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001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001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0019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
展开第27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选择题
(2020·南昌摸底)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 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滴水量
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
2.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 )
①调节田间气候 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③增加地下水水量 ④减少无效蒸发 ⑤适宜全年灌溉 ⑥保持土壤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第1题,利用针式滴头进行滴灌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运用针式滴头使滴入土壤中的水减少,能有效控制滴水量,B对;针式滴头的使用对土壤中水分蒸发没有影响,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2题,土壤中水分较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①错;土壤中水分较少,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②对;滴灌水量小,对地下水水量影响不大,③错;滴灌能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④对;滴灌主要用在农作物生长期,不会全年灌溉,⑤错;滴灌水量较小,可以起到保持土壤结构的作用,⑥对。选C。
答案:1.B 2.C
(2020·湘潭模拟)绿色GDP,即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以实现对传统GDP的调整。绿色GDP指数=绿色GDP/传统GDP×100。下图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传统人均GDP与绿色GDP指数分布关系图。据此回答3~5题。
3.由图可知( )
A.绿色GDP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B.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GDP指数成正比
C.传统GDP与绿色GDP差值较大的为西部地区省份
D.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上东部地区不需关注
4.若以各省份的传统GDP与绿色CDP指数的中位数(把所有值高低排序后找出正中间的一个作为中位数)为原点,做四象限图,将图示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类,则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属于绿色发展高危区的省份是( )
A.北京 B.江西
C.贵州 D.辽宁
5.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高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错误的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C.产业结构单一
D.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解析:第3题,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判断答案。第4题,由图中数据可知,贵州传统人均GDP较低、绿色GDP指数较低,说明贵州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高,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C正确。北京、辽宁人均GDP较高,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江西绿色GDP指数较高,说明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第5题,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区,把资源、环境成本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核算之中,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处理时,成本增加,进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排除A项;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般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多属于高危区,排除C、D两项。
答案:3.A 4.C 5.B
(2020·北京朝阳区期末)2015年秋季东北的一次严重雾霾引起社会关注。专家指出,部分地区农民焚烧秸秆是导致雾霾加重的原因之一。下图为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7.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
A.原料不足 B.冬季寒冷漫长
C.日照不足 D.科技水平较低
8.以下解决秸秆问题的措施最利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
C.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解析:第6题,结合图中各环节的关系,可以得出①为饲料,②为燃料,③为肥料,④为废弃物。第7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沼气。第8题,政府定期进行收购秸秆作为造纸工业原料,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若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会污染大气环境;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强制措施不可取。
答案:6.B 7.B 8.C
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读图,回答9~11题。
9.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保障大气、水体的零污染
B.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C.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
D.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10.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材料 B.能源
C.科技 D.劳动力
11.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
A.节能、减排、再利用 B.净化、循环、再利用
C.降耗、节能、可持续 D.净化、降耗、可持续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D对。图中显示,再生水经过人工湿地及水生植物净化后才可用作补充景观用水,C错。图中未体现风电的生产,B错。该水循环利用模式并不能保障大气、水体零污染,A错。第10题,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所以其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第11题,该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不包括节能和降耗,而是水资源的净化、循环、再利用。
答案:9.D 10.C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0·河北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裸鲤,又称“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使得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湟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十年大约增重0.5 kg。湟鱼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湟鱼数量1961年曾达19.9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 592 吨。2015年以来,青海省共耗资3 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7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 cm,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16年底,湟鱼数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 592吨增长近27倍。下面图1为青海湖水系图,图2为湟鱼洄游通道设计图。
(1)分析湟鱼从有鳞片至鳞片逐渐退化的原因。
(2)简述1961年至2002年湟鱼资源数量锐减的原因。
(3)说明湟鱼洄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
(4)除修建洄游通道外,请再提出两条保护湟鱼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1)注意“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含义,结合青海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湖水盐度增大进行分析。(2)湟鱼数量减少与生长慢、过度捕捞有关;同时湟鱼对“水质等要求严格”,可从人为因素对栖息地、水质的影响角度分析。(3)明确设计内容“修(改)建7座阶级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 cm,阶梯间建有凹槽”,再分析阶梯及其高差、凹槽的作用即可。(4)湟鱼对水质敏感,需要保护水质;自然繁殖成活率低,应加强人工繁殖。
答案:(1)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升高,湟鱼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升高,湖中其他天敌减少。
(2)青海湖海拔高,湖水长期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湟鱼生长发育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湖水水位下降,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小;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引水灌溉、破坏地表植被等人类活动,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人类过度捕捞、排放污水等行为,直接造成湟鱼资源数量锐减。
(3)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湟鱼能够跳跃经过,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原理;阶梯间建有凹槽,能为湟鱼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利于湟鱼向上游洄游。
(4)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保护水质;实行人工增殖养殖放流。
13.(2020·石家庄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不高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已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下图示意我国某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与传统林业比较,说明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2)指出并说明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3)分析许多木材制品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4)请就该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1)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可看出围绕林业可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排放。(2)注意从产业链角度分析,要延长产业链,还要利于环境保护。(3)可从“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材料在生产、使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角度分析。(4)可从林木品质、附加值提升,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
答案:(1)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推进造纸业、家具制造业对木材进行深加工,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大增值;对“三剩物”回收再利用,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推广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森林氧吧和优美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森林环境中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推进与养殖业、种植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2)利用禽畜类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和草被植物生产沼气,解决林场生活用能问题,减少林木樵采;采伐区应划分轮采区,及时进行抚育更新,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业要把好环保关,发展绿色家具制造和造纸业,减少环境污染。
(3)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和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污染环境,其环境效益较差。
(4)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速生优质树种,缩短木材的生长周期;保护生态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林业+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