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展开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1.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重点)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重难点)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③产业转移情况: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轻巧记忆] 歌诀法记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条件
产业调整创机遇,政策优惠抓先机。
区位侨乡引外资,开放前沿显威力。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阶段
主导产业
优势条件
不足
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
型产业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策与侨乡的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外商投资规模小,吸引外资额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较慢
第二阶段(1990
年以后)
高新技
术产业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不足。
(2)缺乏合理的规则与管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1)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又会促进工业化。 ( )
(2)珠江三角洲在1990年以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 )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 )
(4)珠江三角洲市场腹地优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 )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
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提示:(1)√ 区域工业的发展必然会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来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又会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2)√ 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入工业化推进的第二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均较薄弱。
(4)× 从内陆的市场腹地范围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并不优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5)D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移。]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及特点
在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南海的岸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仍然是一派牧歌式的田园风光,盛产的是稻谷、柑桔、鸡鸭鹅,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但在改革开放后,在广东这个地方,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出现了这么一种趋势,山坡上、田里、池塘边,雨后春笋般不分季节地冒出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形成了一片片的新兴工业区。多年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使得珠江三角洲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
问题1 (区域认知)改革开放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是什么?
提示: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接受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技术;属于率先开发地区,政策优惠。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改革开放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许多新工业区,结合图示回答多为何种类型的企业?
提示: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问题3 (综合思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以1990年为分界线,90年以前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慢且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90年以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
1.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的条件
国际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契
机
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
国内
背景
对外开放政策
先
机
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地理
条件
良好的区位
内
因
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接受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
全国最大的
侨乡之一
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有利于招商引资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1.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长期的财富积累
C.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北部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A (2)C [第(1)题,由图中省区形状可判断,该省为广东省。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优越的区位条件迅速发展,四项中只有A项属于其发展的外部条件。第(2)题,广东省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1)~(2)题。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1)C (2)B [第(1)题,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工业产值低,变化小;20世纪90年代后,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变化大。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缺乏。]
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如今只用30分钟,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
在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广州,一边挑起珠海、中山、佛山、江门、肇庆,另一边连接着深圳、东莞、惠州,这9座城市在祖国南大陆的边缘围成了一个大大的海湾,祖国的两大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位于其中。从数据层面看,该区域人口总量达6 672万,GDP总量超过1.3万亿美元,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让粤港澳大湾区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问题1 (综合思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问题2 (综合思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提示: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发展速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其城市群的良性发展,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归纳总结]__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图解法”分析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读我国某河流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劳动力素质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B.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加强规划与管理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卫星城
(1)C (2)D [第(1)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判断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形势严峻;重复建设突出,农业用地急剧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低等。第(2)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而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减少耕地,加剧人地矛盾。]
4.下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2)题。
对外贸易
总额/亿美元
2005年
2001年
2005年
外商直接
投资占全
国比重
第一、二、
三产业比
例
人均GDP
/元
长江三角洲
1 381
5 925
41.3%
4∶55∶41
40 612
珠江三角洲
1 684
4 107
17.9%
3∶51∶46
41 990
(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21世纪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优势明显下降
B.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
C.产业大量转移到外地
D.环境污染严重
(2)有利于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城市遍地开花,分散发展
B.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产业发展方向要与港澳逐步趋同
C.城镇建设用地加快扩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D.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B (2)D [第(1)题,A项政策优势不明显,但不是明显下降;B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趋缓的主要原因;C项可以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利于经济发展;D项属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会影响经济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第(2)题,今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应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案例探究——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7年底,江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68.76%,达到较高水平。若依城市化三阶段论(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低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60%之间为高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60%为成熟的城市化社会)判断,江苏城市化水平已开始向成熟的城市化社会迈进;江苏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城镇人口的持续大规模增长必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城镇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核心素养
内容
区域认知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属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但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北部相对落后
综合思维
(1)江苏省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阶段,其工业化进程呈明显加快的特征,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人地
协调观
江苏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沿海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合理规划建设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整治环境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下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05年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因而会导致能源的短缺、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三废”的大量产生。
[答案]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1996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
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
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
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教师独具)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B 2.C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第2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读深圳工业产值的增长示意图,回答3~4题。
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的优势区位条件包括( )
①位于暖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
②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
③位于珠江口,交通便利
④位于珠江三角洲,科技力量雄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990年以前深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 )
①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②科技力量相对雄厚 ③工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B 4.D [第3题,深圳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口,交通便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该地科技力量并不雄厚;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气候关系不大,且深圳位于亚热带地区。第4题,1990年以前,外商出于风险考虑,在深圳的投资规模较小;那时深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5~6题。
5.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 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 因素是 (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6.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5.C 6.B [第5题,A地(长三角)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因为用地紧张。第6题,B地企业主要是缺乏分工协作,过度竞争;C地企业因经济腹地小,市场开拓不到位。]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如下图。
材料二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下图。
材料三 “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
(1)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加工,以________型产业为主;1990年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的主导产业。
(2)根据材料二,简述1980~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3)“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能源紧张的状况,怎样解决?
(4)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上海。请你分析其中的地理原因。
[解析] 第(1)题,早期“珠三角”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后期逐渐升级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2)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第(3)题,这两个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主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进行解决。第(4)题,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的条件,可得出结论。
[答案] (1)劳动密集 (2)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核电,建设核电站;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4)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消失;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作用比深圳强。
(教师独具)
教材P72活动
1.
20世纪80年代前后
都有的条件
与全国其他地区
共同拥有的条件
区位、侨乡
国际经济环境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曾拥有的一项条件: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条件。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条件,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上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实行之后,首先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教材P75活动
活动中列举的四种城市化模式,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南模式是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从而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教材P78活动
1.填表如下:
城市人口/万人
>500
100~500
50~100
20~50
<20
长江三角洲地
区城市数/个
1
2
5
10
>20
珠江三角洲地
区城市数/个
0
2
1
7
8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较高,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城市有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多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中心,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和深圳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单核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双核模式。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较高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功能,从而形成以上海为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再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最后,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在科技、文化、区位、经济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应根据各城市群的特点,发挥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江三角洲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科技性和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共14页。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5章章末小结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本册综合教案,共9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与测试教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