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第11讲 宋明理学
展开第11讲 宋明理学
一 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
1.思想。
儒学危机与复兴。
(1)魏晋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唐宋儒家学者开展复兴儒学运动。
①唐朝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②北宋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教育。
书院的兴盛。
3.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4.政治。
科举制发展,文人阶层活跃。
[易错修正] “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答案:“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二 宋明理学的代表及主要思想
1.程朱理学。
代表 | 主要思想观点 |
(1)二程 |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伦理观: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 |
(2)朱熹 |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伦理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
[易错修正] “格物致知”就是实践出真知。
答案:“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陆王心学。
代表 | 主要思想观点 |
(1)陆九渊 | ①哲学观:心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 ②认识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2)王阳明 | 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主张“知行合一” |
[识记导图]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三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把传统儒学哲理化,促进儒学成熟。
(2)对增强个人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塑造中华民族品格具有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巩固自查] 下图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注:上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答案:宋元至明清,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制度,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大幅度增加。
1.宋代书院教育。
宋朝的书院教育是由唐代的书院发展而来的教育制度,它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产物。其兴盛基于以下重要原因:(1)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填补了官学的空白。(2)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3)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4)佛教禅林的影响。(5)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各种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提供了便利。宋代书院教育具有的特点:(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师生眼界开阔;“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于一域。”(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5)师生关系融洽。
2.孔孟之道。
“孔孟”并提,是取其思想的一致性。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引申到政治领域就是“为政以德”;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则是“仁政”,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由于二者核心思想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南宋大儒朱熹在编著儒家经典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认为它们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理念。后来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孔孟之道”也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代名词。
3.理学的世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核心一 宋明理学兴起的条件
史料1:城市与生活
史料2: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梁录》卷十八
[史料探究] 分析说明史料1、2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史料研读]
宏观研读:史料1、2从经济角度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另外注意史料1、2之间的内在联系。
史料1研读:图片反映了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史料2研读:说明了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关联研读: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僭越礼制的消费观盛行,冲击了传统儒家伦理秩序。为此,儒学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史料3: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他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①。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②。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③。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④。
——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
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史料探究] 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愈、柳宗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史料研读]
分层研读:第①层信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内部存在分歧;第②层信息——伦理思想出现混乱。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第③层信息——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第④层信息——韩愈、柳宗元的思想开启宋学新局面。
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适应唐末以来重建纲常伦理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
2.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科学文化的进步,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核心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①,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②,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③;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研读]
宏观研读:史料是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包含了对理学本质特点的认识。
具体研读:第①层信息说明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礼法和伦理道德;第②层信息表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从而提高了思辨性,成为一门哲学;第③层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第④层信息强调了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注重自身修养,关注社会现实。
宋明理学的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 儒学家从“万物本源出发”的新视角思考人间伦理纲常,使儒学发展成为哲学体系 |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
人性是先秦以来①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①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②(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明素养] 本题从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凸显时空观念①、历史解释②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 新认识→新思想;宋明理学家→时空界定。
[辨选项]
选项 | 辨析 |
A | 人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不是对人性的新认识,A项错误 |
B | 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主张,不是对人性的新认识,B项错误 |
C | 宋明理学家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C项错误 |
D | 宋明理学家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D项正确 |
[定答案] D
[深发掘]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儒学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关系为中心,尤其注重探讨人性的奥秘,形成了内容丰富、学派众多的人性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不以善恶讲人性,只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所来的相异,皆由于习。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适相对垒。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不全是善,也有恶的要素,已有分人之性为三等之意。东汉王充明确指出人性有善、中、恶三等,即“性三品说”。宋代理学家创立性两元论,认为人性实有二,一是“天地之性”,一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反对性两元论的学说,可以称作性一元论,认为性唯有一,不须分别天命与气质,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
1.(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程颢是宋代理学家代表,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A项错误;材料强调静观其变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
答案:B
2.(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依据“以民为本”“君尊”等信息可知,朱熹实际上阐述了民本思想,故A、D两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子、民、社稷的关系,未提及三纲五常,C项错误。
答案:B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 A项错误;B项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不符;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政治地位稳固,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 D项错误。
答案:C
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民众崇拜的形成与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提倡有关,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关羽被世人称颂是因为忠义勇武,并非仅因皇帝个人的好恶, B项错误;关羽因为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推动关羽形象提升的是官府,D项错误。
答案:C
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明理”说明理学已经产生,A、B两项错误。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外在实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根据信息“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知,理学家朱熹阐释的“四书”更受重视,这说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是官方正统思想,孔子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 D项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