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生物新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集训:31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学案
展开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
D [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A、B、C正确,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一般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分群落的依据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某草原上不同种群呈镶嵌分布,体现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
D.群落的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C [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四种之外,还有共栖等,C错误。]
3.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
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
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偏小,造成种群密度偏大,A错误。]
4.(2019·河南周口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
5.(2019·哈尔滨六中高三模拟)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个森林中落叶松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样方法既可调查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丰富度
C.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群落丰富度的提高
D.演替是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
B [落叶松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在丰富度与种群密度调查中都可以使用样方法,B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生物种类没有增加,所以丰富度不变,C错误;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错误。]
6.(2019·湖北恩施高三模拟)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D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
7.(2019·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B.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很大,但是其他自然因素影响也很大,比如地震、海啸等,D错误。]
8.(2019·揭阳市高三一模)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池塘混养技术。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和青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等为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B.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B [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A错误;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体现了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和流入下一营养级之外,还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错误;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所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但因为资源有限,不会呈“J”型曲线持续增长,D错误。]
9.(2019·海南高考)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______________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应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 (1)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即通过就地保护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食物网复杂,营养结构复杂,因此消费者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
[答案] (1)自然保护区 (2)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10.(2019·衡水市高三二模)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其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
入侵生境 | 幼苗密度(株/m2) | 成熟植株 密度(株/m2) | 成熟植株 高度(cm) |
草地 | 468 | 123 | 120 |
人工林 | 548 | 95 | 115 |
自然林 | 688 | 64 | 84 |
分析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
(1)从不同生境的幼苗密度来看,最适宜紫茎泽兰定居的生境是____________;从成熟植株的密度和高度来看,最容易受紫茎泽兰入侵的生境是____________,综合来看,与草地和人工林相比,自然林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2)泽兰实蝇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泽兰实蝇将卵产在植株的茎尖,孵化后的幼虫蛀食幼嫩部分,并在植株顶端形成虫瘿,阻碍植株生长和繁殖。两者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在调查某一沙地的植被演替时发现,随着演替的进行,研究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请尝试解释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表可知,从不同生境的幼苗密度来看,自然林的幼苗密度最大,故最适宜紫茎泽兰定居的生境是自然林。从成熟植株的密度和高度来看,草地中紫茎泽兰成熟植株的密度和高度最大,故最容易受紫茎泽兰入侵的生境是草地。与草地和人工林相比自然林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2)由于泽兰实蝇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且孵化后的幼虫蛀食幼嫩部分,故两者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3)由于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所以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4)由于灌木树冠低矮,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所以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而根系发达,则能从土壤中吸取较多水分。
[答案] (1)自然林 草地 抵抗力 (2)捕食 (3)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 (4) 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取较多水分
11.(2019·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质检)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物种 | 第1年 | 笫5年 | 第10年 | 第15年 | 第20年 |
a | 5 | 10 | 2 | 0 | 0 |
b | 1 | 2 | 5 | 3 | 3 |
c | 0 | 1 | 3 | 8 | 6 |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
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D [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适应环境,C错误。]
12.(2019·北京延庆区高三模拟)大蓝蝶幼虫分泌的蜜汁是红蚁最喜欢的食物,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将其带回蚁巢,和同类一起分享其分泌的蜜汁,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会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和声音,让红蚁误认为它是自己的同类,大蓝蝶幼虫就可以在蚁巢内走动且大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蚁有助于大蓝蝶幼虫避开与其他蝴蝶幼虫的竞争
B.大蓝蝶幼虫和红蚁两者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C.大蓝蝶可以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
D.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C [由题中“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将其带回蚁巢,和同类一起分享其分泌的蜜汁”可知,红蚁有助于大蓝蝶幼虫避开与其他蝴蝶幼虫的竞争,A正确;大蓝蝶幼虫和红蚁两者是相互选择的结果,B正确;没有红蚁,大蓝蝶幼虫就无法吃红蚁卵和幼虫,并躲避天敌,因此大蓝蝶不能在没有红蚁的地方繁衍后代,C错误;由题意可知,大蓝蝶幼虫与红蚁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D正确。]
13.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最初的优势种苔藓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逐渐消失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植物个体数发生了变化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C [图1中最初的优势种苔藓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逐渐被取代,但没有消失;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
14.(2019·衡水金卷)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C.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D.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决定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各个群落不都具有呈指数增长的特性,因为各种群间要受到竞争、捕食等多种关系制约,B项错误。]
15.(2019·武汉市高三调研)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物种组成 | 物种种类(种) | |||
0~10年 | 10~20年 | 20~30年 | 30~40年 | |
藤本层 | 3 | 0 | 0 | 0 |
灌木层 | 22 | 1 | 1 | 0 |
乔木层 | 23 | 26 | 20 | 10 |
回答下列问题:
(1)0~40年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消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窗的形成与发育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0~40年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是藤本植物和灌木消失,只剩下了乔木层,体现了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是群落演替的过程。(2)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会消失,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生活在森林的下层,若林窗关闭,则它们得到的阳光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逐渐被淘汰。(3)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则会出现林窗关闭,森林下层植物获取阳光减少,则会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的现象,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 (1)属于 它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两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逐渐被淘汰 (3)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