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地理(含答案)
展开2020渤大附中、育明高中高三第一次考试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I卷(选择题 5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甲和乙,完成1~2题。
1.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 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
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2.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但据2007年的观测,西北航道未来有望实现通航。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西北航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A.巴拿马 B.丹麦 C.加拿大 D.俄罗斯
4.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一架飞机从甲地沿最近的线路飞往乙地,结合所学知识,该飞机飞行方向是
A.一路正西 B.先东北,后东南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西南,后西北
5.图示区域甲地距北极点的最短距离约为
A.1800km B.2500km C.3330km D.4100km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地进行研学。该地正在打造“太阳山”工程——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下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研学小组发现大面积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主要分布在
A.甲 B.丁 C.丙 D.乙
7.图中桥梁与山峰的高差可能是
A.510米 B.540米 C.570米 D.590米
8.学生通过研学得知
A.目测山峰海拔约915米 B.甲地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C.甲地可观测到丁地植被 D.桥梁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地点
火星的黄赤交角为25度,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质量为地球的1/9,表面重力为地球的2/5,密度只有地球的1%左右。人类计划向火星表面发射载人探测器。据此完成9~10题。
9.和地球的特点相比,火星
A.表面平均温度更高 B.属于远日行星 C.热带范围比地球大 D.大气层厚度更大
10.宇航员身体健康在飞火星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威胁,其中最不可能的是
A.太空中的失重环境 B.太空中宇宙辐射强
C.火星表面气候恶劣 D.火星昼夜周期过长
下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日期钟,该钟短指针固定指向180°经线,长指针指向零时所在经线,且与时间同步摆动。据此完成11~12题。
11.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与旧的一天所占范围之比为
A.3:1 B.1:3 C.3:4 D.4:3
12.图示时刻,伦敦时间为
A.3时 B.6时 C.9时 D.18时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政府机关作息时间表(表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3~14题。
13.根据表中信息推断,该城市可能是
A.哈尔滨 B.北京 C.乌鲁木齐 D.广州
14.该城市政府机关制定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表,主要依据的是
A.日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 B.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D.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某日某时,家住淮北的王女士驾车途经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在等待直行绿灯时,王女士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15~16题。
15.此时王女士的车头应朝向
A.东 B.南 C.西 D.北
16.若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到等红灯处时,可能会发现
A.雕像的影子变短了大妇 B.雕像的影子向西转过了大约30°
C.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 D.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其左前方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在短波紫外线辐射下,易发生光电效应,形成氧负离子,从而提升小区域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与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高温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有一定抑制。某研究团队测定了我国T山山顶、山中及山麓固定样地中9个柳杉(我国特有的一种常绿乔木)群落中空气负离子水平的日变化情况。下图示意T山6月空气负离子日变化。据此完成17~18题。
17.导致T山6月空气负离子日变化呈双峰型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风力
18.T山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浙闽丘陵 B.秦岭山脉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据此回答19~20题。
19.BDS(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已经在我国很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不属于北斗导航系统功能的是
A.授时 B.提供三维坐标 C.灾情监测 D.通讯
20.下图为“嘀嘀打车”行车线路示意图,其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GIS、RS B.RS、GPS C.GIS、GPS D.数字地球GPS
II卷(非选择题 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彗星主要由冰、各种气体和尘埃凝结而成,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被太阳风吹拂,在彗核后形成长长的彗尾。彗星分裂后碎解为颗粒尘埃,继续在原轨道上运行。1846年11月27日,比拉彗星遵守预测准时造访地球,在比拉彗星接近地球时,仙女座方向当夜爆发了流星雨。1859年11月27日,地球观测者并未在预测轨道观测到比拉彗星,但当夜仙女座方向爆发了大规模流星雨。其后在1872年11月27日、1885年11月27日仙女座方向都爆发了大规模流星雨,从黄昏到黎明,天空中流星连续不断地如火焰般盛放,估计总数达16万颗。而此后仙女座流星雨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每当地球通过比拉彗星轨道的时候,仍有一些流星从天而降,但是一次比一次微弱。
(1)推测材料中流星雨的成因。(5分)
(2)分析1885年之后仙女座流星雨渐趋微弱的原因。(5分)
22.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比较昆明、重庆两地区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2)简述台湾岛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4分)
(3)简要分析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优缺点。(4分)
23.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4分)
(2)分析图中水利枢纽建设的有利条件。(4分)
(3)指出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6分)
24.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C处有一石碑“X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3分)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4分)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两线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哪个图?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3分)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2分)
高三地理第一次考试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D | A | C | B | D | B | C | C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A | B | C | B | C | D | A | A | C | C |
21.(10分)(1)当地球穿过彗星运行轨道附近时,彗星遗留或碎解的碎屑尘埃大批量、高速度地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燃烧而发光,形成流星雨。(5分)
(2)比拉彗星由冰、各种气体和尘埃组成,每次接近太阳,其中的物质就会升华而脱离彗星,导致彗星质量、体积变小,所以流星雨逐渐微弱。(5分)
22.(14分)(1)昆明年太阳辐射量丰富,重庆年太阳辐射量贫乏。
原因:重庆属盆地地形,雨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且日照时间短,故年太阳辐射弱;昆明地势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时间长,故年太阳辐射强。(6分)
(2)台湾岛东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西侧小。
原因:东部是迎风坡,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故越往东北太阳辐射越弱)。(4分)
(3)优点: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
缺点: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不稳定(受纬度、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影响较大)。(4分)
23.(14分)(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4分)
(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4分)
(3)山地多,相对高差大,河谷海拔较低。(6分)
24.(12分)(1)画图略。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3分)
(2)看不到C处的同学,因为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
能看到E处的同学,因为D、E之间是低谷,不会阻挡视线。(4分)
(3)② 标注略(分别在最低、最高处)。(3分)
(4)3℃。根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000米,气温约下降6℃。(2分)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