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优秀课后作业题
展开(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描绘了(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黄海大战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金田”可知,歌谣描绘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金田起义,故B项正确。
2.“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选C。《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这削弱了经济竞争,降低了家庭生产的差距,故C项正确。
3.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革命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此时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阶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这一言论意在( )
A.点明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强调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
C.指出太平天国革命的对象
D.揭示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解析:选D。题干中的“太平天国革命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揭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实质,但又提及农民已经和古代农民有不同,除农民外还有其他阶层,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并非完全意义的农民起义,故D项正确。
4.“……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可知,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选B。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抵御外侮,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中外贸易交往,也不是发展官督商办企业,更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选B。
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选C。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其中“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
6.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
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
解析:选A。材料“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7.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由此分析可知这首诗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故选C项。
8.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选C。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咸丰庚申中英之战”指的是什么?该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4)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第(1)问,“界碑”是指中国的社会性质在发生变化,“胜利”是指不同社会制度或文明的对抗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和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结合所学有关甲午战争的知识说明。
答案:(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利”含义: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4)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练习,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一练,文件包含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