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学情调研试题(解析版)
展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学情调研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 区域都是具有一定的界线
C. 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 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鄱阳湖平原 ⑥江西省和南昌市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A正确,C错误;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界线,但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一般行政区划具有明确的界线,而自然区划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界线具有过渡性,B正确;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故选C。
【2题详解】
读图可知,A界线为明确的界线。一般行政区有明显的界线,政治文化区也具有明显的界线;而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等自然区都没有明显的界线,故选C。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C.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 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4. 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 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据图,从Y轴信息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错误;同理可判断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错误;从X轴信息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D正确,同理可判断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B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万元产值能耗受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万元产值能耗最高,因此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故选A。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 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 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 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6.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据图中区域轮廓和地理事物可知,甲区域位于西北塔里木盆地地区,河流为内流河,呈向心状水系,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河流流量大,出现汛期;乙区域为我国海南岛,河流为外流河,呈放射状水系,因地处季风气候区,因此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夏季为雨季,河流流量大,出现汛期,ABD均正确,C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甲是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夏季光热充足,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价格低。乙是海南岛,位于热带,一年四季热量充足,经济开发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因此两地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②。故选A。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A abc B. cab
C. cba D. bac
8. 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 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 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 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 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a时期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故A对。
【8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判断为区域发展的早期,城市化水平低;b时期工业化比重最高,判断为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严重;c阶段以第三产业为区域发展的主体。因此b-c时期,随着产业升级和转移,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故D对。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幅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 长江三角洲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四川盆地
10. 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 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C. 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11. 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 越剧 B. 豫剧
C. 川剧 D. 粤剧
【答案】9. A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A。
【10题详解】
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D。
【11题详解】
川剧为四川一带的剧种,豫剧主要在河南一带;粤剧主要在广东、广西一代;越剧是上海江苏一代的剧种,故选A。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2. 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 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 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 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13. 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 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 污染严重,水质差
C. 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 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14. 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 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 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 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答案】12. D 13. C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①为西气东输资源调配路线,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故选D。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②资源调配线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调水沿途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引水;调水源头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调水路线不会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故选C。
【14题详解】
③为西电东送南线工程,可以改善输入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故选A。
近年来,一轮煤炭开发的热潮正在新疆广阔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30多家大企业大集团的40多个重大投资项目相继奠基开工,投资总额超过1 000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山西和新疆在发展煤炭工业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 距离市场远 B. 水资源短缺
C. 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 交通便利
16. 下列措施不利于新疆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大力增加原煤的开采及输出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B. 加大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附加值
C. 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
D. 解决煤炭生产和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新疆据东部经济发达区的市场远,山西距市场近,A错误。山西和新疆都属缺水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短缺限制了煤炭工业发展,B正确。新疆气候干旱,易造成荒漠化,C错误。新疆交通距离远,山西交通压力大,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大力增加原煤的开采及输出数量,而不进行加工转换,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低下,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故选A。
下图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有( )
A. 气候湿润 B. 人口增加
C. 过度开垦 D. 开矿
18. 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
A. 地面塌陷 B. 土壤酸化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水体污染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可知,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土地利用方式中,耕地面积显著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气候湿润会使森林面积增加,故A错,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过度开垦导致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故B正确,过度开垦导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故C错,古代还没有大规模的开矿,故D错。故选B。
【18题详解】
过度开垦不会导致地面塌陷,故A错,过度开垦不会导致土壤酸化,故B错,过度开垦破坏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正确,过度开垦不会直接导致水体污染,故D错。故选C。
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是部分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二是某些智能制造重新回流美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影响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市场、运输成本 B. 劳动力成本、技术
C. 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D. 技术、运输成本
20. 回流美国的产业( )
A. 服装工业 B. 汽车工业
C. 电子工业 D. 医药工业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制造业主要倾向于低端制造业,主要是源于中国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廉价优势削弱,这种流向反映了劳动力成本因素。智能制造重新回流美国,主要是中国在制造业中,缺乏自己的核心科技力量,所以危机感重重,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美国提出了复兴制造业的策略,主要是针对智能制造相关的行业,BCD均和科技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服装工业则并非是技术指向型的产业,反而更加依赖于廉价劳动力,A选项正确。故选A。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21.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处于(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3.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 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 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 劳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 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21. B 22. D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
【22题详解】
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整体上升,但第二产业在2000年稍有下降,A不对。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增长比重超过第二产业,B不对。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事二三产业,D对。从图中无法判断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C不对。选D。
【23题详解】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
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
A. 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B.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 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 地质条件稳固,适于建坝
25. 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是( )
A. 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B. 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C. 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D. 引发旱灾、暴雨等自然灾害
【答案】24. B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注意自然条件,排除A;金沙江干流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附近,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B正确;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不是水电开发的优势条件,C错;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结构不稳定,不利于建坝,D错。故选B。
【25题详解】
A属于有利影响,排除;建坝导致河流上下游之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B正确;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河口三角洲的面积缩小,C错;修建大坝可以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削峰补枯,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D错。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示区域内,与当代相比,古代( )
A 河流水量更大 B. 城镇更靠近河流上游
C. 交通线离山地更近 D. 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27. 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森林破坏 B. 地面沉降
C. 土地荒漠化 D. 水土流失
28. 为了应对上题中的环境问题,在铁路沿线多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改变植被类型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截留水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6. A 27. C 28. 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以及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土地荒漠化。据图可知,与现代相比,当地河流水量较大,A正确;古代由于水资源丰富,城镇靠近河流下游,B错误;交通线距离山地更远,C错误;古代人口少,对植被的破坏较小,山地的森覆盖率更高,D错误。故选A。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该地位于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C正确;该地区地表景观为荒漠,不为森林,A错误;地面沉降是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B错误;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区,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草方格沙障可以截留水分、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③④正确;但不能改变气候类型,也不能改变植被类型,①②错误,D③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 与经济水平成负相关 B. 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 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 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30. 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貌
C. 植被 D. 土壤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由图可以读出,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西北地区比较严重;通过分析可知,水贫困程度既受气候影响,又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有关,所以,地区分布规律不显著,但总体看西北地区较严重,A、B、C三个选项都错误,D对。
【30题详解】
贵州省广泛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多地下溶洞、暗河等,使得地下水缺乏,造成水贫困。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重工业加速发展,重工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重工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材料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⑴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有①______②______。
⑵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材料二,说明山西省工业结构的优劣,并指出其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⑶在晋、陕、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建设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是什么?
【答案】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加剧。
⑵优:围绕能源(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省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劣:工业结构重型化,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能持续发展。
调整方向: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⑶一是环境问题,二是运输问题。
【解析】
(1)据材料一可知,我国重工业加速发展,但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同时重工业的发展加剧环境污染。
(2)据材料三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图可知,山西工业围绕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省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工业结构重型化,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能持续发展。因此应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经验,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在晋、陕、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建设中,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环境问题,二是运输问题。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破坏;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运输问题:运力不足。
32. 读“红水河水电站梯级开发示意图”,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其上游称南盘江。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已先后建成大化、龙滩、天生桥二级(低坝)、岩滩、天生桥一级(高坝)、白龙滩等6个电站。为华南、西南电网输入了巨大的优质电能,有效地改善了华南、西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效益,并拉开了华南网“西电东送”的序幕。全流域装机容量最大、调节性能最好的关键性、控制性骨干枢纽——龙滩电站,规划装机总容量540万千瓦,其建设标志着红水河这一中国水能“富矿”的开发利用将步入高潮。
(1)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
(2)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的发展有何影响?
(3)在我国“西电东送”的总体规划中,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主要输往 地区,对输入地区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处,河流落差大
(2)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对当地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3)南部沿海(珠三角)地区 可以有效地改善华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效益,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保障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
【解析】考查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1)影响水能资源的原因可从地形落差大和水量大两方面来分析。该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落差大和流量大。
(2)水电基地建设对当的影响可借鉴西气东输对西部的影响来回答,将水能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拉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变业机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3)在我国“西电东送”总体规划中,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为南部通道,主要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对输入地区的影响借鉴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来回答,缓解能源紧张、改善大气质量、发挥珠三角经济、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输入地经济的发展。
3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干流呈巨大的“几”字形,曲折向东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人们利用黄河水灌溉、发电,还开发了许多旅游资源.但是黄河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例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流域旱涝灾害严重,民间对此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描述;黄河在春季易发生凌汛,在干旱严重时下游出现断流现象。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1)黄河历史上洪涝灾害多发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关。简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2)洪涝、盐碱、缺水、风沙是黄河下游经常出现的问题,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黄河下游经常出现洪涝、盐碱、缺水的原因。
(3)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的长治久安,黄河中上游地区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破坏严重。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河流容易发生决堤,产生洪涝灾害;地上河使周围地区地下水位提高,容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加上中上游地区过量用水,导致河流断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建设水利工程;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重视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取缓坡修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建设护坡工程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
【解析】(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高原为风力沉积形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人为原因:开荒、开矿等造成植被破坏严重。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指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的整体,一个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多个要素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使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使河流容易发生决堤,导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由于地上河河水水位高,致使周围地区地下水位提高,所以容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加上中上游地区过量用水,导致河流经常断流,缺水严重。
(3)根据黄河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等:建设水利工程;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重视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取缓坡修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建设护坡工程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等
34. “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和“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生态脆弱的A、B、C、D、E、F区域中,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 _______,盐渍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
(2)A区域的荒漠化会加重B区域的_______等环境问题,因此B区域环境保护的生物措施是_______。
(3)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D、E、F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有_______。
【答案】 (1)A B C (2)沙尘暴 营造防护林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暴雨;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毁林开荒、陡坡开垦
【解析】本题以图为载体,涉及荒漠化的分布、原因和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我国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由于灌溉较多,盐渍化现象严重,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春夏季气温回暖所引起的,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因此风蚀荒漠化分布在A地区,盐渍化分布在B地区,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C地区。
(2)华北地区受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影响,春季多发沙尘暴,为保护华北地区环境,国家营造了“三北”防护林。
(3)西南地区和东南丘陵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是由降水、地形和人为破坏引起的,这些地区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加上人为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生态环境就更加脆弱。
3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5~9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天气预报,其中江苏属雾霾严重区,PM2.5指数连续5天在600以上。PM2.5粒径小,活性强,多附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致呼吸道疾病;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极低,京沪等数条高速公路被迫间断性封闭。
材料二:江苏的火力发电量全国第一,水泥产量全国第一,钢铁产量全国第二。
材料三:下图为12月8日16时我国雾霾天气分布图。
(1)雾霾的危害主要包括对________的影响和对________的影响。
(2)近年来,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雾霾频发,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主要有哪些?
(3)针对江苏省严重的雾霾,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答案】(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东部经济发达,化石能源消耗量大; 大气条件较稳定、降水少、风力小等;存在逆温层。
(3)①控制高能耗企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③禁烧秸秆 ④管好工地扬尘。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
【解析】考查雾霾的危害,雾霾频发的原因,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雾霾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1)直接据材料分析可知,雾霾附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致呼吸道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还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
(2)江苏近年来火力发电量全国第一,水泥产量全国第一,钢铁产量全国第二,表明江苏经济发达,化石能源消耗量大;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与逆温层、大气稳定有关。
(3)江苏省防治雾霾的措施,可以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