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习题
展开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③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学思心得]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形成这些问题有其自然原因,但是主要是巨大的人口压力,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的。
1.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等)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根据区域特点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即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等的经验或措施,结合区域实际问题,提出类似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
3.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 生态问题 | 形成原因 | 整治措施 |
东北地区 |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建设自然保护区 |
黄淮海平原 | 旱涝、风沙、盐碱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 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地势低洼处;③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等 | ①旱涝—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技术;②低湿地治理—采用“鱼塘—台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③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
南方丘陵山区 | 水土流失 | 坡地开垦,乱砍滥伐 |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
西北地区 |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 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⑤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 ①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③构筑防护林体系 |
黄土高原 | 水土流失 |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
1.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最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稀,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第(2)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夏季多暴雨,不利于水土保持;冬季的天山山脉植被稀疏,降水少,水土保持效益较差。]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 第(1)题,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题,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H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开发 |
1.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2.区域能源基地的建设原则
能源基地的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1)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扩大开采量;提高外运能力(加强交通建设);加强加工转换;开展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
(2)追求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的比重;加强“三废”的治理。
3.我国能源问题的解决措施
开源 | 国内 | 加大能源勘探和开发;积极开发新能源 |
国外 | 拓宽能源的来源渠道,如从中亚、俄罗斯等进口油气,加大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开发与合作,使进口渠道多元化 | |
节流 | 发展节能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 |
储存 |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其他能源基地 | |
调配 | 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作 |
3.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其煤炭资源已经仅剩能够维持200余年的储量,如何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越来越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在能源基地建设方面,晋中和晋北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对外通道比较狭窄 B.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C.水源紧张 D.人地关系紧张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于( )
①北煤南运 ②西气东输 ③西电东送 ④西部开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C (2)B [第(1)题,山西属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尤其是晋北和晋中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第(2)题,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是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一部分。]
湘教版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精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精练,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复习练习题,共11页。
高中湘教版第四节 数字地球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第四节 数字地球综合训练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