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话题3 时代催生下的机遇——近代中国和平建国的尝试【主题贯通】 教案 0 次下载
-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话题4 巨龙腾飞的新起点——现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主题贯通】 教案 0 次下载
-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通史讲座2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通史融会贯通 教案 0 次下载
-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话题2 救亡图存下的觉醒——向西方学习潮流下的中国【主题贯通】 教案 0 次下载
-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1专题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教案 0 次下载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2话题5 融入世界艰辛历程——近现代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中外关联】
展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蕴含的相互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思想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整合与分化、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的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客观现象。
(对应学生用书第69页)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角色也大相径庭。
一、明清时期——“受益者”
1.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闭关自守”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潮流之外。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早期世界市场客观上的“受益者”。
(2)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有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性的生产区域,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3)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2.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开辟后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一方面,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西方传教士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到中国传教,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但因文化冲突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而引发了“禁教”事件,进一步促使中国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4)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增长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被动者”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 |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 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陷入绝境 |
三、现代中国——“竞争者”
1.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全面禁运的封锁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萎缩,基本关上了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大门。
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付诸实施,是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一个创新。“一带一路”在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2019·莆田质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D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接纳的内容,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中国阴历与西方阳历的融合,故排除A项;革命泛指重大革新,材料未体现革命思潮,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政府行为,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阳历的实施而不是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等)演变,故排除C项。]
2.(2019·平顶山二模)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41万人, 1988年约120.14 万人,2012年约1 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与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即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故选A项。]
3.(2019·洛阳、许昌二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A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知识可知,此时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并未与世界经济接轨,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举措,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为了适应改革开放进行人才培养,不能说明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故排除D项。]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史学新论] 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在19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则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旋涡。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逐步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保证了质量。
——黄敬斌《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情节》
[命题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权威预测)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C [材料无法体现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这些外国银行利用中国的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有利于旧式金融业学习西方银行,客观上有利于新式经济因素的产生,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通过钱庄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外国银行只是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故D项错误。]
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史学新论]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命题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在于大量工业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权威预测)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 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
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C [煤油作为消费品传入中国,从1878年到1893年,中国消费量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A项中“质变”说法绝对,故排除;B项中侨民不是消费的主体,故排除;D项中科技进步不符合当时中国特点,故排除。]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史学新论]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人治”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命题思考]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较大。深化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同时继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3.(权威预测)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 [根据材料“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可知,这一制度下的变通,体现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故选C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排除A项;这一事件不能作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开端,故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