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十一单元第40讲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展开第40讲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
一 “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
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拾遗]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养生),一个是治国。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问题探究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提示: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问题探究2]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3)社会的发展,要求新的思想。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把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三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举措
[问题探究3] 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1)政治: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3)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拾遗] 太学建立的影响
(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儒学发展。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
(4)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教材拾遗] 儒学主流地位确立对隋唐以后历史的影响
(1)儒生不仅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
史料精研 微解重难
微解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
一 ①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②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③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④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三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四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解读] 上述史料是不同的人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这为我们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精研探究] 上述史料是如何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
试答:
提示:由史料一中①可知新儒学有唯心化倾向;由②可知新儒学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成有重大积极作用。由史料二中③④可知新儒学禁锢、封闭了人们的思想,消极作用严重。由史料三可知,新儒学推动人们积极研习儒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由史料四可知,新儒学维护封建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归纳总结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要点突破 深化拓展
要点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使得政府重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例] (2020·四川绵阳二诊)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项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项;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项错误;D项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排除。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9·全国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D两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根据上古文献编订而成,孔子吸收其中精华,创立了儒家学说,故C项说法正确。《论语》记录孔子言论,阐发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B、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2020·晋冀豫三省模拟)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答案 C
解析 “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
2.汉时,在贵族和庶民中,丈夫死后妻子改嫁者司空见惯,不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开国功臣陈平之妻,曾五次嫁人。董仲舒说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反映了汉代( )
A.司法官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于成年男子
C.婚姻从不受儒家思想影响
D.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有一定自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社会对寡妇改嫁持认可态度,说明当时封建礼教不像明清时期那样严重束缚妇女的发展,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有一定的自由,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司法官判案重情或重法问题,故排除A项;B、C两项违背史实,均排除。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南通高二期末)“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这一主张( )
A.使以后思想文化再无发展
B.体现当时君主专制已达到顶峰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D.使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世界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结束了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但思想文化再无发展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的体现,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B项错误;“独尊儒术”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需要,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在当时以积极作用为主,C项正确;儒家思想对科学的发展应辩证地看,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世界,D项错误。
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表明皇帝对天地的祭祀是神圣而重要的,反映出君权神授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神化皇权,没有强调遵从纲常伦理,也未提及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和废除郡国并行制,故B、C、D三项错误。
3.(2020·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有利于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4.(2020·山东青岛调研)下表表明( )
层级 | 中央 | 郡国 | 县 | 乡 | 聚 |
官学 | 太学 | 学 | 校 | 庠 | 序 |
私学 | 精舍→书馆 |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被打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央—郡国—县—乡—聚都设置了官学,私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学的空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唯一的途径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
5.(2019·四川绵阳一诊)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可知,白虎观会议促进了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思想大一统,故A项正确。“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儒家内部的统一,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故C项错误;“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
6.汉武帝派董仲舒弟子吕步舒办理淮南狱案,吕步舒根据《春秋》断狱,无须奏请朝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这表明( )
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 B.汉代政治深受儒学影响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伦理成为日常规范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看,吕步舒的行为是以儒家经义断案决狱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虽符合汉代的史实,但与题意不符;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以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
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答案 (1)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以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以刑辅德思想。
背景: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已经迫在眉睫;土地兼并严重,商人垄断盐铁和商业,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汉初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匈奴势力正在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
(2)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
影响: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边疆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一“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知,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根据材料一“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理论和以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根据材料一“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可知,董仲舒主张以刑辅德。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时期面对的社会问题,从中央集权、土地兼并、无为思想、边疆问题等方面总结董仲舒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朝抽去……‘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可知,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是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第二小问,结合清朝发展“大一统”思想的目的,从巩固统一、推动民族融合、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