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三维设计全国版-通史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选考模块课时跟踪检测(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试卷 0 次下载
- 2020年三维设计全国版-通史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四选考模块课时跟踪检测(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试卷 0 次下载
- 2020年三维设计全国版-通史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课时跟踪检测(八)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时期 试卷 0 次下载
- 2020年三维设计全国版-通史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课时跟踪检测(六)中华文明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 试卷 0 次下载
- 2020年三维设计全国版-通史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课时跟踪检测(五)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试卷 0 次下载
2020年三维设计全国版-通史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世界史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工业文明的转型与探索——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展开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工业文明的转型与探索——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东临沂期中)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
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 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选B 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是物价飞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连洗澡盆也没有”,反映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故C项错误;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不能反映美国的工业结构状况,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宁德二模)193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园艺产品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和马铃薯征收关税。随后,又通过了《进口关税法案》,规定对除小麦、玉米、肉类、牲畜和羊毛以外的进口农产品征收10%的关税。这些举措( )
A.为国内农业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保障民众的消费权益
C.致使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解析:选A 1931年,英国政府通过制定法案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关税,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有利于保护本国农业,为农业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提高关税主要是保护本国农业,转嫁经济危机,而不是保障民众的消费权益,故B项错误;“滞胀”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才出现这种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提高关税转嫁经济危机,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故D项错误。
3.1929年的最后一周,美国政府在追加了约3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后,胡佛总统对此评论说:“以前没有一位总统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说明当时美国( )
A.坚守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经济政策
C.尽力为罗斯福新政创造条件
D.认识到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解析:选B 由材料“政府在追加了约3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可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由材料“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可知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开始寻求突破传统经济的新方法,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举措而非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故D项错误。
4.(2019·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第一次考试)1935年美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给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贫穷老人提供养老金,向失业者提供救济金,为病残儿童提供应有照顾。这一规定( )
A.表明美国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B.说明美国政府注重社会稳定
C.标志着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
D.提高了下层人民的政治地位
解析:选B 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通过法规“给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贫穷老人提供养老金,向失业者提供救济金,为病残儿童提供应有照顾”,不能说明美国社会问题较为严重,这种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说明美国政府注重社会稳定,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标志着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的说法夸大了其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对下层民众的救济,故D项错误。
5.(2019·山西太原一模)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A项正确;1929~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故B项错误;图书和报纸阅读量的增加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故C项错误;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6.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罗斯福最终根除了“暂时疾病”
B.“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
C.“试验性疗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试验性疗法”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解析:选C 罗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所谓的产销矛盾,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若干经验,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独属于社会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只是加大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而已,并没有实施所谓的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7.(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参加会议的3 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 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这主要反映了( )
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解散了立宪会议”,表明俄国拒绝与资产阶级妥协,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权的建设问题,故B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与“3 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8年”,结合所学,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之时,故D项错误。
8.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解析:选D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1919年”可知,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
9.(2019·内蒙古鄂尔多斯一模)威尔·杜兰特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之斗争,是财富集中与分散之历史乐章的一部曲”“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放宽自由,东方是西方,而西方也是东方。不久,两者就要碰头。”能够说明以上材料观点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体现借鉴西方,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虽然学习西方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体现不出相互竞争,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没体现学习西方优秀成果,故D项错误。
10.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解析:选C “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不是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是在1929年开始的,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当时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是在1926年开始的,与材料中1925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9·卓越名校联盟第二次联考)据1928年10月统计,全苏联共有31 858台拖拉机,其中国产的只有3 718台;1929~1931年,国产拖拉机仅50 300台,进口的共59 600台。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机械化水平制约了集体化
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C.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绩
D.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苏联拖拉机国产和进口的数量对比,而非机械化与集体化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的拖拉机中进口拖拉机占优势,是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6年形成,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29~1931年,国产仅50 300台,而进口的59 600台,进口拖拉机的数量超过国产,这反映出苏联在发展经济中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故D项正确。
12.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一时。这反映出( )
A.工业文明出现深刻的危机
B.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C.浪漫主义的理想已然破灭
D.文明冲突成为世界主流
解析:选A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带来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现代主义兴起发展,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故B项错误;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故C项错误;文明交流融合是世界主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云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得出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由材料一1929~1937年的时间信息得出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由材料一“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得出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第二小问,由材料一“联共十七大……五年级学习”得出计划性;由材料一“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得出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由材料一“革命前平均……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得出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由材料一“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得出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由材料二“这个时期我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出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第二小问,由材料一“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材料二“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得出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材料二“这个时期我国……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出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材料一“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材料二“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得出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由材料一“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材料二“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得出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
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
(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 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六角螺帽。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 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最终,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随后他无意中成为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查理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虽然查理自己无法保证温饱,他还是在街头搭救了一个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获得了这个女子的爱情,两人相依为命一同度过这个“摩登时代”。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影片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解析:《摩登时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及“工厂老板认为……时间用于工作”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方式及对工人的压榨;材料“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情不自禁地去扭”体现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对人性的摧残;材料“查理失业了……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体现了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从中任意选取一个情节,结合史实予以概述及评价即可。
答案:示例一:
情节: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紧六角螺帽。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方式实现批量化生产。
概述和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各国逐渐实现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层出不穷的新发明刺激了生产方式的创新。汽车行业在机械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流水线作业,使规模化大生产成为主导性生产方式。
工厂生产流水线的出现适应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但这一进步却压榨摧残了人的人性,将人异化为机器,缺乏对人的人文关怀。
示例二:
情节: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经济大萧条中普遍出现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
概述和评价:20 世纪20~30年代,美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社会生产的产品严重过剩,而工人购买力低下,使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突出。对此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之疯狂的信贷,最终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下,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进一步降低了民众的购买力,抑制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剧了经济危机,并进一步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陷入混乱状态;社会的危机客观上推动罗斯福新政的实行,为其之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