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6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6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1含解析
-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3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4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5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7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8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联练题6含解析
展开(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联练题(6)含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1945年9月9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这一天的南京城到处呈现着一片欢乐的景象,街头巷尾,人人____________,对胜利和平的欢欣表露无遗。②雷达兵连队举行唱歌比赛,士兵伯少帅一曲《怒放的生命》让全场沸腾起来,他还不忘和台下的战士握手互动,一副明星范,让战士们______________。③“浙北高速”在湖州设点招聘147名高速公路收费员,前往应聘的有1 600多人,其中720多人有大专以上学历,这让招聘单位____________,也引发许多议论。A.乐不可支 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B.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乐不可支C.喜形于色 乐不可支 喜出望外D.喜出望外 喜形于色 乐不可支解析:本题给出三个意义比较接近的成语“乐不可支”“喜形于色”“喜出望外”,这三个成语都含有“高兴”的意思,但又有差别。其中,“乐不可支”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强调快乐的程度;“喜形于色”形容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色上;“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第①句说的是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举行给国人带来的欢欣,用“喜形于色”准确地写出国人的欢欣,又与下句“对胜利和平的欢欣表露无遗”相照应,比较恰当。第②句说的是士兵伯少帅演唱时那一副明星范给战士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用“乐不可支”来形容战士们快乐的情态,比较恰当。第③句说的是“浙北高速”要招聘高速公路收费员,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应聘,更出乎招聘单位意料的是大专以上学历有720多人,句子强调出乎意外,故用“喜出望外”比较恰当。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安德鲁执导了一部英国电影《45周年》,被认为:“克制隐忍,引人深思,充满了真实的情感。是一部难得的杰作。” B.中国的古代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有这样彪炳史册的壮举,离不开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 C.一名弱女子流落天涯,热情的海南古人,不仅教会了她制棉织锦,助其青史流芳,还收留了她。 D.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来源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生境趋于退化、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多个方面。 解析:A项,偷换主语,在“被认为”前加“这部电影”。B项,主宾搭配不当,“古代是国家”错,应为“古代的中国”。C项,语序错误,“不仅”“还” 两句调换。答案:D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犬子能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全靠老师您的悉心指导,我内心非常感激。B.阁下降尊纡贵,千里迢迢拜访寒舍,鄙人深感荣幸。C.毕业时,你送给我的书和照片,我一直惠存着。每当想起你,我都会拿出来看看。D.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然因琐事繁杂,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B项,“拜访”是敬辞,这里误用,可改为“光临”。C项,“惠存”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奉书”是谦辞,是说自己给人写信,不能用于别人。答案:A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导学号 56110065)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_①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__②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_③__。答:① ② ③ 解析: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语段的核心话题,理清展开的思路,依据前后语境的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一处,前面说“不仅……”,后面自然是“而且……”,具体的内容应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内容填写;第二处,“但是”表示转折,前面是说为人类造福,后面应当表现气候对人类的不利方面;第三处,是横线前面所说的方法所收到的效果。答案: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红色的果子不一定好吃,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博学多才。他能说会道,所以,他一定胸无点墨,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就可以全面把握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权。以前,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现在症结找到了,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了。①能说会道,不一定胸无点墨。②__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一定全面把握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权__。③__症结找到了,理想不一定就能实现__。[解析] 5分,答对一处给3分,答对两处给5分。6、下列对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B.“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D.“会试”是明清两代每四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解析:“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答案:D 二、文言文把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选自《陈书·列传第三》)译文: 【参考答案】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最孝,十四岁那年,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自己的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生活及安葬的费用。 三、现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苏长和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41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B.“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C.“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解析] “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曲解文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B.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C.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解析] “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C.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D.“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解析] A“这种思想”指代内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C“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无据。D“主要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理解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