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云南省双柏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展开www.ks5u.com云南省双柏县一中2018-2019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 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A可以表示为甲状腺
B. 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促进水分的重吸收
C.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产生激素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
D. 胰岛素的受体分布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反射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是感受器 B. ②是传出神经
C. ③是由神经元细胞体汇集而成的 D. ⑤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3.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一侧,置于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这个实验能证明( )
A. 顶端在光下产生某种“影响物” B. “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能
C. 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D. 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4.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 )
A. 运动性语言中枢 B. 躯体运动中枢
C. 听觉性语言中枢 D. 视觉性语言中枢
5.下列关于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B.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D. 性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的生成
6.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学习是指获得外界信息的过程
B. 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 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
7.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 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起促进作用,对②过程也应该是促进作用
C. 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D. 赤霉素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
8.IGF—1是人体能够分泌的具有促进骨形成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学效应的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胰岛素群生长因子1(与胰岛素结构相似)。据报道,牛奶中过量添加IGF—1能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IGF—1与生长激素具有类似的作用
B. IGF—1具有调节代谢的功能,其调节方式可能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
C. 过量IGF—1导致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D. IGF—1可能与胰岛素功能相似,可促进糖原合成
9.下列不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②⑤ B. ④⑤ C. ③⑥⑦ D. ②③⑤⑥⑦
10.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B. 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 S点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的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D. S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
11.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B点到A,C两点的距离相等;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B处,A,C处可在同一时刻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③的内容物通过胞吐释放到②中
C. 兴奋从D到E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刺激A处,当兴奋到达C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12.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
A.B.C.D.
13.下图为某患者血液中某种抗体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弱
B. 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2 d开始
C. 记忆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最可能从第18 d开始
D. 该抗体可由记忆细胞合成
14.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 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 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15.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 ℃左右
D. 人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16.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 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永久记忆三种
17.某人剧烈运动后身体内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时参与体内pH调节的物质应是( )
A. H2CO3/NaHCO3 B. NaH2PO4/Na2HPO4
C. NaHCO3/NaH2PO4 D. NaHCO3/Na2HPO4
18.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 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 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 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19.某同学在“探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NAA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Y<Z<X,处理的时间应相同
B. Z浓度NAA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C. Y浓度NAA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D. X浓度NAA会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20.关于过敏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②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因此往往会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③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1.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存在多种降低血糖的激素
B. 甲状腺激素对血糖的浓度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C.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提高血糖浓度
D. 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体现了它们的拮抗作用
2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2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效应T细胞的作用
24.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的传递速度快
B. 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 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25.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血红蛋白、H+ B.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C. Na+、葡萄糖、氨基酸 D. 过氧化氢酶、抗体、H2O
2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28.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增长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29.牙买加的博尔特是当今世界跑得最快的人,在赛场上当他听到发令枪声后,会象“闪电”一样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 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 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 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程度
30.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和以相同方式连接在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
A. 刺激a点对应图5 B. 刺激b点对应图5
C. 刺激c点对应图3 D. 刺激d点对应图4
31.下列四种激素中,由垂体分泌的是( )
A. 胰岛素 B. 生长素 C. 生长激素 D. 孕激素
3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________中( )
A. 神经纤维 B. 神经中枢 C. 效应器 D. 突触小体
33.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X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激素的受体Y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激素Z所致。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Z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B. 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C. UDP可能会抑制X的分泌
D. 患者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34.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 促胰液素能够强烈的促进消化
C. 促胰液素的分泌不需要导管的输送
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35.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 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 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 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36.负责调节人体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 B. 小脑 C. 下丘脑 D. 脑干
37.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作用属于( )
A. 协同作用 B. 拮抗作用 C. 反馈调节 D. 以上三项都不是
38.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39.科研人员为研究重组胰高血糖样肽—l(rhGLP—l)对大鼠血糖浓度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前大鼠均饥饿12小时),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rhGLP—1具有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
B. rhGLP—1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浓度
C. 从图甲可知,0~20 min时间内rhGLP—l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小于葡萄糖的促进作用
D. 从图乙可知,0~20 min时间内血浆中胰高血糖素浓度最高的为A组
40.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 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41.请回答下列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如图为某科研小组探究饮水量对人体尿量生成速率的影响,获取相关数据后所描绘的曲线。据曲线分析:某健康成年人一次性口服1升清水后,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变化,请根据图中所给的相关信息,在上图中画出抗利尿激素相对量随时间(0.5 h~3.5 h之间)变化趋势的曲线。
(2)产生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__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_,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3)在尿排出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当尿量增加时,刺激位于膀胱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位于____________的排尿低级中枢,最终到达效应器,形成排尿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健康成年人的排尿反射还受大脑皮层控制,这说明人体的神经调节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调节的特点。
42.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下图表示突触后抑制的某种调节过程,请分析回答:
(1)神经递质位于神经末梢内部的________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
(2)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只能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运动神经元1兴奋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运动神经元2的作用效应是________
(4)研究表明,运动神经元1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内流;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请在下图中标明受神经递质影响后,突触A、B中突触后膜的暂时性电位表现
43.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l)人体的内环境是由淋巴和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与B相比,A中____________(物质)明显较多;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大量积累使B渗透压升高,可导致____________。
(3)马拉松比赛过后,运动员体内积累大量乳酸,但他们内环境____________的pH并未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因为体内缓冲物质的中和作用,该物质主要位于图中的____________。
44.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2(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_______。
45.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甲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乙图为正常神经元和突触放大局部图,回答:
(1)甲图中神经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O2从红细胞到达神经细胞的线粒体中需要经过_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2)在神经冲动由甲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C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乙酰胆碱与位于____________(填名称)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3)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量____________,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____________,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4)在乙图中方框内画出b处对应的膜电位变化图。
(5)乙图中a点所对应的细胞膜内恢复静息电位时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6)上图所示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个神经细胞在静息电位时,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其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填图中的选项)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C 7.B 8.C 9.C 10.B 11.B 12.C 13.C
14.B 15.C 16.D 17.D 18.C 19.D 20.B 21.C 22.A 23.D 24.B 25.D
26.C 27.C 28.B 29.C 30.B 31.C 32.D 33.A 34.B 35.B 36.C
37.B 38. B 39.C 40.C
41.(1)细胞外液渗透压 如图:(画对趋势可给分)
(2)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3)脊髓 反射弧 分级
42.(1)突触小泡 一定的流动性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抑制 (4)如图
43.(1)A 血浆 B 组织液 (2)蛋白质 组织水肿 (3)NaHCO3 血浆(或 A)
44.(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②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③不被 (3)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
45.(1)组织液 6 (2)电信号→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 (3)减少 减慢
(4)
(5)由正变负 (6)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