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2讲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
展开第22讲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
知识内容 | 考试要求 | 知识内容 | 考试要求 |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 a | 3.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 | b |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 b | 4.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 a |
动物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绝大多数复杂的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
(1)概念:细胞外液是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是身体的内部环境。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pH等。
(必修3 P15图2-1改编)分析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关系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⑥所代表的液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和⑤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2)
考法1 内环境的组成
(1)不同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 所生活的内环境 |
血细胞 | 血浆 |
组织细胞 | 组织液 |
巨噬细胞 | 血浆、淋巴或组织液 |
毛细血管壁细胞 | 血浆、组织液 |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 组织液、淋巴 |
口腔上皮细胞 | 组织液 |
(2)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区分方法
①巧用单双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a.分析
单向箭头: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和淋巴流向(淋巴→血浆)。
双向箭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注意:该案例针对的是组织细胞,若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丙(血浆)↔甲(细胞内液)。
②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a.判断方法
ⅰ.管状结构:看有无盲端,有盲端的为毛细淋巴管,无盲端的为毛细血管。
ⅱ.细胞:看所在的位置,在毛细血管内的为血细胞(一般为红细胞),在毛细血管外的为组织细胞;在毛细淋巴管内的通常为淋巴细胞,在毛细淋巴管外的为组织细胞。
ⅲ.液体:看所在的位置,毛细血管内的为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为淋巴,组织细胞间隙的为组织液,在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
b.结论:图中Ⅰ为细胞内液,Ⅱ为血浆,Ⅲ为组织液,Ⅳ为淋巴,Ⅱ、Ⅲ、Ⅳ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易错点 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点拨]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题组冲关]
1.(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
解析:选D。生长激素是激素的一种,激素是通过体液的传送而运输到靶细胞的,大部分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发挥作用,一部分激素分泌后经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有些激素分泌后,经组织液扩散又作用于该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故A错误。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故B错误。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故C错误。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故D正确。
2.右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B.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C.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
D.D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和糖元等物质
解析:选D。图中A是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其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A正确;DNA解旋酶用于DNA复制,存在于细胞内,B正确;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和激素可存在于C组织液中,C正确;血浆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等,但糖元不会存在于血浆中,D错误。
考法2 内环境的成分
(1)正确区分存在和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①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②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2)明辨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易错点 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点拨] 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题组冲关]
3.(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下列能在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 )
A.磷脂的合成
B.受精作用
C.HIV的增殖
D.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
解析:选D。磷脂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受精作用发生在雌性动物的输卵管中,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病毒是高度寄生的生物,增殖过程必须在细胞内,C错误;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4.(2020·海宁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解析:选A。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氧气、二氧化碳、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递质可通过胞吐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实例
1.稳态
(1)定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特性: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3)稳态的实现: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
①产热器官:内脏、肌肉、脑等,主要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产热量。
②在寒冷环境中,可通过战栗和氧化分解脂肪来增加产热量,保持体温恒定。
(2)人体的散热
①主要散热器官:皮肤。
②散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其中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③一般情况下,在35 ℃以上的环境中,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是出汗。
(1)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2)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3)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4)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增加了产热量,其调节方式只有体液调节(×)
(5)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必修3 P16相关内容改编)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与免疫无关
B.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动物体内是双向传导的
C.致敏B淋巴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分裂必须要有辅助性T淋巴细胞协助
D.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
解析:选D。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调节,也与免疫有关,如参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由感受器产生最终到达效应器,B错误;通常情况下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必须要有辅助性T淋巴细胞协助,但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C错误;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作出反应加以调整,D正确。
考法1 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涉及三种信息分子,其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不同:
调节方式 | 信息分子 | 来源 |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
神经调节 | 神经递质 | 突触前膜释放 | 突触后膜 |
体液调节 | 激素 | 内分泌腺细胞 | 相应靶细胞 |
免疫调节 | 抗体 | 浆细胞 | 抗原 |
白细胞介 素2 | 辅助性T 细胞 | 致敏B淋巴细胞 |
误以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题组冲关]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中的温度、pH是相对稳定的
C.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是一成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解析:选C。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A正确;内环境中的温度、pH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但稳定在一定范围内,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的,D正确。
2.(2020·浙江余姚校级期中)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解析:选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考法2 稳态调节的实例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①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②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③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2)体温平衡调节
①低温环境
②高温环境
易错点 关于体温及体温调节的几个易错点归纳
[点拨] (1)分清体温感觉中枢、调节中枢及感受器
①体温感觉中枢——即产生“冷觉”“热觉”的场所,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②温度感受器——为感觉温度变化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高温、低温条件下体温调节机理不完全相同
①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代谢加强,产热增多,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属于体液调节;另外,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这属于神经调节,故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②在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则无激素调节,仅由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皮肤中的血管、汗腺进行调节,即仅有神经调节。
[题组冲关]
3.(2017·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道中的营养素经内环境进入细胞
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答案:A
4.(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
B.气温超过35 ℃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
C.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相等
解析:选B。寒冷环境下,通过神经反射而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战栗,故A错误;物理散热过程都发生在体表,而传导散热为物理散热的一种,故C错误;正常条件下,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并非始终相等,且在发烧时期,从正常体温上升至高温阶段,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故D错误。
考法3 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分析
(1)几种稳态失调实例
病症名称 |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 症状 |
尿毒症 |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
糖尿病 |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
高原反应 |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
感冒发烧 |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
严重腹泻 |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题组冲关]
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
A.中暑 B.糖尿病
C.低钾血症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解析:选D。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低血钾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3.5 mmol/L,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
6.(2017·浙江11月选考)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
B.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C.某些细胞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痛觉
D.巨噬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
答案:C
1.(2019·浙江6月学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消化液 B.血浆
C.尿液 D.唾液
解析:选B。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唾液位于口腔,消化液、尿液是人体分泌到体外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2.(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解析:选A。CO2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从细胞内产生运输到细胞外,所以心肌细胞中的CO2浓度应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CO2浓度,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后会导致组织液浓度变大,有更多的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肿胀,C正确;内环境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物质,D正确。
3.(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D。单细胞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4.(2016·浙江10月选考)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安静时主要由骨骼肌代谢产热
B.人体的蒸发散热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
C.温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D.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利于产热
答案:D
5.(2020·浙江嘉兴模拟)人体和动物正常生存需要合适的温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主要是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热量的
B.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调节器官
C.恒温动物时刻耗散着大量的热量,体重净增长比变温动物少
D.35 ℃以上的环境里,出汗是哺乳动物和鸟类最佳的散热机制
解析:选D。人体产热器官是肌肉和肝脏,但主要是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产热量的,A正确;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调节器官,炎热时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B正确;恒温动物时刻耗散着大量的热量,体重净增长比变温动物少,因为热量是靠细胞呼吸提供的,细胞呼吸是需要消耗能量的,C正确;35 ℃以上的环境里,蒸发散热是有些哺乳动物和所有鸟类最佳的散热机制,D错误。
6.(2020·台州调研)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其中A、B、C、D为体液):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____________(只写字母)。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d表示________________作用。
解析:水由消化道进入A(血浆)靠渗透方式。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图示箭头等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A和B交换的废物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体外,图中未列出皮肤。
答案:(1)渗透 (2)A、B、D (3)皮肤 (4)e可逆,f单向
(5)重吸收
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解析:选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可能出现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但不是必然,A错误;儿童患佝偻病是由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引起缺钙,B错误;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引起血钙过高,D错误。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稳定,机体就处于稳态
C.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厌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解析:选C。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某些代谢活动会加强,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使血浆中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厌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3.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血红蛋白异常
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分布于乙中
D.胰岛素、白细胞介素2均可分布于丙中
解析:选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图中甲为血浆,丙为组织液,乙为淋巴;血红蛋白不属于甲;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既可分布于乙中,也可分布于甲中。
4.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c三种液体分别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a、b、c三种液体中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是c
C.细胞1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D.细胞3的种类最多
解析:选D。根据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A错误;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B错误;淋巴中无红细胞,C错误;大部分组织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所以细胞3的种类最多,D正确。
5.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解析:选C。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浓度最高,A项错误。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组织液含量将增多,B项错误。毛细血管壁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项正确。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D项错误。
6.下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B.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血浆蛋白、抗体和激素可存在于③中
D.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组织液,②为淋巴,③为血浆。其中X细胞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即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抗体和激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可存在于③中;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
7.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是重要的散热器官
B.出汗可加快散热
C.高温环境中需要增加产热
D.剧烈运动可增加产热
解析:选C。人体要维持体温恒定,必须实现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皮肤是人体最重要的散热器官,出汗的方式可以加快散热,高温环境下尤其需要增加散热,而剧烈运动下产热增加,C错误。
8.(2020·浙江省名校考前押宝)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解析:选C。人体体温的主要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A错误;温度感受器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B错误;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时肝脏的产热量最多,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C正确;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若主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相对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造成能源的浪费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解析:选C。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调节机制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A、B正确;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能以维持体温,一小部分形成ATP,C错误;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以排汗的方式进行,D正确。
10.人体可通过多种调节方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
B.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超过30 ℃后,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C.人体的产热主要通过代谢过程,散热主要通过物理方式
D.在温热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会出现反射性舒张
解析:选B。体温维持恒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人类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多,因此散热也多,故人类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A正确;环境温度超过 35 ℃ 后,出汗才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B错误;人体的产热主要通过加强物质的氧化分解,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热,C正确;在温热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会出现反射性舒张,增加散热,D正确。
11.如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 ℃降到3 ℃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
A.①②③ B.①③③
C.③①② D.①①②
解析:选D。当环境温度从25 ℃降到3 ℃时,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符合曲线①;低温环境下,汗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多余的水分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尿量增加,符合曲线①;小鼠为恒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不变,符合曲线②。
12.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战栗
B.提高环境温度和战栗
C.战栗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选D。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战栗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导致体温下降。
13.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组成;D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
(2)②与①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__。
(3)④的流动受到阻碍,人体将会出现________现象。
(4)若图中C为肌细胞,则它所利用的O2直接从[ ]________中获得。
(5)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1)①②③④代表的液体分别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的。D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2)组织液与血浆相比,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少。(3)毛细淋巴管的堵塞会造成组织水肿。(4)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5)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其产生部位——组织细胞内,即细胞内液中CO2含量最高。
答案:(1)①②④ ②④ (2)蛋白质 (3)组织水肿 (4)② 组织液 (5)③
14.如图为某同学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①~④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上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完成信号传递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__________调节,③对B的作用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冷环境下比炎热环境下的精力________(填“更容易”或“不容易”)集中,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等)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该化学信号是神经递质。(2)甲状腺激素可以负反馈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同时可以提高细胞代谢速率。(3)寒冷时释放的甲状腺激素增多以增加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答案:(1)下丘脑 电信号 神经递质
(2)反馈 抑制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3)更容易 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5.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________。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_。
(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
(3)过程b由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机体可如何处理乳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C最可能是__________细胞,胰岛素可促进________过程(用字母表示)。
解析:(1)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管和血管中,其内环境是淋巴、血浆。淋巴循环为单向的,只能来自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3)过程b为糖原分解的过程,可由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进;当细胞中产生过量乳酸时,可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稳定。(4)细胞C内可进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故最可能是肝细胞,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即a、c过程。
答案:(1)淋巴、血浆 ①③ (2)细胞内液 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 (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进入细胞外液与NaHCO3作用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H2O (4)肝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