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章末分层突破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社会经济条件
②混合农业
③乳畜业
④工业区位因素
⑤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
⑥商业网点布局
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
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析】 第1题,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随着珠三角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的增多,花卉和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增大。农民用花基、菜基取代桑基、蔗基,生产花卉、蔬菜,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经济收入,故选D。第2题,城市数量增加,使城郊农业发展较快。城郊农业深受城市市场的影响,要为城市人口提供大量的花卉、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种桑、种甘蔗显然与城郊农业的发展方向不一致,故选A。
【答案】 1.D 2.A
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64490078】
3.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 D.资金雄厚
4.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增高
【解析】 图中显示了北美五大湖及其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第3题,北美五大湖沿岸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所以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市场。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区域位于休伦湖与伊利湖之间,湖泊对①区域的影响,四个选项说法都对,但夏季气温降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故排除B。冬季不是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C、D项排除。①区域的夏季风来自湖面,具有增湿的作用,所以湖泊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增多。
【答案】 3.C 4.A
农业地域类型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题。
5.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农业生产既种植水稻、花卉、水果等,又养殖鸡、鸭、牛、羊等,即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且两者都占较大比重,因此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
【答案】 D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6.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解析】 乙地位于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有: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等。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
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7~9题。
7.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8.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9.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解析】 第7题,从材料可知,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因此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是利用当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区位优势,D项正确;越南不是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因此A项错误;K企业总部位于杭州,纱线要运回国内加工,说明市场在国内,无论在国外哪里建厂都不是考虑市场因素,B项错误;美国经济发达,机械化水平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劳动生产率高,C项错误。第8题,此题易
错选A项,注意材料中提到“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只要是在国外,原料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因此没有必要考虑原料价格,A项错误;美国劳动力价格高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因此B项错误;美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投资环境优越,C项正确;产品运至杭州,说明不是利用美国市场,D项错误。第9题,纺纱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而且美国劳动力价格较高,纺纱业要想获取利润,必须减少劳动力数量,因此B项正确;作为纺纱厂原料的棉花,在加工过程中基本没有废弃物,即使工业技术水平再提高,原料使用量也很难降低,A项错误;运输量的多少取决于纺纱厂产量的多少,与工业技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工业技术水平提高,设备费用降低,不只局限于美国,且设备费用不是纺纱厂的主导区位因素,D项错误。
【答案】 7.D 8.C 9.B
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我国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技术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11.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
( )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
【解析】 第10题,该题文字材料明确指出,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可见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国际市场,故选B。第11题,图中显示,M国位于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北临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在给出的四个国家中距离法国最近,产品的运费最低,故选D。
【答案】 10.B 11.D
工业地域的形成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
【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医药谷”是高科技产业区,答题方向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包括知识技术(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发达的交通(图中交通线路密集)、洁净的环境(气候条件优越)、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等。
【答案】 高校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医药产业集聚;区内拥有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产业转移 |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15题。
13.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14.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15.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 第13题,景德镇和佛山陶瓷生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得以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因而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比景德镇发展迅速。第14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2003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15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答案】 13.D 14.A 15.C
湘教版必修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教版必修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学设计,共15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