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艺
展开
第3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艺
1.造纸术
(1)发明:西汉时期发明植物纤维纸。
(2)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
3.火药
(1)出现:最早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
(2)应用: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
(3)传播: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震动西方社会。
4.指南针
(1)源头:战国时人们发明司南。
(2)发明: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影响
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印刷术在文化;火药在战争;指南针在航海。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弗兰西斯·培根
核心论点: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3.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创黄道游仪、实测了子午线长度,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
1.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
2.东汉时期:《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1.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3.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1.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1)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2)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五禽戏。
3.明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1.起源:新石器时代出现刻画符号。
2.发展
(1)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3)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后推广隶书。
朝代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及作品
艺术特色
魏晋
南北
朝
对汉末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进
“书圣”王羲之;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讲究神韵
隋唐
封建社会繁荣
张旭、怀素的草书
狂放不羁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注重规
范法度
宋代
重文,市民阶层兴起
宋四家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强调个性化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殷商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1.历程
(1)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岩画、壁画等是绘画源头;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的绢帛作品。
(2)汉代: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3)魏晋:文人画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4)唐代: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5)宋代:文人山水画更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兴起,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明清:文人画艺术风貌不拘成法,成就突出。
2.特点: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构图解史】
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信息提取:造纸术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促使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促进了人们精神的解放。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科技
信息提取: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主要服务于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天文学、农学、数学、医药学是古代科技的四大优势学科。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为代表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构图解史】 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信息提取:从先秦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的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体现了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漫画解史】 《诗经》的思想特征
信息提取:《诗经》中有许多关于民众耕作的描述,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漫画解史】 “小说”兴起的背景
信息提取: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市民阶层的扩大。
【精巧点拨】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构图解史】 汉字的演变及特点
信息提取: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1.先秦诗歌
特点
地位
《诗经》
保存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句式;采用“赋、比、兴”手法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楚辞
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自由灵活的句式,表达丰富思想感情
开创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先河
2.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3.唐诗:韵律工整、回还有致;抒发情怀。
(1)李白——其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人称“诗仙”。
(2)杜甫——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人称“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3)白居易——其诗通俗易懂,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4.宋词
(1)特点:又称“长短句”,并可配乐演唱。
(2)代表人物及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5.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汉族文人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6.明清小说
(1)成就
①通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
②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③批判现实力作:《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2)评价: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上达到新高峰,成为古典文学瑰宝。
明清小说的特点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核心论点: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戏曲萌芽于“傩”,后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其间经历了宫廷晏乐、南戏、杂剧、昆曲等,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
【构图解史】 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
信息提取:书法艺术分为书法和篆刻两大体系,书法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经历了由繁到简和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有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成熟的四大字体。
【名师指津】 汉字 VS 书法
(1)中国汉字的起源是新石器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名师指津】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前期以政治因素为主,后期则以经济因素为主,而知识群体则自始至终都起了重要作用。
【构图解史】 京剧的发展过程
信息提取: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是京剧起源的标志;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兼收并蓄,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正式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重点一 古代中国科技特点及地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2.经验科学
“经验科学”是“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的具体的实用性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甚。
[对点训练] 1.(2020·湖北八校联考)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年)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解析:选C。据题干中李约瑟肯定的“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中西科技交流的特点
史料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手推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及特点。
【思考】 中西科技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试答:
【提示】 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5)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政策: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6)科学家本身: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
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
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重点二 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特色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对点训练] 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B.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佛教影响逐渐增强
D.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解析:选D。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发展,故选D项;民间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中主旨是通俗读物样式和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改进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是文学作品世俗化的表现,不能说佛教的影响逐渐增强,排除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明清小说创作的背景和特点
史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后: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解读】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史学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利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试答:
【提示】 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的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宋元文化的繁荣和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1)宋元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宋朝在治国方针上,贯穿着宽仁尚礼的精神,对于民间文化事业、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没有过多干预。因此,宋朝有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
(2)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唐宋以后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崛起
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表现在文化方面,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重点三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风俗画
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
2.文人画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
3.山水画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描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
4.写意画
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
[对点训练] 1.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大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对点训练] 2.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 )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可知,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故选A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理学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史料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例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宋代绘画的特点及成因。
【思考】 宋代理学兴盛对绘画特色的影响是什么?
试答:
【提示】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绘画上就是更加注重意境。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也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理想、情怀和能力。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
命题点:唐代诗歌反映的社会风尚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选C。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卷Ⅲ·T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命题点:唐代书法艺术特点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选C。A、D两项违背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这两项说法偏颇,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
3.(2019·高考海南卷·T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
命题点:元曲的形成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世贞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是元曲,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创作而形成的新文体,因此D项正确。元曲形成并兴盛于元朝,不是南北朝、唐朝和北宋,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4.(2017·高考海南卷·T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
命题点:元杂剧的特点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解析:选A。图中的图案体现了元曲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项正确。
5.(2018·高考全国卷Ⅲ·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命题点: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而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6.(2018·高考江苏卷·T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
命题点:元曲的特点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选A。题干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表明元曲能贴近大众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寄情山水,B项错误;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7.(2017·高考全国卷Ⅲ·T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命题点:书法艺术的演变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8.(2017·高考江苏卷·T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
命题点:中国画的特点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选C。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9.(2018·高考全国卷Ⅱ·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命题点:明代昆曲的影响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选D。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10.(2016·高考全国卷Ⅱ·T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命题点:古代书法的演变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卓越名校联盟联考)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选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流行,据此可知,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选C项。
2.《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 )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解析:选B。根据材料“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可知,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民间不识,故选B项。
3.右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勒,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 )
A.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解析:选C。宋朝画作描绘细致入微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故选C项。《果熟来禽图》是花鸟画,是写实画作,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该画作不能体现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项。
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C。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由上所述可知C项正确。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 ( )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关系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但“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甲骨卜辞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2.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解析:选D。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
3.(2020·福建福州二模)
时间
主要农学著作
战国
《神农》《野老》
秦汉魏晋南北朝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隋唐两宋
《耒耜经》《农书》《耕织图》
元明清
《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
上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 ( )
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
解析:选A。据表格中所列举的众多农学著作,再结合其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如《农政全书》不但系统记载历代农业经验,吸收了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吸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授时通考》主要记述了古代中国农副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等等,故选A项。
4.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可知,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
5.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明朝后期西学的传入为当时的读书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我国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学东渐是单向传输的,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欧洲启蒙运动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6.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B。据图片可知,古代中国科技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占有很大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学科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的,这一科技成果分布状况正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科技仅仅局限于娱乐与读经这些最基本的层次,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凸面镜对西方科技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中西传统科技的横向比较,故B项错误;仅仅通过一个凸面镜并不能断定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根据史实,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曾长期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故D项错误。
8.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十二气历是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把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所以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
A.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解析:选C。紧扣题干中的“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信息可知,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从根源上看,仍然服务于农耕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
9.(2020·广东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解析:选B。分析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可知,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
10.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 ( )
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 B.源远流长持续稳定
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 D.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中国的文字,这不能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亘古不变,且中国文化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没有涉及中国近代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排除D项。
11.(2020·广东汕头三模)
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中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 ( )
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
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
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解析:选B。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可以看出,相对于汉代画像石,北朝的壁画吸收了外来文化风格,说明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密切,而汉朝并没有这一表现,由此可推知汉至北朝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故选B项。
12.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唐诗的风格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的风格与当时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注重艺术的规矩法度有关,宋诗的风格与当时以文治国,理学兴起相关,故选D项。
13.(2020·百校联盟联考)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这反映了当时 (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
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
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冲击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B项。
14.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寓褒贬、别善恶”可知,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了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体现社会伦理秩序,排除A项;仅由材料对脸谱的描述不能得出京剧艺术成熟,排除B项;脸谱并不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排除C项。
15.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
A.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解析:选D。据题干“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选D项。从材料不能得出北京是文化中心,排除A项;“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说明江南文化并不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流动,并非文化交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列出了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解析:据题干材料《西游记》的三个情节,从中提取两个细节,对两个细节进行解读,指出细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事件,然后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简要说明,可以是原
因,也可以是影响、作用,历史现象要准确,说明要简明扼要,史论要结合,逻辑要严密,论证要充分。
答案:示例
细节
历史现象(事件)
说明(写出一点即可)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
唐僧到印度求佛法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人善于学习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佛教和文化的发展
西凉女国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母系氏族部落
中原汉文化的先进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落后
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
儒学的教化作用
儒学的发展和世俗化(理学);教化作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佛教的流行
唐代的开放;统治集团的态度;社会发展对佛教的需求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大闹天宫
反封建专制斗争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1.造纸术
(1)发明:西汉时期发明植物纤维纸。
(2)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
3.火药
(1)出现:最早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
(2)应用: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
(3)传播: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震动西方社会。
4.指南针
(1)源头:战国时人们发明司南。
(2)发明: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影响
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印刷术在文化;火药在战争;指南针在航海。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弗兰西斯·培根
核心论点: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3.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创黄道游仪、实测了子午线长度,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
1.春秋战国: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
2.东汉时期:《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1.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3.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1.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1)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2)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五禽戏。
3.明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1.起源:新石器时代出现刻画符号。
2.发展
(1)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3)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后推广隶书。
朝代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及作品
艺术特色
魏晋
南北
朝
对汉末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进
“书圣”王羲之;其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讲究神韵
隋唐
封建社会繁荣
张旭、怀素的草书
狂放不羁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注重规
范法度
宋代
重文,市民阶层兴起
宋四家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强调个性化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殷商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1.历程
(1)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岩画、壁画等是绘画源头;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的绢帛作品。
(2)汉代: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3)魏晋:文人画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4)唐代: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吴道子。
(5)宋代:文人山水画更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兴起,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明清:文人画艺术风貌不拘成法,成就突出。
2.特点: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构图解史】
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
信息提取:造纸术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促使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促进了人们精神的解放。
【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科技
信息提取: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主要服务于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天文学、农学、数学、医药学是古代科技的四大优势学科。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为代表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构图解史】 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
信息提取:从先秦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的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体现了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漫画解史】 《诗经》的思想特征
信息提取:《诗经》中有许多关于民众耕作的描述,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漫画解史】 “小说”兴起的背景
信息提取: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市民阶层的扩大。
【精巧点拨】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构图解史】 汉字的演变及特点
信息提取: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1.先秦诗歌
特点
地位
《诗经》
保存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句式;采用“赋、比、兴”手法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楚辞
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自由灵活的句式,表达丰富思想感情
开创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先河
2.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3.唐诗:韵律工整、回还有致;抒发情怀。
(1)李白——其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人称“诗仙”。
(2)杜甫——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人称“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3)白居易——其诗通俗易懂,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4.宋词
(1)特点:又称“长短句”,并可配乐演唱。
(2)代表人物及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5.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汉族文人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6.明清小说
(1)成就
①通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
②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③批判现实力作:《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2)评价: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上达到新高峰,成为古典文学瑰宝。
明清小说的特点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核心论点: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戏曲萌芽于“傩”,后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其间经历了宫廷晏乐、南戏、杂剧、昆曲等,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
【构图解史】 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
信息提取:书法艺术分为书法和篆刻两大体系,书法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经历了由繁到简和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有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成熟的四大字体。
【名师指津】 汉字 VS 书法
(1)中国汉字的起源是新石器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名师指津】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前期以政治因素为主,后期则以经济因素为主,而知识群体则自始至终都起了重要作用。
【构图解史】 京剧的发展过程
信息提取: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是京剧起源的标志;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兼收并蓄,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正式形成;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重点一 古代中国科技特点及地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2.经验科学
“经验科学”是“理论科学”的对称。指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的具体的实用性科学,一般较少抽象的理论概括性。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法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一般科学的早期阶段属经验科学,化学尤甚。
[对点训练] 1.(2020·湖北八校联考)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年)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解析:选C。据题干中李约瑟肯定的“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的本原”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中西科技交流的特点
史料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手推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及特点。
【思考】 中西科技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试答:
【提示】 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5)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政策: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6)科学家本身: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
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
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重点二 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特色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对点训练] 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B.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佛教影响逐渐增强
D.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解析:选D。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发展,故选D项;民间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中主旨是通俗读物样式和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改进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是文学作品世俗化的表现,不能说佛教的影响逐渐增强,排除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明清小说创作的背景和特点
史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后: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解读】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史学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利用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试答:
【提示】 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的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宋元文化的繁荣和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1)宋元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宋朝在治国方针上,贯穿着宽仁尚礼的精神,对于民间文化事业、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没有过多干预。因此,宋朝有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
(2)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唐宋以后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崛起
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表现在文化方面,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重点三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风俗画
以市井风情为题材,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
2.文人画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写意为原则,以自娱为目的;时代特点明显。
3.山水画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在题材上,讲究布局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突破时空限制,广摄景物,有高远、深远、平远等多种取景方法,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描写,追求主观情致和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形写意”乃至“得意忘形”)。
4.写意画
国画的一种画法,俗称“粗笔”,跟“工笔”相对。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绘画风格。
[对点训练] 1.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是对外开放的,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大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对点训练] 2.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 )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可知,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故选A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理学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史料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例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宋代绘画的特点及成因。
【思考】 宋代理学兴盛对绘画特色的影响是什么?
试答:
【提示】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绘画上就是更加注重意境。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也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理想、情怀和能力。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
命题点:唐代诗歌反映的社会风尚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解析:选C。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卷Ⅲ·T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命题点:唐代书法艺术特点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选C。A、D两项违背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这两项说法偏颇,排除;B项说法太绝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
3.(2019·高考海南卷·T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
命题点:元曲的形成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世贞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是元曲,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创作而形成的新文体,因此D项正确。元曲形成并兴盛于元朝,不是南北朝、唐朝和北宋,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4.(2017·高考海南卷·T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
命题点:元杂剧的特点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解析:选A。图中的图案体现了元曲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项正确。
5.(2018·高考全国卷Ⅲ·T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命题点: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而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6.(2018·高考江苏卷·T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
命题点:元曲的特点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解析:选A。题干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表明元曲能贴近大众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寄情山水,B项错误;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7.(2017·高考全国卷Ⅲ·T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命题点:书法艺术的演变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8.(2017·高考江苏卷·T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
命题点:中国画的特点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选C。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项错误。
9.(2018·高考全国卷Ⅱ·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命题点:明代昆曲的影响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选D。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10.(2016·高考全国卷Ⅱ·T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命题点:古代书法的演变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卓越名校联盟联考)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选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流行,据此可知,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选C项。
2.《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 )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解析:选B。根据材料“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可知,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民间不识,故选B项。
3.右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勒,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 )
A.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解析:选C。宋朝画作描绘细致入微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故选C项。《果熟来禽图》是花鸟画,是写实画作,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该画作不能体现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项。
4.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C。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由上所述可知C项正确。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 ( )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到后期天人关系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但“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甲骨卜辞影响的是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2.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 )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解析:选D。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
3.(2020·福建福州二模)
时间
主要农学著作
战国
《神农》《野老》
秦汉魏晋南北朝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
隋唐两宋
《耒耜经》《农书》《耕织图》
元明清
《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
上表为我国古代主要农学著作统计简表。这反映出我国 ( )
A.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农学研究最为突出 D.农本思想日益完善
解析:选A。据表格中所列举的众多农学著作,再结合其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如《农政全书》不但系统记载历代农业经验,吸收了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吸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授时通考》主要记述了古代中国农副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等等,故选A项。
4.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可知,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
5.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明朝后期西学的传入为当时的读书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我国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学东渐是单向传输的,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欧洲启蒙运动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6.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解析:选B。据图片可知,古代中国科技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占有很大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学科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的,这一科技成果分布状况正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7.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科技仅仅局限于娱乐与读经这些最基本的层次,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凸面镜对西方科技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中西传统科技的横向比较,故B项错误;仅仅通过一个凸面镜并不能断定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根据史实,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曾长期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故D项错误。
8.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十二气历是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把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所以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
A.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解析:选C。紧扣题干中的“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信息可知,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从根源上看,仍然服务于农耕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
9.(2020·广东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解析:选B。分析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可知,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
10.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 ( )
A.博大精深领先世界 B.源远流长持续稳定
C.一脉相承亘古不变 D.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中国的文字,这不能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亘古不变,且中国文化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中国保留了象形文字,没有涉及中国近代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排除D项。
11.(2020·广东汕头三模)
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中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 ( )
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
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
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解析:选B。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可以看出,相对于汉代画像石,北朝的壁画吸收了外来文化风格,说明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密切,而汉朝并没有这一表现,由此可推知汉至北朝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故选B项。
12.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唐诗的风格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的风格与当时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注重艺术的规矩法度有关,宋诗的风格与当时以文治国,理学兴起相关,故选D项。
13.(2020·百校联盟联考)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这反映了当时 (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
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
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冲击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B项。
14.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寓褒贬、别善恶”可知,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了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体现社会伦理秩序,排除A项;仅由材料对脸谱的描述不能得出京剧艺术成熟,排除B项;脸谱并不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排除C项。
15.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 )
A.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渐趋重合
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解析:选D。据题干“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选D项。从材料不能得出北京是文化中心,排除A项;“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说明江南文化并不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流动,并非文化交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列出了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解析:据题干材料《西游记》的三个情节,从中提取两个细节,对两个细节进行解读,指出细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事件,然后对历史现象或事件简要说明,可以是原
因,也可以是影响、作用,历史现象要准确,说明要简明扼要,史论要结合,逻辑要严密,论证要充分。
答案:示例
细节
历史现象(事件)
说明(写出一点即可)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
唐僧到印度求佛法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人善于学习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佛教和文化的发展
西凉女国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母系氏族部落
中原汉文化的先进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落后
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
儒学的教化作用
儒学的发展和世俗化(理学);教化作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佛教的流行
唐代的开放;统治集团的态度;社会发展对佛教的需求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大闹天宫
反封建专制斗争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