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历史】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历史】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01
    【历史】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02
    【历史】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广西百色市田阳高中2019-2020学年

    高二5月月考试题

    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春秋时,合族迁徙尚属常见;战国时,却代之以匹夫匹妇襁负其子辗转四方。这一变化

    A. 是分封制遭到破环的表现 B. 反映了兼并战争更为残酷

    C. 标志着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 加快了血缘政治的瓦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合族迁徙尚属常见,而战国时期匹夫匹妇襁负其子辗转四方,可见战国时期不重视家族的整体迁徙,凸显的是血缘关系的疏远,这对血缘政治具有瓦解作用,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破坏的表现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与材料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是受兼并战争的影响才导致人员迁徙,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与材料描述的因素无关,故C项错误。

    2.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主张“万乘之主(注:指君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由此可知

    A. 儒家与法家都重视道德 B. 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

    C. 孔孟和韩非均推崇霸道 D. 儒法都主张王权独尊

    【答案】B

    【解析】孔子称赞齐桓公“一匡天下”;孟子主张“定于一”和韩非子主张“其兼天下”,反映出三者均认同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儒家、法家都重视“道德”,A项错误;孔孟并不推崇“霸道”,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法都主张“王权独尊”,D项错误。

    3.《史记》中记载了一次秦朝廷议的场景,廷尉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伐,周天子弗能禁。”由材料可知,李斯明确反对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李斯认为分封制使子弟疏远、攻击,让诸侯相伐,国家动荡,反映了他明确反对分封制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原始民主选举“禅让制”,A项错误;李斯并不反对王位世袭制,B项错误;李斯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项错误。

    4.《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焚书坑儒

    C. 统一文字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的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焚书坑儒和统一文字,分别是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在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采取的措施,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5.《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这种现象反映了汉朝

    A. 分封带来弊端 B. 地方郡县势力强大 

    C. 皇权遭到削弱 D. 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答案】A

    【解析】“诸侯或骄,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汉初郡国并行制之下分封制所带来的问题,故A正确;郡县服从于中央,不会出现诸侯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问题,与皇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社会动荡无法体现,排除D项。

    6.汉武帝时,重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事归台阁(尚书台)”,尚书台官位低微,职权却较大。这说明两汉时期

    A. 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 B. 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分权制衡体制逐步形成 D. 政府决策渐趋集中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自西汉起以低等级官员组成的尚书令机构参与核心机要事务,至东汉时品级较低的尚书台仍掌握重要职权,国家中枢权力向尚书台倾斜,反映了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故A项符合题意;汉代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行政机构,并非形同虚设,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汉代中央机构的权力制约,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决策权的集中趋势,排除D项。

    7.西汉初年,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钱币形制繁杂且重量不足,引起物价上涨。吴王刘濞采铜铸钱,富同天子。后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 削减封国封地 B. 中央控制经济 

    C. 刺激商业贸易 D. 推行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分散在地方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目的是为了由中央控制经济,B项正确;统一铸币权与削减封国封地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统一铸币权不是为了刺激商业贸易,C项错误;推行盐铁官营与统一铸币权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D项错误。

    8.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因连续有两座皇家祖庙发生意外火灾,儒生董仲舒上书朝廷,要求在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中找出几个为非作歹的杀头示众,以安天下民心。这一材料说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B. 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 主张极力维护皇权 D. 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祖庙失火是上天降下的灾异,杀宗室贵族和皇帝近臣,是以此批评皇帝过失,指责皇帝放纵宗亲和近臣为非作歹,D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迷信,而非人文主义,排除A;天人感应虽然也有限制君权的内容,但也强调了君权神授,相比孟子是倒退,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限制皇权而非维护皇权,排除C。

    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题。如图目录反映的主题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等内容可知,这一目录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其主题即阶段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先秦时期的历史主题,A项错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主题,B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历史发展的主题,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C项错误。

    10..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表明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方“赋轻役稀”,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后期,B项错误;“城市经济繁荣”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1.“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材料反映的这项中国古代制度是

    A. 科举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前清时期的士人学子无论出身贫寒或是富贵,均在钻研制义、念书学习上刻苦勤勉,结合所学,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使社会读书风气浓厚,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A项正确;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与题意不符,D错误。

    12.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 中书省地位最高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相权被剥夺殆尽 D. 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是为了削弱相权,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是为了削弱其它几省宰相的权力,故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没有哪一省地位最高,排除A项;材料与行效率提高无关,排除B项;削弱相权,并不是废除相权,排除C项。

    13.“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是唐代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轮上的竹筒灌满水,自动汲水到高处,灌溉田地,故选BA是舀子,与“如纺车”不符,排除;C是曲辕犁,是耕地工具,D是耧车,是播种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

    14.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 体现了政府对外来文化的开明政策

    B. 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C. 有助于儒学在这一时期新发展

    D. 表明弃儒从佛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及所学,宋朝儒学家二程深入地研究佛道思想,有助于在这一时期儒学进一步完善,发展为理学,C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政府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排除A;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B;D中“普遍”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5.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答案】C

    【解析】根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故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16.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

    A. 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 B. 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C. 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 D. 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

    【答案】B

    【解析】理学相比之前的儒学,有两个明显的取向,一个是更加追求哲理,二个是追求对欲望的克制,反映在绘画上就会使绘画更加追求意境、用色更加克制及淡雅,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国家政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文人意趣,显然和市民文化关系不大,而且市民文化反而不追求淡雅和高远的意趣,排除C;科举制并不考绘画,因此并不能导致文化取向转变,加之唐代也存在科举制,因此这一制度不能作为两朝画风转变的原因,排除D。

    17.汉唐两朝统治者特别注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设立相关的中间机构,但是如刺史、州牧、道等监察区,最后都发展成州政府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并导致了地方的分裂。北宋统治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做法是

    A. 设通判 B. 设转运使      C. 设二府三司      D. 重用文官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了解决地方势力做大,设置了转运使转运地方大部分财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故B正确;设通判是为了监督知州,这不是根本措施,故A错误;设二府三司是为了削弱相权,故C错误;重用文官是为了削弱武将,加强皇权,故D错误。

    18.较之唐五代,北宋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 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提高 B.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 商品经济发展条件成熟 D. 土地买卖现象更加频繁

    【答案】A

    【解析】材料“佃户退佃而另寻他处,可以不需主户出具凭证”表明佃户的人身自由得到加强,佃户可利用这种自由建立新的租佃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A正确;材料表明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佃户的人身自由加强,但不能反映其去从事工商业,C错误;租佃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对佃户的管理放松,不会影响土地买卖,D错误。故选A。

    19.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从穿戴的服饰,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这反映宋代

    A. 社会阶层相对固化 B. 社会分工明显

    C. 礼文化制度世俗化 D. 专制色彩浓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宋代对官民的服色有严格的规定,反映出社会的等级森严,反映出社会阶层相对固化,不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A正确;材料与社会分工无关,排除B项;“世俗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服饰看不出专制的色彩,排除D项。

    20.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时间

    北方(%)

    南方(%)

    北宋初年

    39.6

    60.4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8

    62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

    37

    63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35.9

    64.1

    13世纪初

    31

    69

    A. 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C.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北方人口比例不断减少,而南方人口比例不断的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人口的大量迁移导致的,而北方的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对南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南方的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A正确;据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与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无关,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过渡开垦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D错误。故选A

    21.观察下图,促成西晋至北宋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A.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D. 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答案】C

    【解析】图示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主要是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寒门弟子入仕机率较低,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注重才能选官,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故C正确;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增减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盛行是魏晋时期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的原因,排除D。故选C。

    22.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

    A. 是临时性官职 B. 行使职能单一

    C. 完全代表中央 D. 权力归属中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原来的布政使成为了其下属机构,说明督抚权力归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根据“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可得出其不是临时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其职能的特点,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

    23.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谐牒者,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据此可知,宗规宗约

    A. 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

    C. 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 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汪氏宗谱规定的对于败俗者、婚姻不计良贱者、鬻谐牒者、有弃卖坟墓者等行为,俱以不孝论且除名,体现了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可以为地方治理提供参考或者手段,故D项正确;宗谱是对宗族子孙的规定和约束,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的宗法制传统和规范,故B项错误;汪氏宗谱的规定没有体现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24.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

    A. 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 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纳银代役、以银雇工是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松驰的体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会到市场参与竞争,A项错误;材料与财政危机的解决无关,排除B项;白银并不是法定货币,排除C项。

    25.清初思想家唐甄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反映出他主张

    A. 加强户籍管理 B. 国富寓于民富

    C. 保护小农经济 D. 减免民众赋税

    【答案】B

    【解析】根据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可得出其强调国家要富有必须先是人民富有,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财富问题,而不是户籍问题,排除A项;材料与对小农经济的保护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要减税,排除D项。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江南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货物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抒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那样的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市间列”。

    ——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位,倍于他镇”。丝和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了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与历史价值初探》

    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附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寻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社会变革。

    【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以工商业著称);呈现城市化特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兴盛。

    (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变革: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农村社会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解析】

    (1)特点:根据“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得出工商业兴盛(以工商业著称);根据“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那样的的市区”得出呈现城市化特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农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的兴盛等方面概括。

    (2)表现:根据“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根据“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了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根据“其采购活动竟达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变革:根据“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农村社会变革:根据“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附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得出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根据“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得出文风昌盛,科第兴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

    【解析】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

    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帝时期,三苗叛乱。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定叛乱后,其刑法却被没用了下。秦代崇尚法治,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强调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宋代法制基本上沿袭了唐律。明太祖惩元之弊,以重典酷法治国,在《大明律》之外,还专门制定了《大诰》作为司法依据,使“诏狱”制度化。清代强调“以德化民,以刑粥教”,一般较为宽松。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法律上述特点形成的的社会背景原因。

    【答案】(1)中古法律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合一②法自君出,严刑峻法③礼法结合,礼法并施

    (2)形成背景:①战争的影响②儒家思想影响③君主专制的强化④农耕经济的固守

    【解析】

    (1)中古法律特点:根据“三苗叛乱。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定叛乱后,其刑法却被没用了下。”得出刑起于兵,兵刑合一;根据“秦代崇尚法治,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得出法自君出,严刑峻法;根据“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得出礼法结合,礼法并施。

    (2)形成背景:根据“三苗叛乱。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定叛乱后,其刑法却被没用了下。”得出受战争的影响;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得出儒家思想影响;再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的强化、农耕经济的固守等角度概括。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