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44分)
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 印度河上游谷地 B. 帕米尔高原
C.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2. 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 1月~5月 B. 5月~9月
C. 9月~12月 D. 11月~次年3月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项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项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故C项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
【2题详解】
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泾渭分明”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渭清泾浊)。历代至今,都有人实地考察,然而泾渭变迁,清浊难辨。但根据科学测定:泾河年均泥沙含量高达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年均泥沙含量只有27公斤每立方米,泾河的年均含沙量竟是渭河的7倍之多。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 据图文材料判断下列不是认为“泾清渭浊”的依据是
A. 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
B. 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
C. 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
D. 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大
5. “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
A. 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流域内降水增加 B. 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
C. 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 D. 受沙尘暴影响,泾河含沙量增加
【答案】3. B 4. D 5. C
【解析】
【3题详解】
泾河源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径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最大。某季节“泾浊渭清”,泾河的含沙量远大于渭河,该季节应是每年的夏季,B对。其它季节河流水量小,侵蚀能力弱,含沙量小,A、C、D错。所以选B。
【4题详解】
泾河流水作用强,河道下切到黄土下的基岩,泥沙含量减少,河水较清澈,A是。泾河主要流经地区地表植被覆盖条件较好,河水清,B是。泾河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其它季节径流量小,侵蚀能力弱,河流含沙量小,水清,C是。泾河的年均含沙量是渭河的7倍之多,渭河径流量比泾河大,泥沙含量小,泾浊渭清,不是“泾清渭浊”的依据,D符合要求。所以选D。
【5题详解】
“泾清渭浊”演变成“泾渭变迁,清浊难辨”的结论依据是泾河上游河道附近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增多,泾河变混浊,C对。泾河流域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少,泾河水清,A错。泾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侵蚀力强,侵蚀到基岩,含沙量小,水清,B错。沙尘暴对河流泥沙含量影响小,河流泥沙含量主要来自水土流失,D错。所以选C。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 M处的构造地貌属
A. 向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背斜谷
7. 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④③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据“凸低为高凸高为低”规律,据图中M处等高线的弯曲可知,M处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值区,可判断为山谷部位,BC排除;据等岩龄线可知,M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可判断为背斜部位,D正确,A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M处为背斜谷,首先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层,后内力作用发生褶皱隆起形成背斜,后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故选C。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地抬升,现在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9.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 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8. B 9. C
【解析】
【8题详解】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导致青藏高原气温低,气温低导致青藏高原多冰川和冻土,故①对应气温低。而青藏高原地势高,导致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才导致气温低,故②是空气稀薄。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弱,故太阳辐射强烈,故③是太阳辐射强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正确。由于气温低,高山上终年积雪,形成冰川,冰川在夏季气温相对较高的时间部分融化,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正确。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多冻土,生物较少,土壤发育差,土壤贫瘠,土层浅薄,C错误。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正确。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C,C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全长约53公里,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 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纬度、 河流 B. 地形、大气环流
C. 大气环流、河流 D. 地形、交通
11. 下列有关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上段水量大,水流速度快,有利于泥沙输送
②上段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
③下段深窄弯曲,有利于泥沙沉积
④下段两岸森林茂密,进入峡谷的泥沙少
⑤ 下段山高谷深,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10. B 11. C
【解析】兴隆岭北部秦岭山地削弱了西北风的影响,气温较高。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较温暖湿润。上段浅宽,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下段深窄,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
【10题详解】
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被誉为“西北小江南”,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大气环流,北部秦岭山地削弱了西北风的影响,气温较高。是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较温暖湿润,B对。 纬度、河流、交通因素,不是冬季温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A、C、D错。
【11题详解】
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原因是上段浅宽,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②对、①错。下段深窄,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③错。下段两岸森林茂密,进入峡谷的泥沙少,④对。下段山高谷深,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⑤对。C对,A、B、D错。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从水热条件分析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
【答案】(l)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在野牛沟流域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解析】
(1)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较为接近。
(2)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图,可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先增加后减少,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呈单峰型。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4)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湿度下降。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土壤湿度降低,变得干旱,从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对环境影响和实行森林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间伐是长白山林区实行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左图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有图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
(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
(4)请给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7月林地日平均气温较空旷地低。原因是:7月份森林生长繁茂,枝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多;林地比热容较空旷地大,增温慢。(从空旷地的角度做答)
(2)冬季林地土壤温度比空旷地土壤温度高。原因:(因为林内风速较小,林外较冷空气与林内空气的交换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森林对林地土壤起到了保温的作用;(由于冬季积雪存在,森林与空旷地接收到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积雪的消融程度也各异),林内积雪厚度要大于空旷地,对林地土壤保温作用更强。(从空旷地的角度做答)
(3)间伐调节了森林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等要素),(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间伐减少了(病虫害、森林火灾、雷压、风倒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4)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以间伐为主(防止皆伐,或破坏性采伐);建自然保护区,防止森林灾害(火灾、病虫害等)(任答2点,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考察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植被的作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实际进行作答,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的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有图中可以看出,七月份林地的平均气温低于空旷地去原因是下垫面性质不同,森林地区树叶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多,同时林地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空旷区域升温较快。
(2)有图中可以看出冬季林地的土壤温度比空旷区域要高,同时季节差异小。因为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冷空气对于森林的影响较小,森林对土壤起到了保温作用。空旷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融化较快,而冬季林地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积雪较厚土壤温度下降较慢。同时森林当中冬季积雪厚度较大,雪对土壤也具有保温作用。
(3)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有助于森林资源的更新。同时植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4)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应当以间伐为主,反对乱砍乱伐,同时,采伐的过程中,注意新种的培育以及森林资源的更新,建立自然保护区,防止森林火灾等危险。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为综合开发水力资源,曾掀起过几次大规模的建坝高潮。随着时间推移,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大坝拆除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图甲为美国中北部某水库大坝示意图,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图乙为该水库年内流量过程图。
(1)推测大坝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雾的原因。
(2)说明乙图中t1至t2期间发电量的变化及原因。
(3)分析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的原因。
(4)简述大坝拆除后库区所在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答案】(1)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水汽凝结。
(2)发电量增加。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
(3)大坝建设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淤积,大坝经济效益日下降(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4)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水位下降;含沙量增加;流速加快;水温垂直变化减小。
【解析】
(1)该地库区以下附近河段夏季常出现大雾景观,蔚为壮观,大坝拆除后大雾景观也随之消失。水库深层水温季节变化小,拆除前,夏季来自水库深层河水水温低于气温,有利于河面上暖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所以拆除前该库区下游附近河段夏季多大雾天气。
(2)根据图乙曲线,t1至t2期间,入库洪水量大于下泄水量,库区水位上升,落差增大。所以发电量增加。
(3)大坝建设拦截地表径流,影响流域生态环境。大坝和其他配套设施日益老化,水电工程的维修和退役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坝体老化,安全隐患增多。库区泥沙淤积,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上升,大坝经济效益日下降。居民环保意识增强。所以大坝拆除呼声日益强烈。
(4)大坝拆除后,没有水库的调蓄径流作用,库区所在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没有大坝截流阻挡,河道水位下降,含沙量增加,流速加快。水体变浅,水温垂直变化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