
【解析】
D项是一种对尊者避讳的宛转说法。对尊者避讳,可选择不说,也可以选择减轻程度或让说法模棱两可。
6.“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中有几类中国人?他们分别是什么人?
【答案】
①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军捕获,被枪毙的中国人(既鲁迅自序中那些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②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③讲堂里的我(被刺痛了的人)。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话题导入,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结束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读音释义,整体把握,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6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先学后教,自主,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