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4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9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4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9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4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9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4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展开第34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的含义b
(2)荒漠化形成的原因d
(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c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的含义
是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2.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或多暴雨。
②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
③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或水流——风力或水蚀作用。
(2)人为原因
①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
②过度樵采、放牧、过度垦殖。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①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
②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③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
④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
⑤人口增长: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⑥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的趋势。
3.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1)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2)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①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②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等。
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原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3.不同地区的荒漠化与防治
| 存在的生态问题 | 问题形成原因 | 防治措施 |
黄淮海平原 | 土壤次生盐渍化 | 自然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②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③地表组成物质黏重,颗粒小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
南方丘陵 | 水土流失,形成红色荒漠 | 自然原因:①春夏季多暴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②丘陵山区,坡度较陡,土壤更易侵蚀 人为原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②开发山区小水电;③大力开发农村沼气;④营造薪炭林;⑤推广生活用煤 |
云贵高原 | 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 | 自然原因:①降水多,流水侵蚀强;②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 人为原因:人类对植被破坏、陡坡开垦 | 保护地表植被,禁止陡坡开垦 |
4.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措施类型 | 具体措施 |
工程措施 |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水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设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
生物措施 |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
技术措施 |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
生活措施 |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
经济措施 |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
政策措施 |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
环保措施 |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
纳马夸兰地区不仅盛产钻石,同时也是多肉植物的天堂。回答第1题。
1.纳马夸兰地区面临严重的荒漠化,该区域荒漠化加剧的原因不包括( )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矿
C.全球气候变暖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解析:选D。纳马夸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沙漠,其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寒流影响。但是荒漠化是变成荒漠的过程,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放牧、过度开矿等导致的。
2.(2016年10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 1977年 | 1987年 | 2000年 | 2010年 |
耕地 | 302 | 419 | 451 | 454 |
草地 | 7 286 | 7 144 | 7 098 | 7 096 |
建设用地 | 7 | 13 | 20 | 36 |
水域 | 4 678 | 4 568 | 4 533 | 4 575 |
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答案: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第2题,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沙漠化,④正确。故选D。
答案:1.B 2.D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近1.5亿元。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与荒漠化有关的现象是( )
A.沙尘暴 B.黄河泥沙增多
C.寒潮 D.伏旱
4.关于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②下风向形成黄土层 ③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 ④影响海上航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黄河泥沙增多与中游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寒潮与冬季风有关;伏旱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有关;只有沙尘暴的形成与荒漠化有关,荒漠化后的土地表层覆盖有沙质颗粒物,遇强风天气,风力吹扬起沙尘就会形成沙尘暴。第4题,土地荒漠化的形成,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还会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答案:3.A 4.C
5.(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了解,截至2014年,宁夏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78.90万公顷,占宁夏国土面积的53.68%;沙化土地总面积112.46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21.65%;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面积为26.85万公顷,占宁夏总土地面积的5.17%。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30万公顷,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6.7%。下图为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答案:(1)土地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风沙;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沙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机制示意图。
(1)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3)填表比较:南方地区的“红色荒漠”问题与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地区 | 自然原因(差异) | 治理措施(共同点) |
西北地区的 荒漠化 |
|
|
南方地区的 “红色荒漠” |
|
|
解析:(1)人口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需要燃料增加,导致滥伐森林;高温多雨使地表径流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加剧。(2)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因此回答红色荒漠的影响实质就是水土流失的影响。(3)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南方地区“红色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多,水蚀作用强。但两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农业技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答案:(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地表变得崎岖不平;淤积下游河道和湖泊。
(3)向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填:气候干旱,降水少 降水量大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农业技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1.(2020·金华模拟)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
D.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答案:D
2.(2020·义乌期末)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解析:选C。土地荒漠化会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荒芜。
(2020·嘉兴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4.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 ②生态移民
③合理载畜 ④抽取地下水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5.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新疆的荒漠化比例最大。第4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应该退耕还牧,并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或者进行生态移民等。第5题,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答案:3.D 4.A 5.D
2018 年 11 月,一条微信刷了屏:毛乌素沙漠快要成“森林”啦!在中国的沙漠中,毛乌素沙漠是降雨最多的,夏季暴雨次数占到了全年总次数的80%以上。下图是毛乌素沙漠位置图,据此完成6~7题。
6.当地夏季多暴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形陡峻 B.冷锋影响
C.河流经过 D.海拔较高
7.毛乌素沙漠变“森林”的主要工程措施,可能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实施生态移民
C.设置草方格沙障 D.跨流域调水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毛乌素沙漠位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不大,A错误; 河流和海拔对暴雨的形成影响不大,C、D错误;夏季北方多冷锋,形成暴雨,B正确。第7题,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A错误;实施生态移民不属于工程措施,B错误;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属于工程措施,C正确;该地没有跨流域调水工程,D错误。
答案:6.B 7.C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8~9题。
8.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9.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解析:第8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呈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9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对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
答案:8.C 9.B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回答10~12 题。
10.图示区域土壤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1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第10题,图中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且本区气候干旱(季节性河流),夏季蒸发旺盛,最容易出现盐碱化现象。第11题,从材料中所给的纬度及图例“时令河”等可以推出本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带,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水分条件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12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甲地位于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没有影响,故A项错误;乙地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故B项错误;丙、丁两地位于下游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减少退化,产生荒漠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10.D 11.B 12.C
13.(2020·金华模拟)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黑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2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平原水库27座,截流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生态极度脆弱,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余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至80%,亩均生物量不足20千克,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四 灌溉“草库伦”的主要做法是牧民在自己承包的草场内,选择水土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经营管理能力,围建1~2公顷的围栏,在其中兴修水利,进行灌溉、精耕细作,以种植优质高产的饲料、草料为主,进行种菜、种草等多种经营。
(1)图示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的气候类型属于(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3)额济纳旗草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建设“草库伦”的意义有哪些?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改善其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草场退化 土地沙化 次生盐碱化(任答两点)
(2)B
(3)①黑河中游地区过度用水使下游的额济纳旗草原因缺水而退化;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4)意义:防止草场退化,增加牧民收入。
措施: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增强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②科学协调黑河流域的用水,充分节约利用水资源;③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建立饲草料基地,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14.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是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20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弱水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是我国的第二大内流河,它发源于祁连山,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所以,它的径流量较丰富;流经河西走廊,下游流入内蒙古高原的额济纳旗,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它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它对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上游用水量过大,导致下游来水量减少,再加上下游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致使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针对该地区特点,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该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