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61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61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661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
展开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朝秦暮楚”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当时秦楚两国相互对抗,有的小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安全,时而倾向秦国,时而倾向楚国。这个成语从某个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人才流动非常频繁。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有( )
A.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确立 B.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
C.学在官府,向学风气兴起 D.各种学术流派兴起,纷纷著书立说
2.《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
A.启发诱导 B.学思结合 C.因材施教 D.温故知新
3.《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已复礼 D.礼法并用
4.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
A.燕国 B.齐国 C.秦国 D.楚国
5.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6.管仲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孟子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墨子主张,“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
A.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 D.重建统治秩序成为社会诉求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8.史书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
A.两者统治思想不同 B.都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不同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10.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实际上源自先秦哪家学派(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1.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 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传入
12.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 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目的是( )
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13.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 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1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 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 B.太学生成为做官主要途径
C.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D.完整的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1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确定 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这反映出唐代(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理学主流思想空前强化 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
16.“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 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 )
A.战国 B.秦朝 C.唐宋 D.明清
1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 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子弟遵从纲常伦理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
18.朱熹认为,“道不远人,理不外事”,他不赞同学者把精力仅仅用在从内心中寻找终极意义。这说明朱熹( )
A.推崇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B.反对内心自省
C.主张理学原则的生活化 D.提倡知行合一
19.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从这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
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
20.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21.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其意在强调 ( )
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2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 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4,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 )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25.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应以“各得其私,各得其利”的原则制定“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这一主张体现了( )
A.“儒法并用”的治国主张 B.废除君主制度的民主思想
C.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 )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28.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 )
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29.有人指出,他们(智者)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其政治主张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学说, 但是其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这里的“共同之处”是指 ( )
A.探索自然奥秘 B.强调人的价值
C.注重人性研究 D.关注道德知识
30.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 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
A.不断地认识自我 B.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肯定美德的作用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 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5分)
32.儒家思想历经发展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的历史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与李贽对卓文君追求爱情这一行为的评价,(2分)说明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4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8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59 |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比例总体呈什么变化趋势?(1分)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变化趋势对中国女性发展的意义(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BCACA 6-10 DDBDB 11-15 BADAB
16-20 CDACA 21-25 ACCBD 26-30 CDBB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根本:孝悌。(1分)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分,每点1分)
(2) 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4分,每点2分)
(3) 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5分,每点2分,三点满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32.(1)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每点2分)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4分,任两点满分)
(2)评价:宋明理学家反对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行为;李贽肯定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行为;(2
分,每点1分)
原因:宋明时期,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理学家强调妇女要保持贞节,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行为;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李贽主张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因而他肯定卓文君追求爱情的行为;(4分,每点2分)
33.(1)变化: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到明清时期,
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2分,每点1分)
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2分)
特点: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留学生来源广,年龄层次跨度大;在留学科目结构上,
法政科盛极一时。(6分,每点2分)
(3)变化趋势:逐年增加。(1分)
意义:整体上提高了女性的文化素质;逐步实现中国社会男女平等,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女性更多的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每点2分,任两点满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