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1556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1556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1556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155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1556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8155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浙江省绍兴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下载版)
展开柯桥区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测试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C (3分)
【解析】A.亘gèn古 纷繁;B.阙quē如;D.“喋喋不休”。
- A(3分)
【解析】普遍,应改为“普通”。
- B(2分)
【解析】乙句冒号应改为“——”。冒号管到句末点号,而根据句义,“文明的标志”的解释仅到“仁义道德、礼法规范、国家体制、科学艺术”。
- B(3分)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增加了患病甚至死亡的风险”。C项,句式杂糅,改为“花费在……上的用度越来越多”或者“在……上支出越来越多”。D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应改为“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 (3分)
①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
②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
③找回你的自我来
6. 略。(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0分)
- C(3分)
【解析】A项,关键信息缺失,原文中是“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出的可食用肉类”;B项,偷换概念,“培养出大量新的肌肉干细胞”,原文意思是“培养成肌肉前体细胞”;D项,“故“培养肉”的生产工艺更简单方便”为无中生有。
- C(3分)
【解析】C项混淆未然与已然。原文意思是“培养肉”在将来技术突破以后可能会迎来市场拐点。
9.【答案】①“人造肉”对解决世界人民肉类消费困境、肉类短缺危机提供了解决之道;
②“人造肉”替代动物肉,减少放牧和养殖,环保;
③可控制食品营养配比,出去对人类有害的部分。
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造肉”的口感、质地会越来越接近动物肉。
⑤随着技术的发展,“人造肉”的生产成本会降低。(每小点1分,共4分)
(二)(20分)
10.(4分)
①环境描写,写出春天到来,天气和暖,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②由物及人,写出天气和暖后,街上行人的热闹和欢笑。
③结构上,生机热闹的春天气象,为后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做铺垫。
④主题上,和暖温馨的春天与下文悲惨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为表达作者悲悯主题服务。(每小点1分,共4 分,大意对即可)
11.(4分)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写出春天的舒适和令人沉醉。或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听着,听着吧”,强调作者听到的声音,自然引出下文对声音的进一步描写。
②以短句式为主,语调轻快,传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③运用动作描写,“坐”“闭”“陷”,写出我对和暖春到来的喜悦和享受。(这样和谐的春天的氛围和下文苦难的歌唱声形成鲜明反差和强烈对照。)
④多非主谓句或省略句(省略主语),使语气急促,表达对春的欣喜之情。(每小点1分,共4分,大意对即可,其他有创意的分析也可)
12.(6分)
①富有诗意,引发人们对美好春天的想象。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③一语双关,既指春天的和暖和盎然生机,同时“春意”又具有象征义,和文章主题相契合,表达作者对人世间的温暖春天的向往,期盼人们能够摆脱苦难。(每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
13.(6分)
①“快乐的人们”,如汪林等人,生活富裕,不计冷暖;爱情甜蜜,不知苦涩;激情满怀,抗衡四季。他们的快乐是不分季节的。
②“哀哭的人们”,如叫化子,一个寒冬足以使其陷入饥饿和死亡,即便是日渐和暖的春天也温暖不了他们。他们的苦难是周而复始的,逃不开四季的。
③写出作者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和对人们悲苦生活的感伤。(每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20分)
14.D(信:可靠,可信。)(3分)
15.A(皆为助词“的”。B,前为介词,后为连词。C.前为代词,后为副词,表揣测语气。D.前为代词,后表被动。)(3分)
16.B(肯定之意,错。原文是“而古文由此绝矣”)(3分)
17.马头人为长 / 人持十为斗 / 虫者 // 屈中也 / 若此者甚众 / 皆不合孔氏古文 / 谬于史籀(3分)
18.(8分)
①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兴”“狱”“以趣约易”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②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关键词“稽撰”“理”“恉”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二)(8分)
19.(1)乌黑发亮(的颜色)(1分) (2)霞衣曳晓红(1分)(共2分)
20.(6分)
①色彩渲染。“霞衣”“彩云”“红袖”之红,“新绿”之乌黑发亮,色彩绚丽,浓烈动人,写出了歌女的美丽、艳丽与青春。
②正侧结合。本首词既有对歌女的肖像、服饰、歌、舞动作的正面描绘,也有观赏者的心理、感受的描绘,正侧结合凸显出歌女之美,舞姿之妙。(运用“虚实结合”分析亦可,但只能作为一点。)
③动静结合。“待歌凝立”为静,着意描绘歌女蓄势待发之态,静中有动。“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为动,更见活力。动静之间更显其活力与美感。(每点2分,共6分,其他有创意的分析也可)
(三)(6分)
21. (1)正直(公平或合乎礼节) (2)容易执行(平易可行)
22. ①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反对“皆好之”与“皆恶之”两种极端的情形。
②符合礼义,反对乡愿。“乡人之善者”之好与“其不善者”之恶皆源于自己据礼义而行。
③平易可行,不唱高调。三者一比较,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境界更容易施行。
④指向和谐。符合君子群而不党的要义。(每点1分,共4分)
(四)
23.
(1)八佾舞于庭 孰不可忍也
(2)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5)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每小题2分,错字漏字等都不给分,如每小题都答,按前3小题评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
24.(60分)
按高考标准评分。
附译文
《说文解字》(节选)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鸟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像。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开始创造了文字。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没有相同的。
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有的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从此不用了。
现在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竟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类似这种情况很多。这些都同孔子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使读者知道),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左氏春秋》、《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存而不论了。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