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肌肉注射青霉素
C. 口服抗菌药物 D.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答案】B
【解析】
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当于外界环境,A项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药物进入组织液,B项正确;口服抗菌药物,药物进入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当于外界环境,C项错误;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当于外界环境,D项错误。
2.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②处渗透压下降会促进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C. ③中产生的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体液①属于血浆,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3.手背上的血管夏天要比冬天更明显,这可体现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而引发( )
A. 血管扩张,减少产热 B. 血管收缩,增加散热
C. 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D. 血管收缩,减少产热
【答案】C
【解析】
夏天,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来促进散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
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4.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抗原 ⑧淋巴结 ⑨纤维蛋白原
A. ①③④⑤⑥ B. 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④⑥⑨ D. ①②③④⑥⑧
【答案】D
【解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组成,⑤红细胞、⑦抗原、⑨纤维蛋白原等不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调节作用
B. 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
C.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难度不大.
【详解】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体液调节,A正确.
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受到适宜的刺激都能产生兴奋,B错误.
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此时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作用范围小,迅速、准确, D正确.
【点睛】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6.下列有关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饭后三小时,血液流经胰腺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明显升高
D. 糖尿病人必须及时服用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另外也可以间接的通过下丘脑来调节血糖。熟记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详解】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同时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中枢是下丘脑)间接的调节血糖,A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正确;饭后一小时,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并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此时有部分血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但是三小时后,由于组织细胞的不断消耗,血糖含量开始下降,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平衡,C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如果口服将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药效,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及应用能力。
7.为了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应该选取的材料是
①完整幼苗 ②幼苗的b段 ③幼苗的a段 ④幼苗的c段 ⑤10mL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溶液⑥10mL浓度为10-2mol/L的生长素溶液 ⑦10mL蒸馏水
A. 甲组:①⑤,乙组:②⑤ B. 甲组:②⑤,乙组:②⑦
C. 甲组:③⑥,乙组:③⑤ D. 甲组:①⑤,乙组:④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作用的实验,考查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找出自变量并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的能力。
【详解】由于验证的是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所以应选取幼苗的b段;该实验为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故选B。
【点睛】对照实验的设计要围绕实验题目进行,从题目中可以得出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以及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8.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
A. 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
C. 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D. 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生长素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果实是由植物的子房发育而来的。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而胚珠中的珠被发育成种皮,果皮细胞即子房壁细胞为体细胞。
【详解】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A错误;受精极核是1个精子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其染色体数目为三者之和,即3N,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不一样,B错误;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其染色体数目为两者之和,与体细胞相等,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合子染色体数目相等,C错误;果实细胞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D正确;故应选D。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植物的生长,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不同,无子番茄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而所培育出来的无子番茄的基因型和其母本是相同的,因此,这种无子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萘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成员,生长素是包括吲哚乙酸在内的具有和吲哚乙酸相同生理效应的化合物总称。许多科学家认为植物激素的研究的奠基者是达尔文。1880年,达尔文首先进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他发现金丝草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照光的情况下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尖端套上锡箔小帽,或将顶尖去掉,胚芽鞘就没有向光性。达尔文认为:可能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胚芽鞘的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某种物质从上部传递到下部,导致胚芽鞘向光面与背光面生长速度不均衡,使胚芽鞘向光弯曲。达尔文的研究激发了后人的一系列研究。1913年,丹麦人鲍森·詹森发现,切除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再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片凝胶,再将切下的尖端放在凝胶片上,在单侧光的情况下,凝胶以下部分仍发生弯曲。他还设计了另一个试验,在胚芽鞘背光面插入一云母片,向光性仍发生。他认为胚芽鞘尖端可能向下传递了某种物质。1918年,德国人拜耳在詹森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试验: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然后再放回原切面的一侧,在没有单侧光影响时,胚芽鞘向未放尖端一侧弯曲生长。这就证实了:顶尖产生的某种可以扩散的活性物质对胚芽鞘的生长有控制作用。1928年,荷兰人温特将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一块3%的琼脂薄片上,1小时后移去鞘尖,再将琼脂切成小块,如果将这些琼脂小块置于胚芽鞘的切面上,这个胚芽鞘的生长与完整的胚芽鞘生长一样。如果把这种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这个胚芽鞘就发生了弯曲生长的现象。如果把没有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结果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这个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所以在当时认为这种物质应属激素类。1934年,荷兰郭葛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混入琼脂,也能引起去尖胚芽鞘弯曲生长。经化验分析,这种化合物就是吲哚乙酸。不久,郭葛小组与西蒙等人在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并称之为生长素。
【详解】A、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正确;
B、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正确;
C、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特征上呈均匀分布
⑤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A. —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重捕到的个体减少,所测数值会变大,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②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是幼年的个体数多于老年的个体,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③错误;种内斗争会使每个生物都要平均占有一块地方,所以能导致均匀分布,④正确;样方法既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能用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⑤错误,所以选B。
1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12.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面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小蟹和鱼虾;同是水面因芦苇密集度不同,里面的生物种类也相差很大。这表明该地生物群落( )
A. 有垂直结构而无水平结构
B. 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群落中的生物食性复杂
D. 不同地段种群密度的大小是一样的
【答案】B
【解析】
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13.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
A. 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 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 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 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是出生演替,故A错;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食物链增加,结构逐渐复杂。故B正确;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变化,故C错;D森林形成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不会消失,故D错。
考点:群落演替
14.“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的生物属于(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其中分解者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据此解答。
【详解】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花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
故选:D。
15.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 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D.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A正确;在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生物固定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B正确;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正确;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1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构建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
A. 观察研究对象,提岀问题:细菌每20分钟分裂―次
B. 提出合理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C.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
D. 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根据Nn=2n画出数学“J”型曲线图
【答案】D
【解析】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题干中有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A正确;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题中给出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故可以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B正确;第三步:建构模型。就是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该题可以表示为Nn=2n,C正确;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进一步实验观察,然后统计细菌数量,代入Nn=2n公式中,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最后画出“J”型曲线图,D错误,所以选D。
17.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B.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C. 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芽
D.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答案】D
【解析】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只作用于同种生物的异性个体,不能调节种间关系,A项、B项错误;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芽,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命活动,不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实例,C项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引来草食动物捕食,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D项正确。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B.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A错误;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所以选D。
1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B. 人口数量的变动只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C.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D.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类对环境没有破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②燃料需求增加,③环境污染加剧,④水、矿产资源短缺,⑤植被破坏;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影响人口数量。
【详解】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会增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A正确;人口数量的变动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实现的,C错误;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虽然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但人类对环境存在破坏,D错误;故选A。
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B. 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C.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答案】D
【解析】
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或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A错;B. 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C.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迁)地保护,C错;D.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保护中利用,D正确。故选D。
2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统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消化道内的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血浆,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Ⅲ是泌尿系统,其中②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是指皮肤,C错误;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分析图解中各个序号所代表的器官或系统以及生理过程。
22.下面三幅图为生命活动调节常考图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B. 图1与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分别是体液和组织液
C. 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刺激a处有感觉
D. 图3比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范围更广泛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通过体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2是传出神经作用于内分泌腺,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图3有完整的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A正确;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B错误;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刺激a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不会有感觉产生,C错误;图3所示的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传入神经受损,刺激无法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再根据题意作答。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蚯蚓是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要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C正确;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层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为探究生长素与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等长、生理状态相同的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以增强说服力
B. 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是因为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C. 该实验可说明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和切段的生长情况,故实验需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并设置生长素浓度为0的组作为空白对照。
【详解】A. 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即生长素浓度为0的一组,以增强说服力,A正确;
B. 根据题意,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生长,B正确;
C. 该实验可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D错误。
25.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⑦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②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低,③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多,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④正确;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⑤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⑥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⑦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6.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27.如图表示实验条件下,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①正确;丙的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甲,乙的调节能力最弱,②、③正确,④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够从曲线图分析三种海蟹的调节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减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下列属于该发病原因的是
A. 突触前膜电位不反转 B. 神经递质浓度不足
C. 神经递质酶失活 D. 突触后膜电位差消失
【答案】B
【解析】
兴奋在突触部位传递时,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反转,A错误;题干信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减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可能原因是神经递质浓度不足,B正确;题干信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减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若神经递质酶失活,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与题意不符,C错误;突触后膜电位差消失,则不能产生兴奋,则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能发生,与题意不符,D错误。
29.桥本氏甲减是由于甲状腺被破坏所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引发的病症。从该病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甲状腺相应成分的自身抗体。下表为某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检测报告(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检验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游离甲状腺激素
0.86
ng/dL
0.8-1.7
促甲状腺激素(TSH)
7.47
mIU/L
0.3-3.6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140.60
IU//mL
5-100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47.90
IU//mL
1-16
A. TGAb和TPOAb值偏高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B.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是机体反馈调节的结果
C.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病
D. 该病可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预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该病患者血清中检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因此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促甲状腺激素(TSH)超标,这是反馈调节的结果;接种疫苗使人体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可以预防由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A. 根据TGAb和TPOAb超出正常参考值,可对患者做出诊断,A正确;
B. 桥本氏甲减患者的甲状腺被破坏所,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B正确;
C.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不能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需要学生根据题干信息做出推断和解释,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0.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会发生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立毛肌舒张
C.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D.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B
【解析】
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为了减少产热,甲状腺激素应分泌减少,A错误;皮肤立毛肌舒张,以减少产热,B正确;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C错误;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D错误。
31.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艾利森,发现T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cTLA-4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
B. cTLA-4能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促使靶细胞裂解
C. cTLA-4缺失,能引起T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病
D. 临床上可通过抑制cTLA-4分子活性,用于治疗癌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T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据此推测该蛋白质cTLA-4很可能与靶细胞结合后,干扰T细胞诱导靶细胞裂解的过程。
【详解】A. 据题干信息推测,cTLA-4可能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
B. 根据“T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蛋白质cTLA-4能抑制T细胞激活,终止细胞免疫,则其不可能促使靶细胞裂解,B错误;
C. 根据题意,“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若cTLA-4缺失,则能引起T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病,C正确;
D.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过程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抑制cTLA-4分子活性,用于治疗癌症,D正确。
32.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①果树整枝修剪
②合理密植
③无籽番茄的培育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⑤阉割猪以利育肥
⑥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⑤ D. ①⑤
【答案】B
【解析】
①果树整枝修剪是打破生长素对腋芽的抑制作用,①错误;②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植物激素无关,②正确;③无籽番茄的培育是利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壁发育为果实,③错误;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④错误;⑤阉割猪是去除性腺,减少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去路,⑤错误;⑥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消耗,与激素无关,⑥正确;综上分析,选B。
33.下图表示某池塘中鲫鱼的三个种群龄级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1为自然状态,种群2、3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种群2、3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 种群1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C. 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对低龄级鲫鱼生长较为有利
D. 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增强后减弱
【答案】C
【解析】
与种群1对比,种群2和3明显与种群1在部分龄级上的数量不同,说明不同强度的干扰对种群2和3有显著影响,A错误;分析种群1中各龄级数量,明显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该种群所在营养级能量将增加,B错误;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为低龄级鲫鱼生长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和空间,所以有利于低龄级的鲫鱼生长,C正确;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减弱后增强,D错误。
3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2:1调整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A. 14/11 B. 11/14 C. 8/11 D. 1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详解】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40x。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55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40x=55y,则y=8/11x,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进行计算,相对较难,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B.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C. 我国对西部地区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草、还林”,其中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B正确;在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方,虽然原有植被已经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因此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深海处无光照,生产者只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来合成有机物,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6.近30年来,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的增长极为迅速,这不仅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缺乏有关。生产速效胰岛素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胰岛素的批量生产就成为了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速效胰岛素是科学家将胰岛素B链的第28个和第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后获得的。该过程中,需要对___________(填“胰岛素”“胰岛素基因”或“胰岛细胞”)进行定向改造。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胰岛素的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关键操作环节是________,该环节需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胰岛素基因的获取,一是通过提取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的胰岛素mRNA,经过___________过程合成,之后通过________技术大量扩增;二是通过分析胰岛素的________序列,进行人工合成。
(4)为了将改造后的分子顺利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一般需要用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________细胞。
【答案】 (1). 胰岛素基因 (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 限制酶、DNA连接酶 (4). 胰岛B (5). 反转录 (6). PCR (7). 氨基酸 (8). CaCl2 (9). 感受态
【解析】
【分析】
创造出新的蛋白质需要蛋白质工程,而蛋白质工程通过对蛋白质功能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蛋白质结构,进而根据氨基酸的密码子和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出能表达出所需蛋白质的新的基因,所以蛋白质工程仍然要对基因进行定向加工和修饰。
【详解】(1)将胰岛素B链的第28和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后可获得速效胰岛素。因此,要生产速效胰岛素,可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这就需要对胰岛素基因进行定向改造。
(2)基因工程的关键环节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对于胰岛素基因的获取,一是通过提取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mRNA,经过逆转录过程合成,之后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二是通过分析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人工合成。
(4)为了将改造后的分子顺利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一般需要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工程的操作是解题的关键。
37.美国化学家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高抗癌活性的紫杉醇,从此,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红豆杉遭受了掠夺式的砍伐。为拯救红豆杉,同时获得紫杉醇,科研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原因是茎尖分生组织细胞_________;诱导茎尖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叫_______________。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胚状体经人工薄膜包装后就可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杉醇作为常见的细胞产物,抗癌效果显著,通常取自愈伤组织的________(细胞器)。
(4)现有植物甲中提取的物质X,能提高紫杉醇的抗癌效果。科研小组欲获得既能产生紫杉醇又能产生物质X的植株,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杂种植株。该方法首先要利用_____________(物质)除去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经__________(试剂)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 脱分化 (3). 人工种子 (4).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含有该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5). 液泡 (6). 植物体细胞杂交 (7).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8). 聚乙二醇 (9).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诱导茎尖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叫脱分化。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胚状体经人工薄膜包装后就得到了人工种子。
(2)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含有该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具有全能性。
(3)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来的高抗癌活性的物质,作为常见的细胞产物,通常取自愈伤组织的液泡。
(4) 植物甲可以产生物质X,红豆杉可以产生紫杉醇,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两种植物的体细胞融合获得杂种细胞,再将获得的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则该杂种植株的细胞既能产生紫杉醇又能产生物质X。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首先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经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点睛】以题意信息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8.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
(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常需要用_______酶处理后,对其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________,培养的细胞在贴壁生长至铺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通入C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______________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图中重组囊胚通过_____________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________方法保存。
(4)诱导因子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原代培养 (3). 接触抑制 (4). 维持培养液的pH (5). 冲卵(或冲胚) (6). 体外受精(或核移植) (7). 胚胎移植 (8). 冷冻(或低温) (9). 促使体细胞恢复分裂增殖能力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后,脱分化形成多能干细胞;从灰鼠体内提取出2-细胞胚胎,经过特殊处理形成囊胚,将多能干细胞移植到囊胚的内细胞团,形成重组胚胎,移植到白鼠子宫,形成克隆鼠。
【详解】(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常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培养。对其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在贴壁生长至铺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通入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的PH。
(2)将早期胚胎从小鼠输卵管或子宫冲洗出来的方法称为冲卵(或冲胚),也可以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体外受精(或核移植)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囊胚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液氮冷冻(或低温)保存。
(4)诱导因子的作用可能是促使体细胞恢复分裂增殖能力,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类似。
【点睛】本题考查了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目。
39.在治疗人类某些疾病时,人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的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相应的组织器官后,可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操作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干细胞是从动物胚胎发育至囊胚期的________或胎儿的___________中分离得到的一类细胞。
(2)进行图中过程①时,需将体内取出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___________期,该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可用微型吸管将之与细胞核一并吸出。由于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______________的细胞。
(3)为防止过程②被杂菌污染,动物细胞培养液中要加入一定的______________。
(4)图中过程③④表示从囊胚中取出细胞。将其培养在_____________细胞上能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形成大量胚胎干细胞。图中过程⑤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用于患者的组织器官移植。
(5)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疾病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近几年我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工程建设,还人们蓝天碧水的健康的优美的环境。其中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_________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____________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答案】 (1). 内细胞团 (2). 原始性腺 (3). MII中 (4). 传代培养10代以内 (5). 抗生素 (6). 饲养层 (7). 分化诱导因子 (8). 生态学 (9). 自然环境 (10).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解析】
【详解】(1) 胚胎干细胞是从动物胚胎发育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或胎儿的原始性腺中分离得到的一类细胞。
(2)核移植时,受体卵母细胞要在体外培养至MII中期,该时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可用微型吸管将之与细胞核一并吸出。传代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一般可将其作为供体细胞。
(3)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提供无菌、无毒环境,因此除了要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外,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采用定期更换培养液方法,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
(4)图中过程③④表示从囊胚中取出内细胞团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可保持只分裂而不分化状态,因此将胚胎干细胞培养在饲养层细胞上,可形成大量胚胎干细胞。经过过程⑤后,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细胞,因此图中过程⑤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用于患者的组织器官移植。
(5)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点睛】本题结合治疗性克隆流程图,考查动物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具体过程及相关应用;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及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肌肉注射青霉素
C. 口服抗菌药物 D.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答案】B
【解析】
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当于外界环境,A项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药物进入组织液,B项正确;口服抗菌药物,药物进入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当于外界环境,C项错误;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当于外界环境,D项错误。
2.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 ②处渗透压下降会促进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
C. ③中产生的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体液①属于血浆,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3.手背上的血管夏天要比冬天更明显,这可体现人体为了维持体温恒定而引发( )
A. 血管扩张,减少产热 B. 血管收缩,增加散热
C. 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D. 血管收缩,减少产热
【答案】C
【解析】
夏天,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来促进散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
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4.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抗原 ⑧淋巴结 ⑨纤维蛋白原
A. ①③④⑤⑥ B. 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④⑥⑨ D. ①②③④⑥⑧
【答案】D
【解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组成,⑤红细胞、⑦抗原、⑨纤维蛋白原等不是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调节作用
B. 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
C.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难度不大.
【详解】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体液调节,A正确.
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受到适宜的刺激都能产生兴奋,B错误.
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此时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作用范围小,迅速、准确, D正确.
【点睛】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6.下列有关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饭后三小时,血液流经胰腺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明显升高
D. 糖尿病人必须及时服用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另外也可以间接的通过下丘脑来调节血糖。熟记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详解】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同时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中枢是下丘脑)间接的调节血糖,A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正确;饭后一小时,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并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此时有部分血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但是三小时后,由于组织细胞的不断消耗,血糖含量开始下降,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平衡,C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如果口服将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药效,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及应用能力。
7.为了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应该选取的材料是
①完整幼苗 ②幼苗的b段 ③幼苗的a段 ④幼苗的c段 ⑤10mL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溶液⑥10mL浓度为10-2mol/L的生长素溶液 ⑦10mL蒸馏水
A. 甲组:①⑤,乙组:②⑤ B. 甲组:②⑤,乙组:②⑦
C. 甲组:③⑥,乙组:③⑤ D. 甲组:①⑤,乙组:④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生长素作用的实验,考查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找出自变量并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的能力。
【详解】由于验证的是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所以应选取幼苗的b段;该实验为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故选B。
【点睛】对照实验的设计要围绕实验题目进行,从题目中可以得出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以及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8.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
A. 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
C. 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D. 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生长素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果实是由植物的子房发育而来的。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壁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而胚珠中的珠被发育成种皮,果皮细胞即子房壁细胞为体细胞。
【详解】卵细胞是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A错误;受精极核是1个精子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其染色体数目为三者之和,即3N,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不一样,B错误;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其染色体数目为两者之和,与体细胞相等,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合子染色体数目相等,C错误;果实细胞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D正确;故应选D。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植物的生长,所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不同,无子番茄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而所培育出来的无子番茄的基因型和其母本是相同的,因此,这种无子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B.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萘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成员,生长素是包括吲哚乙酸在内的具有和吲哚乙酸相同生理效应的化合物总称。许多科学家认为植物激素的研究的奠基者是达尔文。1880年,达尔文首先进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他发现金丝草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照光的情况下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尖端套上锡箔小帽,或将顶尖去掉,胚芽鞘就没有向光性。达尔文认为:可能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胚芽鞘的尖端是接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某种物质从上部传递到下部,导致胚芽鞘向光面与背光面生长速度不均衡,使胚芽鞘向光弯曲。达尔文的研究激发了后人的一系列研究。1913年,丹麦人鲍森·詹森发现,切除燕麦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再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片凝胶,再将切下的尖端放在凝胶片上,在单侧光的情况下,凝胶以下部分仍发生弯曲。他还设计了另一个试验,在胚芽鞘背光面插入一云母片,向光性仍发生。他认为胚芽鞘尖端可能向下传递了某种物质。1918年,德国人拜耳在詹森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试验: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去掉,然后再放回原切面的一侧,在没有单侧光影响时,胚芽鞘向未放尖端一侧弯曲生长。这就证实了:顶尖产生的某种可以扩散的活性物质对胚芽鞘的生长有控制作用。1928年,荷兰人温特将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一块3%的琼脂薄片上,1小时后移去鞘尖,再将琼脂切成小块,如果将这些琼脂小块置于胚芽鞘的切面上,这个胚芽鞘的生长与完整的胚芽鞘生长一样。如果把这种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这个胚芽鞘就发生了弯曲生长的现象。如果把没有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鞘切面一侧,结果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这个实验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所以在当时认为这种物质应属激素类。1934年,荷兰郭葛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将这种化合物混入琼脂,也能引起去尖胚芽鞘弯曲生长。经化验分析,这种化合物就是吲哚乙酸。不久,郭葛小组与西蒙等人在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并称之为生长素。
【详解】A、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正确;
B、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正确;
C、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而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③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④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空间特征上呈均匀分布
⑤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A. —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重捕到的个体减少,所测数值会变大,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②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是幼年的个体数多于老年的个体,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③错误;种内斗争会使每个生物都要平均占有一块地方,所以能导致均匀分布,④正确;样方法既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能用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⑤错误,所以选B。
1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12.盐城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面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小蟹和鱼虾;同是水面因芦苇密集度不同,里面的生物种类也相差很大。这表明该地生物群落( )
A. 有垂直结构而无水平结构
B. 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群落中的生物食性复杂
D. 不同地段种群密度的大小是一样的
【答案】B
【解析】
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13.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
A. 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 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 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 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是出生演替,故A错;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食物链增加,结构逐渐复杂。故B正确;C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变化,故C错;D森林形成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不会消失,故D错。
考点:群落演替
14.“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的生物属于(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其中分解者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据此解答。
【详解】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花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
故选:D。
15.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
B.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 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D.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A正确;在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生物固定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B正确;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正确;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16.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构建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
A. 观察研究对象,提岀问题:细菌每20分钟分裂―次
B. 提出合理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C.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n=2n
D. 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根据Nn=2n画出数学“J”型曲线图
【答案】D
【解析】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题干中有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A正确;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题中给出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故可以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B正确;第三步:建构模型。就是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该题可以表示为Nn=2n,C正确;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进一步实验观察,然后统计细菌数量,代入Nn=2n公式中,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最后画出“J”型曲线图,D错误,所以选D。
17.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B.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C. 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芽
D.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答案】D
【解析】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只作用于同种生物的异性个体,不能调节种间关系,A项、B项错误;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芽,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命活动,不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实例,C项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引来草食动物捕食,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D项正确。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调节
B.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A错误;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所以选D。
19.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B. 人口数量的变动只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C.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D.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类对环境没有破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②燃料需求增加,③环境污染加剧,④水、矿产资源短缺,⑤植被破坏;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影响人口数量。
【详解】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会增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A正确;人口数量的变动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实现的,C错误;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虽然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但人类对环境存在破坏,D错误;故选A。
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B. 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C.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答案】D
【解析】
A.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或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A错;B. 大自然中生物的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C.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迁)地保护,C错;D.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保护中利用,D正确。故选D。
2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统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消化道内的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血浆,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Ⅲ是泌尿系统,其中②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是指皮肤,C错误;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需要分析图解中各个序号所代表的器官或系统以及生理过程。
22.下面三幅图为生命活动调节常考图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B. 图1与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分别是体液和组织液
C. 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刺激a处有感觉
D. 图3比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范围更广泛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1通过体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2是传出神经作用于内分泌腺,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图3有完整的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图1、图2、图3依次代表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A正确;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图3所示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B错误;图3中X所示的神经受损,刺激a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不会有感觉产生,C错误;图3所示的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图1所示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传入神经受损,刺激无法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再根据题意作答。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一块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应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群落利用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蚯蚓是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要调查农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正确;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C正确;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层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为探究生长素与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等长、生理状态相同的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以增强说服力
B. 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是因为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C. 该实验可说明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和切段的生长情况,故实验需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并设置生长素浓度为0的组作为空白对照。
【详解】A. 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即生长素浓度为0的一组,以增强说服力,A正确;
B. 根据题意,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生长,B正确;
C. 该实验可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D错误。
25.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⑦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②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低,③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多,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④正确;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⑤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⑥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⑦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6.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27.如图表示实验条件下,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①正确;丙的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甲,乙的调节能力最弱,②、③正确,④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够从曲线图分析三种海蟹的调节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减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下列属于该发病原因的是
A. 突触前膜电位不反转 B. 神经递质浓度不足
C. 神经递质酶失活 D. 突触后膜电位差消失
【答案】B
【解析】
兴奋在突触部位传递时,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反转,A错误;题干信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减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可能原因是神经递质浓度不足,B正确;题干信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减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若神经递质酶失活,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与题意不符,C错误;突触后膜电位差消失,则不能产生兴奋,则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能发生,与题意不符,D错误。
29.桥本氏甲减是由于甲状腺被破坏所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而引发的病症。从该病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甲状腺相应成分的自身抗体。下表为某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检测报告(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检验项目
结果
单位
参考值
游离甲状腺激素
0.86
ng/dL
0.8-1.7
促甲状腺激素(TSH)
7.47
mIU/L
0.3-3.6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140.60
IU//mL
5-100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47.90
IU//mL
1-16
A. TGAb和TPOAb值偏高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B.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是机体反馈调节的结果
C.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病
D. 该病可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预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该病患者血清中检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因此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较低水平,促甲状腺激素(TSH)超标,这是反馈调节的结果;接种疫苗使人体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可以预防由病毒或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A. 根据TGAb和TPOAb超出正常参考值,可对患者做出诊断,A正确;
B. 桥本氏甲减患者的甲状腺被破坏所,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B正确;
C.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 桥本氏甲减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不能通过注射疫苗进行预防,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需要学生根据题干信息做出推断和解释,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0.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会发生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立毛肌舒张
C.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D.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B
【解析】
当健康人处于炎热、缺水的环境中,为了减少产热,甲状腺激素应分泌减少,A错误;皮肤立毛肌舒张,以减少产热,B正确;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C错误;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D错误。
31.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艾利森,发现T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cTLA-4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
B. cTLA-4能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促使靶细胞裂解
C. cTLA-4缺失,能引起T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病
D. 临床上可通过抑制cTLA-4分子活性,用于治疗癌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T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据此推测该蛋白质cTLA-4很可能与靶细胞结合后,干扰T细胞诱导靶细胞裂解的过程。
【详解】A. 据题干信息推测,cTLA-4可能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
B. 根据“T细胞膜上的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蛋白质cTLA-4能抑制T细胞激活,终止细胞免疫,则其不可能促使靶细胞裂解,B错误;
C. 根据题意,“蛋白质cTLA-4起到抑制T细胞激活的作用,从而终止细胞免疫”,若cTLA-4缺失,则能引起T细胞过度活化,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病,C正确;
D. 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过程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抑制cTLA-4分子活性,用于治疗癌症,D正确。
32.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①果树整枝修剪
②合理密植
③无籽番茄的培育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
⑤阉割猪以利育肥
⑥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A. ①④ B. ②⑥ C. ③⑤ D. ①⑤
【答案】B
【解析】
①果树整枝修剪是打破生长素对腋芽的抑制作用,①错误;②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植物激素无关,②正确;③无籽番茄的培育是利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壁发育为果实,③错误;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④错误;⑤阉割猪是去除性腺,减少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去路,⑤错误;⑥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消耗,与激素无关,⑥正确;综上分析,选B。
33.下图表示某池塘中鲫鱼的三个种群龄级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1为自然状态,种群2、3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种群2、3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 种群1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C. 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对低龄级鲫鱼生长较为有利
D. 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增强后减弱
【答案】C
【解析】
与种群1对比,种群2和3明显与种群1在部分龄级上的数量不同,说明不同强度的干扰对种群2和3有显著影响,A错误;分析种群1中各龄级数量,明显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该种群所在营养级能量将增加,B错误;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为低龄级鲫鱼生长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和空间,所以有利于低龄级的鲫鱼生长,C正确;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减弱后增强,D错误。
34.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2:1调整为1: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A. 14/11 B. 11/14 C. 8/11 D. 1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A→C,A→B→C;解题时从高营养级C求低营养级A,则除以能量传递效率,即乘以10,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
【详解】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2: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40x。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55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40x=55y,则y=8/11x,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进行计算,相对较难,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B.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C. 我国对西部地区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草、还林”,其中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B正确;在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方,虽然原有植被已经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因此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深海处无光照,生产者只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来合成有机物,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6.近30年来,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的增长极为迅速,这不仅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缺乏有关。生产速效胰岛素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胰岛素的批量生产就成为了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速效胰岛素是科学家将胰岛素B链的第28个和第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后获得的。该过程中,需要对___________(填“胰岛素”“胰岛素基因”或“胰岛细胞”)进行定向改造。
(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胰岛素的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关键操作环节是________,该环节需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胰岛素基因的获取,一是通过提取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的胰岛素mRNA,经过___________过程合成,之后通过________技术大量扩增;二是通过分析胰岛素的________序列,进行人工合成。
(4)为了将改造后的分子顺利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一般需要用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________细胞。
【答案】 (1). 胰岛素基因 (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 限制酶、DNA连接酶 (4). 胰岛B (5). 反转录 (6). PCR (7). 氨基酸 (8). CaCl2 (9). 感受态
【解析】
【分析】
创造出新的蛋白质需要蛋白质工程,而蛋白质工程通过对蛋白质功能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蛋白质结构,进而根据氨基酸的密码子和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出能表达出所需蛋白质的新的基因,所以蛋白质工程仍然要对基因进行定向加工和修饰。
【详解】(1)将胰岛素B链的第28和29个氨基酸调换顺序后可获得速效胰岛素。因此,要生产速效胰岛素,可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这就需要对胰岛素基因进行定向改造。
(2)基因工程的关键环节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3)对于胰岛素基因的获取,一是通过提取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mRNA,经过逆转录过程合成,之后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二是通过分析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人工合成。
(4)为了将改造后的分子顺利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一般需要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工程的操作是解题的关键。
37.美国化学家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高抗癌活性的紫杉醇,从此,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红豆杉遭受了掠夺式的砍伐。为拯救红豆杉,同时获得紫杉醇,科研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原因是茎尖分生组织细胞_________;诱导茎尖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叫_______________。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胚状体经人工薄膜包装后就可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杉醇作为常见的细胞产物,抗癌效果显著,通常取自愈伤组织的________(细胞器)。
(4)现有植物甲中提取的物质X,能提高紫杉醇的抗癌效果。科研小组欲获得既能产生紫杉醇又能产生物质X的植株,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获得杂种植株。该方法首先要利用_____________(物质)除去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经__________(试剂)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2). 脱分化 (3). 人工种子 (4).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含有该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5). 液泡 (6). 植物体细胞杂交 (7).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8). 聚乙二醇 (9).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选用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诱导茎尖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叫脱分化。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胚状体经人工薄膜包装后就得到了人工种子。
(2)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含有该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具有全能性。
(3)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来的高抗癌活性的物质,作为常见的细胞产物,通常取自愈伤组织的液泡。
(4) 植物甲可以产生物质X,红豆杉可以产生紫杉醇,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两种植物的体细胞融合获得杂种细胞,再将获得的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则该杂种植株的细胞既能产生紫杉醇又能产生物质X。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首先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经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点睛】以题意信息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8.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
(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常需要用_______酶处理后,对其进行的初次培养称为________,培养的细胞在贴壁生长至铺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通入C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______________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图中重组囊胚通过_____________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________方法保存。
(4)诱导因子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原代培养 (3). 接触抑制 (4). 维持培养液的pH (5). 冲卵(或冲胚) (6). 体外受精(或核移植) (7). 胚胎移植 (8). 冷冻(或低温) (9). 促使体细胞恢复分裂增殖能力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后,脱分化形成多能干细胞;从灰鼠体内提取出2-细胞胚胎,经过特殊处理形成囊胚,将多能干细胞移植到囊胚的内细胞团,形成重组胚胎,移植到白鼠子宫,形成克隆鼠。
【详解】(1)从黑鼠体内获得体细胞常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培养。对其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在贴壁生长至铺满培养皿底时停止分裂,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通入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的PH。
(2)将早期胚胎从小鼠输卵管或子宫冲洗出来的方法称为冲卵(或冲胚),也可以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体外受精(或核移植)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3)囊胚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液氮冷冻(或低温)保存。
(4)诱导因子的作用可能是促使体细胞恢复分裂增殖能力,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类似。
【点睛】本题考查了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目。
39.在治疗人类某些疾病时,人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的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相应的组织器官后,可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操作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干细胞是从动物胚胎发育至囊胚期的________或胎儿的___________中分离得到的一类细胞。
(2)进行图中过程①时,需将体内取出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至___________期,该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可用微型吸管将之与细胞核一并吸出。由于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______________的细胞。
(3)为防止过程②被杂菌污染,动物细胞培养液中要加入一定的______________。
(4)图中过程③④表示从囊胚中取出细胞。将其培养在_____________细胞上能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形成大量胚胎干细胞。图中过程⑤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用于患者的组织器官移植。
(5)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疾病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近几年我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工程建设,还人们蓝天碧水的健康的优美的环境。其中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_________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____________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体系。
【答案】 (1). 内细胞团 (2). 原始性腺 (3). MII中 (4). 传代培养10代以内 (5). 抗生素 (6). 饲养层 (7). 分化诱导因子 (8). 生态学 (9). 自然环境 (10).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解析】
【详解】(1) 胚胎干细胞是从动物胚胎发育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或胎儿的原始性腺中分离得到的一类细胞。
(2)核移植时,受体卵母细胞要在体外培养至MII中期,该时期卵母细胞核的位置靠近第一极体,可用微型吸管将之与细胞核一并吸出。传代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一般可将其作为供体细胞。
(3)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提供无菌、无毒环境,因此除了要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外,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采用定期更换培养液方法,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
(4)图中过程③④表示从囊胚中取出内细胞团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可保持只分裂而不分化状态,因此将胚胎干细胞培养在饲养层细胞上,可形成大量胚胎干细胞。经过过程⑤后,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细胞,因此图中过程⑤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用于患者的组织器官移植。
(5)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特点。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点睛】本题结合治疗性克隆流程图,考查动物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具体过程及相关应用;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及应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