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皖北县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皖北县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下列试剂可用于鉴定该物质的是
A. 苏丹Ⅲ染液 B. 双缩脲试剂
C. 健那绿染液 D. 龙胆紫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健那绿染液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5)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详解】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多肽类激素不能被苏丹Ⅲ染液染色,A错误;多肽类激素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B正确;健那绿是一种给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色剂,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多肽类激素不能被健那绿染液染色,C错误;龙胆紫可将染色质染色,不能给多肽类激素染色,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抗体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
B. 抗体需要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
C. 抗体在细胞内通过囊泡进行运输
D. 抗体分泌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以抗体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B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细胞内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运输,通过胞吐运出细胞,C正确;抗体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先接受来自内质网的囊泡,然后自己在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故抗体分泌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与最初相比几乎不变,D错误。
故选D。
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干燥的环境有利于玉米种子贮藏
B. DNA复制时所消耗的ATP来自细胞呼吸
C.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
D. 及时排涝能避免酒精对植物根细胞的损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存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详解】干燥的环境中细胞代谢弱,有利于玉米种子贮藏,A正确;ATP可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但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所以细胞其它的耗能生命活动则由细胞呼吸产生ATP提供能量,故DNA复制时所消耗的ATP来自细胞呼吸,B正确;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错误;在长期缺氧的情况下,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积累较多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作用,因此及时排涝,可以防止植物的根细胞免受酒精的毒害,D正确。
故选C。
4.乳酸菌进行细胞呼吸不能产生的物质有
A. CO2 B. ATP
C. 丙酮酸 D. 乳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详解】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其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为糖酵解过程,其产物是丙酮酸、[H]和少量ATP,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转化成乳酸,不释放能量,无ATP生成,综上分析,乳酸菌的细胞呼吸过程中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即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人体胰腺细胞生物膜上的是
A. 蛋白质的加工 B. ATP的合成
C. NADPH的产生 D. O2的消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腺细胞能合成胰液,含消化酶,消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胰腺细胞能合成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胰腺细胞合成的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具膜结构的加工,A不符合题意;胰腺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B不符合题意;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胰腺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符合题意;线粒体内膜上还原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所以氧气可在人体胰腺细胞的生物膜上消耗,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关于衰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普遍衰老导致机体衰老
B. 衰老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 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D. 衰老细胞的体积增大,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
【答案】D
【解析】
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机体衰老,A项正确;衰老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项正确;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项正确;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衰老的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衰老的特征,可用下面的图解帮助记忆:
7.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代均为黄色圆粒豌豆,F1自交得F2。从F2中任选一株黄色皱粒豌豆和一株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其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最多有
A. 4种 B. 5种
C. 6种 D. 8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黄色圆粒婉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代均为黄色圆粒豌豆,说明黄色、圆粒为显性性状,假设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用Y、y表示,控制粒形的基因用R、r表示,则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F1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得F2。F2中黄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绿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若要子代表现型种类最多,则应选Yyrr和yyRr杂交。
【详解】假设控制颜色的基因用Y、y表示,控制粒形的基因用R、r表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均为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F1自交得F2。从F2中任选一株黄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或Yyrr)和一株绿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或yyRr)进行杂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有1种表现型;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有2种表现型;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有2种表现型;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表现型种类为2×2=4种。故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最多为4种,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及科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
B.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单独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A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9.人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若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会导致的遗传病是
A. 多指 B. 原发性髙血压
C. 猫叫综合征 D. 21三体综合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多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A错误;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B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C错误;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形成了多一条21号染色体的异常配子,该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后导致受精卵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从而发育形成了先天愚型,D正确。
故选D。
10.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大肠杆菌细胞进行的信息传递是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过程表示DNA的复制,②过程表示转录,③过程表示逆转录,④过程表示RNA复制,⑤过程表示翻译。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可进行DNA复制和基因的表达,根据分析可知,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⑤为翻译,②和⑤为基因的表达过程,故大肠杆菌细胞进行的信息传递是①②⑤,③④只发生在某些病毒的宿主细胞内,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与有丝分裂相比,下列所述是减数分裂特有的是
A. 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细胞中出现四分体,并发生交叉互换现象
C. 细胞中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及着丝点的分裂
D. 胞质分裂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细胞中出现四分体,并发生交叉互换现象,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及着丝点的分裂,C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会出现胞质分裂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 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 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由于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可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D正确。
13.人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不会发生
A. 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多
B. 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 肌糖原的水解加快以补充血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寒冷时,冷觉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后,一方面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和肝脏产热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两种激素均可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肌糖原不能水解形成葡萄糖,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下列叙述的是
A. 刺激a处,能产生局部电流
B. 若刺激b处,神经冲动能传到a处
C. 刺激a处后,肌肉产生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D. 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肌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蛙坐骨神经-腓肠肌结构示意图,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b点,a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肌肉也会收缩。据此答题。
【详解】a处给予适宜刺激后,坐骨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故刺激b处,神经冲动能传到a处,B正确;反射需要经过完成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刺激a处后,肌肉产生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C错误;神经细胞能产生神经冲动,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两者都是可兴奋的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题图准确判断各选项。
15.能促进休眠的种子萌发的植物激素是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 D. 脱落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见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如下: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A正确;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C错误;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生长素在发育中的种子、芽和根的分生区中分布较多
C.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D. 顶端优势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在成熟组织中可通过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由分析可知,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正确;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在发育中的种子、芽和根的分生区中分布较多,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C错误;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所以表现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17.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集群分布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等。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不符合题意;年龄组成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不符合题意;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符合题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初生演替过程中,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
A.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
B. 群落水平结构简单
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D.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入侵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总的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脆弱到稳定,碳积累与消耗最终趋于平衡。
【详解】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A正确;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物种数目多,群落空间结构复杂,即水平结构也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物种数量比草本阶段的多,营养结构复杂,故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变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能对出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占有的能量越少
B.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温室效应
C. 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 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
2、温室效应:
(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传递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占有的能量越少,A正确;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正确;外来物种引入不当会造成生态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0.森林生态系统中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空间分布错落有致,这体现了
A. 种群的空间结构
B. 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种群水平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形,镶嵌形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体现了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故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无垂直结构,A错误;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种群无水平结构,CD错误。故选B。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雄鸟的“求偶炫耀”属干物理信息
B.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典型的行为信息,A错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种群的繁衍均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C错误;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2.可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趋光性昆虫进行调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 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都是趋光性昆虫
C. 该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该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2、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或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详解】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趋光性昆虫属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但初级消费者不一定都是趋光性昆虫,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C、D正确。
故选B。
23.下图是某水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已知鲫鱼、鳜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昔
B. 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 鳜鱼固定的能量不能流入其他的生物
D. 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详解】鲫鱼以藻类为食时是初级消费者,以水蚤为食时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故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鳜鱼固定的能量可流给分解者,C错误;由于藻类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消耗散失,有一部分流给了分解者,所以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正确。故选C。
24.某同学依据生态学原理制作了“人工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瓶的稳定性越强
B. 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能量
C. 要对生态瓶中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 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作保温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
1、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5、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维持合适的比例,有利于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其稳态,生态瓶中植物的数量越多,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越大,而生物群落返回的二氧化碳较少,会导致碳循环不能正常进行,故植物数量越多,生态瓶不一定稳定性越强,A错误;由于呼吸散失的能量不能在利用,故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光能,来保证生态瓶中的能量输入,B正确;对生态瓶中的土壤不能灭菌处理,灭菌后生态瓶中的微生物会比较少,不符合生态瓶的制作原理,C错误;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不需要做保温处理,因夜间保温后会导致生态瓶中生物在夜间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增加,不利于生态瓶的稳定,D错误。
故选B。
25.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并捕食黄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迁入后,该树林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 蝉固定的能量只能流入次级消费者——螳螂
C. 鹰迁入后,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迁入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详解】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鹰迁入后,该树林的物种丰富度升高,A正确;蝉固定的能量可通过自身呼吸消耗散失,也可以留给分解者,还可以流给螳螂,B错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B。
26.某小组为探究Mg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水稻幼苗分为A、B两组,A组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B组在缺Mg2+的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根据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Mg属于________。
(2)叶绿素主要分布在水稻叶肉细胞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光)。
(3)该实验中的“其他条件”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在实验过程中,若突然停止光照,则此时两组实验中C5的含量均会_____________。
(4)经检测,B组幼苗积累的有机物M比A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量元素 (2). 类囊体傅膜上 (3). 蓝紫光和红光 (4). CO2、温度、光照、pH等 (5). 下降 (6). 缺少Mg2+,则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镁离子,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其中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所以Mg属于大量元素。
(2)叶绿素主要分布在水稻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镁离子,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实验中的“其他条件”主要是指无关变量,主要包括温度、光照和pH等。在实验过程中,若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不再产生还原氢和ATP,使暗反应中C3的还原速率减慢,而短时间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不变,故两组实验中C5的含量均会下降。
(4)由于B组缺少Mg2+,使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叶绿素吸收光能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所以B组幼苗积累的有机物M比A组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镁元素及其他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内在因素的理解与运用。
27.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 痛、黄疸、蛋白尿和出血等。目前接种疫苗已经成为对抗黄热病威胁的主要手段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2)患者接种黄热病疫苗后,疫苗作为__________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再次被黄热病毒感染时到快速产生抗体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_(用文字和“→”表示)。
(3)人体抵御自然界黄热病毒的免疫作用类型有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 防卫、监控和清除 (3). 抗原 (4). 记忆细胞、浆细胞 (5). 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6).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
【分析】
病毒进入机体可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2)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患者接种黄热病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可对该种抗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再次被黄热病毒感染后会发生二次免疫,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由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二次免疫的过程为: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3)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由吞噬细胞吞噬后分解,也可以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免疫作用,所以人体抵御自然界黄热病毒的免疫作用类型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病毒的免疫及疫苗的有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8.为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黄豆芽胚轴切段为材料,进行了预实验,所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_的分子,其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结果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促进黄豆芽胚轴生长的适宜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mg•L-1,该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前,要将黄豆芽胚轴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 (1). 信息 (2).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3). 不能;该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生长素都表现为促进黄豆芽胚轴生长的作用 (4). 200〜600 (5). 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或“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6). 内源性生长素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本实验是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图中数据可知,不同实验组的胚轴长度均大于生长素浓度为0组,所以该实验不能体现两重性。在生长素浓度为400 mg•L-1时,胚轴长度最大,但由于不同组的生长素浓度梯度太大,故不能确定该浓度就是促进胚轴生长最快的生长素浓度。
【详解】(1)生长素是一种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其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并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与没有使用生长素的组相比,各不同生长素浓度处理的组对胚轴的生长均表现为了促进作用,而没有表现为抑制生长的组,所以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由图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400mg•L-1时,胚轴长度最大,但由于相邻组之间的生长素浓度梯度太大,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小于400mg•L-1,也可能大于400mg•L-1,故促进黄豆芽胚轴生长的适宜生长素浓度范围是200〜600mg•L-1,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还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4)实验开始前,要将黄豆芽胚轴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目的是减少内源性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胚轴生长的影响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
29.生态果园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托,通过配置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以果树为主导,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果园中的果树、杂草、鼠和昆虫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常喷洒农药灭虫,施药后昆虫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________降低,害虫数量降低。同时,环境的破坏又会加快果园中其他动物的消失,导致群落的___________降低。
(2)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中害虫的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诱捕雄性金纹细蛾,可破坏其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进而导致其出生率下降。
(3)若不对果园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生长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为地栖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废弃的果园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欲调査生态果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他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将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环境容纳量 (3). 物种丰富度 (4). 性別比例 (5).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6).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过程中被淘汰 (7). 偏小 (8). 土壤中的小动物通常具有避光、避热的特点,不开灯则进入诱虫器中的小动物数量少
【解析】
【分析】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中物质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生物防治害虫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而化学防治会污染环境,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其它生物也有伤害。
【详解】(1)生态果园中的果树、杂草、鼠和昆虫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喷洒农药灭虫会导致该空间的昆虫的环境容纳量(K值)降低,害虫数量降低。同时,环境的破坏会加快果园中其他动物的消失,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2)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金纹细蛾可破坏其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导致其出生率下降。
(3)果树林下会生长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为地栖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废弃的果园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4)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将导致计算结果偏小,原因是由于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热的特点,不打开电灯会使进入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数目减少。
【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了种群特征、群落概念、演替和害虫防治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准确识记并理解,难度不大。
30.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能量流动(不考虑未利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能量(单位:kJ),字母表示生物,①②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E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能量由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是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生物B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______________kJ。
(2)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过程①释放的物质与过程②吸收的物质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过程①散失的能量的形式与过程②吸收的能量的形式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解者 (2). 11.67% (3). 100 (4). 相同 (5). 不同 (6). 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形式为光能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F为大气中二氧化碳,②表示光合作用,①表示细胞呼吸,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详解】(1)由图可知,A、B、C、D均有能量流向E,E有单向箭头指向F,所以E为分解者。由图可知,A为第一营养级,B为第二营养级,C为第三营养级,D为第四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没有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去向外,其它营养级的同化量均有三个去向,故D的同化量=5+2=7kJ,C的同化量=30+23+7=60kJ,能量由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是7÷60×100%≈11.67%。生物B的同化量=120+40+60=220KJ,其中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120KJ,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生物B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220-120=100kJ。
(2)过程①是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过程②是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故过程①释放的物质与过程②吸收的物质是相同的。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形式为光能,所以过程①散失的能量的形式与过程②吸收的能量的形式不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题目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下列试剂可用于鉴定该物质的是
A. 苏丹Ⅲ染液 B. 双缩脲试剂
C. 健那绿染液 D. 龙胆紫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健那绿染液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5)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详解】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多肽类激素不能被苏丹Ⅲ染液染色,A错误;多肽类激素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B正确;健那绿是一种给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色剂,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多肽类激素不能被健那绿染液染色,C错误;龙胆紫可将染色质染色,不能给多肽类激素染色,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抗体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
B. 抗体需要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
C. 抗体在细胞内通过囊泡进行运输
D. 抗体分泌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以抗体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B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细胞内以囊泡的形式进行运输,通过胞吐运出细胞,C正确;抗体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先接受来自内质网的囊泡,然后自己在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故抗体分泌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与最初相比几乎不变,D错误。
故选D。
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干燥的环境有利于玉米种子贮藏
B. DNA复制时所消耗的ATP来自细胞呼吸
C.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酒精
D. 及时排涝能避免酒精对植物根细胞的损伤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存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粮食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干燥的环境。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详解】干燥的环境中细胞代谢弱,有利于玉米种子贮藏,A正确;ATP可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但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所以细胞其它的耗能生命活动则由细胞呼吸产生ATP提供能量,故DNA复制时所消耗的ATP来自细胞呼吸,B正确;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错误;在长期缺氧的情况下,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积累较多的酒精,对细胞造成毒害作用,因此及时排涝,可以防止植物的根细胞免受酒精的毒害,D正确。
故选C。
4.乳酸菌进行细胞呼吸不能产生的物质有
A. CO2 B. ATP
C. 丙酮酸 D. 乳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详解】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其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为糖酵解过程,其产物是丙酮酸、[H]和少量ATP,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转化成乳酸,不释放能量,无ATP生成,综上分析,乳酸菌的细胞呼吸过程中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即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人体胰腺细胞生物膜上的是
A. 蛋白质的加工 B. ATP的合成
C. NADPH的产生 D. O2的消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腺细胞能合成胰液,含消化酶,消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胰腺细胞能合成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胰腺细胞合成的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具膜结构的加工,A不符合题意;胰腺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B不符合题意;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胰腺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符合题意;线粒体内膜上还原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所以氧气可在人体胰腺细胞的生物膜上消耗,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关于衰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普遍衰老导致机体衰老
B. 衰老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C. 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D. 衰老细胞的体积增大,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
【答案】D
【解析】
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机体衰老,A项正确;衰老细胞的自由水的含量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项正确;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项正确;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衰老的特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衰老的特征,可用下面的图解帮助记忆:
7.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代均为黄色圆粒豌豆,F1自交得F2。从F2中任选一株黄色皱粒豌豆和一株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其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最多有
A. 4种 B. 5种
C. 6种 D. 8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黄色圆粒婉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代均为黄色圆粒豌豆,说明黄色、圆粒为显性性状,假设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用Y、y表示,控制粒形的基因用R、r表示,则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F1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得F2。F2中黄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绿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若要子代表现型种类最多,则应选Yyrr和yyRr杂交。
【详解】假设控制颜色的基因用Y、y表示,控制粒形的基因用R、r表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均为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F1自交得F2。从F2中任选一株黄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或Yyrr)和一株绿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或yyRr)进行杂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有1种表现型;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有2种表现型;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有2种表现型;亲本组合为Yyrr和yyRr的后代表现型种类为2×2=4种。故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最多为4种,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及科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
B.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单独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证明了C原子的转移途径,A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9.人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若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会导致的遗传病是
A. 多指 B. 原发性髙血压
C. 猫叫综合征 D. 21三体综合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多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A错误;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B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C错误;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而形成了多一条21号染色体的异常配子,该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后导致受精卵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从而发育形成了先天愚型,D正确。
故选D。
10.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大肠杆菌细胞进行的信息传递是
A. ①②⑤ B. 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过程表示DNA的复制,②过程表示转录,③过程表示逆转录,④过程表示RNA复制,⑤过程表示翻译。
【详解】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可进行DNA复制和基因的表达,根据分析可知,①为DNA复制,②为转录,⑤为翻译,②和⑤为基因的表达过程,故大肠杆菌细胞进行的信息传递是①②⑤,③④只发生在某些病毒的宿主细胞内,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与有丝分裂相比,下列所述是减数分裂特有的是
A. 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细胞中出现四分体,并发生交叉互换现象
C. 细胞中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及着丝点的分裂
D. 胞质分裂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细胞中出现四分体,并发生交叉互换现象,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及着丝点的分裂,C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会出现胞质分裂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 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 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由于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可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D正确。
13.人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不会发生
A. 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多
B. 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 肌糖原的水解加快以补充血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寒冷时,冷觉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后,一方面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和肝脏产热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两种激素均可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肌糖原不能水解形成葡萄糖,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下列叙述的是
A. 刺激a处,能产生局部电流
B. 若刺激b处,神经冲动能传到a处
C. 刺激a处后,肌肉产生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D. 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肌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蛙坐骨神经-腓肠肌结构示意图,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b点,a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肌肉也会收缩。据此答题。
【详解】a处给予适宜刺激后,坐骨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故刺激b处,神经冲动能传到a处,B正确;反射需要经过完成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刺激a处后,肌肉产生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C错误;神经细胞能产生神经冲动,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两者都是可兴奋的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题图准确判断各选项。
15.能促进休眠的种子萌发的植物激素是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 D. 脱落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见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如下: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赤霉素可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A正确;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C错误;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生长素在发育中的种子、芽和根的分生区中分布较多
C.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D. 顶端优势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在成熟组织中可通过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由分析可知,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正确;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在发育中的种子、芽和根的分生区中分布较多,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C错误;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所以表现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17.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集群分布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等。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不符合题意;年龄组成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不符合题意;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符合题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初生演替过程中,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
A.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
B. 群落水平结构简单
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D.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入侵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总的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脆弱到稳定,碳积累与消耗最终趋于平衡。
【详解】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A正确;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物种数目多,群落空间结构复杂,即水平结构也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物种数量比草本阶段的多,营养结构复杂,故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变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能对出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进行比较;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占有的能量越少
B.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温室效应
C. 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 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自太阳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时逐级减少、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消失的单向流动。
2、温室效应:
(1)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2)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传递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占有的能量越少,A正确;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B正确;外来物种引入不当会造成生态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0.森林生态系统中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空间分布错落有致,这体现了
A. 种群的空间结构
B. 群落的垂直结构
C. 种群水平结构
D. 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形,镶嵌形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体现了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故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无垂直结构,A错误;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种群无水平结构,CD错误。故选B。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雄鸟的“求偶炫耀”属干物理信息
B.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典型的行为信息,A错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种群的繁衍均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C错误;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2.可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趋光性昆虫进行调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B. 农田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都是趋光性昆虫
C. 该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该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中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2、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或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详解】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趋光性昆虫属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但初级消费者不一定都是趋光性昆虫,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C、D正确。
故选B。
23.下图是某水域中部分食物网的简图,已知鲫鱼、鳜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昔
B. 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 鳜鱼固定的能量不能流入其他的生物
D. 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详解】鲫鱼以藻类为食时是初级消费者,以水蚤为食时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比鲢鱼高,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故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鳜鱼固定的能量可流给分解者,C错误;由于藻类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消耗散失,有一部分流给了分解者,所以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正确。故选C。
24.某同学依据生态学原理制作了“人工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瓶的稳定性越强
B. 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能量
C. 要对生态瓶中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 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作保温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
1、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5、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维持合适的比例,有利于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其稳态,生态瓶中植物的数量越多,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越大,而生物群落返回的二氧化碳较少,会导致碳循环不能正常进行,故植物数量越多,生态瓶不一定稳定性越强,A错误;由于呼吸散失的能量不能在利用,故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光能,来保证生态瓶中的能量输入,B正确;对生态瓶中的土壤不能灭菌处理,灭菌后生态瓶中的微生物会比较少,不符合生态瓶的制作原理,C错误;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不需要做保温处理,因夜间保温后会导致生态瓶中生物在夜间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增加,不利于生态瓶的稳定,D错误。
故选B。
25.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并捕食黄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鹰迁入后,该树林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 蝉固定的能量只能流入次级消费者——螳螂
C. 鹰迁入后,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迁入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没有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详解】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鹰迁入后,该树林的物种丰富度升高,A正确;蝉固定的能量可通过自身呼吸消耗散失,也可以留给分解者,还可以流给螳螂,B错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B。
26.某小组为探究Mg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水稻幼苗分为A、B两组,A组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B组在缺Mg2+的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根据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Mg属于________。
(2)叶绿素主要分布在水稻叶肉细胞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光)。
(3)该实验中的“其他条件”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在实验过程中,若突然停止光照,则此时两组实验中C5的含量均会_____________。
(4)经检测,B组幼苗积累的有机物M比A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量元素 (2). 类囊体傅膜上 (3). 蓝紫光和红光 (4). CO2、温度、光照、pH等 (5). 下降 (6). 缺少Mg2+,则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镁离子,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其中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所以Mg属于大量元素。
(2)叶绿素主要分布在水稻叶肉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镁离子,因变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实验中的“其他条件”主要是指无关变量,主要包括温度、光照和pH等。在实验过程中,若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不再产生还原氢和ATP,使暗反应中C3的还原速率减慢,而短时间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不变,故两组实验中C5的含量均会下降。
(4)由于B组缺少Mg2+,使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叶绿素吸收光能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所以B组幼苗积累的有机物M比A组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镁元素及其他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内在因素的理解与运用。
27.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 痛、黄疸、蛋白尿和出血等。目前接种疫苗已经成为对抗黄热病威胁的主要手段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2)患者接种黄热病疫苗后,疫苗作为__________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再次被黄热病毒感染时到快速产生抗体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_(用文字和“→”表示)。
(3)人体抵御自然界黄热病毒的免疫作用类型有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 防卫、监控和清除 (3). 抗原 (4). 记忆细胞、浆细胞 (5). 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6).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
【分析】
病毒进入机体可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2)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患者接种黄热病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可对该种抗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机体再次被黄热病毒感染后会发生二次免疫,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由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二次免疫的过程为: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
(3)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由吞噬细胞吞噬后分解,也可以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加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免疫作用,所以人体抵御自然界黄热病毒的免疫作用类型既有非特异性免疫又有特异性免疫。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病毒的免疫及疫苗的有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8.为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黄豆芽胚轴切段为材料,进行了预实验,所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_的分子,其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结果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促进黄豆芽胚轴生长的适宜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mg•L-1,该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前,要将黄豆芽胚轴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 (1). 信息 (2).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3). 不能;该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生长素都表现为促进黄豆芽胚轴生长的作用 (4). 200〜600 (5). 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或“避免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6). 内源性生长素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本实验是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图中数据可知,不同实验组的胚轴长度均大于生长素浓度为0组,所以该实验不能体现两重性。在生长素浓度为400 mg•L-1时,胚轴长度最大,但由于不同组的生长素浓度梯度太大,故不能确定该浓度就是促进胚轴生长最快的生长素浓度。
【详解】(1)生长素是一种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其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并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2)与没有使用生长素的组相比,各不同生长素浓度处理的组对胚轴的生长均表现为了促进作用,而没有表现为抑制生长的组,所以该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由图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400mg•L-1时,胚轴长度最大,但由于相邻组之间的生长素浓度梯度太大,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小于400mg•L-1,也可能大于400mg•L-1,故促进黄豆芽胚轴生长的适宜生长素浓度范围是200〜600mg•L-1,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还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4)实验开始前,要将黄豆芽胚轴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目的是减少内源性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胚轴生长的影响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
29.生态果园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托,通过配置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以果树为主导,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果园中的果树、杂草、鼠和昆虫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常喷洒农药灭虫,施药后昆虫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________降低,害虫数量降低。同时,环境的破坏又会加快果园中其他动物的消失,导致群落的___________降低。
(2)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中害虫的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诱捕雄性金纹细蛾,可破坏其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进而导致其出生率下降。
(3)若不对果园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生长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为地栖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废弃的果园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欲调査生态果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他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将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环境容纳量 (3). 物种丰富度 (4). 性別比例 (5).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6).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过程中被淘汰 (7). 偏小 (8). 土壤中的小动物通常具有避光、避热的特点,不开灯则进入诱虫器中的小动物数量少
【解析】
【分析】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中物质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生物防治害虫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而化学防治会污染环境,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其它生物也有伤害。
【详解】(1)生态果园中的果树、杂草、鼠和昆虫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喷洒农药灭虫会导致该空间的昆虫的环境容纳量(K值)降低,害虫数量降低。同时,环境的破坏会加快果园中其他动物的消失,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2)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金纹细蛾可破坏其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导致其出生率下降。
(3)果树林下会生长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为地栖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废弃的果园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4)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将导致计算结果偏小,原因是由于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热的特点,不打开电灯会使进入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数目减少。
【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考查了种群特征、群落概念、演替和害虫防治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准确识记并理解,难度不大。
30.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能量流动(不考虑未利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能量(单位:kJ),字母表示生物,①②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物E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据图分析,能量由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是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生物B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______________kJ。
(2)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过程①释放的物质与过程②吸收的物质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过程①散失的能量的形式与过程②吸收的能量的形式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解者 (2). 11.67% (3). 100 (4). 相同 (5). 不同 (6). 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形式为光能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F为大气中二氧化碳,②表示光合作用,①表示细胞呼吸,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详解】(1)由图可知,A、B、C、D均有能量流向E,E有单向箭头指向F,所以E为分解者。由图可知,A为第一营养级,B为第二营养级,C为第三营养级,D为第四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没有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去向外,其它营养级的同化量均有三个去向,故D的同化量=5+2=7kJ,C的同化量=30+23+7=60kJ,能量由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是7÷60×100%≈11.67%。生物B的同化量=120+40+60=220KJ,其中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120KJ,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生物B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220-120=100kJ。
(2)过程①是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过程②是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故过程①释放的物质与过程②吸收的物质是相同的。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过程②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能量形式为光能,所以过程①散失的能量的形式与过程②吸收的能量的形式不相同。
【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题目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