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七)古诗词鉴赏
展开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七)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岁晏行①(节选)杜甫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②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③空。[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轴:织布机的部件。茅茨:草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岁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2).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斗,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即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绘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展现了壮阔的山景,点出了红军胜利攻克娄山关的时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D.这是一首雄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生机勃勃,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移居(其二) ①[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注】①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 ②将:岂。③纪:料理。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之意,“佳日”亦兼及农闲之时a “登高赋新诗”正是诗人的本色。这两句是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是一个生活场景,意思是朋友过门, 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最后四句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田园生活是多么惬意,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D.全诗看似平淡,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居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把酒言欢的图画。2).诗人描写了田园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问题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2).诗人在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5.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本诗豪放的风格。
B.上片后三句是说作者登临超然台远眺,从登超然台望见春水、春花、春雨等美丽春景,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内心的喜悦。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E.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2).词的上片写景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有感张耒儿童鞭笞学官府,翁①怜疼儿傍笑侮。翁出坐曹②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儿曹相鞭以为戏,翁怒鞭人血满地。等为戏剧谁后先?我笑谓翁儿更贤。注:①翁,官员。②坐曹:指官吏在衙门里办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通过孩子玩游戏的小视角,侧面表现了官僚作威作福、虐害人民的社会现实。
B.首句以白描的手法写了儿童仿效官府鞭笞犯人,以儿童的游戏起笔,吸引读者。
C."儿曹相鞭",不过逗乐为戏,天真无邪;"翁怒鞭人",则是以人命为儿戏。
D.此诗前四句是叙述儿童在模仿官府玩游戏;后四句主要是议论,为儿童作了辩护。
E.全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且幽默风趣,但冷嘲热讽,严肃尖锐,讽刺艺术卓越。
2).请简要赏析首联和尾联中的“笑”字。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踏莎行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行人因为战乱,远离家乡,羁旅在外的所见所感。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D.“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层层深入,增强了震撼力量。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晏几道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1).下列对本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抒发了词人因秋景而触发的愉悦而明快的情感。
B.上片从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等景物可以看出词人所写景物的颜色特别丰富,可谓一派斑斓秋色。
C.下片中“试倚凉风醒酒面”写词人醉酒之后,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由此可见词人神清气爽,不再忧愁。
D.“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写词人登楼忽然看见南飞的大雁,这让词人敏感地意识到时令的变化。
2).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参考答案1.答案:1).C; 2).诗句都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基本情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1).本题C项,“虚写”错,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故选C。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朱门”即富贵人家,朱门酒肉飘香,百姓却在路边冻死,写出统治阶级的奢靡与百姓的苦难;而本诗中“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也是同样意思,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两者都表达阶级贫富差距,通过对比展现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谴责统治阶级,同情劳动人民; 译文: 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 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徭人射雁拉响桑弓。 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 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 赏析: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灾难深重。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一作云)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潇湘二水、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罟,即网。莫徭,《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杂有夷蜑,名曰莫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故以为名。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诗,足见这种少数民族长于射猎。桑弓,桑木做的弓。开弓射雁有声,故曰“鸣”。三四句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夏历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充军粮。又十一月,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这首诗作于公元768年冬,因此说“去年”。安史之乱平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与吐蕃作战,加之地方军阀叛乱,生产破坏,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人民不堪其苦。这年眼见丰收,米价又太贱,“谷贱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2.答案:1).C; 2).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解析:“直接抒发”错误,这两句是借景抒情。3.答案:1).B2).①诗人描写了登高赋诗、过门相呼、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等生活场景。②表现了农村自由自在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或表现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解析:1).“有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斟酌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前两句交代了登高赋诗的季节和气候;三、四两句描写互相呼唤斟酒品尝的和谐场景;五、六两句重点表达农人躬耕田野归来的情景:七、八两句写彼此想念时就披衣相访、谈笑甚欢的美好场面。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全诗通过对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田园生活的和谐和美好。4.答案:1).C;2).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的手法。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解析:5.答案:1).AB; 2).①视觉上,色彩多样——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②手法上,乐景衬哀情------以柳,风,花,水等美丽的春景衬寒食节独登超然台思念家乡的哀伤之情。③动静结合:杨柳随风飘动,烟雨笼罩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动静结合,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解析:A选项错在“非常鲜明的豪放风格”,“超然”只是高台之名。B选项春水、春花、蒙蒙烟雨等所见之景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而不是欣喜6.答案:1.BD; 2.①首联是官翁笑子,“笑”字体现父亲对孩子的溺爱、骄纵。官翁怜爱不懂事的孩儿,看到孩子以鞭人为戏,在一旁戏谑、笑骂,展现出一个慈父的形象,与下文“鞭复呵”“鞭人血满地”的凶狠构成鲜明对比、绝妙的嘲讽。②尾联是“我”笑官翁,“笑”字于轻快的语调中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同是鞭人,孩子不过是娱乐,官翁却是草菅人命,由此看来,“还是您儿子比您更好!”。解析:B项,以游戏起笔,不是为了吸引读者。儿童的游戏可以反照出现实社会的影子。“群儿鞭笞学官府”,这本身即构成对官府的一种绝妙的讽刺。D项,本诗前两句是叙述,后六句都是议论。目的是讽刺官翁,不是为儿童做辩护。7.答案:1).A; 2).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无穷的愁比作具体的迢迢不断的春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离愁无穷无尽,绵延不断的特点,让人更容易感受抒情主人公的的愁情。解析:(因为战乱有误)8.答案:1).B; 2). 1).下片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融情于景:主人公借酒消愁,又被凉风吹醒;忽见大雁南飞,又触动了离愁。 3).视听结合:主人公登上楼而遥望,只见几点白云;耳闻哀怨芦笛,更添无限愁绪。 ;<B
解析:A项“愉悦而明快的情感”错,应该是“忧郁哀伤的情感”;C项“由此可见词人神清气爽,不再忧愁”的分析有误,词人正是忧愁,才借酒消愁,而且这份愁情挥之不去;D项“这让词人敏感地意识到时令的变化”表述不当,应该是“不免触动了词人的离愁”。 9.答案:B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