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广东三校联考(广州二中、珠海一中、中山纪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试卷
展开广东三校联考(广州二中、珠海一中、中山纪中)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试卷
本试卷8页,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0小题每题2分,11~20小题每题3分)
1.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Al2O3
B.硅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
C.Fe2O3俗称磁性氧化铁,可用作指南针
D.NaHCO3可用于作发酵剂
2.在下列反应中,水既不做氧化剂也不做还原剂的是( )
A.2H2O2H2↑+O2↑ B.2F2+2H2O=4HF+O2↑
C.3Fe+4H2OFe3O4+4H2↑ D.3NO2+H2O=2HNO3+NO2↑
3.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会发生变化,其中不包含氧化还原过程的是( )
A. 钠变成白色粉末 B. 绿矾发黄
C.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漂白粉失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Na2CO3溶液中加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非金属性S>C
B.酸性:HBr> HI,说明非金属性Br>I
C.金属性Na>Cu,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会析出红色沉淀
D.金属性Al>Cu,常温下,铝与同浓硫酸反应比铜更剧烈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
A.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OH-+CO2=HCO3-
B.NH4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NH4++OH- NH3↑+H2O
C.氯气通入NaOH 溶液中:Cl2+2OH-=Cl-+ClO-+H2O
D.金属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8H++2NO3- 3Cu2++2NO↑+4H2O
6.下列各组物质间反应: ①Cu与HNO3溶液 ② 钠与氧气 ③ Zn与H2SO4溶液 ④MnO2与HCI溶液。由于浓度不同反应情况不同的有( )
A.①③ B.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改变以下条件,能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百分比的是( )
①升高温度 ②增加浓度 ③ 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④使用催化剂
A.① 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S(g)+O2(g)=SO2(g) △H1;S(s)+O2(g)=SO2(g) △H2,则△H1<△H2
B. Zn(s)+CuSO4(aq)=ZnSO4(aq)+Cu(s) △H=-216kJ•mol-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C. 己知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D. 相同条件下,若1mol氢原子具有的能量为E1,1mol氢分子具有的能量为E2,则2E1=E2
9.用铁块与0.1mol/L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提高H2生成速率的是( )
A.将铁块换为铁粉 B. 将0.1mol/L硫酸换为98%的硫酸
C. 适当加热 D. 向溶液中加入适量0.5mol/L盐酸
10.下列化学反应符合图示的是( )
A.冰雪融化 B. 铝与氧化铁的反应
C. 钠与水反应 D. 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
11.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8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原子个数为4 NA
B.足量Na与1mol O2反应生成Na2O2时,钠失去2NA个电子
C.标况下,22.4LNO2气体中含 NA个NO2分子
D.1L0.1mol/L的蔗糖溶液中含有NA个分子
- 破坏(或形成)1 mol 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已知 H—H 键的键能为 436 kJ·mol-1, O=O 键的键能为 498 kJ·mol-1,H2(g)+O2(g)= ==H2O(l) ΔH=-286 kJ·mol-1,则 H2O 分子中 O—H 键的键能为( )
- 485.5 kJ·mol-1 B. 610 kJ·mol-1
C. 917 kJ·mol-1 D. 1 220 kJ·mol-1
13.已知反应:CO2(g)+H2(g) CO(g)+H2O(g) ΔH>0 某条件下的平衡常数K=1,在该条件下,向某体积恒定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CO2(g)和H2(g),反应到1min时,测得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依次为:c(CO2)=1mol/L,c(H2)=1mol/L,c(CO)=0.5mol/L,c(H2O)=0.5mol/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in时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B.反应从开始到1min内的平均速率V(CO)=1mol/L.min
C.1min时降低温度,反应逆向进行
D.1min时反应正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14. 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H2、1 mol CO,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工业上,利用上述反应合成甲醇,温度越高越好
B. 图象中X代表温度,P(M2)〉P(M1)
C. 图象中P点代表的平衡常数K为4
D. 温度和容积不变,再充入2molH2、1 mol CO,达到平衡时CO转化率减小
15.已知反应:①25 ℃、101 kPa时,2C(s)+O2(g)=2CO(g) ΔH= ‒221 kJ·mol‒1,②稀溶液中,H+(aq)+OH‒(aq) =H2O(l) ΔH=‒57.3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1
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1
C. 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
16.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s)和B(g),进行如下可逆反应: A(s)+2B(g) 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④C和D的浓度比值 ⑤B物质的量浓度
A. ①⑤ B. ③⑤ C. ②④ D. ①④⑤
17.同温同压下,下列三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用a、b、c表示,则a、b、c的关系是( )
2H2(g)+O2(g)===2H2O(g) ΔH=-a kJ·mol-1 ①
2H2(g)+O2(g)===2H2O(l) ΔH=-b kJ·mol-1 ②
H2(g)+1/2O2(g)===H2O(g) ΔH=-c kJ·mol-1 ③
- a>b, b=2c B. a=b=c C. a<b,c=a/2 D. 无法比较
18.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H= Q kJ•mol﹣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平衡常数
B.Q > 0
C.高温有利于该反应的自发进行
D.A点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大于B点
19.已知NO和O2转化为NO2的反应机理如下:
① 2NO(g)N2O2(g) (快) △H1< 0 平衡常数 K1
② N2O2(g)+O22NO2(g) (慢) △H2< 0 平衡常数 K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NO(g)+O22NO2(g) △H= △H1-△H2
B.2NO(g)+O22NO2(g) 的平衡常数K=K1×K2
C.该转化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可如图表示
D.总速率的大小由反应①决定
20.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Z,发生反应mX(g)+nY(g) ⇌pZ(g) ΔH=QkJ·mol-1。反应达到平衡后,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容器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m+n> p
B.压强不变,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正反应方向移动
C.Q<0
D.体积不变,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Y的质量分数增大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0分)
21.(12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列出了10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主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2 |
|
|
| ⑥ |
| ⑦ | ⑧ |
|
3 | ① | ③ | ⑤ |
|
|
| ⑨ | ⑩ |
4 | ② | ④ |
|
|
|
|
|
|
I. (1)这10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2)①③⑤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
(3)①②③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元素符号)。
(4)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向该元素和⑨号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缓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
II.下列物质中:①N2②CO2 ③NH3 ④Na2O ⑤Na2O2 ⑥NaOH ⑦ NH4Cl ⑧ H2O2
(1)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填序号)
(2)晶体中阳离子阴离子个数比为2:1的有 (填序号)
(3)含有配位键的是 (填序号)
(4)非极性分子有 (填序号)
22.(12分)某化学小组用50ml 0. 50mol/L NaOH溶液和30ml 0.50mol/L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实验中大约要使用230mL NaOH溶液,配制溶液时至少需称量NaOH固体____g.
(2)做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硬纸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实验尚缺少的玻璃仪器(用品)是 、 。
(3)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①请填写表中的空白:
实验 次数 | 起始温度t1 | 终止温度 t2/℃ |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 |
H2SO4 | NaOH | |||
1 | 25.0℃ | 25.0℃ | 29.1 | Δt=________ |
2 | 25.0℃ | 25.0℃ | 29.8 | |
3 | 25.0℃ | 25.0℃ | 28.9 | |
4 | 25.0℃ | 25.0℃ | 29.0 |
②已知: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J·℃-1·g-1,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
测得的中和热∆H = . (取小数点后一位)
(4)若用氨水代替NaOH做实验,测定结果ΔH会 (填“偏大”、“偏大”、“无影响”)
23.(14分)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 ΔH<0
I. 改变下列条件,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且平衡常数不变的是_________。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II.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时,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t1、t3、t4时刻分别改变了反应的一个条件,其中t1时刻改变的条件是 ;某时刻改变的条件是保持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冲入氩气,这个时刻是 。
(2)下列时间段中,混合气体中氮气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氢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
A.t0~t1 B.t2~t3 C. t4~t5 D.t5~t6
Ⅲ.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则反应后与反应前的混合气体体积之比为 。
Ⅳ.合成氨及其相关工业中,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三种物质都含有氮元素
B. 反应Ⅱ、Ⅲ和Ⅳ的氧化剂相同
C. Ⅵ的产物可在上述流程中被再次利用
D.丁为NaHCO3
E. V过程中先通入CO2 ,再通入NH3
24.(12分)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O2(g)+NaCl(s)NaNO3(s)+ClNO(g) K1 ∆H < 0 (I)
2NO(g)+Cl2(g)2ClNO(g) K2 ∆H < 0 (II)
(1)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 (用K1、K2表示)。
(2)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反应(II)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 NO和0.1mol Cl2,10min时反应(II)达到平衡,测得10min内v(ClNO)=7.5×10-3mol•L-1•min-1,则平衡后n(Cl2)= mol,NO的转化率а1= 。
(3)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反应(II)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时NO的转化率а2 а1(填“>”“<”或“=”),平衡常数K2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要使K2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
【参考答案】
第Ⅰ卷(50分)
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D | C | A | B | C | B | D | B | D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B | A | D | C | A | A | C | D | B | B |
第Ⅱ卷(50分)
21.(12分)I. (1) Ar(1分) F(1分)
(2) (1分)
(3)K>Na>Mg(2分)
(4)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1分)
II. (1) ⑧ (1分) (2) ④⑤ (2分) (3) ⑦ (1分) (4)① ②(2分)
22.(12分)
(1)5.0(2分)
(2)量筒 温度计(4分)
(3)①4.0 (2分) ②﹣53.5kJ/mol (2分)
(4)偏大(2分)
23.(14分)
I. AD (2分)
II. (1)升高温度(2分) ; t4 (2分) (2) D(2分) , B (2分)
Ⅲ. 5:6 (2分)
Ⅳ.B、E (2分)
24. (12分)
(1) (2)2.5×10-2; 75%; (3) >; 不变; 升高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