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读文指导鉴赏要从读懂始
展开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一)基本特点
1.情景结合
诗
词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中间两联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即练即悟】
1.下列诗词中不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的一项是( )
A.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该曲是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其主要内容是劝酒,没有写景。
答案 C
(二)章法结构
古典诗歌鉴赏需要具备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背景意识、结构意识、意象意识。正因学生不能有效掌握、运用这四种意识,所以这类题型始终不能打破“慢、费、差”的禁锢,低效性显得尤为明显。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一下诗歌鉴赏中的结构意识。
古典诗歌的结构思路主要是“起”“承”“转”“合”,这是一种创作手法,主要是针对绝句、律诗而言的。其中“起”即诗歌的开头,“承”即紧承上句(上联)的诗意,需要做到衔接得紧密,连贯。“转”即转折或者递进,丰富诗歌内容,开拓诗歌境界。“合”对全诗具有收束作用,并传达出某种情感主题。而高考试题侧重考察“起”与“合”,需要重点把握。下面分别将“起”“承”“转”“合”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总结。
1.起
古人将诗歌的开头称为“起”,也就是“启”的意思。进而强调“势”,需要制造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宋代张镞所言:“诗之首联,谓之破题,欲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吴沅:“诗首句要如童鱼儿拨浪,一者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因此,诗歌的开端无论是情感表达,抑或是景物描写都需要蓄势,承担着启动后文的责任。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联便表达激动、欣喜之情,为其后继续凸显愉悦心绪做铺垫,因此最后便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首句便凸显了边塞的奇丽景象。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画面令人震惊。如果李白、岑参诗作的开头显得突兀的话,那么王维《山居秋暝》的开头就显得平缓一些,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给予读者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诗歌的开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1)情感表达:呼应题目,统领全诗(以议论、抒情开头),引起下文,点明题旨。
(2)景物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陆 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 首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即“首句”“景物描写”“作用”。那么就自然想到已有的知识储备:“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而“作用”就要从内容、结构、手法角度切入思考,上面的“对号入座”的答案已经解决了“内容”问题,所以剩下只需整理“手法”与“结构”的答案,即“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根据这道题,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发:诗歌鉴赏有定法,又无定法。所有的答案总结都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切记简单机械地照搬。其实,诗歌的开头无论是情感表达切入,抑或是景物描写切入,它们的答案是有交叉的,并非完全独立的。
答案 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2.承
“承”,有承接之意,是对“起”的延续。它是对引出的事物进行较为具体的记叙与描写。例如张耒《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生机盎然的景象:蝴蝶舞蹈于花枝,蜘蛛结网于屋角。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起句写送别的远景环境,承句继续写送别的情境。再如杜甫《登高》起句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承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落木”承接“风急天高”,“长江”承接“渚清沙白”。所以承句是对起句的延续与深化,它们的含义可以互相补充。尤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承句具有过渡作用,即承上启下的艺术效果。
承:承上启下,过渡作用。通常来说,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解析 第二句属于诗歌结构的“承”环节,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应该立刻被唤醒,即“承上启下,过渡作用。通常来说,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其后,在全面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答案填充到上面的框架之中即可。也就是要说明“到底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为后文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春半如秋”引出下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
3.转
“转”就是诗歌在内容上的变化,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同样地,刘体仁《七颂堂词绎》“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所以,“转”突起波澜,其思路一般是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能够有效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转句显然是由景写到情的,忧国思家之情被淋漓尽致地表达。
【即练即悟】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 ①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
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①点明因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又倍增羁旅落寂之感;②此联情景相映,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
4.合
“合”就是结尾,是对全诗的一个收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得整个画面感染上一种迷离朦胧的色调,韵味无穷。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结句与首句相照应,点明“愁”。使得情感结构浑然一体。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商隐《无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仅照应前面内容,例如“潦倒”照应“百年多病”,“此情”与“年华”照应。同时也卒章显志,表明诗歌写作的主题。
诗歌的结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1.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
2.情感表达:呼应标题、开头;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即练即悟】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问题的关键词是“尾联”与“作用”,“淡烟乔木隔绵州”属于景物描写,自然让我们想到这样的答案:“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另外,作用题要从“内容”“结构”“手法”考量。内容、结构是“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手法是“以景作结”。
答案 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7.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二、由诗歌语言组织规律切入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其在理解时可以参考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即练即悟】
8.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答案 (1)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2)春,名词活用作动词,争春。(3)重,意动用法,以……为重。
(二)语序倒装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一是为了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2)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突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的士兵遥望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
(3)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
(4)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叙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
【即练即悟】
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作此安排的目的何在?
答案 正确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诗人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
(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对话省略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意象组合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
【即练即悟】
10.请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答案 小雨(如)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时间)近黄昏。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四)互文见义
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即练即悟】
11.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案 (1)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
三、由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切入
(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即练即悟】
12.由下列诗歌题目,你能获取哪些重要信息?请完成下表。
诗题
重要信息
2018·全国卷Ⅰ《野歌》
(1)
2018·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2)
2018·全国卷Ⅲ《精卫词》
(3)
答案 (1)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野);②表明了事件(歌);③暗含了作者情感。(2)①交代了事件(题……后);②表明了诗歌题材(题卷诗);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醉)。(3)①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精卫);②交代了写作的内容;③暗含了作者情感。
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即练即悟】
13.(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教你读诗: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于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请你作答: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解析 结合平时对陆游的了解,从关键词入手,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
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知人论世”请注意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三)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即练即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②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③。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②汉家:“汉家”的“汉”既指汉族,也指汉朝。这里是以汉代唐,避免直指。③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教你读诗:
首先研究注释①,“要塞”是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的要害处。它与“频年不解兵”这一句共同为全诗创设了一个社会背景,即初唐连年征战的特定历史环境。这样就明白了这不只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诗,因为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注释③也有类似的作用,诗中主人公或者作者都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当然这与一味地消极反战相比,思想内容更积极一些。至于注释②,我们要认真琢磨一下,为什么这里要“以汉代唐”,因为“避免直指”。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这样就更易明白这种婉曲的手法透露出诗人的写作意图不只是抒发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愁了。
请你作答:
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本诗通过描写闺中怨情(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心愿。
(四)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即练即悟】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教你读诗: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请你作答: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 因为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
①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南浦、酒。②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④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⑤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⑥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⑦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的。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五)明典故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即练即悟】
1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庆庵寺桃花
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教你读诗: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鱼的人顺着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请你作答: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答案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古代诗歌常见典故
①投笔:弃文从武 ②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③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④楼兰:边境之敌 ⑤折腰:屈身事人 ⑥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⑦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⑨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⑩尺素:书信 ⑪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⑫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⑬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⑭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⑮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⑯五柳:隐者 ⑰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⑱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⑲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⑳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六)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
“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
“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即练即悟】
17.请找出下面诗歌中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案 ①显性词语:悔 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②隐性词语:忽 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七)看选项
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积极对待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掌握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
【即练即悟】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 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禀白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
教你读诗:粗读诗歌,可以把握: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和苏轼是表兄弟,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文与可即是此人。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同时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通读下面的选项,可初步确定A、B两项正确。C、D两项中的“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疑似错误。结合原诗细读,“野兴渐多公事少”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确定此项无误。由全诗中双禽占竹、秋蝶寻花、开吴画、试越茶等动作,以及“清佳” “野兴渐多” 等显示感情的词可以看出D项中“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于诗无据。
请你作答: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表达了作者对园圃的喜爱之情。
B.五、六句转向写室内生活,诗人既有独处之乐,又有交友之乐。两者情趣不同,但恬淡闲适之情则一致。
C.“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乐趣,这句是倒装,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
D.末句写出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
答案 D
四、读文示范
(一)从“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考题原文
读文角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 ①渭桥: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的句子。⑤麟阁: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⑥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角度一] 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
[角度二] 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角度三] 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⑤⑥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
[角度四] 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
(二)借助选项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选 项
借题巧读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第一步:通览这4个选项
从选项可以看出:前3个选项是分别对前三联的逐一鉴赏,第4个选项立足整体鉴赏,并着重对结句情感的分析。
第二步: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
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
A项:主要强调骏马风驰电掣,渲染一种紧张气氛。整体表述感觉比较准确,可充分利用读诗。
B项:主要强调很快就战胜了敌人。“没有直接描写”和“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感觉需要再细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C项:主要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感觉需要仔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D项:是对全诗风格、情感、意境等的整体赏析。选项“转折”之前通过前三联的赏析可知表述正确,“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述不正确。
解析 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D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答案 D
【即练即悟】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
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
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
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
条条看即烟濛濛。
提示: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语言有以下特点:构词陌生,随意苟简,古今异义,临时搭配。
[字义疏通]
冲北风:迎着。
屈穷: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不等:贱贵不公平。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不公。等,平等,公平。
嗔:生气发怒。
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速读指导]
①读题干,明确诗歌时代:
②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
③读作者,把握诗人特点:
④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答案 ①唐代,国力强盛,科举盛行。②野外,高歌。③李贺,有“诗鬼”之称,中唐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④开头两句,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三、四句,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五、六句,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七、八句想象寒风过去春风拂柳的景象。
【真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 “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 B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教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问题出在哪里?读不懂!想读懂,就要借助高效方法、理性逻辑和科学训练,让诗歌的语言在学生心中慢下来,让学生的头脑清晰地跟上诗歌语言的脚步。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不懂,一切答题套路都没用!只有读懂诗,才可能答好题!一轮训练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会译诗,读懂诗!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该增加解读诗歌的知识储备从而来解读古诗。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由诗歌基本知识切入
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一)基本特点
1.情景结合
诗
词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中间两联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即练即悟】
1.下列诗词中不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的一项是( )
A.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该曲是白朴的《仙吕·寄生草·饮》,其主要内容是劝酒,没有写景。
答案 C
(二)章法结构
古典诗歌鉴赏需要具备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背景意识、结构意识、意象意识。正因学生不能有效掌握、运用这四种意识,所以这类题型始终不能打破“慢、费、差”的禁锢,低效性显得尤为明显。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一下诗歌鉴赏中的结构意识。
古典诗歌的结构思路主要是“起”“承”“转”“合”,这是一种创作手法,主要是针对绝句、律诗而言的。其中“起”即诗歌的开头,“承”即紧承上句(上联)的诗意,需要做到衔接得紧密,连贯。“转”即转折或者递进,丰富诗歌内容,开拓诗歌境界。“合”对全诗具有收束作用,并传达出某种情感主题。而高考试题侧重考察“起”与“合”,需要重点把握。下面分别将“起”“承”“转”“合”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总结。
1.起
古人将诗歌的开头称为“起”,也就是“启”的意思。进而强调“势”,需要制造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宋代张镞所言:“诗之首联,谓之破题,欲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吴沅:“诗首句要如童鱼儿拨浪,一者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因此,诗歌的开端无论是情感表达,抑或是景物描写都需要蓄势,承担着启动后文的责任。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联便表达激动、欣喜之情,为其后继续凸显愉悦心绪做铺垫,因此最后便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首句便凸显了边塞的奇丽景象。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画面令人震惊。如果李白、岑参诗作的开头显得突兀的话,那么王维《山居秋暝》的开头就显得平缓一些,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给予读者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诗歌的开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1)情感表达:呼应题目,统领全诗(以议论、抒情开头),引起下文,点明题旨。
(2)景物描写: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陆 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 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 首先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即“首句”“景物描写”“作用”。那么就自然想到已有的知识储备:“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奠定基调,揭示主题。”而“作用”就要从内容、结构、手法角度切入思考,上面的“对号入座”的答案已经解决了“内容”问题,所以剩下只需整理“手法”与“结构”的答案,即“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根据这道题,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发:诗歌鉴赏有定法,又无定法。所有的答案总结都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切记简单机械地照搬。其实,诗歌的开头无论是情感表达切入,抑或是景物描写切入,它们的答案是有交叉的,并非完全独立的。
答案 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
2.承
“承”,有承接之意,是对“起”的延续。它是对引出的事物进行较为具体的记叙与描写。例如张耒《夏日》:“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生机盎然的景象:蝴蝶舞蹈于花枝,蜘蛛结网于屋角。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起句写送别的远景环境,承句继续写送别的情境。再如杜甫《登高》起句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承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落木”承接“风急天高”,“长江”承接“渚清沙白”。所以承句是对起句的延续与深化,它们的含义可以互相补充。尤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承句具有过渡作用,即承上启下的艺术效果。
承:承上启下,过渡作用。通常来说,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试分析柳诗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解析 第二句属于诗歌结构的“承”环节,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应该立刻被唤醒,即“承上启下,过渡作用。通常来说,承上,承接上文内容;启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其后,在全面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相关的答案填充到上面的框架之中即可。也就是要说明“到底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为后文什么内容做了铺垫”。
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承上“宦情羁思共凄凄”句,“春半如秋”引出下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从而起到从“情”到“景”,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作用。
3.转
“转”就是诗歌在内容上的变化,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同样地,刘体仁《七颂堂词绎》“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所以,“转”突起波澜,其思路一般是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的,能够有效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转句显然是由景写到情的,忧国思家之情被淋漓尽致地表达。
【即练即悟】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 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 ①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
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①点明因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又倍增羁旅落寂之感;②此联情景相映,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
4.合
“合”就是结尾,是对全诗的一个收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得整个画面感染上一种迷离朦胧的色调,韵味无穷。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结句与首句相照应,点明“愁”。使得情感结构浑然一体。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商隐《无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仅照应前面内容,例如“潦倒”照应“百年多病”,“此情”与“年华”照应。同时也卒章显志,表明诗歌写作的主题。
诗歌的结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1.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
2.情感表达:呼应标题、开头;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即练即悟】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问题的关键词是“尾联”与“作用”,“淡烟乔木隔绵州”属于景物描写,自然让我们想到这样的答案:“以景结情,韵味无穷,引发读者无限联想。”另外,作用题要从“内容”“结构”“手法”考量。内容、结构是“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手法是“以景作结”。
答案 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
7.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二、由诗歌语言组织规律切入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其在理解时可以参考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即练即悟】
8.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答案 (1)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2)春,名词活用作动词,争春。(3)重,意动用法,以……为重。
(二)语序倒装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一是为了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2)为了突出和强调表达的情感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后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遥望”为“远远地望”,此处突出强调了在外守卫边疆的士兵遥望内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情怀。
(3)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
(4)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叙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
【即练即悟】
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作此安排的目的何在?
答案 正确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诗人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
(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对话省略
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意象组合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
【即练即悟】
10.请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答案 小雨(如)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时间)近黄昏。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四)互文见义
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济笔墨、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即练即悟】
11.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案 (1)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我们都经常相会。
三、由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切入
(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即练即悟】
12.由下列诗歌题目,你能获取哪些重要信息?请完成下表。
诗题
重要信息
2018·全国卷Ⅰ《野歌》
(1)
2018·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2)
2018·全国卷Ⅲ《精卫词》
(3)
答案 (1)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野);②表明了事件(歌);③暗含了作者情感。(2)①交代了事件(题……后);②表明了诗歌题材(题卷诗);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醉)。(3)①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精卫);②交代了写作的内容;③暗含了作者情感。
不要被标题引入歧途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即练即悟】
13.(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教你读诗: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于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请你作答: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解析 结合平时对陆游的了解,从关键词入手,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
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知人论世”请注意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三)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即练即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②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③。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唐时东北要塞,在今辽宁开原西北。②汉家:“汉家”的“汉”既指汉族,也指汉朝。这里是以汉代唐,避免直指。③龙城:匈奴名城,秦汉时匈奴祭祀的地方,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教你读诗:
首先研究注释①,“要塞”是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的要害处。它与“频年不解兵”这一句共同为全诗创设了一个社会背景,即初唐连年征战的特定历史环境。这样就明白了这不只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诗,因为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注释③也有类似的作用,诗中主人公或者作者都希望能有良将出师,早日结束战争,当然这与一味地消极反战相比,思想内容更积极一些。至于注释②,我们要认真琢磨一下,为什么这里要“以汉代唐”,因为“避免直指”。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这样就更易明白这种婉曲的手法透露出诗人的写作意图不只是抒发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愁了。
请你作答:
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本诗通过描写闺中怨情(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心愿。
(四)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即练即悟】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教你读诗: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请你作答: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 因为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
①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南浦、酒。②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③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④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⑤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⑥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⑦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的。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五)明典故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即练即悟】
1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庆庵寺桃花
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教你读诗: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鱼的人顺着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请你作答: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答案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古代诗歌常见典故
①投笔:弃文从武 ②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③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④楼兰:边境之敌 ⑤折腰:屈身事人 ⑥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⑦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⑨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⑩尺素:书信 ⑪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⑫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⑬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⑭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⑮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⑯五柳:隐者 ⑰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⑱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⑲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⑳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六)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愁”“怨”
“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
“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即练即悟】
17.请找出下面诗歌中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案 ①显性词语:悔 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②隐性词语:忽 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七)看选项
古典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选项信息含量很大,囊括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赏析,虽然其中有的选项设置了错误,但这些错误大多也只是细节上的。所以说,积极对待选项会使考生在读懂诗歌方面获得莫大的帮助。当然由此带来的甄别选项的正误也对考生提出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掌握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
【即练即悟】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斋雨后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 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禀白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
教你读诗:粗读诗歌,可以把握: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和苏轼是表兄弟,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文与可即是此人。此诗写北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闲适心情,同时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通读下面的选项,可初步确定A、B两项正确。C、D两项中的“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疑似错误。结合原诗细读,“野兴渐多公事少”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确定此项无误。由全诗中双禽占竹、秋蝶寻花、开吴画、试越茶等动作,以及“清佳” “野兴渐多” 等显示感情的词可以看出D项中“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于诗无据。
请你作答: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表达了作者对园圃的喜爱之情。
B.五、六句转向写室内生活,诗人既有独处之乐,又有交友之乐。两者情趣不同,但恬淡闲适之情则一致。
C.“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乐趣,这句是倒装,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
D.末句写出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
答案 D
四、读文示范
(一)从“诗歌鉴赏基本技巧”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考题原文
读文角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 ①渭桥: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的句子。⑤麟阁: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卓越的功勋和荣誉。⑥霍嫖姚: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角度一] 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
[角度二] 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角度三] 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⑤⑥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
[角度四] 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
(二)借助选项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选 项
借题巧读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D.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第一步:通览这4个选项
从选项可以看出:前3个选项是分别对前三联的逐一鉴赏,第4个选项立足整体鉴赏,并着重对结句情感的分析。
第二步:将每个选项的分析回归原诗,借题读诗
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
A项:主要强调骏马风驰电掣,渲染一种紧张气氛。整体表述感觉比较准确,可充分利用读诗。
B项:主要强调很快就战胜了敌人。“没有直接描写”和“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感觉需要再细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C项:主要描写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感觉需要仔细分析;剩下的表述有助于读诗。
D项:是对全诗风格、情感、意境等的整体赏析。选项“转折”之前通过前三联的赏析可知表述正确,“怀才不遇的情感”表述不正确。
解析 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D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答案 D
【即练即悟】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
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
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
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
条条看即烟濛濛。
提示:影响本诗语意理解的语言有以下特点:构词陌生,随意苟简,古今异义,临时搭配。
[字义疏通]
冲北风:迎着。
屈穷: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
枯荣不等:贱贵不公平。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不公。等,平等,公平。
嗔:生气发怒。
天公:老天。
看即:随即,转眼。
[速读指导]
①读题干,明确诗歌时代:
②读标题,感知诗歌内容:
③读作者,把握诗人特点:
④读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答案 ①唐代,国力强盛,科举盛行。②野外,高歌。③李贺,有“诗鬼”之称,中唐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④开头两句,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三、四句,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五、六句,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七、八句想象寒风过去春风拂柳的景象。
【真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 “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 B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