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克东腐乳——臭不可闻”、“克山土豆——全面”。这是黑龙江省克东、克山两县在302省级公路边最吸引人的两个广告标语。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从广告标语中,充分说明了
A.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 B. 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
C.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 由广告标语中,反映了两县的经济发展正处在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 工业化阶段
C.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 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1. C 2.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的定义等相关知识
【1题详解】
根据广告标语可以看出,克东和克山两地区的农产品各有特色,反映了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C正确;从广告标语中,无法看出区域的界线和相互联系,AD错;广告标语均是对农产品的宣传,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不明显,B错。
【2题详解】
从广告标语中可以看出,两县均在对外宣传本县的优势农产品,说明两县经济还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A正确,BCD错误。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A. 模式 1 B. 模式 2
C. 模式 3 D. 模式 4
4.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 地理区位相同
C. 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 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5.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 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 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 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 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答案】3. B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根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原料重量大于产品重量,或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的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产品重量大于原料重量,或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为市场指向型工业;工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为动力指向型工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投入较多的是技术指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模式二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③市场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5题详解】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D.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7.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 A—B—C B. C—A—B
C. B—C—A D. B—A—C
【答案】6. D 7.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期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较小,A错,D正确;此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地关系不协调表现不明显,B错;该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小,工业化起步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不大,C错误。
【7题详解】
读图可知,随着区域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区域发展的初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在区域发展的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A时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的比重分别约为20%,60%,20%;B时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的比重分别约为2%,39%,59%;C时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自的比重分别约为82%,2%,16%。因此从区域发展初期到区域发展后期的正确排序为C-A-B,B正确。
下图中的湖泊是中亚地区著名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咸西淡闻名世界近年来该湖的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 终年干旱——深居内陆 B. 终年湿热——受赤道低压影响
C. 终年寒冷——位于极地 D. 终年温和——受盛行西风影响
9. 造成近几年巴尔喀什湖水域面积呈波动减小趋势的主要人为原因最可能是
A. 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B. 人口增加,围湖造田
C. 冶金发展,湖水消耗大 D. 水利建设,灌溉量增多
10. 下列改善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措施,合理的是
A. 发展节水农业,控制用水量 B. 大规模抽取地下水,扩大淡水来源
C. 大规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D. 人工融化高山冰雪,增加河流水量
【答案】8. A 9. D 10. A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的巴尔喀什湖沿岸,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接收的海洋水汽少,降水稀少,气候终年干旱,故A正确。
【9题详解】
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属于自然原因,A不符合题意;该地冶金工业不发达,对水源需求量不大,C错误;围湖造田会使湖面持续减小,不会出现波动减小的现象,B错误;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征,对灌溉水源的要求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故水利建设,灌溉量增多是巴尔喀什湖水域面积呈波动减小趋势的主要人为原因,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在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控制用水量可以缓解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是改善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A正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地下漏斗区,造成地面塌陷等问题,B错误;大规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需要充足的水源,而当地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故C错误;人工融化高山冰雪,虽然短期内能增加河流水量,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冰川萎缩,淡水资源更加短缺,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川气东送工程主干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关于川气东送主干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了我国地势两级阶梯,一大高原和一大平原
B. 沿途各地冬暖夏凉,人居环境好,人口稠密
C. 沿途自然带分布体现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D. 沿线分布有我国水稻、油菜、棉花优势产区
12. 川气东送工程属于西气东输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的意义不包括:
A. 缓解华中、华东能源紧张状况
B. 彻底改变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D. 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13. 影响图中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类型 B. 地形
C. 城市布局 D. 河流
【答案】11. D 12. B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川气东送工程没有经过高原的地形,故A项错误;沿途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故B项错误;沿途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在东西方向上没有发生更替和变化,故C项错误;该地区是我国水稻、油菜、棉花优势产区,故D项正确。
【12题详解】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仍然是以煤炭为主,占比重较大,在一段时期内无法彻底改变现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西气东输的意义包括缓解华中、华东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川气东送线路穿过一个个的城市,因为东送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城市对天然所的需求,故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布局,C项正确;气候类型、地形、河流对输送线路分布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故A、B、D项错误。
西北的生态问题,是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为彻底解决西北国土的水资源问题,保障我国的发展空间。S4679课题组组织六位院士、十二位教授以及多位年轻博士进行攻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现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局部调水线路一”红旗河”。这是一条沿青蔵高原边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开始,分为一条主线三条支线,主线自西南向西北延伸6118千米,预计每年调水600亿立方米。选线各取水点的水位依次降低,適过山区打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实现全程自流进入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调水环线,将一举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 关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8月峡谷徒步最适宜 B. 峡谷是U形谷
C. 峡谷坡面垂直自然带较单一 D. 峡谷环境质量优良
15. 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相比,”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需特别注意
A. 防洪 B. 防污染
C. 防地震 D. 防滲
16. 假若实施”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其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对雅鲁蔵布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没影响 B. 会加剧沿线土壤盐碱化
C. 可能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增产 D. 使沿线冬季凌汛现象严重
【答案】14. D 15. C 16. C
【解析】本题以我国“红旗河”调水工程为例,考查资源夸区域调配的背景及影响
【14题详解】
雅鲁藏布江峡谷,8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徒步峡谷可能遭遢洪水、崩塌、泥石流等,风险大。外力以流永的侵蚀为主、是Ⅴ形谷。坡面海拔高,从低到高,从山地雨林到高山稀疏林、灌丛,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地形闭塞、人口稀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环境质量优良。故选D。
【15题详解】
西部的红旗河调水是大改大造,大量架桥,大量挖隧道,工程量巨大;青藏高原边缘是板块活跃地带,所以要特别注意防地震,故选C。
【16题详解】
该调水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改善新疆的水源条件,有利于促进新疆地区农业増产;工程从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处调水,人类活动会打破自然生态平衡,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还是有影响的,需要正确面对,尽量减轻工程的负面影响;流经干早和半干旱地区,会注意土壤盐碱化现象,不会加剧。不是沿线都会出现盐碱,南方段冬季都不结冰,而且也会注意某些河段凌汛现象。故选C。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8.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A. 排灌结合 B. 大水漫灌
C. 管道渗灌 D. 精准滴灌
19. 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 生物物种减少 B. 水土流失加剧
C. 土壤板结加重 D. 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考查土壤盐渍化的产生及危害。
【17题详解】
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盐分含量越低;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导致土壤盐渍化。所以A选项正确。故选A。
【18题详解】
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容易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故选B。
【19题详解】
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所以A错、C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B错;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往往是由于地下水位高引起的,土壤盐渍化不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D错。故选C。
读“我国某区城示意图”(下左图)及“该地为防范某生态问题措施图(下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上左图中的甲处能够大规模发展水果种植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强 B. 温差大
C. 土壤肥沃 D. 水源充足
21. 右图中的草方格沙障
A. 主要目的是防治沙尘暴 B. 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C. 对公路保护作用明显,适宜大规模推广 D. 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植被成活率
22. 该地区的白兰瓜在砂田(下图所示,用砂石覆盖土壤表层)种植,砂田的优势主要在于
①蓄水保墒 ②提高昼夜温差
③增加降水 ④避免病虫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20. D 21. B 22.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以及人类对农业区位条件的改善等相关知识
【20题详解】
该区域位于河西走廊,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甲处靠近石羊河,水源充足,D正确;该区域多晴朗天气,光照和昼夜温差条件并非只是甲地的优势,AB错;甲地位于河流的洪积平原上,但土壤肥沃不是甲地大规模发展水果种植的主导因素,C错。
【21题详解】
图中的草方格沙障增大了地表摩擦力,降低近地面风速,从而抑制沙漠侵袭,保护公路,同时,沙障能够截留一部分水分,增加草方格土层湿度,有利于草籽成活,B正确;防治沙尘暴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对公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成本较高,不适宜大规模推广,C错;该地气候干旱,水分不足,植被的成活率主要依赖土层的水分含量,D错误。
【22题详解】
砂田的砂石层有利于水分下渗,从而蓄水保墒;砂石层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白兰瓜糖分的累积;同时还有防止土壤的风蚀作用;降水主要该地的气候有关,病虫害不能通过土壤表层覆盖砂石来避免,③④错,故选A。
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路线及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调水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 ②冰川融化量大,水源充足
③地势南高北低,可全线自流 ④水源优质,没有任何污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该工程7、8月份调水量相对较小的原因是
①汉水上游地区来水量小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用水量大
③河道泥沙淤积,需及时开挖 ④华北地区降水较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5. 与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
A. 施工难度小 B. 沿线人口多
C. 水质较好 D. 可调水量大
【答案】23. B 24. C 25. 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南水北调的相关知识
【23题详解】
中线水源区为丹江口水库,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①正确;水源区山地海拔较低,无冰川融水,②错;读中线地势剖面图可知,地势南高北低,全线可自流,③正确;水源区水质较好,但没有任何污染说法绝对,④错;故选B。
【24题详解】
7、8月份,长江中下游流域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而形成伏旱天气,需水量较大,丹江口水库需要向下游地区补给水源,②正确;7、8月份,我国雨带主要位于东北、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较多,④正确;故选C。
【25题详解】
东线可利用京杭大运河调水,东线的工程难度较小,中线线路较长,且穿黄工程难度较大,A错;东线沿线主要经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沿线人口多,工农业污水以及生活污水较多,水质较差,B错,C正确;东线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可调水量更大,D错。
胡杨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的温带、暖温带沙漠地区。图示为我国西北某地大面积枯死的胡杨林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26. 导致图示区域景观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过度垦荒 B. 过度放牧
C. 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 D. 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7. 为挽救大漠中的胡杨林,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 建设草方格沙障治沙 B. 对流域内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分配
C. 禁止流域内农业开发 D. 通过移民减少西北地区的人口数量
【答案】26. D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图示为我国西北某地大面积枯死的胡杨林,导致图示区域景观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胡杨林因缺水死亡,D对。树木干枯死亡,没有被砍伐,与过度垦荒、过度放牧、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无关,A、B、C错。
【27题详解】
为挽救大漠中的胡杨林,应对流域内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分配,保障区域内的水源供应,B对。建设草方格沙障治沙能够防治荒漠化,不能挽救胡杨,A错。禁止流域内农业开发,通过移民减少西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不能增加区域水资源,不能挽救胡杨,C、D错。
扎龙湿地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湖泊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下左图为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右图为齐齐哈尔年降水量与径流量月分配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④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9. 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 涵养水源 B. 调蓄洪水
C. 美化环境 D. 保护生物多样性
30. 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 1月至2月 B. 3月至5月
C. 6月至9月 D. 10月至12月
【答案】28. D 29. D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扎龙湿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气候寒冷,地下水位较高,①②④正确;地下水位低不易形成湿地,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扎龙湿地生态保护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因此,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不是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从图中可知齐齐哈尔市6-9月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大,因此湿地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6月至9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沼泽形成条件: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形成凌汛,洪涝泛滥;植被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地下冻土广布,下渗能力差;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网密布,湿地面积大。
二、综合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 20分,第2题 10分, 第3题 10分共40分)
31.下面左图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右图是左图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左图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右图气候资料,描述甲地的气候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图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3)左图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自然原因:①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3)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造成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4)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本题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气候资料图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气候特征的描述、“红色荒漠”的成因、危害和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温和降水角度进行分析。由右图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该地冬温在0度以上,并且呈现出雨热同期的特点,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2)红色荒漠是南方地山丘陵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3)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农业(如土壤肥力等)、交通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
(4)图示区域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2)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答案】(1)①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②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或消费市场广阔);③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2)对新疆:①增加就业机会;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③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1)研发设计需要人才,市场营销需要靠近市场以及能第一时间能够获取市场信息。与新疆相比,浙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科技水平更高,信息获取速度更快,人才聚集;同时,靠近我国东部沿海消费市场,且便于将产品出口至美国或欧盟地区。
(2)产业转移对新疆的有利影响,主要分析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新疆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区,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方面);同时,将服装生产的加工环节转移至新疆,能给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社会方面)。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东部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下图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
(1)指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率先开工并完成的原因。
(2)简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下游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东部有大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相对较小;沿线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
(2)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径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影响航运;径流量减少,水质变差,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的相关知识
(1)“率先开工并完成”,说明工程量较小,资金充足。东线调水可依赖京杭大运河,工程量相对较小,东线沿线地区为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资金充足。同时,东线的调水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量较大,水资源丰富,工程论证时间相对较短,
(2)首先,东线的调水导致长江下游地区的径流量减少,泥沙搬运能力下降,河道淤积加重,该区域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区域,河流航运价值较高,河道淤积影响航运,同时,径流量减小,河流的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水质变差,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