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板块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板块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01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板块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02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板块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03
    还剩4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板块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浙江诗词鉴赏题有三大特点:
    1.第1小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涉及方面可能是诗词意象,也可能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时令、物候,也可能是诗词中的某个句子的部分内容。虽然2016年,第1小题变成了简答题,但2017至2019年随即又回归成填空式。
    2.常以比较鉴赏的形式考查。2012年、2014年、2016年都是。
    3.浙江卷诗词题第2小题必考表达技巧。2014年从抒情手法,2015年从描写角度,2016年从叙事特色,2017年从叙述手法、对比手法,2018年从点染手法、2019年从多种手法等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2020年的备考,也要对以上几方面给予重视。

    览一表,穷尽古代诗歌鉴赏常识
    形象
    人物形象
    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赠汪伦》《静夜思》);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
    8.爱恨情愁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
    景物形象
    A.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
    B.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
    C.色彩描写

    (一)常见意象:
    1.送别:杨柳、长亭、南浦、酒
    2.思乡:月亮、鸿雁、捣衣、双鲤
    3.愁苦: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鹧鸪、夕阳
    4.抒怀:蝉、冰雪、梅花、菊花、竹、黍离、草木
    5.爱情:莲花、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7.闲适:五柳、东篱、三径
    (二)意境特征:
    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三)意境类型: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雄伟、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等
    事物形象

    咏物诗: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
    语言
    炼字


    →描景状物、渲染气氛、表情达意、虚实递进
    →增强韵律感,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
    →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深化主旨,画龙点睛
    炼句

    →→

    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荡气回肠;一气呵成,朗朗上口
    语言风格
    总体特点:诗庄(庄重)词媚(优美)曲谐(诙谐)
    诗歌风格:现实与浪漫
    词作风格:婉约与豪放
    常见风格: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雄奇奔放、沉郁顿挫、直率天真、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诙谐风趣、叠字叠词、形神兼备、穷形尽相、洗练、清幽、工丽(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修辞手法
    比喻:如、像、若、好似、仿佛、成了、是→相似点→对象特征
    比拟:有动词来陈述静态事物或无生命事物 →移情于物
    借代:特征代本体、局部代整体、具体代抽象
    夸张:数量词、变形→突出点→对象特征
    对偶(只限于词曲中):意思相近或互为补充→对象特征
    排比(只限于词曲中):句式整齐→铺陈渲染、强化感情
    反复:重复词语→明确反复的内容,根据作用展开分析情感
    反问:问号、语气→明确是肯定、否定还是猜测语气,明确对象或原因→情感
    用典:引用、注释→明确用典的内容和含义,主人公与历史人物的异同→情感
    双关:形容词、名词→事物特征和人物心理感受、名词的语境义
    对比:对立或相反的事物、情感倾向等(名词或动词)→特征情感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传神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对比——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表达方式
    直抒胸臆:诗中有情


    描写技巧: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渲染、烘云托月(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白)
    间接抒情(隐晦)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③托物言志(情)
    ④用典抒情
    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比兴
    结构特点
    开门见山、铺垫、逐层拓展、环环相扣、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等,小中见大、以景结情、欲扬先抑
    内容情感观点态度

    诗歌题材分类及内容情感一览表
    类别
    题材特征
    形式标志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咏史怀古类
    以历史上的人、事、物为题材,或登高望远,或通览古今,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或用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
    1.理性思考历史,议论古人古事;(评判历史)
    2.怀想古人际遇,感伤自身遭遇;(借古伤己)
    3.借论历史得失,讽时劝世忧国。(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续 表
    类别
    题材特征
    形式标志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咏物抒怀类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1.或以所咏之物为题;或以“咏(题、吟)+物”为题。
    2.以物为对象,着重描绘物的特征、功用,或着重吟咏某物的精神、品格
    1.描摹形貌神态,表达喜爱之情;
    2.描写品格精神,寄意抒怀言志;
    3.突出事物特征,表达哲理感悟;
    4.借物暗喻社会,寄托褒贬忧愤、感时伤世之情
    托物言志、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
    羁旅思乡类
    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进,或贬官赴任途中,或游历,或探亲访友。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
    1.旅途物事:如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思、怀、孤、寄、行、宿、泊舟。
    2.时间多为古代节日:如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
    3.孤寂哀怨悲苦怀思类意象
    1.天涯漂泊羁旅愁。漂泊孤苦艰难,凄凉思乡。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思念亲人。
    3.羁旅他乡幽怨情。感慨年华易逝的苦闷,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寂寞,独居他乡、不得重用的幽愤感慨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乐景写哀,对面落笔、曲折有致(又叫反说、侧面落笔),细节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梦幻设想回忆,虚实结合
    赠友送别类
    离别之际,饯别酒筵,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1.标题有“送”“别”“赠”“酬”等。
    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草寄离情、孤飞之雁、清酒、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棹、古道、冷雨、清猿等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借送别吐不平、明心志、抒幽愤。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回忆昔日情谊,关心别后境遇,抚慰勉励之情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④想象。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边塞征战类
    是以边塞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在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词。
    2.诗中多有与战争有关的人、事、音乐
    1.保家卫国、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4.征人思乡的情感。
    5.凄苦哀怨的战争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山水田园类
    描写山水景物,流连自然景观;描写农村景色,营造田园牧歌情调;语带烟霞之气,表现隐逸之志。包括:山水写景诗、隐逸诗、田园诗
    1.流连山水欣赏景物;
    2.写农村生活场景与人事物象;
    3.远离尘嚣的隐逸环境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
    3.写景诗:借景遣怀,借景抒情。或人生失意,或客居孤寂,或贬谪忧愤,或忧国忧民,或悲时伤世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高低俯仰的角度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虚实结合;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爱情闺怨类
    写男女爱情或离别相思之苦。包括:爱情诗、思妇诗、弃妇诗、宫怨诗
    1.标题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叹、闺怨、寄良人、思远”等。
    2.诗中常有“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红妆对镜”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中国风意味的意象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
    2.妇女怨思之情。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空闺独守的思亲之怨;
    情梦难圆的遗憾惆怅;
    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比兴、先扬后抑、反衬
    哲思雅趣类
    哲理诗、题画诗
    标题中有“题……图”“画家+画名”
    1.再现内容,巧妙增趣;
    2.据实构虚,生动丰富;
    3.评论画作,赞美丹青;
    4.借题发挥,抒情言志
    想象、虚实结合

    顺应阅卷“潜规则”,把握答题佳模式——“是什么-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应试中的重难点,7分或8分的题,考生均分也就4分左右,因此,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失分比例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在传统诗歌方面的知识积淀普遍缺失,导致读不懂诗歌;二是考生未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模式技巧,应试时满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笔,即使有文字呈现,也是答非所想。

    1.锁定得分点
    高考诗歌鉴赏阅卷与平时老师的阅卷有细微的差别,平时阅卷老师们习惯抓错的“失分点”扣分,有时会一损俱损,全军覆灭,导致“一颗钉子坏了一场战争”的悲剧;但是高考诗歌鉴赏阅卷是找“得分点”给分,且在“得分点”里,往往就是那几个与答题点高度契合的“核心词”最重要。所以,命题者怎么设问,考生如何对应作答及凸显核心词就显得至关重要。
    2.按步骤赋分
    诗歌评卷是按步骤赋分的。根据历年高考诗歌题的命题规律,其答题模式基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命题者怎样问考生就怎么答,第二步是针对自己的答案给出具体的分析或情景再现,第三步是分析效果或作用。很多考生由于不熟悉评卷规则,就只答第一个步骤,事实上,第一个步骤也就占1到2分,这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此,按照步骤依次答题,才有可能拿到更高的分数。
    3.一题多人评
    诗歌阅卷采取一题多评模式,相对公平,考生的付出一定不会被忽视。诗歌赏析至少有两个人来评分,两人赋分如果超过规定的误差范围,则会由阅卷小组长三评,直到在规定分差内能够匹配为止,所以请相信,有实力者定能获得高分,绝对不会因为某个阅卷者的主观喜好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明确设题方向
    设题方向一 形象
    所谓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人物
    形象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1.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2.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是什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诗,不可臆造+(怎么样)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意象
    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本诗用……的意象+(为什么)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意境
    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解说相关诗句;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为什么)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诗中主人公陆鸿渐虽移居闹市,但是“野径入桑麻”,修篱种菊,“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可见其是一名寄情山水、超尘绝俗的隐士。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首联言移家至城郭之旁,人烟尚稠,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秋天到来,还未开花。颔联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颈联暗示人不在,因为连犬都不吠,当然家中无人了。但皎然写问讯于西家,目的却有二:一是表达对陆鸿渐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二是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鸿渐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诗人写寻陆鸿渐不遇,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陆鸿渐的倾慕之情,于是以陆鸿渐自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答案] (是什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为什么)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怎么样)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2.(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2016·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设题方向二 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的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作炼字。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这种题型就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4.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5.品味作品某字,并简要分析。
    1.准确找到诗眼;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是什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为什么)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所炼之字还原至句中描摹景象,将“象”和“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怎么样)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1.请赏析××句。
    2.请赏析××联的妙处。
    3.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1.从句子的基本意思出发,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
    3.从表达技巧出发。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①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②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妙。③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是什么)该诗句是××的意思+(为什么)描绘出一幅××的画面。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烘托了××的意境,营造了××的氛围+(怎么样)表达了××的情感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
    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什么)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为什么)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怎么样)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题干所问的是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根据“诗眼”的词性规律,可以确定“咽”“冷”分别是两句诗中的“诗眼”。“咽”运用拟人手法,状石间泉声低沉,“冷”运用通感手法,绘夕阳余晖微弱,有凄冷之意味。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渲染山寺远离人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诗歌的第三联意在表现环境的深僻、幽静、孤寂,这其实是与王维晚年的恬淡宁静的心境相契合的。
    [参考答案] (是什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意为声音因阻塞而低沉;“冷”意为温度低,或者寂静、不热闹。(为什么)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更冷。(怎么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巩固练习]
    1.(2017·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                                    
                                        
                                        
    答案:表现出了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的语言风格。
    (示例1)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示例2)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此句将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设题方向三 技巧
    所谓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的内涵大同小异,都可以归结为手法的运用。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只要考生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达技巧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
    (是什么)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怎么样)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然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最后分析作用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则再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概括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2.阐述内容的转换以及景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是什么)全诗(词、曲)以××起,以××结,由××转到××+(为什么)转折衔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着一个“×”字+(怎么样)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含蓄深沉等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一般看有没有用修辞手法,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这首诗最显著的手法是用典和对比。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从修辞手法上看,题目和四句诗均含有典故。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从表现手法上看,一句和二句、三句与四句均分别采用了对比。诗人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但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结合诗句,由“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可表现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由“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可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包括诗人在内的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正如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说:“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参考答案] (是什么)这首诗运用典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什么)全诗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题目“马嵬”即指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马嵬驿,“长恨歌”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银河”为阻隔牛郎织女的天河,“石壕村”出自杜甫所写《石壕吏》,“长生殿”乃唐明皇宫中的一座宫殿。此外,一、二句将“长恨歌”中的李、杨死别与被银河隔开的牛郎织女的生离对比,三、四句将石壕村中百姓的苦难与长生殿上的君妃之苦对比,凸显百姓生活之艰辛,“泪比长生殿上多”。(怎么样)突出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
    [巩固练习]
    1.(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解析:这首诗中除了第三联直抒胸臆,其他三联都侧重于写景。但尾联写景,不同于前两联,“待”字表明尾联不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而是想象的虚景,以虚代实,呈现出了一种清幽闲逸的意境。“处处景语皆情语”,尾联亦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闲适之情。此外,景语置于诗歌末尾,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即可)
    3.(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4.(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设题方向四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概括
    诗歌
    的内
    容主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是什么)这是一首××之作+(为什么)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续 表
    角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模式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是什么)用一至两个四字词高度概括诗歌的主旨或情感,可表述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这首诗表达了××的主旨”+(为什么)结合诗歌各句,通过意象或者直接抒情的词句,分析主旨或情感的来由+(怎么样)得出“表达了什么主旨”或“抒发了什么情感”的结论
    评价
    作者
    的观
    点态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第一种模式:
    1.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2.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3.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
    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2.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是什么)不同意或同意+(为什么)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怎么样) 因此,……
    [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分析]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诗歌描绘了雨中(后)万顷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二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前两联通过河水流动震天动地的声音,写出万物之欣喜。颈联中,“遥”字生动描绘出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出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习惯性立于其上,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状。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主要意图在于: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衬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第三步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尾联“正话反说”,诗人明明喜不自胜,却用“愁”来凸显其“喜”,以倍增其喜。
    [参考答案]  (是什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为什么)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衬喜。(怎么样)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
    [巩固练习]
    1.(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可以结合作者对精卫的评价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七、八两句重在强调作者与他人的看法不同,他欣赏精卫永不言弃、不畏艰难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九、十两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凡事只求尽力,不计较最终的结果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用反问句来表达作者坚持做实事,不计较功名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3.(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前五句,作者化用杜诗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事。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意,盛赞他们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是借汉言宋,意思是汉时开边征战、号召立功绝域,在那时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之意,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结尾三句以斜风寒雨之景作结,融情于景,实写自己内心壮志不得酬的悲凉。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突破似“冷”实“热”的考点——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
    近年来,高考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日渐成为趋势,理由有三:一是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适合单独考查的诗词曲日渐减少,文本难寻;二是比较鉴赏选材方便,容量较大,可命题的点较多,利于操作;三是能够有效避免猜题、押题,避免与陈题“撞车”。由此,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对诗歌比较鉴赏的考查。下面就比较鉴赏的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 鉴赏诗歌的意象
    (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问题】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                                    
    【解析】 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温馨提示] “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角度二 鉴赏诗歌的意境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温馨提示]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的艳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
    角度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9·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问题】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对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温馨提示] 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者不可偏废。
    角度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问题】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解析】 本题从正侧面描写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上片从演奏者、乐曲变化等角度叙写;下片“洗耳为渠听”,表明从听众角度描写乐曲。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温馨提示] 词内上下片之间比较。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等。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是考查的重点。
    角度五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问题】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                                    
                                        
    【解析】 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温馨提示]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衬托、借古讽今、时空交织和衬托等;衬托又分为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点染手法”,“点”指点明主旨,“染”指铺陈渲染,这种手法常用于写景抒情词,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角度六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问题】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着眼于梳理诗歌中的事件。阅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北方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这种口吻就显得自然真切,叙事中带有凄凉感与孤独感,情感十分明显。同时,叙事中的对比也十分鲜明,如权贵的歌舞升平、不问军情与百姓的心系故国形成对比,主人公亡国前后的境况也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了百姓的流离之苦。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温馨提示]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用典等,其中比喻、比拟、用典是考查的重点。赏析修辞手法应结合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角度七 鉴赏诗歌的结构方法
    (2011·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                                    
    【解析】 本题从行文结构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刘诗,第二句写“登城”;第三句写诗人纵目野望所见景象。“浅深山色高低树”,“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第四句写虚拟的意象。苏诗,开头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好像很热闹的一番景象;第三句却写雨阑云散,海阔天青;第四句则写景象变幻得让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刘诗行文脉络为“登”“望”“想”,前后承接,由实及虚;苏诗行文脉络则为“壮观”“平静”“壮观”,前后转换,突显变化。
    【答案】 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的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温馨提示] 登高望远类题材的诗歌比较。古诗词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指“开头”;“承”,指承接“开头”;“转”,指“转折”“转换”;“合”,指“结尾”。常见的“合”的形式有:“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上文;“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结尾,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也叫“篇末点题”。鉴赏诗歌应把握诗句的位置,理解诗句的含意。
    角度八 理解诗歌的内容
    (2019·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温馨提示]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类梳理,知晓同类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二要由点及面,理解诗歌意蕴。“点”指诗题、注释、关键词句等,“面”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观点态度和诗句语境。三要理清因果,准确分析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
    角度九 评价诗歌的感情
    (2016·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问题】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感情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情感基调”指诗歌的基本情感,本题是课内外作品的对比——试题所选诗歌与课内的《破阵子》比较,要回顾课内诗歌,理解其思想情感。曹诗“三十年前”到现在,岁月流逝,但依然“手臂强健嫌弓不硬,眼睛明亮能看清楚战阵”,可见其老当益壮,豪情万丈。而辛词《破阵子》主要回忆沙场秋点兵、意气洋洋和反击战的漂亮凯旋,尽显英雄气概,但结尾回到现实,一句“可怜白发生”,揭示主题,英雄迟暮,功业未成。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温馨提示] 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鉴赏诗歌的感情,一要辨明情感载体,“一草一木总关情”,抓住诗歌叙写的人、景、事、物,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感情;二要用好七把“钥匙”,标题、意象(意境)、注释小序、关键词句(诗眼)、典故、流派、表现手法,这些信息是理解把握诗歌感情的有效依托。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了解诗歌鉴赏题常见的六个失分点
    诗歌鉴赏与文言文翻译题一样,分值较高但又极易失分,下面从反面对考生予以提醒,以规避失误点。
    失分点一:关键字词赏析题忽视字词在主旨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问题:“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失分点二:意境类鉴赏题忽视诗句本身内容
      问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方面作答:(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绘图景描摹出来。(2)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清冷寂等。(3)根据诗歌意境特点再来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失分点三:炼字型的鉴赏题忽视诗句的前后关联
      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具体说,要分三步作答:(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失分点四:语言鉴赏题忽视术语的准确性
      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请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与否,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续 表
    失分点五:托物言志型、咏史型鉴赏题忽视“深层”含义
      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
    失分点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忽视手法的艺术效果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巩固练习]
    1.(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
    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
    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
    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
    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点明情感 提示下文
    (2)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②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 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1)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与情两方面对《滁州西涧》的前两句进行赏析。
    答:                                    
                                        
                                        
    答案:(1)超逸脱俗、恬淡闲适 积极乐观
    (2)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品格,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中感怀
    陆 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
    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
    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
    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
    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2)作者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                                    
                                        
    解析: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志向难达的悲哀和至死不坠凌云之志的决心。首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流露出自己浓重的“感怀”之意。三、四句承上,进一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第三句回应了第一句,第四句补充了第二句,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五、六句从写景入手,写对往日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尾联两句再经转折,深刻反映了自己难就功名的无奈心境和愤激不平之情,显示出作者坚贞倔强的性格。诗歌抒情达意淋漓尽致而又余意不尽。
    答案:(1)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
    (2)作者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作者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形容憔悴,壮志未酬。作者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受君王赏识、器重。作者说自己如今“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者作客边城,漂泊憔悴,白发新生,壮志未酬。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平 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上阕慨叹时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前两句语言平实自然,但欠意象与内蕴;第三、四句立即作了恰如其分的补充,“桃李春风浑过了”不啻是“朱颜渐老”的内蕴,“浑过了”中的“浑”字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把一切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又将“桑榆”与“残照”连用,描绘出一幅夕阳西沉、斜晖照在桑榆之间的景象,这样就把人生的暮年晚景作了富有视觉性的象征性表述。下阕表达遁世之情。“江南地迥无尘”即指作者寓居金陵的隐逸生活。“老夫一片闲云”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晚年那种超脱、豁达的心境。“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二句是此词的点睛之笔。作者忘情于青山,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也“未必”能把人常留于怀抱之中。
    答案:(1)朴实无华 平易晓畅
    (2)①“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②通过描写生活环境“江南地迥无尘”和以“闲云”自比,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专题强化训练17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四景其一
    [元]杨载
    朝来千骑出城,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幂[注]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注】 幂:罩。
    1.“海鸟忘机戏水滨”中的“忘机”是指____________,借以表达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忘却追名逐利之心 闲适(淡泊、愉悦)
    2.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①运用比喻,将云气比作素练,将露华比作明珠,表现了迷蒙清新的早春之景。②运用拟人,将山花和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明媚、充满生机的东湖春景。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云气罩林,新露穿草,山花献笑,海鸟戏水,使景物有动态感。④借景抒情,描写了早春明快之景,表达了诗人游玩的愉悦之情。⑤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由眼前的春景想到了当年贤太守(欧阳修)的游玩,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感。
    二、(2019·嘉兴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玉楼春·题上林后亭
    欧阳修
    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尊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
    3.“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这两句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景。
    答案:动静结合(或听觉、视觉结合) 绿意即将萌发、万物复苏的初春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答:                                    
                                        
    解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烟光好”“年华凋零”“春色少”“物新人渐老”分析诗歌的情感。
    答案:①对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喜爱。②由春景引发的伤春之情。③对春色苦短,人生年华易老(青春年华易逝)的感慨。④万物复苏,循环往复,然而人生却非如此,引发词人对年华逝去即不可再得的感叹。
    三、(2019·金华一诊)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5~6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5.“余襟良已殚”以________口吻交代了诗人________时的状态。
    答案:自述 为欢作乐
    6.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平:语言浅近,场景普通。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奇: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了悟与见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市。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7.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________________,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其中“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东风指春天。
    答案:含蓄而有韵味 借代
    8.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五、(2019·湖州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次韵尹潜①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 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9.首联诗人以________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
    答案:用典 忧国情怀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六、(2019·金华六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宿石头驿[注]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 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
    1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形象。
    解析:“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独自寓居旅馆,只有一盏寒灯相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个“夜”是“除夕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可见塑造了一位羁旅游子形象。
    答案:羁旅思乡者
    12.试赏析尾联“又”字的妙处。
    答:                                    
                                        
    解析:尾联诗人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料。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的希望。一个“又”字加重语气,表达诗人面对人生暮年、际遇难变的无奈之情。
    答案:①又,再一次。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七、(2019·杭州一中高三预测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3.“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用________手法,含蓄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用典 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
    14.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词“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通过诗歌内容及意象特点可知,这里表现的是壮志未酬之时隐居的无奈;而张志和的词则体现出自然的意趣。对比可知两首词感情的不同。
    答案:①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②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
    杜 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 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5.诗的首联从________描写江水涨高,颈联主要从________来描写江涨之景。
    解析:可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手法等角度分析。首联正面描写江水高涨,水中远峰的倒影被摇乱;颈联侧面描写江面变宽,江水变急。
    答案:正面 侧面
    1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及对诗人观点态度评价的能力,本首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尾联抒情,抒发观景之后的复杂情感。本诗表现的情感,有浪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
    答案:本诗表现的情感,有浪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诗人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九、(2019·东阳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酒楼秋望
    华 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7.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为____________,《过零丁洋》尾联为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考查抒情方式,两首诗比较阅读,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过零丁洋》尾联直接抒发诗人慷慨赴死的大义;本诗尾联则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共用。
    答案: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 直抒胸臆
    1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分析颔联的写景,“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借助“碧”“红”等内容分析。可从空间层次、色彩描绘、景与情的关系三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丽壮阔的秋景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十、(2019·浙江省六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9~20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②赊:语助词。③绷:布幅。
    19.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______________为动景,____________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答案:酒旗飘飘 渔屋酒家
    20.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阐述。
    答:                                    
                                        
                                        
    答案:这种说法不妥。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的情怀。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专题强化训练18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19·绍兴十一校跨区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老 牛 叹
    [金]杨果
    老牛带月原上耕,耕儿怒呼嗔不行。
    瘢疮满背股流血,力乏不胜空哀鸣。
    日暮归家羸欲倒,水冷萁枯豆颗少。
    半夜风霜彻骨寒,梦魂犹绕桃林道。
    服箱[注]曾作千金犍,负重致远人所怜。
    而今弃掷非故主,饱食不如盗仓鼠。
    【注】 服箱:负载车箱。
    1.诗的前四句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来交代农夫对老牛发怒的原因。
    答案:不行 力乏
    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作简析。
    答:                                    
    答案:①老牛今昔力量对比,昔日“曾作千金犍”今日“羸欲倒”;②主人今昔态度对比,今“怒”昔“怜”;③老牛和盗仓鼠对比,突出老牛被弃的不堪命运。
    二、(2019·舟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3.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着重________________,下片偏于________________,从整体来看,情与景、主观与客观融成一片。
    答案:对客观景物的渲染 对主观心理的描绘
    4.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示例一)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示例二)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下片前两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归人;下片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归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示例三)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分析合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山坡羊·闺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注],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 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5.曲中的“云”指______________,“雪”指__________。
    答案:女子的乌发(意到即可) 柳絮
    6.简要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艺术。
    答:                                    
                                        
    答案:①语言前庄后谐(或亦庄亦谐),先写闺中少妇伤春入睡,用语典雅;而后写春梦被吵醒后的心理反应,用语诙谐俏皮,充满口语化。②语言既形象又凝练,形象如“云松螺髻,香温鸳被”,凝练如“掩春闺”“柳花飞”。③巧用修辞,如“云松螺髻,香温鸳被”巧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少妇睡姿的慵懒;“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巧用设问,使少妇含嗔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秋 兴
    [南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zé):狭窄。
    7.“百战铁衣空许国”提示了____________之愁,“五更画角只生愁”暗示了__________之愁。
    答案:壮志难酬  国土沦丧,战事未休
    8.简要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手法:虚写想象。效果: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现实的无奈和苦闷之情。
    五、(2019·嘉兴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注】 ①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分:甘愿。
    9.本诗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表达了心志。
    答案:虚实结合 登山所见之景
    10.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六、(2019·浙江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满江红·东武①会流杯亭
    苏 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1.本词上片重在______,下片______,借以衬托自己与友人相约聚于流杯亭,曲水流觞为流风余韵。
    答案:写景 用典
    1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七、(2019·嘉兴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注]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3.这首诗颈联主要运用了______手法,“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______中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
    答案:拟人 想象
    14.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答:                                    
                                        
    解析:本题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从诗句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关键词,并结合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分析。
    答案:①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②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八、(2019·温州市高三考前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选二)
    岑 参
    其 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 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5.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不同,第一首__________,第二首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描写角度,注意正侧面的区分。
    答案:正面描写战争 侧面描写战争
    16.简要分析“万箭千刀一夜杀”一句中数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注意表达的情感是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注意互文手法的运用。
    答案:“万箭千刀一夜杀”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万箭千刀”互文见义,写杀戮的激烈状态,“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
    九、(2019·宁波高三考前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临行前留别之作。
    17.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尹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及重要意象的内涵,分析两首诗离别之情的不同之处。
    答案: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 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18.尹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可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抒情,分析表达效果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鸟啼声和风声。作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9.“漏声断”中,“断”是__________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斜月”等意象,写出了一派______之境。
    答案:尽 冷落
    20.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方面非常相似。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虚实结合。①陆词上片虚写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下片实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断,周围一片死寂。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情。②辛词虚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写秋天沙场上点兵时的盛大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首句和末句实写挑灯看剑、念念不忘征战的心情和年老鬓衰、梦想落空之后的感伤。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4板块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