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岳麓版讲义: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提升
展开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 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专题二 古代中国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演变
时代 | 知识定位 |
周代 |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
秦朝 |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
汉朝 |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
唐朝 |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宋朝 |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政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明朝 |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
专题三 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
1.发展演变
(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
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
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
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
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2.特点
(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2)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
(3)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4)古代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
专题四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与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对比
国别 | 古代中国 | 古希腊 | |
差异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民主政治制度 | |
原因 | 政治 | 大一统的帝国 | 小国寡民的城邦 |
经济 | 小农经济的发展 | 工商业发达 | |
文化 | 儒家、法家思想的影响 | 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 | |
地形 | 平原广大 | 多山多岛,临海,港湾多 | |
政治特点 |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 |
积极作用 |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大型工程的兴建,有利于保障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 |
消极作用 | 极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人类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 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轮流执政的极端民主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导致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于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的着意点就是前者,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15分)
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特点”即“创新”或突出之处,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治所”“中央直辖”“职责”“地位”及“权力”。“工作机制”指工作的程序及其内容。
试答: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并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10分)
“功能”即功效或作用。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效忠”“制衡”。并思考:“效忠”什么?“制衡”什么?“效忠”和“效率”的关系在材料中非常明确。“说明”就是“解释”:为何“效忠”优先?“效率”怎么保证?这都要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视野下来审视。
试答:
答案 (1)特点: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
机制: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目的: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功能: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古代中国是个“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规律总结]
“特征、特点”类设问答题方法:这一类设问回答难度最大,因为答题角度难以确定。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背景、目的、方式、过程、内容、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例如本题中刺史的特点“治所不固定”是从空间角度总结,“位卑权重”是从内容及影响角度总结,“中央直辖”是从方式角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