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第1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第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

    展开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词语
    ①炼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 其妙处就在于,“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
    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②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完的。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圆”字修饰落日,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上,给人以苍茫之感。这两句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
    ③炼叠音词 
    叠音词一般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往往还可以起突出强调作用。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修长,“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
    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④炼颜色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色彩感。
    5炼拟声词 
    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的逼真感受。
     6 炼数量词
     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把齐己《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里,“一枝”写数量。此梅先于百花而开, 又先于众梅而绽放,生机乍泄,是早中之早。由此可见,这“一”字表现了“早梅”二字的命意,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
    ⑦炼虚词 
    在古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
    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春景美好,但此时诗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倾心思念诸葛武侯。“自”“空”二字突出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也衬托出武侯祠的寂寞与荒凉。历代评论家都对老杜
    妙用“自”“空”两个字倍加赞叹。
    ⑧炼词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一“老”一“肥”,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黄口雏鸟从嗷嗷待哺的娇憨,到慢慢羽翼丰满,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的时光,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只用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写出了其在雨里丰肥的动态和形态。

    常见的设问形式
    ①请简要分析某字的妙处。
    ②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这个字与另一个字比较,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④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句中描述诗句所呈现的景象。
    第三步:析作用。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特别关注

    答题模式:某字在诗(词)中的意思是XX,,它运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的情景,,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有XX的艺术效果.

    注意:有的题目不需要解释词语,有的没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动静、虚实、衬托等表现手法,可以不写。

    典例(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题目之一:“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字生动地描写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攒”字刻画了光线不明,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二)鉴赏诗句
    诗歌语言除讲究炼字外,还讲究炼句。古人在炼句上的功夫不亚于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可见他们在炼句上是多么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也因此写出了许多佳句。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诗句,至
    今脍炙人口。鉴赏诗句,就是抓住诗句中的亮点进行品味。

    常见的设问形式
    ①结合全诗(词), 简要分析某句(某联)的妙处。
    ②某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③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④某版本将某句写作“····. . ”, 请结合全诗(词), 比较哪句更好,并说明理由。
    方法指导
    ①抓住关键字词,
    理解诗句含意是赏析诗句的基础,而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又是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抓住了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 整句诗的含意就明确了。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其中“随”和“抱”炼得好,鼓是进军的号,只有“随”字合适,只有“抱”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形。

    ②赏析表达技巧,明确表达效果
     考题要求赏析的句子大多运用了表达技巧,我们要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同时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殊句式(倒装句、反问句、设问句)和用词特点等。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表述为“天外
    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倒装后一是起强调作用,二是符合认知顺序:先写看星星,再写是天外,由近而远,合情合理。下句亦同理。又如唐代女诗人湘驿女子的《题玉泉溪》: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查如年。”
    诗中“弹”字精练传神,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溪水声富有音乐性,同时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

    ③根据诗句位置,分析表达作用
    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乌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臣千遭绕郡城。”“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郡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遇不可及的感伤。
    特别关注
    答题模式:这句诗运用XX的手法,写出了XX的内容,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有XX的艺术效果。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题目之一: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分析:本题从赏析诗句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赏析诗句描绘的具体内容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指出诗句的表达效果。本句描绘了考生们的答题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
    似春蚕在吃桑叶。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
    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三)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利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语言风格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雄奇豪放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②沉郁顿挫
     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调苍老遒劲,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同时有相应的格律和铿销的音韵相配。如杜甫的《蜀相》《登高》等诗歌便是沉郁顿挫的力作。
    ③悲壮慷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面对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画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其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④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二十个字,毫无难解之处,但诗中的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寻隐者”的原因也是耐人寻味的。
    ⑤婉约细腻 
    语言具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表达感情细如抽丝,柔婉缠绵。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词人中年孀居后所作,上阙侧重于外形,下阙偏重于内心,全词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⑥含蓄委婉
     语言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是藏在与本意看似无关的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彼此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⑦清新明丽 
    用清丽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
    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的愉悦感。
    ⑧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的《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
    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对秦始皇焚书的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的宫殿。第三句点题,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末句抒发议论,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人都不是读书人。可见“焚书”也未必能巩固帝王万世之业。
    ⑨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凭借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⑩绚丽飘逸 
    指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 测。即用华丽的辞藻、多样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
    细腻生动的描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11雄浑磅礴 
    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 有的慷慨悲壮、视死如归,如项羽
    的《垓下歌》; 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注意:重要诗人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李白豪迈飘逸; 
    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
    李商隐朦胧隐晦,王维诗画一体;
    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
    李清照缠绵婉约,陆游悲壮爱国。
    常见的设问形式
    ①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②这首诗(词)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
    ③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特别关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特色。即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雄浑、
    婉约等。
    (第二步)析文本。即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明总情。即指出这样的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有怎样的效果。
    典例题目(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聚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凝陌:代指襄阳。
     
    题目之一: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这首词用典多,首先要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上阙主要是委婉表达自己被闲置的苦闷和对友人才华的称许。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多病与离愁,暗含中蹉跎失志的惆怅。“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借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事迹,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治理好巴蜀之地。下阕劝慰友人不必抛酒儿女
    惜别之泪,并设想其此去途经的大好山川,嘱咐他要准备好诗文去迎接它们。结尾叮嘱友人:当梅吐芳艳、万里雪飘之时,不要忘了我对你的殷切希望。然后找出与“龙吟虎啸”和“和缓”分别对应的诗句,具体分析作答。

     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阅“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裂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知识方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凡是能增强诗歌表达效果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思想情感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一般是要求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现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注:这里重点解读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比喻】运用比喻,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例如写“愁”: 南唐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江水写愁,使人想到愁意之绵长。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运用拟人,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得更生动形象。如北宋刘放的《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剧”的喜爱之情。
    【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启示。
    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其愁思的深重。
    【借代】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不但能使语言简练生动,而且能起到使诗歌含蓄而富于变化的效果。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两句,用“布衣”这样的穿着来借代身为平民的自己,从身份上很好地契合了诗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谴责的社会现实。
    【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如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东边日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既写出了江上的阵雨天气,又把诗中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巧妙地描写了出来。
    【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感慨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闷。
    【叠字】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运用叠字,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气氛。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骊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引发思考。如王安石的《题乌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运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互文】互文可紧缩文句,使文句简洁,实现句子前后文意的限制与补充,形成对仗,使语言具有对称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应理解为“主人和客都下马都在船”。又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烘托】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在文学创作中,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手法。根据甲、乙两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 以人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 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幕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表现“雨”的,诗人成功地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使读者感觉到船帆、鸟羽、天际、大树仿佛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3) 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表现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胸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境。
    【点染】所谓“点”, 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如柳永《雨霖铃》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 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衬托手法分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体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乐景写乐情。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 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勾勒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的“片云”“孤月”营造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紊的烦闷。
    (2) 反衬,即陪衬事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审言的《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泰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以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以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远去边疆的哀愁。
    ②以哀景写豪情。
    如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③以声衬静。
     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 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都是用声音来衬托宁静的环境。
     ④以明衬暗。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暗。 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山林之空,听见人语,愈见山林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 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起兴(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有时兼用比(类比), 称为“比兴”。如《关唯》首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腐完淑女,君子好述”,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开头就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不想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
    【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作品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或以静显动,或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戴叔伦《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亮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冲上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
    【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的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或幻想、幻觉之景。虚实结合,能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使形象鲜明突出、富于变化。如柳永的《雨霖铃》, 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属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属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加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溢于言表,感人至深,这里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在景之先,落脚点在情上,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且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与景高度统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汇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使客观景物明显地涂上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寓情于景重在写景,写景中含有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都是作者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意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用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叫作“用典”。用典恰当,能以少量文字传递丰富的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了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语典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词名句,目的在于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面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养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表现了往日扬州十里 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图景对比鲜明,寄寓着词人感慨昔盛今衰的凄凉之情。
    【借古抒怀】即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追忆古人,实际是在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常见的设问形式
    ①诗歌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②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这首诗的主旨?试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③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④在表现手法的运用方面,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判断要准确。
    第二步,指出诗中哪些诗句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第三步,指明作用,要从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主旨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特别关注
    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XX手法,通过XX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 写出了XX(分析作用、效果),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分析古诗词曲的技巧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达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分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诗人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此法有效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出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之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以及心中由漂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一般提问方式:某联历来被奉为千古名句,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联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一般不是抒情就是言志。分析诗句时不能把诗句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全诗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诗句的含义。用具体的语言,展开联想或想象,描绘诗意。②明确诗句的写作技巧。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③点出诗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残夜,将驱除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人旧年,将赶走严冬) (步骤一)。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③“生”字和
    “入”字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步骤二)。④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步骤三)。
















    知识方法|四、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思想感情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及常见情感。常见题材特征及情感

    ①咏史怀古诗
    特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有怀”“古迹”等, 
    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议论,既慨叹了周瑜成
    功的机遇,也暗含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之情。如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英雄泪满襟”, 前两句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后两句既表达
    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也暗含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遭重创这一典故,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出兵,应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②托物言志诗
    特征: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如李贺《马诗》中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诗人以马自比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
    渴望。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伤。如郑思肖《画菊》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两句借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孤傲绝俗,表达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四句诗借写蝉来表达自己政治上不得志,言论上受压制的处境,并表达了诗人纯洁无瑕的报国诚心。
    ③羁旅思乡诗
      特征: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或借景抒情,或因梦寄情。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 月”“忆”“寄”“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有:月亮、秋风、秋霜、杜鹃、蕊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危楼、西楼等。
    常见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营造出一种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表达了诗人羁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② 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婉,沉郁顿挫。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四句诗叙事抒情,有沦落他乡、羁旅天涯的漂泊之痛,有年老多病、久客孤独的迟暮之悲,有备尝艰辛、白发日多的潦倒之
    苦,更有因病断酒、国难家愁之恨。
    送别怀人诗
    特征:古人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诗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词语。常见意象有:柳、酒、月、水、长亭、阳关、舟、灞桥等。
    常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如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如王昌龄《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如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芙容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可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为官清廉自守,如一片纯洁的冰心储于玉壶,无可自惭处。诗人借对辛渐的叮咛和嘱托之语,传达出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守节操的
    信念。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韩琮《暮春浐水送别》中的“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诗中古今情”是契阔离别、壮志未酬、人世沧桑、忧国忧民等情的复杂交织。
    ⑤边塞征战诗
    特征: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诗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词。常见意象有: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
    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甲兵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上句写战争的艰苦,下句是豪壮的誓言,表达了坚定的报国之志。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前两句渲染奋勇杀敌的悲壮气氛,后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决心以身殉国。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了边塞壮阔雄奇的景象: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只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借写乐声来抒发“听不尽”的“边愁”; 末句以景结情,借秋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抒发无限的乡愁。
    ⑤凄苦哀怨的反战情绪,凄凉沉痛的反战思考。
    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战士奋力迎战,浴血厮杀,帐内将军们却沉溺声乐,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加大了讽刺的力度。
    山水田园诗
    特征: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歌颂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常见意象有: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
    月、渔歌等。
     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淌是动态,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的秋山晚景的喜爱之情,寄寓了自己顺应天性,怡然自适之情。
    ②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比喻,强化了诗人厌倦黑暗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绪。
    ③憎恶黑暗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写了幽美淡远的景,表达了悠然自得的情;第五句中的“真意”, 就是诗人任性自得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zi)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歌大意是:空林积雨,薪火难以点燃。午饭做完,马上送去田间。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惯于山间安静,早起遍地看花。松下长吃素食,采摘露葵佐餐。我与村人已融洽无间,海鸥为何还要猜疑?诗歌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蹉跎,后面三联无论是夜不能寐而听春雨,天明“卖杏花”“作草”“分茶”, 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 都是诗人厌倦现实黑暗官场却又客居京华的无奈之举。
    爱情闺怨诗
     特征: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恋人离别相思之情。诗题中多含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词或直接用“无题”为诗题。常见意象有:蛾眉、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明月、红妆对镜、喜鹊抱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常见情感:①表现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如元稹《离思(其四)》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至美至真,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
    ②) 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如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屋。”首句写秋景,暗示寒秋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枯坐阶上;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③独守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表达了急切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先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她孤独寂寞的心境;最后用服饰上的金鹧鸪来反衬她内心的寂寞空虚。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如苏轼的《江城子》,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下片写梦境相逢的情景,表现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注意: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常见的设问形式
     ①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②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③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6:35:36
    (步骤三)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
    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

    或“寄寓了什么”。

     方法指导
    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一般来说,它总是会或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故鉴赏诗词时,要抓住题目,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把握题目与诗词内容的关系。题目一般有以下作用:
    ①有助于整体把握诗词题材。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题目可知,此为怀古词,而怀古在往意在伤今,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抒发的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看到咏物类的题目,要联想到作者的有关背景,思索借物所抒之情或所托之志。
    ②有助于理解具体内容。有些诗词的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中的“故国”“空城”, 即题目中的“石头城”。明确这一点,这两句的意思也就豁然开朗了。
    ③绝句的前两句或律诗的前四句,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等,往往照应题目。抓住这类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前半部分内容。如杜甫的《登高》, 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照应题目,写登高所见。
    看注释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所加的注解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帮助,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注释的作用: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解释相关诗句或词语,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唐庚的《醉眠》: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算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签。”诗下注释中标明: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这就为我们理解诗人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以及诗人的幽愤不平之气做了必要的铺垫。
    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赏析,才能在鉴赏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们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投入到抗金斗争中去,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报国之歌;而南宋后期,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诗人们只能感喟时事,低吟黍
    离之悲了。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感。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思想抱负、作品风格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只有了解他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失意(被贬黄州)的背景,才能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看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往往借助意象来表达感情。因此,知晓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古诗词中常用“子规”表达思乡之情。子规又名杜鹃,以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劝归叫声,触动了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
    流莺取次飞。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首词就是借助杜鹃的叫声道出了词人对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看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境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的聚焦点。诗眼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所谓“句中眼”, 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词), “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句中眼,最常见的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副词。所谓“篇中眼”, 往往就是全诗的主旨语句。“篇中眼”有的是词或短语,有的是句
    子。它是一扇窗,鉴赏古诗词时若能抓住它,往往会拨开迷雾,豁然开朗。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看典故
     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情况进行多角度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对周瑜的描写,用“羽扇纶巾”和“小乔初嫁了”来表现他当时的雄姿英发、美满幸福,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表现他的年轻有为、功成名就,
    这都和早生华发、壮志未酬的作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先贤的仰慕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答题步骤: 
    (步骤一)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步骤二)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 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步骤三)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10分)
    晚泊七里滩
    许浑
    天晚日沈沈①,归舟系柳阴。江村平见寺,山郭远闻砧。
    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荣华暂时事,谁识子陵②心。
    [注]①沈沈:通“沉沉”。②子陵:严子陵,与刘秀是同学好友。刘秀后来登基做了皇帝,次征召子陵做官,严子陵婉言拒拒,后隐居于七里滩(今浙江桐庐县)。

    1. 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4分)


    2. 这首诗体现了许浑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6分) (★)

































    答案解析
    1. 衬托手法其中树密猿声响,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波澄雁影深,正衬,以在江水
    深处能见到大雁的影子衬托江水的清澈。
    2. 其一,表达怀慕隐逸思古之悠情。二三两联是诗人滩头所见之景,突出环境疏阔旷远,清
    明幽静,暗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在,恬淡宁静。尾联诗人把严子陵引为知己,以反诘的语
    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二,表现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诗人借落日,归舟,猿鸣,雁影等意象写出做客他乡,怀念故土之思。


    【分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颈联”, 可知考查的表达技巧,树密猿声响,波澄雁影深”, 树密猿声响,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波澄雁影深,正衬,以在江水深处能见到大雁的影子衬托江水的清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可答一两种即可。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台、正侧结台、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 简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此题抓住“猿声响”“波澄雁影深”进行分析,很容易得出衬托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归”荣华”“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台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归““荣华”“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