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普通班)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623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普通班)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623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普通班)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623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普通班)
展开河北省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普通班)
选择题(合计50个,每题1分)
1.关于探索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B.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也需设置空白对照
C.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D.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
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3.如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形成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A与ABA在植物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含量不同,但是含量都极低
B.GA与AB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C.GA与ABA形成过程的代谢途径相似,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D.北方植物在夏季产生脱落酸促进休眠,冬季产生赤霉素促进生长
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没有改变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
C.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处理种子可提高发芽率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5.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6.调节是生物体维持自身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B.由于敏感性不同,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垂体既能分泌激素,又与下丘脑相联系,所以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植物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
7.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
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浓度时A具有最大值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用生长素处理的枝条扦插是不能成活的
B.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
D.顶芽产生生长素,所以顶芽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此现象称顶端优势
9、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⑥
10.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密度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的密度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D.血细胞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的数量
1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密度与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13.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可能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14.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 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15.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代替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的影响(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矿质营养
1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
17.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18.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降低竞争强度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
19.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3N0 B.1.69N0
C.2.3 N0 D.5.29N0
20.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知识来看,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D.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21.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22.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23.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24.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编号 | 生态系统 | 采收 对象 | 现有生物量 | 年增长率/% | 年采收量 |
① | 马尾松林 | 马尾松 | 200000 m3 | 2 | 1000 m3 |
② | 淡水湖泊 | 鲫鱼 | 10000 kg | 35 | 3600 kg |
③ | 山地 | 甘草 | 1000 kg | 20 | 300 kg |
④ | 滩涂 | 沙蚕 | 10000 kg | 30 | 500 kg |
A. ① B.②
C.③ D.④
25.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26.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ab之间有一点可能与bc之间一点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培养酵母菌过程中需定期加入培养液,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27.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d点对应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2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29.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第6年 | 第7年 |
增长率 | 0.66 | 1.24 | 2.81 | 3.67 | 2.94 | 1.65 | 0.03 |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30.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3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食物联系,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
32.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33.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3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5.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只以一种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D.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级递减
36.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37.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 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8.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20%,死亡率为10%
B.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39.如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K1和K2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组成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
D.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4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41.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
A.考察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
B.某海洋水下多少米没有生物种群分布
C.某树林中林冠生活着鹰,中层生活着山雀,下层生活着画眉
D.将驼鹿引进某孤岛多年跟踪发现其数量呈S型增长
42.下列对竞争和捕食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最终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
B.两种生物竞争必然导致一个种群灭绝
C.鸡吃玉米粒,牛吃玉米的秸秆,因此鸡和牛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D.一个个体把另一个个体吃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
43.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44.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45.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4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7.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c+d
48.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
B.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一般是双向的
C.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D.从能量流动来说,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50.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的全部消失
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51.(10分)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本实验中,需用试剂处理月季插条的 (填“形态学上端”或“形态学下端”);由图中数据初步显示,植物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生根表现出 作用。
(2)该实验能否证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两重性的作用?_______
(3)为了探究激素类似物乙是否也能发挥类似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即也可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应在 μmol/L区间再设置系列浓度梯度重复试验。
(4)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至少设计 组实验。
52.(12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分群活动的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土壤中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填生态系统成分)。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_____(支持?不支持?)该假说。
(4)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53.(8分)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此湖泊中相当于一个________。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0.0028 | 0.027 | 0.027 | 0.35 | 0.34 |
(2)若该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3)由于湖泊上游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在湖水上游修建了厌氧沉淀池等,污水先经沉淀处理,其主要通过池中的微生物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被植物利用。此湖泊的污染和治理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
(4)右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若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54.(10分)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变软,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
(2)由图可知,乙烯需与细胞质中相应的______结合才能发挥调控作用,即启动细胞核中的 (转录?翻译)过程,进而合成并分泌_________,使细胞壁水解导致果实变软。
(3)在乙烯发挥促进果实成熟、变软生理作用的过程中,结构④___________将纤维素酶前体加工成活性纤维素酶并包装、运输。
参考答案
选择题(合计50个,每题1分)
1-5BDDCB 6-10DCCDA 11-15BBBCC 16-20ABDDA 21-25DDACD
26-30DCCCC 31-35DDCDB 36-40BCABB 41-45DDBDB 46-50CBCDC
51.(10分)
(1)形态学下端 促进 (2)不能 (3)0〜1 (4)4组
52.(12分)
(1)同一
(2)群落 分解者
(3)支持
(4)雌鹿或雄鹿 相同
53.(8分)
(1)生态系统
(2)见下图
(3) 速度和方向
c1/(a1+b1+c1+d1) [或(a2+b2+c2+d2)/(a1+b1+c1+d1)]
54.(10分)
(1)信息 (2)受体 转录 纤维素酶
(3)高尔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