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理科综合 试卷
展开四川省眉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理科综合
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e-79
7.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化学性质 | 实际应用 |
A. | Al2(SO4)3和小苏打反应 | 泡沫灭火器灭火 |
B. | 铁比铜金属性强 | FeCl3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 |
C. | 次氯酸盐具有氧化性 | 漂白粉漂白织物 |
D. | HF与SiO2反应 | 氢氟酸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 |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
B.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9.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实验 | 操作 |
A. | 配制稀硫酸 |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
B. |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
C. |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
D. |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
10.已知异丙苯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异丙苯的分子式为C9H12
B.异丙苯的沸点比苯高
C.异丙苯中碳原子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
D.异丙苯和苯为同系物
11.Mg—AgCl电池是一种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的水激活电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负极反应式为Mg-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Ag++e-=Ag
C.电池放电时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Mg+2H2O=Mg(OH)2+H2↑
12. 25℃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
Sn(s)+Pb2+(aq)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Sn2+)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c(Pb2+)增大
B.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3)2固体后, c(Pb2+)
变小
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该反应
△H>0
D.25℃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
13. 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A.CO2(g)+2NH3(g)CO (NH2)2(s)+H2O(g); △H<0
B.CO2(g)+H2(g)CO(g)+H2O(g); △H>0
C.CH3CH2OH (g)CH2=CH2(g)+H2O(g); △H>0
D.2C6H5CH2CH3(g)+O2(g) 2 C6H5CH=CH2(g)+2H2O(g); △H<0
27.(14分)二氧化硒(SeO2)是一种氧化剂,其被还原后的单质硒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通过与浓HNO3或浓H2SO4反应生成SeO2以回收Se。完成下列填空:
(1).Se和浓HNO3反应的还原产物为NO和NO2,且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写出Se和浓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____。
(2).写出草酸(H2C2O4)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离子方程式 。
(3).写出向Na2S2O3 中加入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已知:Se + 2H2SO4(浓) → 2SO2↑ + SeO2 + 2H2O
2SO2 + SeO2 + 2H2O → Se + 2SO + 4H+
SeO2、H2SO4(浓)、SO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收得到的SeO2的含量,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测定:
① SeO2 + KI + HNO3 → Se + I2 + KNO3 + H2O ② I2 + 2Na2S2O3 → Na2S4O6 + 2NaI
配平方程式①,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中,准确称量SeO2样品0.1500 g,消耗了0.2000 mol/L的Na2S2O3溶液25.00 mL,所测定的样品中Se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28.(14分)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实验(夹持设备已省略)。
(1)a仪器的名称是: 。
(2)洗气装置B是为了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应放入的试剂是 ;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
。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填符号) 。
| a | b | c | d |
I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II | 碱石灰 | 硅胶 | 无水氯化钙 | 浓硫酸 |
III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说明非金属性氯 溴(填“大于”或“小于”)。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
(6)F处为尾气吸收装置, 写出实验室利用烧碱溶液吸收Cl2的离子方程式
。
29.(14分)为了减轻大气污染,可在汽车尾气排放处加装“催化净化器”装置。
(1)通过“催化净化器”的 CO、NO在催化剂和高温作用下可发生可逆反应,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在一定温度下,向1L密闭恒容容器中充入0.5 mol NO、2 mol CO,发生上述反应,
20 s时反应达平衡,此时CO的物质的量为1.6 mol。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前20S内平均反应速率v(CO)为 ,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 ,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②在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 。
③关于上述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填编号)。
A.达到平衡时,移走部分CO2,平衡将向右移动,正反应速率加快
B.缩小容器的体积,平衡将向右移动
C.在相同的条件下,若使用甲催化剂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105倍,使用乙催化剂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108倍,则应该选用乙催化剂
D.若保持平衡时的温度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0.4molCO和0.8mol N2,则此时v正>v逆
(3)恒温恒容下,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容器内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30. (16分)(1).SO2和NOx都是大气污染物。采取还原法,用炭粉可将氮氧化物还原。
已知:N2(g)+O2(g) = 2NO(g)ΔH=+180.6 kJ·mol-1
C(s)+O2(g) = CO2(g)ΔH=-393.5 kJ·mol-1
则反应C(s)+2NO(g) = CO2(g)+N2(g) ΔH=________kJ·mol-1。
(2)利用氨水可以将SO2和NO2吸收,原理如下图所示:
NO2被NH4HSO3溶液吸收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当10kg丁烷完全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为5×105kJ,试写出表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4).已知:C(s)+O2(g)═CO2(g)△H=﹣393.5kJmol﹣1
2H2(g)+O2(g)═2H2O(g)△H=﹣483.6kJmol﹣1
现有0.2mol的炭粉和氢气组成的悬浮气,且混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热量,则混合物中C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5).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mA+nB⇌pC达到平衡,若:
①.A、B、C都是气体,减少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m+n p.(填< > =)
②.A、C是气体,增加B的量,平衡不移动,则B为 态.
③.A、C是气体,而且m+n=p,增大压强可使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移动的方向是
④.加热后,可使C的质量增加,则正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参考答案
7—13: B A D C B D A
27.( 14分) (1) Se + 2HNO3(浓) = H2SeO3 + NO↑ + NO2↑
(或Se + 2HNO3(浓) = H2O + SeO2 + NO↑ + NO2↑)
(2) 2MnO4- + 5H2C2O4 + 6H+ = 2Mn2++10CO2↑ + 8H2O
(3) S2O32- + 2H+= SO2 ↑+S↓ +H2O
(4) H2SO4(浓)﹥SeO2﹥SO2
(5)
(6) 0.925
28. (14分)
(1)分液漏斗
(2)饱和食盐水 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 C
(4)大于;
(5) 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油层或有机层均可)为紫红色
(6)Cl2+2OH-=Cl-+ClO-+H2O
29.(14分)
(1) 2NO+2CO ⇋ N2+ 2CO2
(2)①0.02mol·L-1·S-1 80﹪ 30.9 ②1.25 ③AD
(3) A B D
30. (16分)
(1).-574.1
(2).2NO2+4HSO3- = N2+4SO42-+4H+
(3).2C4H10(g)+13O2(g)=8CO2(g)+10H2O(L)△H=﹣5800kJ/mol .
(4).1:1
(5).①. < ②. 固或液 ③. 逆反应方向 ④. 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