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复习模式江苏专用讲义:模块三第十四单元第30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429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复习模式江苏专用讲义:模块三第十四单元第30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429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复习模式江苏专用讲义:模块三第十四单元第30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7429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复习模式江苏专用讲义:模块三第十四单元第30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展开第十四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30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四大发明对中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 (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2)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它未能使中国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独领风骚,更没有使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
(1)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3)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1)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 ①体裁: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 ②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②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使文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宋元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商品经济发展、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学作品不断出现。 ③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
2.书法艺术 |
“中国画” 或称“国画”,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名词。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用毛笔、墨汁或特定的矿物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传统绘画形式的称呼。
1.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1)追求抒情写意是其主要特色。 (2)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3)反映了从注重写实到注重意境的变化。 |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②中国画又称国画,包括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③文人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其突出特点是写意,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④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
1.“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
A.使蔡伦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C.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D.便利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解析:选D 由“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植物纤维”“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等信息可知,这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故选D项。
2.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早期影响较大的一部书,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之多。这说明当时( )
A.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B.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
C.活字印刷技术迅速推广 D.彩色套印技术已经成熟
解析:选B 根据时间和材料中“版块达十三万之多”可知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在隋唐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B项正确;北宋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彩色套印技术,故D项错误。
3.下面方框中的文字体现中国古代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 )
A.《诗经》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解析:选B 从材料“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中可以分析出这种文学形式是唐诗,故B项正确。
4.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 )
A.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
D.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解析:选D A项是印刷术的作用,B项是火药的推动,C项是指南针用于航海,都是从一方面进行论述,综合可以看出这三大发明推动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故D项正确。
5.古人认为:书是心画,书如其人,人书一致。其人和其书是飘逸的,潇洒超俗,像天上的浮云,舒卷自如;其人其书又是矫健的,遒劲妩媚。下列哪幅字符合材料中描述的特点( )
解析:选A 上述表达的是古代书法中的小篆的特征,而选项中A项属于小篆,B项属于楷书,C项属于草书,D项属于行书,故选A项。
史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 [教你读史] 史料一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涉及四大发明的总体影响;第二个层次涉及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史料二强调了科技成果在中外的不同用途,由划线部分可知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发挥其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史料三“与西方相比”中国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相当薄弱,表明中国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 [史论形成] 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
史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 | |
史料三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
主题二 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史料一 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当时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领域。明清小说代表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其中《红楼梦》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宋代话本把小说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史料列举了明清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表明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思想内容丰富。 史料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明清小说分做四派,表明明清小说的突出特点是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水平高超。 [史论形成] 明清小说的艺术特点 (1)艺术结构: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2)语言风格: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表现方法: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也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准则。 (4)形象塑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史料二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
1.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史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提示] 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2.“中国书法”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料] 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和中国书法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中国书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提示] 有利于辨识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继承、研究和保护“中国书法”。
3.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史料]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元代倪瓒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探究] 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 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
4.戏曲艺术
[史料一]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史料二]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探究] 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社会功能。
[提示] 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一、古代中国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3.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空气,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古代中国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中国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出现了反映帝国气势恢弘的汉赋。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题组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解析:选C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等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比较普遍,故本题选择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涉及活字印刷,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雕版印刷仅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2.(2011·江苏高考)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A项错误;题干中“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只是指出了邸报在明崇祯十一年前为写本,B项错误;毕昇发明泥活字后,元朝出现木活字,C项错误;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指南针出现于战国,火药在唐末已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D项正确。
题组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3.(2018·江苏高考)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选A 题干的关键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体现了元曲贴近生活,易受欢迎的特征,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均不能反映,排除。
4.(2017·江苏高考)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选C 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5.(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汉初盛行,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儒家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赋宣扬的是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6.(2012·江苏高考)“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选A 题干中的《郑》《卫》均属《诗经·国风》中的篇目,国风是民间歌谣,真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故最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A项。
7.(2013·江苏高考)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选D 通过题目中的甲骨文和楷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所以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楷体字是由隶体字演变过来的,楷体端庄严谨而不是飞舞飘逸;C项错误,从图片中两种字体的对应可知甲骨文是可识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