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展开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阐明了我们需要具备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掌握物质的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从人类社会的构成两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一步阐明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人类意识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含义,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世界的本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能够用世界的物质性阐述有神论与无神论,摒除有神论的谬误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观点辨析:辨析如下观点,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讲内容。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汉)王充
2.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英)培根
3.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宋)陆九渊
4.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宋)程颐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判读上述言论的派别和表达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五种观点分别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之前的几节课已经讲解并分析过,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的教学内容重点分析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教学提示:可以以人类会在何时出现和中国现在的气候、地理来源,说明自然界有自己的起源史、发展史。
(1)把地球的历史压缩到一天,
总结分析:地球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人类则在大约几百万年前才出现,所以,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2)中国的地貌、气候和水汽从哪里来
文字材料: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在最近的5亿年间,类似的板块碰撞曾发生过多次,但只有此次碰撞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于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其产生,影响了中国的地貌(三大阶梯)、气候(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水系(黄河、长江等诸多河流)。
以下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性使用:
对地貌的影响: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在青藏高原上,包括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在内的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进一步抬升,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的地理格局就此定形。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山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可以说,没有大碰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更没有因三级阶梯的差异而造成的地貌景观的千变万化。
对气候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多是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颠覆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烟雨江南就此形成。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从新疆到内蒙古、从甘肃到宁夏,整个中国西北都变得更加干旱,沙漠遍布,戈壁纵横。无边无际的沙土又被强大的西北风卷起,降落在甘肃东部、陕西、山西境内。千万年的堆积之后,平均厚度达50~80米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诞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
对水系的影响:占全国冰川面积80%以上的4万多条冰川、占全国湖泊面积50%以上的湖泊以及地下水、地表河流,使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总结分析:中国如今的地貌、气候、水系均与6500万年前的大碰撞有关,人类的出现、繁衍以及创造的文明则是这些自然条件产生之后,并依赖于这些自然条件。
因此,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者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总结分析:无论是我们看得见的植物、动物,河流山川,还是我们看不见的紫外线、电磁波,都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变化着。我们看得见花开花谢,看得见生生不息,也能够研究、发现看得见与看不见背后的道理和规律。
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劳动
分析说明人类的社会的产生?
总结: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生物种群。
(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上看
教学提示:中国的发展为例,概述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劳动中创造着文明,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三个基本要素的角度说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地理环境
高寒的青藏高原、干旱的大西北,以及相对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共同构成了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格局。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地形、地貌一应俱全——从陆地到海洋,从高山到低谷,从火山到冰川,从细流到大河,从沙漠到湖泊。再加上经度、纬度跨度极广,使得中国的动植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以植物为例,全世界22.5万种植物当中,中国有3万种。8000年前的中国东部,还曾广泛分布着鳄鱼、犀牛、亚洲象等大型动物。三大自然区划、多样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便是中国的雏形。而更大规模的景观塑造,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来完成。
(2)人口因素
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说:“中国景观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气候,而是人民。”
我们的祖先用力量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开拓,南方的祖先成功种植了水稻,北方的祖先成功种植了稷,包括粟和黍。南稻北稷,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种农业模式。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农民们在附近定居、聚居,形成村落。村落的人口继续壮大、聚集,又演变为城市。村落、城市的大规模产生,催动了千姿百态的木构架建筑,集大成者当属北京故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诞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人口开始大幅增加。北宋时,中国人口就已经突破一亿。大量的人口也带来了更大的改造大地的力量。整个南方几乎都被开垦成了稻田,那些不易被耕种的地方也被梯田这种极具创造力的发明所突破。在北方,外来物种小麦成了最重要的作物,还有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甘薯、土豆。畜牧业壮大,牛肉、猪肉、羊肉,也早已进入中国古人的日常饮食之中。
除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宗教对人力资源的调动也不容小觑。人们凿山裂石,修建大佛。中国东部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都广布寺院、庙宇,高寒的青藏高原也不例外。
(3)生产方式
几千年农业的发展,近代工业、商业的萌芽、发展,40余年的改革开放,使得矿产、工厂、码头、机械化农田、高铁、汽车、飞机、航道等各种全新的建筑和多种生产方式,最终组合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中国。
总结: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提示: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总结出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长期活动改造了世界,但也在某些方面破坏了世界,甚至影响到了动物心理,而这些也正说明只有人类才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
学生探究活动:分析如下现象说明的道理
①水绕礁石,水滴石穿。——说明非生命物质也具有反应特性
②向日葵,向阳而生。——说明植物对外界刺激也具有反应特性
③低等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证明,在培养液和清水之间,草履虫选择留在培养液;在清水和有食盐的水中,草履虫选择游向清水;在清水和滴入牛肉汁的水中,草履虫选择游向后者。——说明低等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具有趋利避害的反应
④为什么黔金丝猴特别惧怕人类,每天要换三四个或更多地点,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一遇危险便会迅速逃离?
黔金丝猴 梵净山地区
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人们在贵州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明清时期,土司之间攻伐不断,盗匪不绝。朝廷与当地割据势力武陵蛮不断进行大规模争战,并斥巨资修筑长达190千米的南方长城。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梵净山,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梵净山地区。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已从最初发现时预估的200只恢复到700~800只,但依然是我国数量最少、濒危度最高的物种,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长期的记忆令它们特别惧怕人类,它们每天要换三四个或更多地点,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一遇危险便会迅速逃离。——说明动物在生存、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感觉和心理
(5)黑猩猩制作工具钓白蚁
总结:从滴水穿石到黑猩猩利用树枝去采集白蚁,这些都无法与人的意识相提并论,我们甚至可训练一些动物掌握某种技能,从简单的水到动物到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类的长期活动改造了世界,但也在某些方面破坏了世界,甚至影响到了动物心理,而这些也正说明只有人类才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可见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学生探究活动:阅读如下文字材料,分析总结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整个人类祖先的250万年中,人类都是这个星球上非常边缘的一种生物,可以说在地球上毫无存在感,他们的存在可能只是动物的盘中餐。
100万年前,人类已经有了远超其他物种的大脑容量,并且能够使用石器,但这个时候人类仍然是这个星球的边缘生物,任其他野兽鱼肉。
40万年前,有部分远古人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作为食物,但仍然会被其他猛兽捕杀。
30万年前,人类开始熟练使用最先进的武器——火,开始食用熟食而逐渐放弃生食。食用熟食可以让人类的牙齿变得更小,肠道变得更短。肠道变短会为人类节省更多的能量,剩余的能量就可以供给大脑,从此人类的大脑就可以变得更大。有观点认为,因为火的使用,直接加速了人类的进化,远古人类走上进化的快车道。
为了抵御风险,人类社会选择群居,人类的社会交往能力远高于其他物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语言能力也随之发展,并塑造和改变着人类的大脑。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总结: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有了意识表达的方式和丰富的意识表达内容。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学生探究活动:分析如下材料所反映出的意识?,知道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1)希腊和中国的神话
希腊神话中,水仙之神临水自鉴,眷恋自己的仙资,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文化中,兰花生在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然自足。(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元代·倪瓒)
总结:水仙在西方,成为关于自恋的象征;兰花在中国,历经《诗经》、《楚辞》、儒家思想的代代影响,已成为君子的象征。在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眼中,花是眼中看到的花,更是思想深处带有文化印记的符号。
(2)中西方绘画之境
德国浪漫主义大画家Friedrich所画的杰作《海滨孤僧》,代表着对无穷空间的怅望;
中国画的远空中必有数峰蕴藉,点缀空际,正如诗中描绘:“秋水一抹碧,残霞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
面对宇宙天地的无穷,西方是对深空的追寻无着、渺茫无际,或如浮士德的野心勃勃、彷徨不安;中国人从上古先贤那里继承的宇宙观,便是自由自在的遨游。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容与中流,灵屿瑶岛,极目悠悠。中国人面对着平远之境很少是一望无边的,而是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与石涛的《悠然见南山》绘画以及米芾的《春山瑞松图》。
总结:对空间的意识,通过不同的作品,可以看出西方和东方的区别。
(3)不同国家“神”
上帝、犹大的形象,是白种人的形象;玉皇大帝、地府小鬼的形象,是东方人的形象。
总结:对于神仙鬼怪,东西方也是按照各自世界中常见的不同形象创造出自己的神仙鬼怪的模样。
因此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识,正确的、错误的等等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所以,总结什么是意识。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课程小结: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a href="/zz/tb_c400340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a>,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课前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进行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