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跟踪测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教学跟踪测试试题
1.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D
【解析】
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在争夺阳光过程中出现优势种而形成的,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都来自于植物,所以与光也有一定的关系。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的是
A. 唾液 B. 胰岛素 C. 雌性激素 D. 肾上腺素
【答案】A
【解析】
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故A正确。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考点:内环境
点评:内环境的概念和意义是重点内容,考查很多,所以要求学生必需熟练掌握。
4. 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 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C. 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又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右图。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
①肾炎;肾炎即肾小球的通透性变大,大分子蛋白质能透过肾小球,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②营养不良;食物中蛋白质不足,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O2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变大。
故ABD都正确,C中,若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细胞内液浓度降低,不是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组织水肿的原因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组织水肿。
5.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 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 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 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 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详解】A.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
B.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再产生特异性的抗体,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
C. 只有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错误;
D. 体液免疫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依赖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6. 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B. 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 效应T细胞都是由T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
D. 人体获得某种免疫能力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A错误;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收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B错误;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和记忆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C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7. 海洋捕捞时,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那么,对一个种群来说,在“S”型增长曲线的哪一段捕捞最有利
A. K 值左右 B. K值以下大于K/2
C. 曲线刚开始增长时 D. 大于K值
【答案】B
【解析】
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K值以下大于K/2。答案是B。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但不能疏花疏果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A
【解析】
顶芽能够自己产生生长素,并且可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生长素类似物可保花保果,也可疏花疏果,密封贮存不能是细胞分裂素增多,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
9.人体内神经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淋巴 D. 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人体内神经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即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壁都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分解,该方法使内部活性不被破坏
B. 植物叶肉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能产生ATP
C. 因为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所以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D. 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是因为后者具有特定的受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分解,但是微生物的细胞壁成分不同,不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分解,故A项错误;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B项错误;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故根尖细胞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具有特定的膜蛋白(受体),D项正确。
11. 对于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合理的是( )
A. 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B. 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后,身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C.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 类风湿性心脏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重力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而极性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A错误;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后,身体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减少,B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有效得到利用,此时人体利用能量顺序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C正确;类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根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失重状态下植物水平生长,说明生长素能极性运输。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3、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 免疫病。
12. 免疫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合成及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 浆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记忆细胞 D. T淋巴细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解:A、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能合成并分泌抗体,A正确;
B、B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但不能合成及分泌抗体,B错误;
C、记忆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但不能合成及分泌抗体,C错误;
D、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但不能合成及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 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甲状腺激素
B. 糖尿病患者注射一次胰岛素后可长期发挥调节作用
C. 喷施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选择性去除杂草
D.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的长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口服.
2、激素作用完后就失去活性或被分解,故体内需不断产生.
3、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3.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解:A、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口服,故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甲状腺激素,A正确;
B、激素作用完后就失去活性或被分解,故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B错误;
C、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喷施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去除单子叶作物大田的双子叶杂草,C正确;
D、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的长度,D正确.
故选:B.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
14.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抗体不能进入细胞中,故A错误;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抗原结合,使之凝集成团或降低对细胞的吸附能力,而溶菌酶的作用是将细菌分解,因此二者的原理不同,故B错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故C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故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15.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是神经—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故本题选A。
考点:血糖调节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血糖调节的方式,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一种生物个体数量增多(或减少),另一种生物的个体数亦随着增多(或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详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数量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考生通过理解记忆即可。
17.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B. 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每一种群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作为其指标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指某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A正确;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是群落中的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C错误,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你对 群落的结构,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 等考点的理解。
18.下列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一方向的传递。
考点: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单一传导的原因。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19. 长期以来,盲目毁林开垦耕种对我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过程中,山区陡坡地农田的演替属于
A. 初生演替 B. 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 次生演替 D. 先是次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退耕还林,山区陡坡地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因为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考点:演替的类型
20. 对下列几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噬菌体
A. 从组成成分上看,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
B. 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⑥为原核生物
C. 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③④为自养型
D.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上述生物中,从组成成分上看,除烟草花叶病毒外,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A错误;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为原核生物,⑤⑥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B错误;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③④为自养型,C正确;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是分解者,③④是生产者,⑤⑥为消费者,D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类群
【名师点睛】1.病毒按成分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其成分都含有蛋白质与核酸,只能营专性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都是消费者。2.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蓝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二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表格分析,黑腹果蝇引入到奶瓶新环境中时,开始的适应期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种群处于增长型。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增长率下降,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A错误; 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B错误;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C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理解,难度适中。
22.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树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一只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
B.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捕食关系,被捕食者是平腹小蜂
C. 除去荔枝椿象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
D. 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本级同化量,而不是个体之间的能量关系,A错误;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椿象,B错误;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所以除去荔枝椿象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C正确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错误
【点睛】本题以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下列各选项与下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B. 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 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D. 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模型+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解: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①可代表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含量的上升,②可代表胰岛素抑制血糖含量的上升,A错误;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错误;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尿的排出,D正确;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观察线粒体时,可用嫩而薄的藓类叶片代替口腔上皮细胞
D. 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
【答案】D
【解析】
预实验可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野兔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错误;观察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料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嫩而薄的藓类叶中有叶绿体,叶绿体呈绿色,会颜色干扰,故不能代替口腔上皮细胞,C错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膜内,D正确。
25.下图中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调节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于反馈调节、分级调节重要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信息的实例是某种动物用自己的尿液来标记领地
B. 昆虫被蜘蛛网粘住时,蜘蛛网的振动频率是一种物理信息
C. 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昆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
D. 孔雀开屏这种“求偶炫耀”是一种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信息,不能在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此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为化学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B正确;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昆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为行为信息,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就保持恒定不变
B. 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前(如b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C
【解析】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S”型增长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而不是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前(如b点)时进行,避免害虫大爆发,C项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c点,以使种群有较高的增长速率,D项错误。
28.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中,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图表示激素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2属于传出神经,并且甲图的调节比乙图更准确和迅速
C.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一定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丁
【答案】D
【解析】
A、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过程,激素的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合成时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靶细胞是效应器,所以2属于传出神经,且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准确、更迅速,B错误;
C、若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等,C错误;
D、性腺分泌的信号分子是性激素,性激素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作用方式为丁,D正确.
29.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五种植物激素,然而近几年科学家陆续发现一些其他植物激素,比如独脚金内酯等。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某科研人员为了研究GR24对侧枝数目的影响,以拟南芥的野生型植株和突变体植株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是否全部依赖于激素的调节?________ (填“是”或“否”)。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南芥的该突变体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独脚金内酯相比,GR24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 否 (3). GR24的浓度、植株的种类 (4). 抑制侧枝(芽)的产生 (5). 缺失GR24识别的特异性受体 (6).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柱形图和曲线图若存在多个变量,需要先找寻单一变量及其对单一实验结果的影响,将数据简化,然后再比较不同柱形或不同曲线之间的新变量,建立新变量与实验结果的逻辑关系,同时需要注意若数据差异不大,一般可说明该数据对应的自变量对因变量无明显影响。例如本题图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其作用是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
(1)植物激素指的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即GR24的浓度和植株的种类。
(3)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GR24的浓度的增大,野生型拟南芥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在逐渐降低,说明GR24具有抑制侧枝(芽)产生的作用;GR24对拟南芥的该突变体没有效果,说明GR24的信息传递失效,而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可见,该突变体很可能缺失GR24识别的特异性受体。
(4)GR24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
30.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图示回答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___(及抗体)和_______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和血浆渗透压_________,从而使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组织水肿。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____,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_向的。
(3)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 免疫系统 (2). 浆细胞 (3). 记忆 (4). 下降 (5). 神经递质 (6). 反射弧 (7). 单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血浆和组织液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分析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时二者渗透压的变化,判断二者量的变化。
(1)图中①表示免疫系统;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减低,从而使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2)突触小体分泌的递质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沿感受器→效应器方向单向传导。
(3)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1.下图甲表示某岛屿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兔进入该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_。昆虫与鼠之间属于________________关系。
(2)鸟的粪便仍含有一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属于_________同化的能量。若鼬只捕食鸟获得能量,则鼬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草__________kg。
(3)图乙中,若在a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________只。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被鼬捕食,标记不影响兔被捕食)。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4)鼬能够根据鼠、鸟留下的气味而捕食它们,同样,鼠和鸟也能依据鼬的气味躲避鼬的猎捕,从而维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这个实例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 竞争
(2)昆虫 75 (3)800 偏高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中图中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缺少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昆虫与鼠都以植物为食物是竞争关系。
(2)鸟的粪便的能量属于未被消化吸收的昆虫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的能量计算时传递效率按20%,若鼬通过捕食鼠和捕食鸟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鼬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草1/2÷20%+1/2÷20%÷20%÷20%=75kg。
(3)a点数量是K/2,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此点的数量是100×80/20=400,K值约为800只。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和正常相比,捉到的标记的数量会偏少,估算的K值偏高。
(4)鼬能够根据鼠、鸟留下的气味而捕食它们,鼠和鸟也能依据鼬的气味躲避鼬的猎捕,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2.下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神经垂体没有激素分泌能力,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 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属于腺垂体的是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已知物质a是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有物质a的食物,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物质c的量将___________。
(2)物质c对下丘脑和甲的活动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导致物质d的分泌量_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感受器、神经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
(4)A点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该点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电流表将发生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促甲状腺激素 (3). 不变 (4). (负)反馈 (5). 增多 (6). 下丘脑、下丘脑 (7). 由负变正 (8).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有关知识。
(1)由于神经垂体没有激素分泌能力,据图分析,甲为腺垂体,乙为神经垂体,据图中甲状腺与下丘脑和垂体的关系,推知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d为抗利尿激素;若物质a是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有物质a的食物,那么a在消化道被分解为氨基酸,不能起到a的作用;
(2)物质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的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弱对甲状腺的作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3)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经分析和综合,作用于垂体,使之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加强;
(4)A点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该点细胞膜内的电位由负变为正;当兴奋传到左边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右边电极是正电位,电流从右流向左,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到左右电极之间时,左右电极均为正电位,指针回到中间;当兴奋传到右边电极时,右边电极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指针向右偏转,所以电流表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通过局部电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变化,正确分析出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教学跟踪测试试题
1.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 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D
【解析】
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在争夺阳光过程中出现优势种而形成的,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都来自于植物,所以与光也有一定的关系。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的是
A. 唾液 B. 胰岛素 C. 雌性激素 D. 肾上腺素
【答案】A
【解析】
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故A正确。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考点:内环境
点评:内环境的概念和意义是重点内容,考查很多,所以要求学生必需熟练掌握。
4. 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 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C. 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又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右图。组织水肿的原因如下:
①肾炎;肾炎即肾小球的通透性变大,大分子蛋白质能透过肾小球,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②营养不良;食物中蛋白质不足,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O2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变大。
故ABD都正确,C中,若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细胞内液浓度降低,不是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故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组织水肿的原因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组织水肿。
5.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 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 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 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 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详解】A.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
B.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再产生特异性的抗体,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
C. 只有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错误;
D. 体液免疫是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细胞免疫依赖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D正确。
6. 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因子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B. 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C. 效应T细胞都是由T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
D. 人体获得某种免疫能力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A错误;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收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B错误;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和记忆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C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7. 海洋捕捞时,人们总是希望每年既能捕到较多的鱼,又不危及鱼类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那么,对一个种群来说,在“S”型增长曲线的哪一段捕捞最有利
A. K 值左右 B. K值以下大于K/2
C. 曲线刚开始增长时 D. 大于K值
【答案】B
【解析】
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K值以下大于K/2。答案是B。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B.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
C. 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但不能疏花疏果
D. 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答案】A
【解析】
顶芽能够自己产生生长素,并且可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生长素类似物可保花保果,也可疏花疏果,密封贮存不能是细胞分裂素增多,正确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
9.人体内神经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淋巴 D. 血浆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详解】人体内神经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即神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壁都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分解,该方法使内部活性不被破坏
B. 植物叶肉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能产生ATP
C. 因为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所以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D. 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是因为后者具有特定的受体蛋白
【答案】D
【解析】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分解,但是微生物的细胞壁成分不同,不能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分解,故A项错误;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B项错误;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故根尖细胞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是因为甲状腺细胞具有特定的膜蛋白(受体),D项正确。
11. 对于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合理的是( )
A. 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B. 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后,身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C.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 类风湿性心脏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重力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而极性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A错误;当人体从寒冷环境到达炎热环境后,身体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减少,B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有效得到利用,此时人体利用能量顺序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C正确;类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造成的,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根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失重状态下植物水平生长,说明生长素能极性运输。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3、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 免疫病。
12. 免疫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合成及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 浆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记忆细胞 D. T淋巴细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2、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解:A、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能合成并分泌抗体,A正确;
B、B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但不能合成及分泌抗体,B错误;
C、记忆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作用,但不能合成及分泌抗体,C错误;
D、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但不能合成及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 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甲状腺激素
B. 糖尿病患者注射一次胰岛素后可长期发挥调节作用
C. 喷施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选择性去除杂草
D.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的长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口服.
2、激素作用完后就失去活性或被分解,故体内需不断产生.
3、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3.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解:A、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以口服,故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甲状腺激素,A正确;
B、激素作用完后就失去活性或被分解,故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B错误;
C、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喷施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去除单子叶作物大田的双子叶杂草,C正确;
D、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纤维的长度,D正确.
故选:B.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
14.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抗体不能进入细胞中,故A错误;抗体的作用机理是与抗原结合,使之凝集成团或降低对细胞的吸附能力,而溶菌酶的作用是将细菌分解,因此二者的原理不同,故B错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故C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故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15.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是神经—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故本题选A。
考点:血糖调节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血糖调节的方式,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6.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一种生物个体数量增多(或减少),另一种生物的个体数亦随着增多(或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详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数量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考生通过理解记忆即可。
17.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取样调查法可获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
B. 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每一种群单位空间的个体数(或作为其指标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指某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A正确;调查研究同一地点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揭示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是群落中的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C错误,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你对 群落的结构,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 等考点的理解。
18.下列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一方向的传递。
考点: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单一传导的原因。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19. 长期以来,盲目毁林开垦耕种对我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过程中,山区陡坡地农田的演替属于
A. 初生演替 B. 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 次生演替 D. 先是次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退耕还林,山区陡坡地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因为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考点:演替的类型
20. 对下列几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噬菌体
A. 从组成成分上看,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
B. 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⑥为原核生物
C. 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③④为自养型
D.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上述生物中,从组成成分上看,除烟草花叶病毒外,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A错误;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为原核生物,⑤⑥为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B错误;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型,③④为自养型,C正确;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是分解者,③④是生产者,⑤⑥为消费者,D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类群
【名师点睛】1.病毒按成分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其成分都含有蛋白质与核酸,只能营专性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都是消费者。2.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蓝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二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表格分析,黑腹果蝇引入到奶瓶新环境中时,开始的适应期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种群处于增长型。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增长率下降,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A错误; 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B错误;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C正确; 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理解,难度适中。
22.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树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一只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
B.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捕食关系,被捕食者是平腹小蜂
C. 除去荔枝椿象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
D. 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本级同化量,而不是个体之间的能量关系,A错误;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椿象,B错误;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所以除去荔枝椿象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C正确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D错误
【点睛】本题以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3.下列各选项与下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B. 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 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D. 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模型+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解: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①可代表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含量的上升,②可代表胰岛素抑制血糖含量的上升,A错误;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①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错误;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尿的排出,D正确;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观察线粒体时,可用嫩而薄的藓类叶片代替口腔上皮细胞
D. 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
【答案】D
【解析】
预实验可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野兔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错误;观察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料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嫩而薄的藓类叶中有叶绿体,叶绿体呈绿色,会颜色干扰,故不能代替口腔上皮细胞,C错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用微电流计测量膜的静息电位时,要将微电流计的两极分别置于膜外、膜内,D正确。
25.下图中各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调节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于反馈调节、分级调节重要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信息的实例是某种动物用自己的尿液来标记领地
B. 昆虫被蜘蛛网粘住时,蜘蛛网的振动频率是一种物理信息
C. 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昆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
D. 孔雀开屏这种“求偶炫耀”是一种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只能在同种生物间传递信息,不能在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此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为化学信息,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B正确;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有害昆虫的雌雄交配,使昆虫的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为行为信息,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就保持恒定不变
B. 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前(如b点)时进行
D.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答案】C
【解析】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S”型增长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而不是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前(如b点)时进行,避免害虫大爆发,C项正确;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c点,以使种群有较高的增长速率,D项错误。
28.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做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下图中,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图表示激素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2属于传出神经,并且甲图的调节比乙图更准确和迅速
C. 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一定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丁
【答案】D
【解析】
A、激素参与体液调节过程,激素的本质并不都是蛋白质,如甲状腺激素,合成时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靶细胞是效应器,所以2属于传出神经,且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准确、更迅速,B错误;
C、若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等,C错误;
D、性腺分泌的信号分子是性激素,性激素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作用方式为丁,D正确.
29.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五种植物激素,然而近几年科学家陆续发现一些其他植物激素,比如独脚金内酯等。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某科研人员为了研究GR24对侧枝数目的影响,以拟南芥的野生型植株和突变体植株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是否全部依赖于激素的调节?________ (填“是”或“否”)。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南芥的该突变体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独脚金内酯相比,GR24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 否 (3). GR24的浓度、植株的种类 (4). 抑制侧枝(芽)的产生 (5). 缺失GR24识别的特异性受体 (6).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柱形图和曲线图若存在多个变量,需要先找寻单一变量及其对单一实验结果的影响,将数据简化,然后再比较不同柱形或不同曲线之间的新变量,建立新变量与实验结果的逻辑关系,同时需要注意若数据差异不大,一般可说明该数据对应的自变量对因变量无明显影响。例如本题图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其作用是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
(1)植物激素指的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即GR24的浓度和植株的种类。
(3)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GR24的浓度的增大,野生型拟南芥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在逐渐降低,说明GR24具有抑制侧枝(芽)产生的作用;GR24对拟南芥的该突变体没有效果,说明GR24的信息传递失效,而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可见,该突变体很可能缺失GR24识别的特异性受体。
(4)GR24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
30.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图示回答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___(及抗体)和_______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和血浆渗透压_________,从而使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组织水肿。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____,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_向的。
(3)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1). 免疫系统 (2). 浆细胞 (3). 记忆 (4). 下降 (5). 神经递质 (6). 反射弧 (7). 单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血浆和组织液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分析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时二者渗透压的变化,判断二者量的变化。
(1)图中①表示免疫系统;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减低,从而使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2)突触小体分泌的递质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沿感受器→效应器方向单向传导。
(3)人体内环境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1.下图甲表示某岛屿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兔进入该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该岛的生物除了图甲出现的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_。昆虫与鼠之间属于________________关系。
(2)鸟的粪便仍含有一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属于_________同化的能量。若鼬只捕食鸟获得能量,则鼬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草__________kg。
(3)图乙中,若在a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并全部标记后释放回环境中。第二次捕获了80只,其中有20只带有标记,则该岛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______________只。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某些带标记的野兔被鼬捕食,标记不影响兔被捕食)。这种情况下,估算的K值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4)鼬能够根据鼠、鸟留下的气味而捕食它们,同样,鼠和鸟也能依据鼬的气味躲避鼬的猎捕,从而维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这个实例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或微生物) 竞争
(2)昆虫 75 (3)800 偏高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中图中只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缺少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昆虫与鼠都以植物为食物是竞争关系。
(2)鸟的粪便的能量属于未被消化吸收的昆虫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的能量计算时传递效率按20%,若鼬通过捕食鼠和捕食鸟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鼬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草1/2÷20%+1/2÷20%÷20%÷20%=75kg。
(3)a点数量是K/2,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此点的数量是100×80/20=400,K值约为800只。若在第二次捕获过程中,发现岛上有脱落的标记,和正常相比,捉到的标记的数量会偏少,估算的K值偏高。
(4)鼬能够根据鼠、鸟留下的气味而捕食它们,鼠和鸟也能依据鼬的气味躲避鼬的猎捕,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从而维持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稳定。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2.下图表示人体下丘脑参与调节的部分示意图,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神经垂体没有激素分泌能力,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 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属于腺垂体的是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已知物质a是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有物质a的食物,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物质c的量将___________。
(2)物质c对下丘脑和甲的活动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调节。
(3)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导致物质d的分泌量_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感受器、神经中枢分别位于___________。
(4)A点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该点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电流表将发生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促甲状腺激素 (3). 不变 (4). (负)反馈 (5). 增多 (6). 下丘脑、下丘脑 (7). 由负变正 (8).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有关知识。
(1)由于神经垂体没有激素分泌能力,据图分析,甲为腺垂体,乙为神经垂体,据图中甲状腺与下丘脑和垂体的关系,推知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d为抗利尿激素;若物质a是蛋白质类激素,若给动物饲喂含有物质a的食物,那么a在消化道被分解为氨基酸,不能起到a的作用;
(2)物质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的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弱对甲状腺的作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3)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经分析和综合,作用于垂体,使之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加强;
(4)A点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该点细胞膜内的电位由负变为正;当兴奋传到左边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右边电极是正电位,电流从右流向左,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到左右电极之间时,左右电极均为正电位,指针回到中间;当兴奋传到右边电极时,右边电极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指针向右偏转,所以电流表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通过局部电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变化,正确分析出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