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3题型突破篇
展开题型突破篇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要先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高效读文的“3步骤”
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为了快速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圈点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大体了解文章思路,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文章脉络,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二步:借助概括分析题,筛选信息,以“题”悟意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一下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再读时,要结合尾注、题目,综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就传记类文言文而言,力求对传记中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心中有数。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知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就是明了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二是明事
传记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再次阅读时,结合第一步圈点勾画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理清人物的活动脉络,掌握人物所做的事情。
三是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表现了什么人物怎样的品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明作者的看法,更多的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读文示范]
(2019·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事魏相。公叔座知其,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黥其师。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用“ ”标注表示时间、地点、官职的关键词语,了解主人公商鞅的人生经历;用“ ”标注表示人物的词语;用“ ”标注传主性格、作风及对其评价的词语。
第二步:借助概括分析题,筛选信息,以“题”悟意
第3题题干要求“概括和分析”,每个选项前面是概括,后面是分析。以A项为例:“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这是对开头到“数日不厌”部分的总结。“他本是卫国公子”对应“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句,因此可以悟出“卫之诸庶孽公子”的意思;“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对应“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句,因此可以悟出“国中求贤”的意思;“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对应“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句,因此可以悟出“因”的意思;“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对应“公与语,数日不厌”句,因此可以悟出“语”“厌”的意思。
请借助下面第3题B、C、D选项,尝试用此方法阅读文本,看看能帮你疏通哪些读文障碍,继而判定各个选项的正误。
第三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
1.知人
主要人物:商鞅。
次要人物①:公叔座、秦孝公、太子,是商鞅的上级。
次要人物②:景监、公子虔、公孙贾,是商鞅的同列。
次要人物③:魏公子卬、魏惠王,是商鞅讨伐的对象。
2.明事
根据圈点勾画的时间、地点、官职等词,梳理主人公的经历。
①西入秦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旁征博引,说服秦孝公变法。
③任左庶长→开始变法。
④法太子,秦人皆趋令→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⑤伐魏,尽破之→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⑥封为商君。
3.辨理
结合商鞅的所作所为,概括其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有远见,有追求,勇于改革,执法严明。
二、试做“5大考题”
题型1 文言文断句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结合上下文,通过分析语意和句子结构进行判断,从而排除干扰项。“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虽然年轻”,句意、结构均完整;“奇才”即“杰出的才能”,作“有”的宾语。故“少”和“有奇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而”表修饰,其前不可断开,排除D项。“听用”即“听从任用”,“王即不听用鞅”意为“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不听用鞅”为“必杀之”的前提,故“必杀之”前应断开,排除C项。选B。]
题型2 古代文化常识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孙武是有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题型3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C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由原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
题型4 文言文翻译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4分)
译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4分)
译文:
[解析] (1)关键词“苟”(如果)、“法”(效法)、“循”(遵守)各1分,大意1分。(2)关键词“期年”(一年)、第一个“之”(到)各1分,状语后置句“令行于民”1分,大意1分。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题型5 文言文简答题
5.(原创)公叔座非常欣赏商鞅,临死时为什么却建议魏王,若不能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3分)
[答案] 商鞅非常有才能,公叔座害怕他若不能为魏国所用而为他国所用,将会给魏国带来危害。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于是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