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二板块专题一第二编第3讲 “概括分析题(简答题)”如何准全作答
展开第3讲 “概括分析题简答题”如何准全作答
文言文简答题是江苏卷近几年出现的题型。这种题型设问内容和形式看似多种多样,实则不外乎概括文意要素和文本观点态度两大命题方向。
一、明确2大命题方向——审题更精确
概括文意要素 |
或概括情节,或概括人物(事物)特点,或探寻事件原因、影响(意义)等。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韩 愈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
[自主尝试]
[解析] 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认为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抬高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得意中人。
[参考答案] ①他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②应考时边走边歌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③拒绝“狂士”征召为官;④虚拟官人身份骗婚。
[参考译文]
君名适,姓王。他喜爱读书,怀抱奇志,恃其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加科举考试。但困于没有资格和地位,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这才去求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各位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那种生硬的话,见过他一回,就吩咐守门人再不让他进门。皇上刚登帝位,便用四种科目考试的办法来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说: “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于是就提着他所写的书,沿路边走边歌咏,去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考试时,他对答的话语惊人;结果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
过了很久,他听说左金吾卫李将军年轻,喜爱多事,可以打动他。他就登门报告说:“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陈述事情。”一见面,两人谈得合意,从此王适便出入于李将军门下。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鄙视那些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派人想办法招致王君。王君说:“卢从史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刻谢绝了来客。李将军从此越发尊重他,保奏他为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仗判官,平时尽量采纳他的意见。将军升迁为凤翔节度使后,王君也随他到了凤翔,改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妻子是上谷郡处士侯高的女儿。起初,处士打算把女儿嫁出去,告诫自己说:“我因和人意见不合才不得志,一个女儿,应怜爱她,一定让她嫁给做官的,不嫁给一般的人。”王君说:“我寻求妻家很久了,只有这个老翁称人心意,而且我听说他女儿贤惠,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骗媒婆说:“我明经及第,将被选为官员,很快我就是当官的人了。如果你能使侯翁答应我,我就用百金给你作谢礼。”媒婆答应去对侯翁说说。侯翁问道:“那人确实是做官的人吗?拿文书来。”王君无法,只好对媒婆说了实话。媒婆说: “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会欺骗他的。你弄一卷像告身那样粗的一卷书,我把它藏在衣袖内前往,侯翁见后,未必会拿过去细看,希望你听从我的安排。”于是王君就照媒婆的吩咐办。侯翁望见“文书”藏在衣袖内,果然信而不疑,说:“够了。”就把女儿许给了王君。
概括观点态度 |
或提炼作者观点,或概括作者情感倾向,或探究写作意图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刘正夫书
韩 愈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韩愈在答复刘正夫“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请分条概括。
[自主尝试]
[解析] “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点,第一段中“为文宜何师”“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已经明确标示三点。第二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强调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并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佐证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创见,“收名也远”。
[参考答案] ①学习对象应是古代圣贤;②文章内容应不因袭陈词,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③选文方面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准确;④思想方面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译文]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如果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保存下来的很多,文辞各不相同,该效法谁的呢?”我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如果再问:“做文章应该写得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一定会郑重地说:“不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内容就好”。如此罢了,绝不是极端地提倡文章一定应该这样写,坚决禁止文章一定不能那样写。
早晚都能看到的各种东西,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赏谈论。文章难道和这不同吗?汉朝人没有不会写文章的,但也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文章做得最好。那么可以说,下的功夫深的,名声就传得远。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您家中的各种物品,都是日常离不了要使用的,但其中你所珍爱的,肯定不是寻常的东西。那么君子做文章的道理,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现在的那些要写文章的晚辈后生们,能够深入探求努力获取,以古代圣贤的做法为法则,虽然说不一定人人都要这样做,但若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那样的人才出现,必定是出自这样做的人,绝不是出自按部就班的人。至于圣君治国之道,不用文士也就罢了,要是重用文士,一定会看中那些有真正才能的人,这种才能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因循他人说法的人啊。自从出现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但是能够保存到现在的,一定是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啊。所以我经常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
二、遵循解题3大步骤——答题更精准
[解题方略]
文言文简答题解题“3步骤”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平甫文集序
曾 巩
①王平甫既没,其家集其遗文为百卷,属予序。
②……
③平甫之文能特见于世者也。世皆谓平甫之诗宜为乐歌,荐之郊庙;其文宜为典册,施诸朝廷。然推其实,千岁之日不为不多,焦心思于翰墨之间者不为不众,在富贵之位者,未尝一日而无其人,彼皆湮没而无传,或播其丑于后。平甫乃躬难得之姿,负特见之能,自立于不朽,虽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贵,人亦莫得而掩也。则平甫之求于内,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其于诗尤自喜,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故诗尤多也。
④……
(选自曾巩《元丰类稿》)
请根据第③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王平甫的作品能够在当世突显的原因。
答:
解析:试题已经明确指出答案信息区间为第③段,只要从中找出与试题相关的关键句,再转化成自己的话归纳即可。从“或能文不必工于诗,或长于诗不必有文,平甫独兼得之”中可概括出他诗文皆工这一要点;从“其忧喜、哀乐、感激、怨怼之情,一于诗见之”中可归纳出王平甫写作有真情实感这一要点。
参考答案:①写作发乎内心(抒发真情实感);②诗文皆工。
参考译文:
王平甫过世后,他的家人汇集他留下来的文章,编成百卷,委托我写序文。
……
平甫的文章能单独显现于世。世人都说平甫的诗应该作为乐歌,推荐给(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先的)宗庙;他的文章应该作为典册,在朝廷实施。然而推及实际情况,一千年的时间不能说短,殚精竭虑舞文弄墨的人不能说少,处在富贵的位置上的人,每天都有,他们都湮没在历史中,没什么佳话可以传世,或者传下一些丑闻给后世。平甫却弯下非同寻常的身姿,身怀单独显现于世的才能,让自己处于不朽的地位,虽然不能满足他的志向,但是他的文章确实可贵,世人都难以掩盖。那么平甫求做官,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古今创作诗文的人,有的能写文章不一定擅长写诗,有的擅长写诗不一定有文章留世,唯独平甫两个都能。他对诗歌尤其喜欢。他的忧喜、哀乐、感激、怨怼的情感,全部体现在诗中,所以他的诗特别多。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方希则序
欧阳修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诸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
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方希则以茂才入官,作者与之“形忘乎外,心照乎内”,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数奇”即“不偶”,即命运不好,命途多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数奇,终身未得封侯。方希则落第后,“缙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对晚辈的奖掖、勉励、祝愿、安慰、期盼等。
参考答案:①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②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豁达的赞赏;③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
参考译文:
方希则因美好的才华而步入仕途,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顺利,命运啊,多么不好啊。在当时不被重用,他都适时地坦然拂衣而去,充满自信,从讯息的多少来推断好坏,不在乎事物的去留,修养深厚是一个高雅的君子,几乎就像古代的贤者啊。
我从上都来,寄居在客店,往来于金马门,第二次见到方君已经是第二年春天。恰逢天子正好推崇儒学,招引俊杰,开设了选拔官吏的考试,命令从乡里选拔人才,而四面八方怀揣上报公文来参加入京应试的杰出人才,就要用几百几千来计数。我虽然是后进晚辈,却也牵着衣服、磨着脚背、推着胳膊来交往在他们当中。交往的人原本就很多了,晚些时候才遇到他,车盖遮瞒道路,交往密切,尽情得相互取笑作乐,外表得意忘形,内心敞亮豁然,即使是庄子与惠子的在濠梁时的美好交往也不会像这样啊。不久,他在内台应试,因主管官吏的冤枉,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停止了考试。官宦们谈论都为他感到伤心委屈,他还内心恬静,竟然使人不能察觉内心的不平。过了几天,他带着行装,准备了船只,飘然东下,向我这个愧对友情的人,索要几句话作为临别相赠。
那些广泛了解宇宙世界的人而见识就会长远,完全懂得祸福依伏的人就会知道命运的无常,这不是可以对见识浅薄、听闻少寡的人说得清楚的。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事理、出类拔萃的人,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评价他。过去,公孙弘曾经退隐,乡里人又推举他,在对策考试中最终取得第一名,又写了十几份奏章上报皇上,每次都要得到回复才肯罢休,最终成为汉朝的名臣。凭借方希则的资质才能却幽居匿迹被埋没,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反反复复得像这样呢?好的工匠最晚完成的是大器,出发晚却先到达的是良马。他的才华就像那奇异日子彩虹垂挂,就像在银河里洗濯头发,使各位儒生后辈仰慕不已,这原本就是方希则胸中所积累的才华,难道还要借助我的话说出来吗?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简答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
顾 成 传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罔象①。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来归,常持伞盖,待上出入。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众不继,为其所缚。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青军②据扬州,成以母在扬州,往说之降,不得,以计将母亡去。历从中山、开平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
洪武元年,扈从陈州,舟胶,负舟而行,上壮之,即日升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临江侯时西取蜀道,调成都后卫总帅守之,禽妖贼王玄保于重庆。太祖名其省曰“四川”,隶以贵州归附诸蛮,以成为贵州卫指挥佥事。
九年,先后讨平瓮傍、洛邦、洛河、鼓组诸叛蛮。蛮中慑成,呼为“老虎”,以止儿哭。十四年,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守普定,为留后。出兵克西堡,尝生擒十八人,斩其十七,纵一人归,曰:“吾夜二鼓杀汝。”夜二鼓,乱鼓角以击之,贼俱喙走,追败之,悉平普定所隶诸蛮。十七年,平河黑等十余寨,降尾洒蛮酋乃马之众。土官阿宗来攻普定,成深入,屡败之,其党杀阿宗以降。立普定为卫,析三州六长官司分制之。升镇国将军,征康佐叛蛮阿老诸寨洞。二十七年,平都匀、丰宁等寇,升骠骑将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征水西叛寇,斩其酋居敬德。已而西堡及诸夷复叛,诛其叛首,余众悉降之。
建文初,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败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命辅世子居守北平。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镇贵州如故。
时高煦有篡嫡意,成上书内宁以防北虏,亦请早建东宫,上嘉纳之。召还,复遣镇贵州如故。
成卒年八十有五。成履行阵,被创弗却,料敌制胜,百不爽一,身至大将,不以富贵骄人。在镇之日,蛮彝生祠之,及卒,吏民哀恸。
(选自查继佐《罪惟录》,有删节)
[注] ①罔象:传说中的水怪。②青军:元末,张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称为“青军”。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顾率负气好事 率:轻率
B.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 间:机会
C.舟胶,负舟而行 胶:搁浅
D.百不爽一 爽:差错
解析:选A 率:全都,一概。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盗贼袭击顾成的坐船,同船人纷纷逃走,只有顾成和他们短兵交战,击退了歹人。
B.青军占领扬州,把顾成之母作为人质,胁迫其投降,顾成不为所动,用计策带着母亲逃走了。
C.顾成镇守普定,土官率军来犯。顾成屡挫敌军,土官的党羽杀死首领,向顾成投降。
D.顾成北上作战被浮,燕王不但释放了他,还委以要职,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
解析:选B “胁迫其投降”错,应是“顾成前往劝说青军投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译文:
(2)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
译文:
参考答案:(1)顾成在顾氏子弟中尤其刚强勇武,常常为人打抱不平,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得分点:“诸”,各位,1分;“持不平”,打抱不平,1分;“强项”,强横的人,1分;句意通顺,2分)
(2)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顾成和他意见多有不合,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策,击退南军。(得分点:“习”,熟悉,1分;“卒”,最终,1分;“任”,听从,1分;“却”,击退,1分;句意通顺,1分)
4.简要概括顾成的形象特点。(4分)
答:
解析:根据“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等内容,可概括出“生性勇猛”;根据“以计将母亡去”“料敌制胜,百不爽一”等内容,可概括出“有智有谋”;根据讨平诸叛蛮的叙述,可概括出“善于用兵”;根据“身至大将,不以富贵骄人”,可概括出“平等待人”。
参考答案:①生性勇猛;②有智有谋;③善于用兵;④平等待人。(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顾成,字景韶。祖辈父辈在江淮之间撑船为业,后来定居江都,成为富商中的首领。顾氏子弟一概争强好胜,号称“拳棒顾”。顾成在顾氏子弟中尤其刚强勇武,常常为人打抱不平,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顾成给自己身上刺青,打算下水与龙和水怪相搏。有盗贼闯入他的舟中,同舟的人都震骇逃散,只有顾成持短兵器与盗贼相搏斗,盗贼望风而逃。
顾成侍奉张士诚不称意,来投奔太祖,常常手持伞盖,随从太祖出入。跟随太祖攻打镇江,和十个勇士奋战入城,但后力不继,为敌军所擒。顾成挣断绑缚,跳入激流当中,找机会逃走。青军占据扬州,顾成因为母亲在扬州,便前往劝说青军投降,没有成功,便用计策带母亲逃亡。先后追随徐达、常遇春立有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
洪武元年,随从太祖到陈州,舟搁浅,顾成背负舟前行,太祖赞赏其雄壮,当天升他为坚城卫指挥佥事。顾成跟随临江侯西取蜀道,调任为成都后卫总帅,把守成都,在重庆生擒妖贼王玄保。太祖命名这个省叫“四川”,把贵州归附诸蛮划归其管理,任命顾成为贵州卫指挥佥事。
洪武九年,顾成先后讨平瓮傍、洛邦、洛河、鼓组诸叛蛮。诸蛮慑服于顾成的威势,称他为“老虎”,来吓唬孩子,止小儿啼哭。洪武十四年,顾成跟随颍川侯傅友德征讨云南,把守普定,担任普定留后。顾成出兵攻克西堡,曾经生擒十八人,斩首十七人,放一人逃回,说:“我今夜二鼓来歼灭你们。”当夜二鼓,顾成吹角鸣炮,贼人都叫嚣溃逃,顾成追击,把普定所属诸蛮全部平定。洪武十七年,顾成平定河黑等十余寨,降服尾洒蛮酋乃马的部众。土官阿宗来攻普定,顾成深入,屡败敌军,土官的党羽杀死阿宗投降。朝廷划普定为卫所,分三州六长官司来治理。晋升顾成为镇国将军,征讨康佐叛蛮阿老诸寨洞。二十七年,顾成平定都匀、丰宁等寇,升为骠骑将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征讨水西叛寇,斩其首领居敬德。不久西堡及各部族再次叛乱,顾成诛杀其叛首,剩下的敌人全部投降。
建文初年,顾成以右都督身份随长兴侯耿炳文北伐,兵败于真定,被擒。燕王解开他的绑缚,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顾成和他意见多有不合,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策,击退南军。燕王即位,封顾成为镇远侯,依旧镇守贵州。
当时朱高煦有谋求太子之位的心意,顾成上书安定国内来防北边之敌,并请早早确立太子,皇帝嘉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召还顾成,又遣还他镇守贵州,和以前一样。
顾成八十五岁去世。他亲临战阵,受伤不退,料敌制胜,极少出差错,身至大将,不仗着富贵骄横待人。在地方官任上,蛮夷为其立生祠,等他去世,官吏百姓都很哀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20分)
遂初堂记
归有光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
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
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形。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兴公尝隐会稽 按:追究,查办
B.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 际:人们之间的关系
C.宫闱戚畹 戚畹:外戚
D.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 孔道:大路,要道
解析:选A “按”在此处意为“考察”。整句话的意思是“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曾为其书写匾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
B.伊尹、傅说、姜子牙等人原来只是奴隶、平民,后来得到赏识,来辅佐商、周的君主,他们的志向得到了满足,理想得到了实现,再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
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欧阳修“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
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
解析:选D “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表述有误,首先这篇文章是尤文简的后人请作者为遂初堂写的记,所以作者只是提出委婉的批评。另外由文中“文简公历仕三朝……不相当者”可看出作者的批评是婉转的。包括后文谈到尤文简为官之不易,并举了欧阳修的例子,说尤文简有隐退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看出作者批评时对话语分寸的把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
译文:
(2)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
译文:
参考答案:(1)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关键词“高世遐举”“时”“自已”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关键词“余”“慨”“中”各1分,句子大意2分)
8.作者认为尤文简以遂初堂为书斋命名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找到原文表达作者这一观点的内容。“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的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原因就是其前的“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理解分析其意思,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遂初堂取自《遂初赋》,有出仕归隐之意,“遂初”即本初的意愿得到实现;(2分)尤文简三朝为官,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2分)
参考译文:
南宋尤文简曾经很喜爱孙兴公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他的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额赐给他,书斋在现在的无锡九龙山下。尤文简的第十四代孙子尤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的遗址但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他按照自己的猜测在九龙山的南面规划测量,修建了新的书斋,仍用“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
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这篇赋。那之后他经历的人生历程,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被桓温讥讽。尤文简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而他拿“遂初赋”作比照,似乎有不恰当的地方。古时候的伊尹、傅说、姜子牙一类人,原本是奴隶、平民,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再生发过隐居的念头。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是这样。只有周朝的召公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努力地辅佐大王,正是诚实地顺应了天命,思念文王德行,很好地继承了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不做官。等到他们已经成为显贵了,也许并没有用尽他们的才能,但形势上又不能马上离去。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终究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的官位,享受万钟的俸禄,而根本上他们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不安于他的官位。况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后,虽然有孝宗的英明果断和光宗的集中大权,但都远不能与宋朝鼎盛时期相比。而光宗末年,因患病时常神志不清,后宫外戚干预朝政,当时的有些事说都说不完。即使这样,尤文简和孙兴公的观点,已在朝廷推行;当时的皇帝,不能说不赏识他们,可他们终究不能默默地安心于政事。大概君子的志趣就是这样的。
尤文简去世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够修建复原遂初堂的旧貌,像原来的建筑一样。无锡,是南方的士大夫们入都的要道,经过的人进入遂初堂,也许还可以想象到他当年的风度。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
外制集序
欧阳修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锐意天下事,始用谏官、御史疏,追还夏竦制书。既而召韩琦、范仲淹于陕西,又除富弼枢密副使。弼、仲淹、琦皆惶恐顿首,辞让至五六不已。手诏趣琦等就道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对以辞,不得见,遣中贵人趣送门,使即受命。呜呼!观琦等之所以让,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万世一遇,而君臣之际,何其盛也!
于是时,天下之士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人,亦与其选。夏四月,召自滑州,入谏院。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诰。是时夏人虽数请命,而西师尚未解严。京东累岁盗贼,最后王伦暴起沂州,转劫江淮之间,而张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邓,以惊京西。州县之吏多不称职,而民弊矣。天子方慨然劝农桑,兴学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其蠹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进贤能,患百职之不修而申行赏罚之信,盖欲修法度矣。
予时虽掌诰命,犹在谏职,常得奏事殿中,从容尽闻天子所以更张庶事、忧闵元元而劳心求治之意。退得载于制书,以讽晓训敕在位者。然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注,又修编敕,日与同舍论议,治文书所省不一,而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时,已迫丞相出。故不得专一思虑,工文字,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文。嗟夫!学者文章见用于世鲜矣,况得施于朝廷而又遭人主致治之盛。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而况不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
明年秋,予出为河北转动使。又明年春,权知成德军事。事少间,发向所作制草而阅之,虽不能尽载明天子之意,于其所述百得一二,足以章示后世。盖王者之训在焉,岂以予文之鄙而废也?于是录之为三卷。不数日,奉使河东。还,即以来河北。故其所作,才一百五十余篇云。
(选自《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有删改)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始用谏官、御史疏 用:采纳
B.手诏趣琦等就道甚急 趣:催促
C.而民弊矣 弊:困乏
D.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 导:引导
解析:选D 导:传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欧阳修为其所撰写的诰命所作的序言,文中强调了整理帝王诰命的重要作用。
B.在这篇序言中,作者阐析了庆历初天下之形势、人主之治政与君臣之关系等。
C.皇帝看重韩琦、范仲淹、富弼三人,但他们却对皇帝的任命推辞谦让,作者对这三人表达了批评之意。
D.作者认为虽然迫于草制的时间要求等,制书不得“尽载明天子之意”,但仍足以诏告后世。
解析:选C 从“观琦等之所以让,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万世一遇,而君臣之际,何其盛也”可以看出,作者并未对韩琦、范仲淹、富弼三人表达批评之意,而是称赞他们为贤臣。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时,天下之士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人,亦与其选。
译文:
(2)若修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而况不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
译文:
参考答案:(1)在这个时候,天下的士人谁不愿意成为人才呢?只是我是什么人,也在皇上的选择之列。[关键词“孰”(谁)、“顾”(只是)、“与”(在……之列)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像我欧阳修这样鄙陋的人,即使竭尽自己的才华还担心不称职,更何况不能把心思专注在职责上,这就是我经常对这些文章感到遗憾的原因。[关键词“鄙”(鄙陋)、“所以”(……的原因)、“恨”(遗憾)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2.根据文章内容,皇帝“锐意天下事”的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筛选的对象和内容,本题要求筛选的对象是“皇帝”,要求筛选的内容是“锐意天下事”的具体做法,据此推断答题区间是文章的第一、二两段,找出皇帝在对待贤才、百姓、官吏、法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概括说明即可。
参考答案:①任用贤才,破例用人;②劝农桑,兴学校;③罢黜蠹吏;④申行赏罚之信,修法度。(每点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生病,不能上朝。皇上改用大臣后,专注于天下大事,开始采纳谏官、御史的奏疏,追回让夏竦制书的命令。不久从陕西召回韩琦、范仲淹,又任命富弼为枢密副使。富弼、范仲淹、韩琦都惶恐叩头,推辞谦让到五六次也不停止。皇上亲笔拟写诏书很急切地催促韩琦等人上路,而富弼将要入宫为辞谢求回复,没能见到皇上,皇上派遣宦官赶紧(把诏令)送到门,让他立即接受命令。啊!观察韩琦等人之所以辞让,皇上之所以任用韩琦等人,可以说是圣君和贤臣相逢,万世才能遇到一次,而君臣的会合,多么壮观兴盛啊!
在这个时候,天下的士人谁不愿意成为人才呢?只是我是什么人,也在皇上的选择之列。夏季四月,从滑州被召见,进入谏院。冬季十二月,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当时西夏虽然多次请求归顺,而西方的军队还没有解除戒备。京东连年出现盗贼,最后王伦在沂州发动暴乱,转而去江淮之间行劫,而张海、郭貌山等也在商、邓起事,使京西震惊。州县的官吏大多不称职,而百姓困乏。天子才愤激地鼓励从事农桑,兴办学校,破除以前的惯例破格用人,哀怜百姓的困苦而想除掉那些祸害百姓的官吏,知道官员考绩升迁制度时间长久而生的弊端,而考虑区别有才和无才之人以进用贤者能人,担心各种官职不加整治而申明准确地实行赏罚,总之是想要整顿法度了。
我当时虽然掌管诏诰命令,但还是在谏官的职位上,经常能到殿中奏事,可以随意全部听闻天子变革诸事、忧虑怜悯百姓而苦心谋求治理好国家的意图。退朝之后得以把它记录在制书之中,来讽劝晓谕、训导告诫在位的官员。然而我正参与修订前代先祖的旧制,又撰写皇帝的言行录,又修编敕,每天和同僚讨论,修订精简的地方不统一的文书,但所下达的除授官职的文书,大约不过一两个时辰,就已经迫使丞相写出来了。所以不能够专心思考,修饰自己的文字,来全部传达皇帝难以表达的意图,而使诰命恢复到三代时期公文的样子。啊!学者的文章被当世所采用的很少,更何况能够在朝廷施行,而又遇上了国君把国家治理得这么繁盛。像我欧阳修这样鄙陋的人,即使竭尽自己的才华还担心不称职,更何况不能把心思专注在职责上,这就是我经常对这些文章感到遗憾的原因。
第二年秋天,我出朝做河北转运使。第三年春天,代理掌管成德军事。公务间隙,打开以前所写作的制书草稿阅读,虽然不能全部载明圣明的天子的意思,对于天子所说的能够表达出百分之一二,就足够诏告后世了。皇帝的训导在这里,怎么会因为我的文章写得粗鄙而废弃呢?于是抄录制书编为三卷。没过几天,奉命出使河东。回来之后,紧接着来河北。所以我所作的文章,才一百五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