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高一地理
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我国古书曾记载:“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指( )
A. 耀斑 B. X射线 C. 紫外线 D. 黑子
2.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内部
3.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黑气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 黑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
C. 黑气区域释放出大量的偏黑色气体 D. 黑气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是增大增亮的斑块,A错。X射线、紫外线不是太阳活动,B、C错。地球上的人用肉眼看到的是太阳光球中的黑子,根据“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可判断该黑气现象不是日全食,而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在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温度比周围要低,看起上去就显得暗一些,所以古人才把太阳黑子说成太阳上的黑气,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之一,发生在光球层,不是太阳内部,A正确,D错误;耀斑发生在色球层,B错误;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黑子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颜色比周围暗一些,不是释放出大量的偏黑色气体,A对、C错。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略低,B错。黑子区域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没有水汽、尘埃,D错。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外部大气的活动表现,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黑子并不黑,只是温度比周围略低,颜色比周围暗一些。黑子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耀斑活动影响地球电离层或磁场,导致无线电短波信号减弱或中断,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 氢气燃烧 B. 氦气爆炸 C. 核裂变反应 D. 核聚变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详解】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注意区别“核聚变”和“核裂变”,知识性试题。故本题选择D。
5.一条从东向西流的河流,南岸侵蚀较厉害,且一年内两次太阳立射,该河流可能位于
A. 40°S B. 40°N C. 20°N D. 20°S
【答案】D
【解析】
南岸侵蚀较厉害说明河水向南偏。依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南偏为左偏,因此河流位于南半球。一年内太阳两次直射,因此纬度小于23.5°。故D正确。
6.当120ºE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伦敦是
A 12时 B. 8时 C. 0时 D. 4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
【详解】当120ºE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正午12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0°位于120ºE西边,相差120°,所以0°地方时比120°E晚8个小时,地方时为4时。故选D。
7.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重合 B. 每天重合一次 C. 在二分日重合 D. 在二至日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晨昏线。
详解】
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其他时候,晨昏线与经线斜交。故选C。
8. 下列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相对位置偏东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一些
B.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C.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 经度不同,其地方时也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相对位置偏东的地方的地方时要早一些,故A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方时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地方时差异的基本规律,找错应该很容易。
读所给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判断
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
A.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 南半球昼长夜短
C.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D.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10. 读上图,国庆节位于
A. a段 B. b段 C. c段 D. d段
【答案】9. C 10. B
【解析】
试卷分析:
【9题详解】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即北回归线上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的纬线,故正午太阳高度为90°;C正确;此时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10题详解】
国庆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刚过9月23日,即将向南回归线移动,故地球公转处于b时段。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并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公转速度等内容。
11.当23.5ºN的昼与夜等长时,说明正值什么时期
A.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B. 太阳直射在23.5ºN
C. 冬至日 D. 春分日或秋分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赤道外的地区只有在二分日昼夜等长,所以当23.5ºN的昼与夜等长时,正值二分日时期,故排除C,选D项正确。二分日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太阳直射在赤道,故AB错误。
12.下列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 昼夜现象 B.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C. 太阳的东升西落 D. 北京的地方时比乌鲁木齐早
【答案】A
【解析】
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而形成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形成地方时的差异、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13.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 )
A. 24小时 B. 长于24小时
C. 短于24小时 D. 无昼夜更替
【答案】B
【解析】
【详解】站在原地不动,人们看到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长于24小时;在东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短于24小时。故选B。
14. 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 5月1日 B. 7月1日 C. 8月1日 D. 10月1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升旗最早即日出最早,日出最早则昼长最长,北半球昼最长为夏至日,故7月1日最接近夏至日。
15.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岩石圈
【答案】B
【解析】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选择B。
16.假设A、B、C、D在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解】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陆地相对于海洋比热容小,故而温差大。故D正确。
【点睛】晴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故气温日较差较小。该题难度一般。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 ① B. ④ C. ③ D. ②
18. 图示箭头中,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答案】17. B 18. 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数字①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地面增温的能量来源。②代表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包括吸收、反射、散射等。③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④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是大气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图中代表地面长波辐射的是④,故B正确。
【18题详解】
地面长波被大气吸收后,转化为大气的热量,然后以长波的形式将能量返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故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的能量。结合上题的分析,可以判断③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故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难度一般。
19.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B. 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
C. 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D. 地球自转引起的偏向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的热量差异,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由于气压梯度力的存在进而产生了大气运动。故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
【名师点睛】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大气受上升膨胀,遇冷收缩下沉,进而造成大气在竖直方向上的升降地运动,升降运动的结果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水平气压差,再度引起土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不同纬度之间存在热量差异,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的气温高,高纬度地区的气温低,近地面气流总是存在从高纬流向低纬的趋势。但当真正的大气运动起来以后,会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差异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全球的大气运动变得比较复杂。本题关键是要求考生明白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能量来源、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源动力),地球自转对三圈环流的形成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众多因素。
20.下面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热力环流的具体应用,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过程,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谷地气温低于坡地气温,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风从谷底吹向山坡;夜晚情况相反,结合选项,D正确。
二、综合题(共40分)
2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渡,其中A表示___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______态。
(4)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______和E层的顶部 。
【答案】 (1). 横波 (2). 纵波 (3). 莫霍界面 (4). 地壳 (5). 地幔 (6). 消失 (7). 突降 (8). 固态物质 (9). 地壳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详解】(1)地震波有两种,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据此读图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面(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图中D为莫霍界面,F为古登堡界面,C为地壳,E为地幔。
(3)据图所示可知,F为古登堡界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因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判断F面以上物质为固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据图可知,C为地壳,E为地幔,故岩石圈为地壳和E层顶部。
【点睛】该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图示进行判读。球内部圈层构造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莫霍面: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该题难度一般。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北半球的_________(节气)。
(2)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A点夜长_____小时。图中晨昏线是_____(晨或昏)线。
(3)B点地方时是__________时,B点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此时北京时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时。
(4)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_____________附近(近日点或远日点),从A点到B点昼夜长短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夏至日 (2). 正南 (3). 16小时 (4). 晨 (5). 8点 (6). 90° (7). 6 (8). 22 (9). 12 (10). 远日点 (11). 昼变长,夜变短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及光照图的基本知识。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2)根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以得出A点在B点的正南方向(A和B在同一条经线上)。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同一图上经度间隔相等,据图所示,A点所在经线位于地方时6时所在的经线以东30°处,时间相差2小时,故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8时,A点此时位于晨线上,即A点日出时间为8时,A点的夜长为:(8:00-0:00)×2=16,故A点夜长16小时;图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时,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应该为晨线。
(3)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结合上题,A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8时,A和B在同一经线上,故B点时间为8时;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B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达90°。根据上题分析和图示可知,A地点所在经线时间为6时,故0°经线时间为4时,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则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为12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12时。
(4)结合以上题目分析可知图示时间为夏至日,即6月22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A点到B点昼变长,夜变短。
【点睛】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应该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求地方时应该先找晨线或者是昏线和赤道所在的交点,交点所在的经线就是6点或者是18点,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各点的地方时。该题难度一般。