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 发酵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
C.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D. 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泡菜在制作过程,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详解】A、泡菜制作中应先加蔬菜,再加盐水,且盐与水比例为1:4;A错误;
B、由于乳酸菌的严格厌氧的,因此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B正确;
C、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错误;
D、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降低,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泡菜制作中,盐与水的比例,乳酸菌的代谢类型和无氧条件的控制,在发酵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主要考查学生对泡菜制作过程的了解和记忆。
2.下列有关“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衣物质地、洗涤方式、洗衣粉种类和用量等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
B. 污渍清洗到相同程度所需时间可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
C. 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D. 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能力。根据实验目的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根据酶的特性可确定实验的操作细节,并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自变量应是洗衣粉种类的不同,衣物质地、洗涤方式、洗衣粉用量等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A项错误;污渍清洗到相同程度所需时间可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即实验的因变量,B项正确;酶在高温时会变性失活,不能用热水溶解加酶洗衣粉,C项错误;酶在适宜的pH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若偏离最适pH,活性会减低甚至失活,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D项错误。
3.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细胞洗涤过程中要加入5倍体积的蒸馏水,重复洗涤3次
B. 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C. 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
D. 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置于pH为4.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 h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适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其步骤:样品处理(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操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A、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A错误;
B、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B错误
C、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影响蛋白质洗脱的次序,C正确;
D、透析所用的磷酸缓冲液的pH为7,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提取胡萝卜素和玫瑰精油时都需要加热,但是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时采用水浴加热法,而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时可以用直接加热法,其原因是
A. 前者需要保持恒温,后者不需要恒温
B. 前者容易蒸发,后者不容易蒸发
C. 胡萝卜素不耐高温,玫瑰精油耐高温
D. 前者烧瓶里含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后者是水
【答案】D
【解析】
萃取胡萝卜素时的溶剂是有机溶剂石油醚,属于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需使用水浴加热;玫瑰精油的提取使用的是水蒸气蒸馏法,烧瓶中是水,因此可以直接加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 细胞内的DNA和RNA均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C. 原核生物以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迎春叶表皮细胞中的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均含有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细胞中,DNA是细胞的中的遗传物质;RNA有mRNA、tRNA和rRNA三种,它们均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其重要的作用。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分布。
【详解】A、DNA存在氢键,部分RNA的结构中也存在氢键,A错误;
B、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细胞内的DNA和RNA均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B正确;
C、原核生物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叶绿体、线粒体与核糖体都含有RNA,但迎春叶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的分布、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区别。
6.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蓝藻虽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B. 乳酸菌无核膜、核仁,但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 硝化细菌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自养生物
D. 醋酸菌不含线粒体,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正确;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核膜、核仁,有DNA,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故B正确;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故C正确;醋酸菌不含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生物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细胞膜这一功能的是
A. 神经细胞传出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B.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涨破
C. 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D. 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答案】B
【解析】
神经细胞与肌肉收缩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神经细胞传出兴奋引起肌肉收缩,涉及到神经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肌肉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A错误;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涨破,实际上是水分子的自由扩散过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与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无关,B正确;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涉及到抗原被记忆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与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C错误;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其先决条件是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胰岛素并与之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D错误。
8.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③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 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
C. 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D. 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起识别作用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图甲中①是多糖,②是蛋白质,②与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有关,①②形成的糖蛋白与信息交流有关,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C正确;a为亲水性的头部,与水面接触,b为疏水性尾部,D正确。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DP由磷酸、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其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B. 线粒体是胰岛B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 ATP的合成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
D. 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ATP的水解
【答案】B
【解析】
ADP的结构简式:A—P~P,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可见,ADP由磷酸、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之相关的细胞器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但胰岛B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线粒体是胰岛B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ATP的合成与细胞的放能反应有关,ATP的水解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C错误;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错误。
10.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B. 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
C. 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混浊程度相同
D. 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装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A正确;实验中的甲、乙装置中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酶的催化,所以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B正确;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浑浊程度不同,C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气化碳多,因而更浑浊,C错误;装置甲的A瓶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D正确。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名师点睛】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有氧呼吸装置需要将空气通入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两个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能检测CO2的产生.无氧呼吸装置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澄清石灰水瓶,这是为了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创造无氧环境。
11.如图是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某植物光合作用部分过程图解,其中A、B、C、D表示四种化合物,a、b表示两个生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
B. C物质可以作为b过程的还原剂
C. 在无光条件下有利于此过程的进行
D. 突然增强光照,叶肉细胞内B物质将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表示的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暗反应的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因而甲图中A表示的为C5、B表示的为C3、C表示的为[H]、D为葡萄糖。
【详解】A、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
B、图中C是光反应产生的[H] ,可以作为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b的还原剂, B正确;
C、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C错误;
D、突然增强光照,光反应加快,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加快,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B的来源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过程,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综台运用。
12.下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 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C. 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个DNA分子
D. 图③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前期、末期、后期、中期,为细胞分裂周期的分裂期,还有分裂间期,A错。分裂期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前期→④中期→③后期→②末期,B正确。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染色体DNA不复制,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细胞核共有6个DNA,但细胞质和线粒体也含有DNA,故细胞DNA数目大于6,C错。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D错。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 对所有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都不是同步的
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D. 抑癌基因存在于机体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存在于癌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且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3、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癌细胞属于畸形分化细胞。
4、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详解】A、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对多细胞生物来说则不是同步的,B错误;
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正确;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存在于正常细胞中,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4.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B. 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 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纯合子后代不可能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A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B错误;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
15.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这属于基因重组
C. YyRr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D. 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分离后,带有不同基因的配子随机结合造成的,A错误;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这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YyRr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同卵双生姐妹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她们之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造成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组合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A错误;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B错误;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的,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不是变异。2、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3、共同进化的对象包括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 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 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 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详解】A、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细胞凋亡,可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8.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
B、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机理不同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C. 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并不需要经过内环境
D. 下丘脑细胞上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都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A错误。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其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需要经过内环境,C错误。
D、据图分析,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20.根据现代免疫概念,下列物质属于抗原的是
A. 给贫血患者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B. 自身生成的白细胞
C. 因强烈打击体表破裂的红细胞 D. 为体弱者注射免疫球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原:①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②非正常组织:自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既可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
【详解】A、给贫血患者输入的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不会产生反应,不属于抗原,A错误;
B、自身新产生的白细胞能替补衰老和死亡的白细胞,不是抗原,B错误;
C、因强烈击打体表而破裂的红细胞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属于抗原,C正确;
D、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抗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1.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经C5形成(CH2O)
B. Fe是组成光合作用色素的必需元素,缺Fe将影响光反应
C. N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只在光反应过程有ATP的合成
D. P是类囊体膜、核糖体膜的组成元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C元素从CO2经C3形成(CH2O),A错误;光合色素形成的必须元素是Mg,不是Fe,缺Mg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反应阶段,B错误;ATP的元素组成是C、H、O、P、N,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C正确;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D错误。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名师点睛】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2.生物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硅尘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从而使人得硅肺
B. 给作物施厩肥,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
C. 白化病患者体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D. 输入葡萄糖盐水是治疗急性肠炎病人最常见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详解】硅尘(SiO2)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A正确;给作物施厩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B正确;白化病患者体内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C错误;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消化液,包括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D正确;故选C。
23.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的自变量是1 h后淀粉剩余量,因变量是pH
B. 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则过酸条件下酶没有失活
C. 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
D. 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要弱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1h后淀粉剩余量,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应该是盐酸的作用,并不能说明酶没有失活,B错误;据图示可知pH为3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相等,但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因为pH为3的条件下,有盐酸催化淀粉分解干扰实验结果,C正确;比较pH为1和pH为7的实验结果可知,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故说明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D错误。
24.下列有关细胞内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生物个体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都相同
B. 胰岛B细胞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最可能出现在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中
C. 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和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D. 细胞内各酶促反应所需空间是细胞需要适度生长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和方向。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不同的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是不相同的。
4、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详解】同一生物个体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不同,A错误;高尔基体囊泡中是成熟的蛋白质,已经具有生物活性,则胰岛素能降低血糖,B错误;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降低,大多数酶的活性会明显降低,但是与衰老有关的酶活性升高,C错误;细胞内各酶促反应所需空间是细胞需要适度生长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D。
25.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Xb、Y、Y B. Xb、aY、Y
C. aXb、aY、Y D. AAaXb、Y、Y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一个精原细胞经过正常减数分类后得到4个精细胞,但只有2种基因型。AaXbY的精原细胞中,A和b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故不用考虑连锁。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Aa为等位基因,在正常分裂时应当位于两个细胞中,故该精细胞在产生过程中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了AAaaXbXb和YY的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基因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断裂后未移动到两个细胞中,故形成了AAaXb和aXb两个精细胞,而另外一个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得到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细胞,故剩余的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Xb、Y、Y,A选项正确。
26.SARS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该+RNA既能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又能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是+RNA,其中含有遗传信息和密码子
B. 复制时会出现双链RNA,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C. 翻译时的模板及所需的酶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D. 增殖过程中会出现T-A、A-U碱基配对方式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可知,SARS病毒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所以+RNA中含有遗传信息。+RNA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时, +RNA中含有密码子,故A项正确;+RNA复制时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一条-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可知+RNA复制时会出现双链,但该过程需要RNA复制酶的催化,而不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B项错误;翻译时所需的模板是+RNA,由病毒自己提供,C项错误;该病毒增殖过程中涉及RNA的复制和翻译,都是在RNA与RNA之间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不会出现T-A碱基配对方式,D项错误。
27.如图为人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需要某种蛋白质的催化,c过程需要用到某种核酸参与运输
B. b过程应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脱氧核苷酸
C. 基因表达过程中可同时进行a过程和c过程
D. d过程形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同时作用于垂体和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图中a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而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c过程表示翻译,需要用到tRNA参与转运氨基酸,A项正确;据图可知,b过程应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核糖核苷酸,RNA中不含脱氧核苷酸,B项错误;人体细胞属于真核细胞,a过程(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而c过程(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转录后形成的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故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用于对各选项的分析判断。图中a表示转录、b表示RNA的加工过程、c表示翻译、d表示多肽链经盘曲折叠形成具有特点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28.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二倍体),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高蔓、感病是显性性状。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 过程②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 经③处理获得的是由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多倍体植株
D. 经③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4
【答案】C
【解析】
过程①为杂交育种,要得到所需的纯种,需连续自交,以提高纯种的比例,A项正确;过程②为单倍体育种,因F1的基因型都相同,因此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B项正确;因该番茄植株是二倍体,所以经③处理(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是由染色体加倍而成的二倍体植株,C项错误;育种的目的是选取纯合高蔓抗病植株,因F1产生4种基因型的雄配子,所以经③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4,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多种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理解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原理,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9.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 幼苗中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并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C.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D. 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答案】B
【解析】
植物没有内分泌器官,植物激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激素的合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基因调节控制)调节控制,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处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造成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并非是顶芽和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C错误;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并非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D错误。
【点睛】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30.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 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图中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A.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1表示蚕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D.图中D1/D×100%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生态农业工程的构建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名师点睛】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1为玉米叶肉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甲、乙两品种玉米光合作用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的[H]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结构),过程②中[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中有②过程发生而没有③过程发生时,则该细胞处于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
(3)图2中B点光强条件下,乙玉米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甲和乙玉米,较适宜在荫蔽条件下栽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2,推测光合色素含量较高的是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 还原C3 (3).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4). 叶绿体和线粒体 (5). 甲 (6). 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甲的真正光合速率小于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因素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2中甲、乙两种玉米光补偿点的高低判断哪一品种更适于在荫蔽条件下栽培,根据同一光照强度下甲、乙真正光合速率的大小判断其色素含量的多少。
(1)图1中过程①代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来自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过程②代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若叶肉细胞中有②过程发生而没有③过程发生,即没有氧气释放,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图2中B点时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乙玉米叶肉细胞可通过光反应和呼吸作用产生ATP,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4)据图2可知,甲玉米的光补偿点低于乙,说明甲较适宜在荫蔽条件下栽培。图2中,在最适光照强度下,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近,但乙的呼吸速率明显大于甲,即甲的真正光合速率小于乙,推测乙的光合色素含量较高。
32.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子代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____________;黄色豌豆:绿色豌豆=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黄色圆粒)、________________(绿色圆粒)。
(2)在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占子代中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3)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分析可知,基因R、r和Y、y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基因r和y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1 (2). 1:1 (3). YyRr (4). yyRr (5). 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6). 1/4 (7). 1:1 (8). YyRR、YyRr (9). 自由组合 (10). 非等位基因 (11). 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黄色圆粒豌豆(Y_R_ )与绿色圆粒豌豆(yyR_ ) 杂交,后代中黄色:绿色=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圆粒:皱粒=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 。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详解】(1)分析柱形图可知,子代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3: 1 ,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黄色豌豆: 绿色豌豆=1 : 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 ;因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 (黄色圆粒) , yyRr(绿色圆粒)。
(2)亲本的表现型为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则在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所占子代中的比例=1/2×1/4×+1/2×1/4=1/4;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 :1.
(3)由于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因此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YyRr。
(4)从以上分析可知,基因R、r'和Y、y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r和y之间的关系是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即可。
33.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性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性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Kp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器官A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__________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性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排卵。
(3)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据图可知,Kp-10________________(“影响”或“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以上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核糖体 (2). GnRH神经元 (3). 垂体 (4). 减少 (5). 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的雌性激素含量 (6). 不影响 (7).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 (8).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
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过程①抑制K 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详解】(1)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
(2)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进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过程对Kp神经元2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启动过程②可使Kp释放量增加,使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进而促进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
(3)由图可知排卵日期是相同的,都是42天,故KP-10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由图可知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增强。
(4) 综合上述分析; Kp-10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由神经细胞产生,存在神经调节,而Kp-10能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排卵,存在体液调节,故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的信息对图形的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和识图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34.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引发的蝗灾及其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构。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图甲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蝗灾,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点对应时间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________点对应时间引入了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____关系,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发生e→f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镶嵌 (2). 间接 (3). 牧草产量 (4). 数学 (5).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6).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7). 样方法 (8). a、b、c、d (9). e (10). 捕食、寄生 (11).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收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分析乙图: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图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 群体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图中e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详解】(1)草原上不同地段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 有一定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 ①由图甲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图甲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因此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蝗灾,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②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图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图中e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5.利用紫外线诱变选育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及提取获得β胡萝卜素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选出高产突变菌种,还应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_,从用途上分析,该培养基类型是________。在接入菌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以避免杂菌污染。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②接种操作后,培养的平板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所用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所以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
(3)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_____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进行该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经过程⑥浓缩后,可用________法对色素分离并鉴定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
【答案】 (1). 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 (2). 选择培养基 (3). 高压蒸汽灭菌 (4). 玻璃涂布器 (5). 基因突变频率低 (6). 橙红 (7). 扩大所需菌体数量 (8). 纸层析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考查对培养基种类、功能、灭菌方法和接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未突变菌和突变菌的不同特点,利用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突变菌。
【详解】(1) 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突变菌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选出高产突变菌种,可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从用途上分析,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在接入菌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避免杂菌污染。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②接种操作后,培养的平板菌落分布均匀,则该同学的接种方法为涂布法,所用接种工具是玻璃涂布器;由于基因突变频率低,所以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
(3) 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因此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橙红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可更好地满足菌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进行该过程的目的是扩大所需菌体数量。经过程⑥浓缩后,可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并和标准样品进行对比。
【点睛】消毒和灭菌的比较
项目
条件
结果
常用方法
应用范围
消
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煮沸消毒法
日常用品
巴氏消毒法
不耐高温的液体
化学药剂消毒法
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
灭
菌
强烈的理化因素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法
接种工具
干热灭菌法
玻璃器皿、金属工具
高压蒸汽灭菌法
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新鲜蔬菜与煮沸冷却的盐水(盐和清水的质量比为4∶1)混匀装瓶
B. 发酵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
C.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D. 随着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泡菜在制作过程,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详解】A、泡菜制作中应先加蔬菜,再加盐水,且盐与水比例为1:4;A错误;
B、由于乳酸菌的严格厌氧的,因此发酵过程始终要保持密封状态,泡菜坛盖边缘的水槽中要始终装满水;B正确;
C、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错误;
D、随发酵进行,亚硝酸盐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降低,用比色法可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泡菜制作中,盐与水的比例,乳酸菌的代谢类型和无氧条件的控制,在发酵过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主要考查学生对泡菜制作过程的了解和记忆。
2.下列有关“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衣物质地、洗涤方式、洗衣粉种类和用量等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
B. 污渍清洗到相同程度所需时间可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
C. 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D. 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能力。根据实验目的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根据酶的特性可确定实验的操作细节,并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自变量应是洗衣粉种类的不同,衣物质地、洗涤方式、洗衣粉用量等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A项错误;污渍清洗到相同程度所需时间可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即实验的因变量,B项正确;酶在高温时会变性失活,不能用热水溶解加酶洗衣粉,C项错误;酶在适宜的pH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若偏离最适pH,活性会减低甚至失活,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D项错误。
3.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细胞洗涤过程中要加入5倍体积的蒸馏水,重复洗涤3次
B. 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C. 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
D. 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置于pH为4.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 h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适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其步骤:样品处理(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透析)、凝胶色谱操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A、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A错误;
B、将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其目的是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B错误
C、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影响蛋白质洗脱的次序,C正确;
D、透析所用的磷酸缓冲液的pH为7,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提取胡萝卜素和玫瑰精油时都需要加热,但是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时采用水浴加热法,而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时可以用直接加热法,其原因是
A. 前者需要保持恒温,后者不需要恒温
B. 前者容易蒸发,后者不容易蒸发
C. 胡萝卜素不耐高温,玫瑰精油耐高温
D. 前者烧瓶里含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后者是水
【答案】D
【解析】
萃取胡萝卜素时的溶剂是有机溶剂石油醚,属于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因此需使用水浴加热;玫瑰精油的提取使用的是水蒸气蒸馏法,烧瓶中是水,因此可以直接加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 细胞内的DNA和RNA均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C. 原核生物以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迎春叶表皮细胞中的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均含有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细胞中,DNA是细胞的中的遗传物质;RNA有mRNA、tRNA和rRNA三种,它们均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其重要的作用。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少量分布。
【详解】A、DNA存在氢键,部分RNA的结构中也存在氢键,A错误;
B、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细胞内的DNA和RNA均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B正确;
C、原核生物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叶绿体、线粒体与核糖体都含有RNA,但迎春叶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的分布、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区别。
6.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蓝藻虽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B. 乳酸菌无核膜、核仁,但能进行转录和翻译
C. 硝化细菌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自养生物
D. 醋酸菌不含线粒体,故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正确;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核膜、核仁,有DNA,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故B正确;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故C正确;醋酸菌不含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生物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细胞膜这一功能的是
A. 神经细胞传出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B.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涨破
C. 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D. 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答案】B
【解析】
神经细胞与肌肉收缩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神经细胞传出兴奋引起肌肉收缩,涉及到神经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肌肉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A错误;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涨破,实际上是水分子的自由扩散过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与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无关,B正确;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涉及到抗原被记忆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与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C错误;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其先决条件是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胰岛素并与之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传递和信号转换的功能,D错误。
8.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③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 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
C. 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①②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D. 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部分与水面接触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正确;起识别作用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图甲中①是多糖,②是蛋白质,②与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有关,①②形成的糖蛋白与信息交流有关,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C正确;a为亲水性的头部,与水面接触,b为疏水性尾部,D正确。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DP由磷酸、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其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B. 线粒体是胰岛B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 ATP的合成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
D. 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ATP的水解
【答案】B
【解析】
ADP的结构简式:A—P~P,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可见,ADP由磷酸、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之相关的细胞器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但胰岛B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线粒体是胰岛B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ATP的合成与细胞的放能反应有关,ATP的水解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C错误;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错误。
10.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B. 实验中的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
C. 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混浊程度相同
D. 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装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该实验可以证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A正确;实验中的甲、乙装置中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酶的催化,所以甲、乙装置需要相同且适宜的温度,B正确;在相同时间内C、E瓶中浑浊程度不同,C瓶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气化碳多,因而更浑浊,C错误;装置甲的A瓶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D正确。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名师点睛】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有氧呼吸装置需要将空气通入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两个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能检测CO2的产生.无氧呼吸装置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澄清石灰水瓶,这是为了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创造无氧环境。
11.如图是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某植物光合作用部分过程图解,其中A、B、C、D表示四种化合物,a、b表示两个生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
B. C物质可以作为b过程的还原剂
C. 在无光条件下有利于此过程的进行
D. 突然增强光照,叶肉细胞内B物质将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表示的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过程,暗反应的过程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因而甲图中A表示的为C5、B表示的为C3、C表示的为[H]、D为葡萄糖。
【详解】A、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
B、图中C是光反应产生的[H] ,可以作为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b的还原剂, B正确;
C、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C错误;
D、突然增强光照,光反应加快,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加快,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B的来源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过程,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综台运用。
12.下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作出的判断是
A. 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若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C. 该种生物的叶肉细胞中共含有6个DNA分子
D. 图③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前期、末期、后期、中期,为细胞分裂周期的分裂期,还有分裂间期,A错。分裂期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前期→④中期→③后期→②末期,B正确。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染色体DNA不复制,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细胞核共有6个DNA,但细胞质和线粒体也含有DNA,故细胞DNA数目大于6,C错。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D错。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 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 对所有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都不是同步的
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D. 抑癌基因存在于机体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存在于癌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且细胞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3、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癌细胞属于畸形分化细胞。
4、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详解】A、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对多细胞生物来说则不是同步的,B错误;
C、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正确;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存在于正常细胞中,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4.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B. 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 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 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纯合子后代不可能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A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B错误;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
15.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这属于基因重组
C. YyRr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D. 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子代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分离后,带有不同基因的配子随机结合造成的,A错误;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这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YyRr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同卵双生姐妹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她们之间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造成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组合
C. 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A错误;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B错误;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的,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不是变异。2、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3、共同进化的对象包括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7.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A. 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 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 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详解】A、HCO3-、HPO42-等离子是血浆内的缓冲物质,在这些离子的共同作用下,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正确;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属于细胞凋亡,可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肌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排尿量比平时少属于水盐平衡的调节,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8.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
B、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机理不同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C. 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并不需要经过内环境
D. 下丘脑细胞上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详解】A、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都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A错误。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其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需要经过内环境,C错误。
D、据图分析,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20.根据现代免疫概念,下列物质属于抗原的是
A. 给贫血患者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B. 自身生成的白细胞
C. 因强烈打击体表破裂的红细胞 D. 为体弱者注射免疫球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原:①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②非正常组织:自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既可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
【详解】A、给贫血患者输入的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不会产生反应,不属于抗原,A错误;
B、自身新产生的白细胞能替补衰老和死亡的白细胞,不是抗原,B错误;
C、因强烈击打体表而破裂的红细胞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属于抗原,C正确;
D、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抗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1.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是组成糖类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经C5形成(CH2O)
B. Fe是组成光合作用色素的必需元素,缺Fe将影响光反应
C. N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只在光反应过程有ATP的合成
D. P是类囊体膜、核糖体膜的组成元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C元素从CO2经C3形成(CH2O),A错误;光合色素形成的必须元素是Mg,不是Fe,缺Mg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反应阶段,B错误;ATP的元素组成是C、H、O、P、N,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C正确;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D错误。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名师点睛】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2.生物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硅尘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从而使人得硅肺
B. 给作物施厩肥,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
C. 白化病患者体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D. 输入葡萄糖盐水是治疗急性肠炎病人最常见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详解】硅尘(SiO2)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A正确;给作物施厩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B正确;白化病患者体内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C错误;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会丢失大量的消化液,包括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D正确;故选C。
23.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酶活性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的自变量是1 h后淀粉剩余量,因变量是pH
B. 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则过酸条件下酶没有失活
C. pH为3时酶的活性小于pH为9时酶的活性
D. 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要弱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1h后淀粉剩余量,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pH为1时有淀粉水解,应该是盐酸的作用,并不能说明酶没有失活,B错误;据图示可知pH为3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相等,但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因为pH为3的条件下,有盐酸催化淀粉分解干扰实验结果,C正确;比较pH为1和pH为7的实验结果可知,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故说明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D错误。
24.下列有关细胞内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同一生物个体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都相同
B. 胰岛B细胞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最可能出现在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中
C. 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和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D. 细胞内各酶促反应所需空间是细胞需要适度生长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和方向。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不同的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是不相同的。
4、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详解】同一生物个体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不同,A错误;高尔基体囊泡中是成熟的蛋白质,已经具有生物活性,则胰岛素能降低血糖,B错误;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降低,大多数酶的活性会明显降低,但是与衰老有关的酶活性升高,C错误;细胞内各酶促反应所需空间是细胞需要适度生长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D。
25.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Xb、Y、Y B. Xb、aY、Y
C. aXb、aY、Y D. AAaXb、Y、Y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一个精原细胞经过正常减数分类后得到4个精细胞,但只有2种基因型。AaXbY的精原细胞中,A和b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故不用考虑连锁。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细胞,Aa为等位基因,在正常分裂时应当位于两个细胞中,故该精细胞在产生过程中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了AAaaXbXb和YY的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基因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断裂后未移动到两个细胞中,故形成了AAaXb和aXb两个精细胞,而另外一个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得到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细胞,故剩余的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Xb、Y、Y,A选项正确。
26.SARS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该+RNA既能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又能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是+RNA,其中含有遗传信息和密码子
B. 复制时会出现双链RNA,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C. 翻译时的模板及所需的酶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D. 增殖过程中会出现T-A、A-U碱基配对方式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可知,SARS病毒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所以+RNA中含有遗传信息。+RNA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时, +RNA中含有密码子,故A项正确;+RNA复制时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一条-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可知+RNA复制时会出现双链,但该过程需要RNA复制酶的催化,而不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B项错误;翻译时所需的模板是+RNA,由病毒自己提供,C项错误;该病毒增殖过程中涉及RNA的复制和翻译,都是在RNA与RNA之间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不会出现T-A碱基配对方式,D项错误。
27.如图为人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其中a、b、c、d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过程需要某种蛋白质的催化,c过程需要用到某种核酸参与运输
B. b过程应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脱氧核苷酸
C. 基因表达过程中可同时进行a过程和c过程
D. d过程形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同时作用于垂体和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图中a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而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c过程表示翻译,需要用到tRNA参与转运氨基酸,A项正确;据图可知,b过程应为RNA的加工过程,剪切掉了部分核糖核苷酸,RNA中不含脱氧核苷酸,B项错误;人体细胞属于真核细胞,a过程(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内,而c过程(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转录后形成的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故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RNA的基本组成单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用于对各选项的分析判断。图中a表示转录、b表示RNA的加工过程、c表示翻译、d表示多肽链经盘曲折叠形成具有特点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28.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二倍体),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
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高蔓、感病是显性性状。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 过程②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 经③处理获得的是由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多倍体植株
D. 经③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4
【答案】C
【解析】
过程①为杂交育种,要得到所需的纯种,需连续自交,以提高纯种的比例,A项正确;过程②为单倍体育种,因F1的基因型都相同,因此可以取F1中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B项正确;因该番茄植株是二倍体,所以经③处理(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的是由染色体加倍而成的二倍体植株,C项错误;育种的目的是选取纯合高蔓抗病植株,因F1产生4种基因型的雄配子,所以经③处理后获得的植株中符合生产要求的约占1/4,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多种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理解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原理,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9.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 幼苗中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并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C.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D. 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答案】B
【解析】
植物没有内分泌器官,植物激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激素的合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基因调节控制)调节控制,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处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造成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并非是顶芽和侧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C错误;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并非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D错误。
【点睛】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此外,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30.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 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图中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A.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1表示蚕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D.图中D1/D×100%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生态农业工程的构建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名师点睛】1、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3、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人是主要成员和中心环节。人们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身体代谢的利用和生活上的利用),同时又要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1为玉米叶肉细胞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甲、乙两品种玉米光合作用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①的[H]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结构),过程②中[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中有②过程发生而没有③过程发生时,则该细胞处于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
(3)图2中B点光强条件下,乙玉米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甲和乙玉米,较适宜在荫蔽条件下栽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2,推测光合色素含量较高的是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 还原C3 (3).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4). 叶绿体和线粒体 (5). 甲 (6). 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甲的真正光合速率小于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因素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2中甲、乙两种玉米光补偿点的高低判断哪一品种更适于在荫蔽条件下栽培,根据同一光照强度下甲、乙真正光合速率的大小判断其色素含量的多少。
(1)图1中过程①代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来自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过程②代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若叶肉细胞中有②过程发生而没有③过程发生,即没有氧气释放,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图2中B点时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乙玉米叶肉细胞可通过光反应和呼吸作用产生ATP,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4)据图2可知,甲玉米的光补偿点低于乙,说明甲较适宜在荫蔽条件下栽培。图2中,在最适光照强度下,甲、乙的净光合速率相近,但乙的呼吸速率明显大于甲,即甲的真正光合速率小于乙,推测乙的光合色素含量较高。
32.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子代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____________;黄色豌豆:绿色豌豆=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黄色圆粒)、________________(绿色圆粒)。
(2)在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占子代中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3)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分析可知,基因R、r和Y、y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基因r和y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1 (2). 1:1 (3). YyRr (4). yyRr (5). 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6). 1/4 (7). 1:1 (8). YyRR、YyRr (9). 自由组合 (10). 非等位基因 (11). 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黄色圆粒豌豆(Y_R_ )与绿色圆粒豌豆(yyR_ ) 杂交,后代中黄色:绿色=1: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圆粒:皱粒=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 。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详解】(1)分析柱形图可知,子代中圆粒豌豆:皱粒豌豆=3: 1 ,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黄色豌豆: 绿色豌豆=1 : 1,属于测交,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 ;因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 (黄色圆粒) , yyRr(绿色圆粒)。
(2)亲本的表现型为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则在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所占子代中的比例=1/2×1/4×+1/2×1/4=1/4;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 :1.
(3)由于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因此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YyRr。
(4)从以上分析可知,基因R、r'和Y、y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r和y之间的关系是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后代分离比推断法推断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即可。
33.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性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性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Kp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器官A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__________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性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排卵。
(3)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据图可知,Kp-10________________(“影响”或“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以上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核糖体 (2). GnRH神经元 (3). 垂体 (4). 减少 (5). 通过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增加,最终维持较高的雌性激素含量 (6). 不影响 (7). 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加强 (8).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
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过程①抑制K 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详解】(1)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
(2)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进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过程对Kp神经元2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启动过程②可使Kp释放量增加,使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进而促进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
(3)由图可知排卵日期是相同的,都是42天,故KP-10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由图可知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随着日龄的增加,提高产蛋率的作用逐渐增强。
(4) 综合上述分析; Kp-10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由神经细胞产生,存在神经调节,而Kp-10能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排卵,存在体液调节,故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的信息对图形的分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和识图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34.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引发的蝗灾及其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构。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图甲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蝗灾,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________点对应时间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________点对应时间引入了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____关系,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发生e→f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镶嵌 (2). 间接 (3). 牧草产量 (4). 数学 (5).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6).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7). 样方法 (8). a、b、c、d (9). e (10). 捕食、寄生 (11).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收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
分析乙图: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图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 群体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图中e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详解】(1)草原上不同地段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 有一定的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 ①由图甲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图甲曲线图属于数学模型。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因此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蝗灾,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②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图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图中e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35.利用紫外线诱变选育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及提取获得β胡萝卜素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选出高产突变菌种,还应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___,从用途上分析,该培养基类型是________。在接入菌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以避免杂菌污染。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②接种操作后,培养的平板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所用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所以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
(3)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_____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进行该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经过程⑥浓缩后,可用________法对色素分离并鉴定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
【答案】 (1). 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 (2). 选择培养基 (3). 高压蒸汽灭菌 (4). 玻璃涂布器 (5). 基因突变频率低 (6). 橙红 (7). 扩大所需菌体数量 (8). 纸层析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考查对培养基种类、功能、灭菌方法和接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未突变菌和突变菌的不同特点,利用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突变菌。
【详解】(1) 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突变菌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选出高产突变菌种,可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从用途上分析,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在接入菌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避免杂菌污染。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②接种操作后,培养的平板菌落分布均匀,则该同学的接种方法为涂布法,所用接种工具是玻璃涂布器;由于基因突变频率低,所以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
(3) 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因此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橙红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可更好地满足菌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进行该过程的目的是扩大所需菌体数量。经过程⑥浓缩后,可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并和标准样品进行对比。
【点睛】消毒和灭菌的比较
项目
条件
结果
常用方法
应用范围
消
毒
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煮沸消毒法
日常用品
巴氏消毒法
不耐高温的液体
化学药剂消毒法
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
灭
菌
强烈的理化因素
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烧灭菌法
接种工具
干热灭菌法
玻璃器皿、金属工具
高压蒸汽灭菌法
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